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方法

時間:2022-10-11 09:42:48

導語: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方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方法

摘要:根據“十四五”規劃,國家將重新構建數字化、移動化和智能化的智能工業發展體系,與全球產業鏈整合,以高質量、高效率、高品質為主線,開展新時代中國科技革命。結合新疆理工學院工科發展情況和南疆區域經濟現狀,探索研究今后工科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新模式,從課程結構出發,穿插實踐課程設計,再到設計新思維實踐課程評價機制和校企通關測試,構建新工科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平臺,為學院后續工科教學改革和教學大綱的制定提供思路。

關鍵詞:新工科;實踐能力;應用型本科

一、新工科視域下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研究背景

近年來,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領域的高速發展,重大科技創新正在引領著數字智能化工業產業鏈和人類高水平生活的價值需求相融合。隨著國家“十四五”規劃的出臺,科技和產業的融合度、效率值、品質影響力等因素將會在國際市場經濟環境影響下持續攀高。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新工科不再是傳統的單一學科發展,而是瞄準多學科交叉融合和社會服務,將衍生出的新知識、新技術和新應用放在實際工程實踐上。為此,作為新建的工科類本科院校,該如何把握時代大潮將應用型本科的教育理念和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結合起來,為區域性經濟發展輸送人才“血液”和科研“力量”,是新疆理工學院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探索新疆理工學院工科教學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為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研究提供理論和方法是非常有意義的。

(一)新疆理工學院工科發展情況和存在問題

新疆理工學院是一所新建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學院工科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在理論與實踐相融合、校企協同育人的培養模式下,培養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一線生產活動的人才[1]。學院目前下設工科專業14個,涉及人工智能、計算機技術、電氣、機械、化工、土木、過程控制、物流等學術領域,配備專業實驗室5個,實訓基地4個,校企合作單位1000余家。學院硬件設施基本完善,但是學術科研型和企業實踐應用型的高層次教師力量還比較薄弱。從學院近兩年的就業率和市場人才調查來看,2019年學院(不含烏魯木齊校區)工科就業率為87%,2020年工科就業率達到94.8%,并且呈逐年遞增趨勢。由此可以看出市場對工科人才的需求很大,但是統計就業學生工作單位時發現,工科畢業生從事本專業的僅占60%,而留在新疆南疆工作1年以上的畢業生只有10%左右。就業數據體現出學院工科發展存在的兩個問題:一是工科畢業生的能力水平是否滿足市場需求,二是南疆工科產業鏈對工科人才的需求是否飽和。

(二)南疆地區區域經濟發展情況和產業短板

1.南疆地區區域經濟發展情況新疆南疆地區近五年的經濟發展情況處于穩步增長的趨勢。近十年的統計年鑒顯示,第一產業(農林牧漁業)和第二產業(工業、建筑業)占比正在緩慢下降,第三產業(交通運輸、郵電業)的占比在穩步上升,但是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在整體產業結構中的占比依舊排在前兩位,并且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占比幾乎持平[2]。由此可以看出,制造業和服務業是南疆經濟發展的重心,符合國家經濟發展大局,但是與國家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存在差距。這個差距主要體現在第二產業占比較少,工業、制造業發展不充分,高新技術產業偏向于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整體發展乏力。2.南疆產業結構發展存在的短板相關信息顯示:南疆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關聯度較高,說明農業和服務業在南疆經濟發展中占主導地位,工業發展則更多依托于農業發展的需求。根據近幾年高新技術的應用情況發現,新疆高校對農業推廣技術和與農業相關的制造業研究較多,對一線重工業的研究偏少。

(三)人才市場需求和畢業生就業能力分析

根據2015年至2019年工科類專業人才的就業趨勢(見圖1)可以看出:電氣類、土木工程類、人工智能專業就業率高且基本穩定,浮動不大,電子通信、大數據等高新技術專業就業率增長迅速。這說明市場經濟發展的天平正在朝著高新技術產業傾斜。企業對畢業生的職業需求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專業基礎知識應用,二是實際動手能力。通過對用人單位的回訪發現,工科畢業生中能應用專業基礎知識的不超過50%,在工程實際操作中,需要進行崗前培訓,而能在培訓后獨立完成工作的僅占30%。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高校畢業生在走出校門前,專業工作的職業性和實踐性都十分薄弱,需要企業進一步培養[3]。

