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的特征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29 10:54:00

導語:和諧社會的特征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和諧社會的特征研究論文

[摘要]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六大特征,既是靜態和諧社會的獨立評價指標,又是動態構建和諧社會的操作手段。同時,這六大特征又構成了四個完整的具有不同功能和價值的方面,即民主法治是和諧社會的基礎,公平正義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核心價值,誠信友愛和充滿活力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安定有序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和諧社會的外在表現。

[關鍵詞]和諧社會基礎核心價值

2004年,中國共產黨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命題。2005年2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在中央黨校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開班講話中將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作了高度概括,他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六大特征既是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靜態描述,又是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動態指導,還可以作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終極評價,認真研究其精神實質及其相互關系,對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民主法治是和諧社會的基礎

2005年9月5日,國家主席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了來華出席第22屆世界法律大會的部分國家、國際組織和港澳臺代表時強調,“為了更好地推進中國的發展,我們提出了構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和諧社會首先是一個民主法治的社會。”很顯然,民主法治居于六大特征的首要位置,是和諧社會的基礎,制約和影響著其他特征。

(一)民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制度之源

民主,即民治,就是由人民當家作主,人民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決定自己的事情。在制度化的民主中,任何一項規則的設計和政策的選擇都必須符合最起碼的民主要求和標準;如果不符合民主的最基本要求,那它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公正性前提。民主的本質決定了:第一,人們無論從事任何行為,都要遵循公正、合理、普遍、透明的預定程序,堅持少數服從多數的決策原則以及對少數的尊重與保護,實行權力的合理分工與有效制約機制;第二,不同的甚至相互對立的價值追求及利益主張均可以得到充分的表達、展示和平衡;第三,各種不滿、懷疑和對抗都應該消化在民主過程之中并保持在一種秩序的范圍之內,各種利益沖突與爭執都應該通過民主機制得以和平解決而不是訴諸強權與暴力。而這些正是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之源,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制度之源。

(二)法治是和諧社會的基本保障

法治,是依法對國家實行治理或統治。法治要求,一切個人和機構在法律之下一律平等。在一個國家中,沒有任何一個人或機構可以高于法律。法治首先是一種社會調控方式,在法治社會,公民與生俱來的權利和自由不受非法剝奪;國家機關的任何職權都處在法律的有效監督和制約之下;各政治主體依照法定的規則和程序行使政治權力;各種錯綜復雜、流動不居的利益關系都通過具有普遍性、穩定性、強制性的法律規范予以有效地調整;各種社會資源和利益都通過法律機制予以公正、合理分配;權力的失控通過法律途徑加以矯正,受侵害的權利也通過法律途徑獲得救濟。用法治來調控社會,能以較少的社會代價換取社會應有的秩序、自由、公正、平等以及利益歸屬的均衡和效益的最大化。同時,法治還是一種為社會大眾所普遍接受的理性化的社會生活樣式,是一切社會主體的最根本行為準則。社會成員從內心深處對法的權威形成了一種普遍認同和信仰。

法治的主要意義就在于劃定國家權力的范圍并為其設定一套理性的運行規則和機制,一切國家權力的運行都必須置于法律預設的控制之下;對權力予以有效地防范和制約是保證個人權利不受政府權力肆意侵犯的制度性前提,是人權保障的最有效武器。我們知道和諧社會的基本內容是人權和自由,人權和自由只有在公權力、私權利的邊界清晰時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而法治的功能之一恰恰就是界定權利和權力的邊界,所以,沒有法治的保障就不可能有和諧社會。

(三)民主法治是促使社會和諧運行的最有效機制

構建和諧社會至少需要形成四種健全的社會機制,即利益表達機制、激勵動力機制、整合平衡機制和利益救濟機制。利益表達機制主要通過政治民主機制來實現,激勵動力機制主要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來實現,整合平衡機制主要通過政府管理機制來實現,而利益救濟機制則主要通過司法保障機制來實現。而促使和保障這四種機制正常啟動和運行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民主法治。比如,利益表達機制的核心是民主,民主需要法律將其制度化,并保障其正常運行,所以,沒有憲法及其相關的法律制度,利益表達機制就無法運行。又如激勵動力機制的核心是人權和產權,沒有人權保障,人將無法生存;產權不能清晰或沒有保障,人將失去永恒的發展動力。只有人權和產權得到了充分的保障,社會全體成員才能在平等、有序的競爭環境中充分發揮其聰明才智和創造性,社會才能充滿活力,所以,沒有民事法律及其相關法律制度,激勵動力機制將無法啟動。民主法治還可以創造誠信友愛所必需的社會環境:民主的發展有利于培養人們內心的寬容、謙讓和互助友愛,法治的完善則有利于規范人們的行為,引導人們誠信友愛地相處。

二、公平正義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核心價值

公平正義的核心內容表現在:第一,切實保證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第二,從總體上保證每個社會成員享有大致相同的基本發展機會;第三,根據每個社會成員的具體貢獻進行有差別的分配;第四,立足于社會的整體利益,對一次分配后的利益格局進行必要的調整,使社會成員不斷得到由發展所帶來的利益,進而使社會生活的質量不斷有所提高。社會公正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和諧社會的深厚基礎,直接關系到社會的安全運行,關系到社會成員內心的平衡,關系到社會和市場環境的優劣,關系到社會成員對未來的預期,因此,公平正義是和諧社會的核心價值取向,是和諧社會的精神支柱。公平正義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出發點和歸宿,其理念應貫穿于構建和諧社會的始終。

