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衡陽構建對策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0 09:49:00

導語:和諧衡陽構建對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和諧衡陽構建對策研究論文

摘要:衡陽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變不利條件為有利條件,采取切實措施,實現和諧發展。對過去的發展觀念、發展模式認真加以反省,堅持“適度消費“觀念,充分認識地球上的不可再生的資源是有限的,注意自然資源的節約,不可浪費和濫用自然資源。大力發展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進一步高度發展是人類解決生態環境惡化、自然資源緊缺等問題的現實基礎。加強政治體制改革,健全科學、合理的制度也是人類解決自身同自然界的關系的一個重要條件。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衡陽;和諧社會

衡陽作為一個中等城市和地區,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利用好有利條件,同時應想盡辦法變不利條件為有利條件,堅持科學發展觀,從而真正建設和諧社會。

一、衡陽建設和諧社會的不利因素

1.衡陽人普遍存在觀念落后、思想守舊。雖然衡陽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衡陽人民自古有改革創新的精神,但是由于受儒家思想影響,貪圖安逸、順其自然、不思進取、因循守舊在人們頭腦中根深蒂固,不愿敢為人先,習慣于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將來還仍然是這樣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甚至還更多的存在形而上學的思想和行為,如:在生產和生活中易走極端,講發展就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成本,或者只要經濟效益不要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或者只要眼前利益不要長遠利益。群眾和領導干部觀念滯后,思想不解放,沉湎于習慣。

2.政府政策導向錯誤。從整體上看,政府政策是符合實際的,是正確的。但是老百姓的思想文化素質不同,對政策的理解和把握就懸殊很大,如:鄧小平“貓論”曾講:“不管白貓、黑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本意是指凡是有助于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思想和行為就要肯定,其政策就要允許和采納。但是部分群眾就把它理解為不管采取什么方法只要能撈到錢就是好的,就是高明的。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我黨提出要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其本意是想快速發展中國,但是在實踐中給人們一個誤導,最后出現“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的笑話,1958年的大煉鋼鐵運動造成很大的浪費和損失,后來的“農業學大寨”,許多地方開荒造田、開山造田、毀林造田造成環境破壞、水土流失、山洪暴發,河道淤塞,留下難以治愈的后遺癥。

3.衡陽生產力落后,經濟不發達。衡陽盡管地理位置優越,資源豐富,人杰地靈,但是自然經濟和半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商品經濟不發達,經濟落后,群眾缺乏資金。衡陽工農業生產機械化、現代化水平很低。鄉鎮企業生產能力弱,目前出現虧損局面。衡陽農村產業分散化、小規模、低水平。衡陽農業污染嚴重,普通使用化肥、農藥,河水、井水受到污染,工業企業廢水、廢渣、廢氣影響植物和動物的存在和發展。各種問題和矛盾、困難較多影響了人們的觀念的更新和新思路的產生。

二、和諧衡陽構建的對策

1.提高認識,轉變觀念,真正認識到堅持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衡陽的重要性。不斷改革、解放思想,用“三個有利于”標準衡量一切,堅持“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樹立和落實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眾所周知,衡陽經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偏低,工業基礎薄弱,農業不發達,資源消耗和浪費很大,環境破壞很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堅持科學發展觀。因此必須從三個方面提高認識,首先要正視衡陽存在的問題,衡陽與外地比較差距很大,承認“問題”的存在,不掩蓋“問題”。其次,應急起直追。針對“問題”想辦法去迎頭趕上,相信衡陽人能振興和發展衡陽。再次,應加強學習和宣傳,通過各媒體大張旗鼓地宣傳科學發展觀,組織群眾學習,讓科學發展觀深入人心,家喻戶曉,把科學發展觀融化到群眾血液中,落實到群眾行動中去。

