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和諧社會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8 08:25:00

導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和諧社會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和諧社會研究論文

[摘要]新時期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并對和諧社會的構建具有重要意義。為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樹立“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的新理念;把思想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努力構建和諧的網絡虛擬空間;堅持完善和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

社會和諧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社會理想,也是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不懈追求。2007年6月2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在中央黨校省部級干部進修班發表重要講話中再次強調,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指出:“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把他們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于全面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確保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確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后繼有人,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所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大學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生軍和中堅力量,因此,新時期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已成為高校建設乃至全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

一、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馬克思曾說過:“動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動是直接同一的。動物不把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動區別開來。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動。人則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識的對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形成與發展是由我國現實的社會狀況所決定的,由社會現實的突出矛盾引發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然要求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其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和諧社會建設的目標指向相同。我們建設的和諧社會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樣,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指向是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

其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與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完全一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是: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進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深入進行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規范為基礎,深入進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深入進行素質教育。這恰好與和諧社會所要求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自身的全面和諧相一致。

其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和諧社會建設系統工程中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子系統。社會和諧是社會系統中的各個子系統、各種要素處于相互依存、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狀態。“近年來,我們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積累了重要經驗,取得了積極進展。”但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還面臨著與新任務不相適應的問題,存在著不少薄弱環節。”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存在著許多不適應的地方。因此,需要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促進大學生全面和諧發展,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二、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的意義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系到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關系到黨的事業興旺發達和國家的長治久安。高校作為傳承文明、創造知識、培養人才、服務社會的場所,在建設和諧社會的歷史進程中,能夠通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為人們實現價值目標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為社會和諧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架起一座橋梁。

首先,通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大批思想素質好、業務能力強的骨干力量在各個崗位上奮發工作。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按照我國社會發展的要求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教育,使他們形成符合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的思想品德并逐步實現自由全面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

其次,通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促進社會的整體和諧。和諧社會的構想將是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心理、精神等等各種“音域”共構的一首和美的交響曲。社會不是實體性存在,而是關系性存在。馬克思說:“社會不是由個人構成,而是表示這些個人彼此發生的那些聯系和關系的總和。”和諧社會是指各種關系的和諧以及各種關系之間關系(即社會結構和秩序)的和諧。和諧社會是各方面的利益關系都能夠得到妥善協調的社會,各方面利益關系的協調,要求用法治和制度,也要借助于思想政治教育來疏導和引導。和諧社會賴以存在的團結互助、扶貧濟困的良好風尚和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人際環境,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第三,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斷提高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能力,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堅實的思想基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意識形態領域的和諧,即指導思想的一元化和精神文化多樣性的統一,突出表現在全體社會成員擁有共同的理想信念。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文化條件,即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思想文化。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學生乃至全社會普遍認同這種思想文化的作用和意義,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塑造國民的性格、氣質、精神和思維方式。這是和諧社會的靈魂,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粘合劑。

三、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的策略

當代大學生是跨世紀的一代青年,從思想道德狀況來看,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他們務實進取、積極向上、立志成才,表現出了良好的精神狀態。但是,近年來,大學生面臨西方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的沖擊,他們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也面臨著挑戰,一些大學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因此,筆者認為,為了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最大限度地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應該采取以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1.樹立“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的新理念

以人為本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價值取向。同志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說到底就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既要堅持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以人為本,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來說,就是要以學生為本,要從大學生的實際出發,滿足他們的需要,相信學生、依靠學生。

首先,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育者要以民主的精神、平等親和的態度對待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和主體地位,關心學生,相信學生,主動了解并滿足他們健康成長中的需要,注意保護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尊重他們的知情權、參與權、決定權和選擇權。

其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與解決大學生的實際問題相結合。近年來,大學生中貧困學生的思想和實際問題明顯增多,矛盾日益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在解決學生思想問題的同時,還要著力解決引起思想問題的實際問題。更為重要的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積極采取措施,幫助大學生特別是貧困家庭的學生解決學習、生活和就業等方面的困難,為他們全面和諧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第三,要樹立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的意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以及對和諧社會建設的歷史責任有機結合一起,將傳道、授業、解惑與學生人生目標結合在一起。正確看待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合理需求的多樣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主導性和多樣性的統一,變消極防范和控制為積極引導和真誠服務。

2.把思想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

現代社會的開放性、復雜性和易變性,尤其是多元價值觀的沖擊,使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日益突出,不同程度地導致某些心理失衡、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再加上大學生面臨的壓力特別是就業壓力、學習壓力、經濟壓力等普遍加大,由此引發的心理問題增多,影響了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諸方面的和諧發展。因此,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學生心理發展規律,把思想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不斷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的有效途徑,確保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3.努力構建和諧的網絡虛擬空間

在當前這個信息化的時代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還應該重視對和諧的網絡虛擬空間的構建。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2004年7月20日的“第十四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到2004年6月30日,我國上網用戶總數是8700萬,35歲以下占到82%,其中18歲~35歲之間占到64.7%,在校學生群體占31.9%。大學生通過網絡查詢學習資料,獲取生活、服務信息,同時,網絡也深刻地改變了大學生們的人際交往模式,可以說網絡虛擬空間成為大學生們現實生活空間的延續。面對在校大學生幾乎全部“觸網”的現實,針對大學生正處在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極易受到網上不和諧輿論的影響,必須堅持日常教育與網絡教育相結合,引導大學生文明上網,遵守網絡道德,努力構建一個和諧的網絡虛擬空間。

4.堅持完善和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

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密切配合,全社會大力支持的“社會工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一是要完善和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要建立黨委統一領導下、黨政群齊抓共管、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大力支持的領導機制和工作機制,形成全黨全社會共同關心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強大合力。二是要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格局。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個大系統的德育概念,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承擔著教育主體的作用。學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家庭是重要場所,社會是大課堂。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契機,面對新形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轉變過去那種單打一的方式,構建齊抓共管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充分發揮學校、家庭和社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把三者整合成一個目標一體化的有效系統,努力做到齊抓共管、相互配合,從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更大合力。

參考文獻:

[1]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人民日報,2004-10-15.

[2]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在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05-1-19.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解放軍報,200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