維護和實現社會公正,關鍵在于妥善處理和協調各種利益關系,在全社會形成合理的利益格局。改革開放的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我國利益主體和利益需求的多樣化,使得社會利益關系更加復雜。如果各種利益關系和矛盾不能及時有效地得以調整和解決,就會在各個社會階層和群體之間造成對立,甚至引發社會不穩定。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通過在民主基礎上制定的法律法規,確定利益主體、界定利益范圍、指導利益分配、協調利益關系,并對社會困難群眾給予救助,就能維護社會公正,避免社會利益之爭的激化,使各個階層實現共贏共榮,共享社會發展進步的成果。第三,重視發展教育,尤其是保障義務教育。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起點,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石。“促富治貧”的重要手段就是發展教育。因為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平等。教育不平等將影響我國長期發展與和諧。首都經貿大學副校長郝如玉曾成立專門課題研究小組,對我國貧富差距及解決手段做課題研究,得出的結論是:“縮小我國貧富差距的手段是教育而不是靠稅收調節。中小學教育應該在教育資源的分配中占有優先權,應該優先投資于有較高回報率的小學和中學教育,必須解決我國教育的缺位、錯位、越位問題。而當前解決我國基礎教育發展的瓶頸關鍵在于全面普及義務教育。”由此,建議中央新近實施的“兩免一補”政策應該擴大到全國農村家庭和城鎮低保戶,由財政予以充分支持。]

第四,強化宏觀調控功能,清除壟斷政策和解決政府干預失當。首先,解決以行政命令方式產生的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問題;解決城鄉戶籍造成的二元結構阻礙城鄉經濟融合、人口融合和空間融合問題;解決權力尋租導致的官場腐敗和權力資本化問題等。其次,加強法制建設,強化對非法收入的打擊力度,尤其要嚴厲查處嚴重擾亂市場公平秩序、違法侵害群眾利益和國家財產的暴富階層,并全面解決“行政權力”對資源配置的過度干預問題。再次,改革財政體制和稅收體制,增加公共投入,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從制度入手反腐倡廉,加強愛心工程。最后,完善就業政策,實現充分就業。

三、經濟穩定與發展職能應以充分就業為重要目標

就業優先,統籌城鄉勞動力就業,擴大就業應成為重中之重。宏觀調控的重點應為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

就業是民生之本,安國之要。各級政府應確立“就業優先”的戰略思想,把擴大就業,實現充分就業作為重要的發展目標。地方財政要增加投入。加強就業指導、培訓和服務。統籌做好城鎮新增勞動力、高校畢業生、復員轉業軍人和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工作。城鎮“4050人員”再就業、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應作為當前工作的重點。城鎮登記失業率盡快控制在5%以內。注意在實現城鄉就業的數量目標的同時,提高城鄉就業的“質量”,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包括全面簽訂勞動合同,建立規范的勞動關系,落實最低工資制度和為所有員工建立社會保險,保障員工合法權益。在鼓勵、支持、引導各類勞動者自主創業的同時,對城鎮“4050人員”主要應引導他們從事社區服務和靈活就業;要調整教育結構,培養大量的中、高職畢業生,既促進合格畢業生就業,又解決企業中、高級技工短缺問題;對農村勞動力,要增加財政和社會各方面投入,加強培訓,以適應城鎮企業用工需要;農村高中段教育要實現升學和就業分流,大力發展中級專業教育;要打破農村勞動力“就近轉移”的模式,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在全國形成若干個有發展前景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區域,引導農村勞動力和人口以移民的方式向這些區域轉移集中。

四、效率和公平協調的關鍵是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

在經濟社會轉型的特定歷史時期,社會方面諸多不和諧的深層原因之一是體制性原因,包括農村土地制度、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稅收制度以及政府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不完善。因此,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將是一個深刻的以市場化改革為取向的制度變遷或體制創新的過程。要以體制改革為動力,通過深化改革,切實克服影響社會和諧的體制機制弊端,建立新的社會制度規范,為和諧社會提供新的體制保障。因此,政府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顯得尤為重要。現代化建設事業和現代化建設環境是一個高度復雜的、開放的、充滿著風險和不確定性的系統,在深入貫徹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在決策時必須考慮到效率與公平、政府與人民、當前與長遠、局部與全局、地方與中央等各方面的關系,做出權衡取舍,這對各級領導干部的決策水平和決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為中國共產黨增強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

軟科學是社會、經濟、科技等開放的復雜系統中的系統工程,宏觀層次的管理科學,也是政治、經濟等領域內的決策科學。軟科學以實現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和管理現代化為宗旨,以推動經濟、科技、社會的持續協調發展為目標,針對決策和管理實踐中提出的復雜性、系統性為課題,綜合運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工程技術的多門類多學科知識,運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系統分析和論證手段,開展跨學科、多層次的科研活動。相對于經濟、社會發展對軟科學的需求,我國軟科學研究的投入嚴重不足。發達國家對軟科學的投入通常為其科學研究及試驗發展經費的5%-10%,而在中國這個比例還不到1%.我國應廣開渠道,增加軟科學研究的投入。中央和地方財政都應加大對軟科學研究的資助力度,課題經費通過中央政府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聯合資助以及開展國際合作來解決。

參考文獻:

[1]陳光焱。構建和諧社會的財政[J].財政研究,2005,(43):11-13.

[2]徐鎮綏。實施改善民生的財政政策構建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J].經濟研究參考,2005,(43):40-42.

[3]姜維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財政工作的重要歷史使命[J].財政研究,2005,(7):9-10.

[4]李錄溫。和諧社會下的稅收管理[J].中國稅務,2005,(8):30-31.

[5]何慧剛。我國現行匯率制度的貨幣政策效應[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6):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