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大學生民族認同研究
時間:2022-07-23 11:26:28
導語:少數民族大學生民族認同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研究結果
云南少數民族大學生對主流文化的文化認同度比較高,均值為4.51分,這也符合我國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現實,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我國多民族和諧社會與文化建設的成果。尤其是當問到我國受到外敵入侵時,95.4%的少數民族學生表示不論是少數民族還是漢族,都應該奮起抗戰,這說明他們在維護中華民族主權時擁有十分積極的態度,愿意主動參與維護祖國主權。在談到少數民族歸屬問題時,94.5%的少數民族學生表示他們都是中華民族的一員,94.3%的少數民族學生十分同意“中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大家庭。”這一觀點,80.8%的少數民族學生覺得自己的個人命運和前程和國家、民族的命運、前程緊密聯系在一起,息息相關,18.4%的學生表示不太清楚。根據費孝通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我國幾千年的歷史是民族融合的歷史,“許許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單位,經過接觸、混雜、聯接和融合,同時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個你來我去、我來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個性的多元統一體。”[3]以上調查結論表明,我國已形成一個休戚與共的民族實體,少數民族學生擁有良好的主流文化認同。少數民族大學生在主流文化認同方面,體現了高度的一致性,但他們的積極民族文化認同程度確呈現多元走向,整體均值不是太高(M=2.64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當前少數民族大學生擁有比較理性的民族認同,而不是極端的民族中心主義。題1中只有2.4%的學生表示自己一般不參加漢族活動,92.2%的學生表示不同意;題9中只有6.5%的學生表示“當我發現和我一樣的少數民族學生和人打架時,我會毫不猶豫地幫助少數民族同學。”,29.2%的學生表示說不清楚,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少數民族的積極民族文化認同是相對理性的;題12中95.7%的學生表示“如果有人問起我的民族身份,我會直接了斷地告訴他、她”,這說明云南少數民族大學生對自己民族身份感到驕傲和自豪,并對自己的歸屬感到滿意。雖然少數民族大學生能理性看待其民族認同,但消極的民族文化認同情況仍然存在,主要體現在對自己民族身份、民族地位、民族語言等認同方面,不是太普遍。題4中2.8%的少數民族學生表示“有時我想,如果我是一個漢族就好了”;題18中,僅有0.8%的少數民族學生表示,如果能有機會重新選擇,他愿意選擇當漢族;題19中,2.7%的少數民族學生表示并不希望別人知道自己的少數民族身份,并對自己的民族身份產生迷茫和失望。對于民族身份能否帶來自卑,僅1%的學生表示當他和漢族學生在一起時,自己有自卑感覺,總覺得自己不如他們,而問及到如果你成為單位的領導,是否會掩飾自己的民族身份時,也僅有1.1%的學生表示他們會刻意隱瞞自己的民族身份,82.2%的少數民族學生以自己是少數民族為榮,對自己的民族身份持肯定積極的態度,只有3.1%的少數民族學生表示自己會常常懷疑自己的民族身份,同時還有8.6%的少數民族學生在公共場合使用民族語言時,會有一種不自在的感覺。在民族行為卷入方面,少數民族學生大多表示愿意積極參與本民族的各項活動,例如食物的制作,傳統節日等,他們也愿意參加本民族的親友聚會。
二、討論與啟示
(一)云南少數民族大學生主流文化認同程度極高
具有良好的國家觀念,能積極肯定和認同由56個民族組成的中華民族統一體。這是我國多年來多元文化一體格局的最佳詮釋,生存在同一環境的不同民族,是特定的區域生活使他們之間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乃至社會組織都會變得互相兼容,甚至變得十分接近。作為這個多元一體的核心,即從華夏族到漢族,在不斷壯大的同時,滲入到其他民族的聚居區,構成起凝聚作用和聯系作用的網絡,奠定了在中國疆域內許多民族聯合成不可分割的統一體的基礎,成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經過民族自覺而稱為中華民族。因此,少數民族大學生對漢文化即中華文化極高的認同是我國多元文化一體格局的最好顯現,同時,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凸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社會和諧。少數民族大學生作為民族地區今后建設的主力軍,他們良好的主流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重要保證。
(二)云南少數民族大學生本民族積極認同程度(M=2.64分)明顯低于對主流文化的認同程度(M=4.51分)
這和云南少數民族居住特點有關,居住地區呈現交錯分布、大雜居的特點,而且傣族、白族、哈尼族、壯族、彝族、回族、傈僳族均為云南世居少數民族,長期和漢族雜居在一起,他們生活的村子或者社區是漢族人口比本民族人口多(90.3%),要好的朋友當中也是漢族比本民族多(94.2%),漢語學習時間十年以上的占95.4%,所以,從小深受主流文化的影響,尤其是在對部分學生的訪談中,發現他們生活中語言使用多為普通話及當地漢語方言,只有少部分學生使用少數民族語言。此外,他們表示,上大學以后,他們的民族語水平都有下降,況且,還有極大一部分同學談到他們的民族語水平時,都表示“只能聽懂一些,但是不會說”。如此一來,他們對本民族的文化、語言等都處于一種朦朧不太確定的狀態。為此,在問到學生,對于家鄉小學的授課模式應該采用以漢語為主,還是民漢雙語時,他們都認為應該選擇民漢雙語的教學模式,這也體現了云南省目前民漢雙語教學體制改革中還存在需要改進和提升的地方。對民族態度的情況(M=2.56分)也基本和本民族積極認同情況一致,均低于3分。
(三)云南少數民族大學生本民族消極認同情況雖然存在,但不是很普遍(M=1.46分)
這與我國少數民族政策有關,民族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現已日趨完善,各民族合法權益已得到了進一步保障。此外,國家教育政策對少數民族的優惠和傾向政策使少數民族大學生充分意識到其少數民族身份的重要性,并且能在某種程度上給自己更多的升學、就業機會。基于此,大部分學生對民族身份的消極認同情況不是很認可,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我國平等和諧的各民族共同發展的精神和政策。本研究僅是對當前云南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認同現狀進行調查和描述,還沒有分析其影響因素。同時,作為文化的載體和傳承手段,語言是民族認同的眾多文化表征中重要的一環,在今后的研究中將對云南少數民族大學生語言選擇、語言使用及語言態度等方面進行深入探究。民族認同是一個動態的變量,今后將以選取某一民族的個案,進行長期跟蹤調查以探究其影響因素和動態變化導向,從而為云南少數民族地區雙語教育體制改革提供參考和啟示,同時能給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建設提供新的視角。
本文作者:楊玉工作單位:昆明理工大學
- 上一篇:建筑企業學習及整體發展的思考
- 下一篇:解析思想政治促進企業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