小學數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時間:2022-12-09 09:23:13
導語:小學數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創新思維
教育心理學認為,在教學中適當地創設“問題情境”,把學生要學的東西看作待創造的結果,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能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在學生眼中,數學教學比較枯燥無味,以致他們對學習數學沒有積極性,不能主動地接觸數學、研究數學,并在生活中運用數學,而是被動地接受數學,被動地聽教師講課和完成作業,仿佛是給教師學習,是為家長完成任務,能在考試中交差就萬事大吉了。針對這種普遍現象,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教材的需要,用故事法導入、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融數學問題在日常生活情境之中,讓學生感覺到學數學就是在解決生活問題,為生活服務,激發興趣。情境問題的創設,要能刺激學生的思維,在情境問題的解決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實踐證明,只要合理地創設問題情境,充分展示思維過程,并對思維過程進行必要的加工、提煉、引導,能極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打破其原有的思維定勢,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同時也能較好地滲透數學思想和方法,初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訓練發散思維,培養想象能力
發散思維和定向思維一樣都是人們思維形式的一種,但不同于定向思維的是,大腦在思維的時候,具有輻射狀、發射狀的模式,該思維具有視野廣闊、多維發散的特征。培養發散性思維能力是培養創造力的重要環節。一個創造型的人必須善于多向思維,所以我們在重視聚合性思維的基礎上,更要重視發散性思維的訓練,著重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流暢性、發散性、變通性和獨特性,鼓勵學生自由思考、異想天開、不落俗套。在教學中很重要的一條是給學生提供發散性思維的機會,營造一些能刺激學生發散性思維的環境,逐漸培養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認識事物,解決問題的習慣。教師應鼓勵學生一題多解,一題多變,多題同解等。
三、活化新授知識,培養創新意識
使學生直接參與知識的產生、發展過程,通過對知識多角度審視和深層次挖掘,透徹分析知識在解決問題中的各種功能,將其引申為生動活潑的數學思維創造活動,深刻理解知識的本質及其適用環境,使教師的行為轉化為學生的活動,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聚精會神于創造聯想之中。例如:“4是5的幾分之幾?”可變換為“5是4的多少倍?”“5比4多幾分之幾?”與“4比5少幾分之幾?”解法不同,答案也不一樣。像這樣前一個數與后一個數的比較,“是、占、相當、比”后面是標準數(也就是除數),然后把幾分之幾換成百分之幾。通過這樣的變換,既發展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經常進行這樣的訓練,既活化了知識,又有利于溝通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無論是從內容還是從方法上都能起到固本拓新之用,收到以點帶面、舉一反三之效,對小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形成大有裨益。
四、發展學生個性,培養創新能力
個性是一個人的總的精神面貌,是帶有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總和。當今的教育要求教育者必須根據學生的素質差異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的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都得到充分的開發,才能迎接未來的競爭和挑戰。發展個性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為學生提供獲得成功的機會,使學生嘗試失敗的艱辛和成功的愉悅,從中發現自我,肯定自我,為下一步取得更大的成功增強信心,也為創新打下心理基礎。“學貴有疑”,數學知識、方法、思想等都是在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對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對例題、習題的講解和練習來體現并完成的。如果教師能重視啟發學生通過揭示問題的背景、發現問題的實質尋找問題的突破口來進行,不僅能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發現創新的環境和機會,同時也能為教師提供一條培養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因此,選擇一個好的問題,創設一個和諧、寬松的氛圍,調動全體學生敢想、善想、多思、有識,敢于標新立異地推陳出新,也就發展了學生的個性,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綜上所述,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自身就該是創造型的人,要敬業樂教,更新教育觀念,善于吸收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并將其內化為自己的觀點和方法,創造性地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營造民主、寬容、溫暖的課堂氣氛,與學生共同探索,對學生的創新成果做出鼓勵性的評價,呵護其積極性,使學生永葆創新意識,逐步提高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海勇.研究性學習與創新思維培養研究[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
[2]溫寒江.思維的全面發展與中小學生創新能力培養[M].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2015.
作者:張琳 單位:甘肅省隴西縣云田鎮二十鋪小學
- 上一篇:獨立學院數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 下一篇:小學數學引導式教學法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