(四)學院工科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方案中的不足

目前新疆理工學院工科類培養方案中主要涉及理論教學環節和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環節。根據國家教育部提出的新工科要求,學院需要加大實踐能力培養在專業教學中的比重,主要通過校企合作、科研項目聯動以及實訓中心培訓三個板塊來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實踐應用能力。但是根據用人單位和學生就業經歷的反饋發現,培養過程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第一,專業實踐與市場應用匹配度不高。畢業生在進入企業后,大多接觸的都是新設備和新技術,與本科實踐教學不匹配。第二,專業實踐培養目標不明確,理論和實踐的結合環節不合理。實踐教學課時有限,主要是由任課教師演示操作,留給學生的實操時間過少。不僅如此,多數專業課程理論和實踐教學是分段進行的,理論和實踐間隔周期過長,不利于學生理解和應用。第三,校企合作利用率較低。學院校企合作方式主要有學生、教師下企業實習和企業高工進校園授課兩種模式。在下企業實習的過程,部分學生反映企業規模小,專業核心技術涉及面窄;企業對畢業生的評價是基礎知識掌握不牢靠,在實際工程實踐中表現平平。結合畢業生就業和企業回訪兩方面來看,校企合作效率低,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第四,學生實踐創新參與度較低。工科科研項目和專業性競賽比較多,基本上都是由教師引領學生參與,但參與的人員多是幾支常規隊伍,這就意味著大多數學生沒有得到實踐創新鍛煉。

二、新工科視域下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方法的改進策略

新疆理工學院的辦學定位是應用型本科院校。應用型本科院校是新工科發展藍圖中的技術應用型人才儲備區,因此學校不能囿于“就業”導向的辦學定位,盲目追求“職業化”的實踐培養目標[4],也不能一味追求規范化,盲目地向研究型、綜合型大學模式發展,過度強調實踐創新能力,從而導致人才培養同質化嚴重,失去市場競爭優勢[5]。根據新工科的人才培養理念和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辦學定位,新疆理工學院主要從新視角下開展學研交叉實踐、進行多元化實踐課程設計、設計新思維實踐課程評價機制和進行校企通關測試四個方面改進現有的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方案。

(一)新視角下學研交叉實踐

堅持知識、素質、能力協調發展的原則,以基礎性工科應用為突破口,將學科交叉和學術融合放在解決實際性專業應用難題上,提高學生的攻關興趣和動手能力[6]。通過解決問題培養實踐能動性,再通過實踐提升專業知識應用水平,以此進行循環,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求知欲和實踐應用水平。具體設計思路如圖2所示。

(二)多元化實踐課程設計

實踐能力培養的主要流程就是從看開始,再到模擬操作,最后到實踐應用。工科實踐課程過程和地點的安排不能刻板,要在不同地點、不同環境,通過不同形式穿插開展知識原理和實踐應用的教學,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崗位適應能力。具體模型如圖3所示。

(三)設計新思維實踐課程評價機制

設計新思維實踐課程評價機制是為了保證實踐課程和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成效,根本目的是為了將實踐課程輸入在轉化成學生實踐能力輸出時的損失率降到最低。可通過結合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評價體系和實踐教學逆向思維評價指標設計新思維實踐課程評價機制。設計內容以實踐能力測試為主,比重占70%,企業實踐反饋和學生滿意度反饋占30%。

(四)校企通關測試

前期通過一系列實踐課堂、企業名師進校園、科研項目和專業競賽等主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是一種常規的實踐能力培養措施。但日常的實踐訓練最終都要進行檢測,這個檢測就是校企通關測試。測試形式是:由企業專業人士出卷,用真實工作環境檢測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專業的師資團隊也為學生出卷,以知識應用為考查目的設計專業特色實踐能力考試,針對團隊協作和個人創新分批分類選拔人才,并通過大數據推送給企業用人單位。綜上所述,新疆理工學院作為新生的應用型本科院校,結合區域經濟發展的空白和學生對知識應用實踐模式的向往展開探索,研究多專業融合創新培養和職業素質培養相輔相成的實踐培養模式,為學院今后應用型本科教育的發展之路提供思路。

參考文獻:

[1]史秋衡,王愛萍.應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發展研究,2008(21):34-37.

[2]唐龍.新疆南疆產業、就業結構分析[J].市場周刊,2019(7):44-46.

[3]申立泉.工科類畢業生就業質量提升策略探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9(24):276-277.

[4]翁偉斌.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基本特性和推進策略[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62-68.

[5]夏藍.應用技術型本科人才培養基本問題研究述評[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21(2):60-66.

[6]王麗潔,何欽象,陳向平,等.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與實施[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19):91-93.

作者:王飛 楊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