2.改變政策導向,調動群眾建設和諧衡陽的積極性。在20世紀50年代末由于政策導向錯誤,片面地理解發展就是數量的增加,只求數量不求質量,單純地強調投入忽視效益,出現高成本、高消耗、高浪費、高破壞;或者只求經濟效益,忽視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或者只求眼前利益,忽視長遠利益等造成資源缺乏、環境污染、生態失去平衡,國家的發展難以達到理想的狀態,人民生活水平難以提高,社會難以和諧發展。進入本世紀以后,堅持科學發展觀已成為大勢所趨,人心所向,衡陽應根據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審時度勢,當機立斷廢除過去陳舊的思想和做法,如:盲目發展觀、片面發展觀、高代價發展觀、急功近利發展觀。適時地采用新的發展思想和做法,實行獎勵和懲罰相結合的機制,加大對發展循環經濟的資金支持,落實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建立抑制浪費資源的政策和機制。如凡是不講效益的發展都要通過征收較高稅收來懲罰;凡是不注意保護環境、不有效地利用資源就給予重罰款,并勒令其改正,或者予以取締。凡是注意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就給予獎勵,例如:為了加強水污染防治,衡陽市責令“資源消耗高、環境污染重、達標排放無望”的石鼓區望城化工廠以及衡陽針織制衣總廠漂染車間關停。另外責令限期治理水口山有色金屬有限責任公司的含鈹廢水處理及衡陽鋼管(集團)有限公司的整廠污水處理兩大項目。凡是在生產發展中注意保護環境、注意資源的有效利用、節約資源、發展循環經濟就給予政策傾斜。

3.在農業發展上,重點突出發展節約型農業、生態農業、特色農業。過去衡陽農村在生產上存在一個不足就是過分注重糧食生產,農業是典型的稻草加稻谷模式,對于經濟作物、養殖業不十分重視,其他加工業就更少了,農業用水多,用地數量大,有些為了糧食增收過多地毀林造田、開荒造田造成植被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現在應在保持農村原貌前提下,開展植樹造林,恢復植被還農村一片青山綠水,糧食生產應縮小面積,宜糧則糧,應提倡生產優質稻和其他雜糧,廢除劣質稻生產,特別應發展節水農業,大力發展經濟作物生產,對于需水少的、污染少的作物應多發展,重視農業生物鏈發展,盡量少使用配合飼料、農藥和化肥,避免環境污染和莊稼污染以及食品污染,保護農村的水資源,避免生產生活污水直接進入河道、池塘、水庫、湖泊,禁止在河道中挖沙、捕魚、打撈水草。保護農田、土地、山脈,禁止在農田等耕地上建房,禁止在山脈中采石、打獵、砍伐森林等。提倡用土磚建房,減少資源消耗。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特別是好的傳統習俗、民風要發揚光大,好的生活方式要繼續保留,同時也要批判舊的封建思想和腐朽的思想。隨著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提高,發展生態農業成為一種趨勢。黑龍江慶安縣開發綠色食品大米,無錫市發展“網紗蔬菜”,衡陽市衡山縣師古鄉八里村譚興華走以養豬為主,養、種、加工相結合發展生態農業的路子。譚興華建起一棟三層樓的多用豬舍,一樓飼養商品豬,二樓喂養母豬,三樓養魚,同時建起水井和沼氣池。他利用豬、雞糞作沼氣原料,沼氣作燃料點燈、煮飯,肥水下塘養魚,肥渣下田種飼料、蔬菜或培養果樹,種植業的產品又加工成豬、雞飼料,形成有機物多層次利用的良性循環和資源的綜合開發。大力發展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和有機食品的生產,推廣生物治蟲,盡可能多地施用農家肥;綜合利用沼能,建設生態家園;推進秸稈還田,秸稈過腹飼養牲畜,辦秸稈氣化站,以秸稈為培養基生產食用菌;種養加工結合,良性循環;綜合利用農產品加工后的廢棄物和果樹、桑樹間伐枝條,變廢為寶。

4.在工業發展上克服大而全做法,突出地方特色,應重點發展污染少、資源消耗少的加工業和旅游業。衡陽是一個資源很豐富的地區,如:有色金屬、煤炭、油茶、蜜橘、柚子、辣椒、稻谷、紅薯、蘿卜、荸薺、水、土地、石灰巖等,同時又是山清水秀,帶有江南特點很明顯的地區。衡陽曾經因為發展化工業、造紙業、冶煉業獲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是也帶來了環境污染大,給人民身體健康帶來一定的影響。因此,衡陽工業發展必須考慮以下幾個因素:首先,衡陽是否具備發展某種工業的條件,如:資源、基礎等,倘若某種資源缺乏,基礎較薄弱就一定要減少或者不發展。其次,工業發展是否會帶來環境污染,或者給其他產業帶來影響,倘若污染很大,給其他生產帶來負面影響就應停止生產或者減少發展。再次,某項工業的發展對資源的要求,是否會造成資源的枯竭,倘若會造成資源枯竭就應減少該項生產或者停止該項生產。衡陽以“有色金屬之鄉”、“鹽堿之鄉”和“漁米之鄉”而聞名,適宜發展加工業,如冶煉業、化工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冶煉業應提高科技含量,減少環境污染,盡量減少資源消耗,衡陽冶煉機械業保留衡陽冶金機械廠、衡陽鋼管廠、江雁機械廠、第四機械廠、衡陽變壓器廠等,其余中小型企業應全部撤銷或者合并;化工業應盡量以一兩個龍頭企業為主,如湘衡鹽礦、建滔化工廠,其余中小型企業應突出為龍頭企業服務的作用;嚴格控制廢棄物排放,堵住各類污染源頭。例如:衡山縣嚴把建設項目環保關,凡是新改擴建項目未經環境影響評估及環保審批,不能上馬,污染嚴重的建設項目,即使產生“金子”,也不能建設。對飲用水源保護區、噪音達標區、煙塵控制區進行嚴格監控,實現“三區”達標。因此衡山縣連續三年實現了無亂采亂挖礦產資源、無亂毀亂占耕地、無亂捕亂殺野生動物、無亂砍亂伐樹木、無新建或擴建污染環境企業、無飲用水源污染口。農產品加工業應是衡陽發展的重中之重,如大力發展以大米、紅薯、蘿卜、蜜橘、荸薺、蕉頭等為原料的干制食品和罐頭食品,同時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對本地盛產的柚子、柑子、蜜橘等進行技術改造,使其口味香甜可口。衡陽不僅工農業有優勢,而且旅游業資源也十分豐富,發展前途很大。如紀念地資源有:南岳忠烈祠、衡陽抗日紀念城、故居、湘南學聯舊址、王船山湘西草堂、夏明翰故居;風景資源有:南岳衡山、岣嶁峰、衡東錫礦山、衡南鳥島、歧山、衡陽市八景;文化資源有:歷史文化,如湘南學聯舊址、南岳忠烈祠;建筑文化,如明清建筑、彭玉麟故居;現代文化,如衡陽市科學家事跡、瓊瑤言情小說、高校校園文化、城市公園文化、機關文化、工廠文化、公司文化、街道社區文化;農耕文化,如農家樂、休閑山莊、別具一格的農村生產和生活模式等。衡陽在旅游開發方面應多做文章、做大文章,它會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總之,有效地整合資源,利用資源,突出特色是衡陽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

5.在人居環境建設上,克服“高、擠、固、少”毛病,突出“矮、散、松、多”特點,力爭城市范圍擴大,住房距離拉開,綠地面積增多。以前衡陽市的房屋建筑一味模仿20世紀50年代蘇聯模式,鋼筋混泥土結構,紅磚瓦屋,房子筑得越高越好。城市是高樓大廈、摩天大樓;農村是兩至三層的紅磚建筑,認為只有這樣才算是現代化、小康生活。其實不然,人居環境不單純是有“大廈、大樓、建筑”,更重要的是居室空氣要新鮮、環境要優美、居住要舒服。因此衡陽市的人居環境建設必須突出:城市要擴大、房子高度要降低、距離要拉開、綠地要增多;農村民宅要地方化、特色化,建筑要土木化,環境要舒適化。拓寬城市道路,合理布局工業園區。根據不同的地形及城市主導風向,調整道路走向和寬度。發揮融山、水、洲、城于一體的優勢,堅持“顯山、露水、見秀”的原則,注重對湘江、蒸水、耒水、回雁峰、東洲和市區公園、綠地的開發和保護,高標準開發建設火車站站前廣場等綠化廣場,控制市內建筑的容積率,提高綠化率,創造協調美、和諧美、參差美,努力體現好城在山中、林中,林在城中,山水環繞,碧水藍天的以人為本的城市、經濟、社會、自然相協調原則。在分析城市季風氣候特征和風向風速等自然條件的基礎上,結合交通及用地條件等客觀因素,整合全市的工業用地,三個工業園的建設按照循環經濟原理,實行清潔生產,新的工業園建成無污染影響的生態園區。

6.堅持堅持全面發展觀點、協調觀點,改變短視的、急功近利的對自然、對環境、對資源的態度,充分考慮每次活動的長遠后果,為子孫后代未來著想,注意資源的有效利用。馬克思認為,在人類和自然界關系問題上,必須尊重自然、愛護自然。自然是人類的“母親”,是人的“無機的身體”,因此,人類理應把自然界作為自己的母親和無機的身體來加以敬重,加以自覺地愛護。人類對自然的博大,對自然無窮的奧妙和莊嚴神圣的法則,也應當保持適度的敬畏之心,而不可加以藐視。對過去的發展觀念、發展模式認真加以反省,堅持“適度消費”觀念,充分認識地球上的不可再生的資源是有限的,注意自然資源的節約,不可浪費和濫用自然資源。同時人類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憑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控制和避免自然的災害,大力發展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進一步高度發展是人類解決生態環境惡化、自然資源緊缺等問題的現實基礎。解決人與人之間的沖突也是保護自然的一個重要因素,不同人群之間、不同地區、民族之間、不同個人之間相互和睦,對于解決生態環境惡化的問題顯得異常重要,加強政治體制改革,健全科學、合理的制度也是人類解決自身同自然界的關系的一個重要條件。

7.堅持發展循環經濟,利用“三廢”生產產品,廢物再利用,克服浪費現象。加強研究和宣傳,積極開展試點示范和推廣,增強全社會的資源憂患意識和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責任意識,轉變消費模式,把節約資源、回收利用廢物等活動變成全體公民的自覺行動。使善待自然的生態道德觀,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價值觀深入人心,完善再生資源回收網絡和促進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的法規、政策和措施。積極開展試點工作,樹立先進典型,為加快發展循環經濟提供示范和借鑒,將先進經驗逐步推廣。衡陽市在產業布局上要選擇適合長期發展、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產業,發展集約化生產讓一家的廢物成為下一家的原料,組成一個閉合型的產業鏈條。加快發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淘汰落后工藝、技術和設備。嚴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費資源的產業。近幾年衡陽市各行各業涌現許多“生態企業”、“綠色企業”、“清潔生產企業”。衡陽永茂威人造板廠瞄準庫宗格木材加工市場每天產生的10余噸邊角余料,以每噸低于原本價格320多元一立方米的低價購進,通過削碎、蒸煮、熱磨、干燥、鋪裝、熱壓等一系列工藝流程,加工成中密度纖維板銷售,實現“零消耗”。同時,該廠還將上述加工過程中產生的10余噸廢纖維、砂石灰等物,加入原煤用風機送入鍋爐爐膛,利用其瞬時燃燒產生的熱量保證鍋爐氣壓穩定,從而降低耗煤量。衡陽縣華星水泥廠打破傳統工藝,運用國家專利技術“缺陷品體配料技術”,充分利用地域資源,逐步用粉煤灰、鍋爐底渣、煤矸石、廢石膏模等代替部分原材料,使之在純水泥中的含量達到并超過35%。在此基礎上,依托當地木柴資源優勢,利用鋸木灰代替部分燃煤生產水泥,降低純水泥煤耗1.5%左右,僅此一項可每年節約燃煤150噸~180噸,大大保護了環境。

參考文獻:

[1].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讀本[C].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05:210-211.

[2]經濟形勢政策宣講材料[Z].時事報告:增刊,2005:42-45.

[3]陳晏清,等.現代唯物主義導引[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6.

[4]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湖南地理[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