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勞動關系制衡機制研究

時間:2022-01-23 10:52:33

導語:和諧勞動關系制衡機制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和諧勞動關系制衡機制研究

一、勞動關系的內涵界定

(一)西方專家對勞動關系的內涵界定。理查德.海曼是西方著名的左派經濟學家,馬克思主義的追隨者。他認為,勞動關系的核心內涵是報酬問題,它常常是引發勞資關系緊張、引起勞資沖突的根源。海曼借鑒了馬克思主義勞動關系理論,也對鄧洛普等勞動關系專家的思想有所借鑒。他認為,勞動關系是研究工作關系的控制過程,它的主要特征是永不停止的權力斗爭,壓制與反壓制、沖突與妥協、公開與沉默的斗爭永遠存在,這種斗爭來源于勞動關系內部權力分配的不平等,雇主具有絕對的權威,雇傭勞動者難以獲得平等的權力。勞動關系的中的平等是由雇主界定和評價的,雇主具有規則的權力,工人只有遵守的責任,這就是雇主所認可的平等的勞動關系。這種勞動關系在我國轉型期也即意味著“強資本,弱勞工”。對此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社會運用了公共政策強制力和嚴格的法律限制了“偽工會”的產生、彌補了工會的職能缺位、以及設計采用了集體勞動關系。(二)國內一些專家對勞動關系的內涵界定。勞動關系是指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在勞動過程中建立的社會經濟關系。廣義上說,在城鄉勞動的任何勞動者與任何性質的用人單位因勞動結成的社會關系都屬勞動關系范疇。狹義上講,勞動關系指依國家相關的勞動法律法規建立的勞動法律關系,是國家法律、法規規定的合格的勞動主體間建立的社會經濟關系,即雙方當事人是受到勞動法律、法規規范的特殊的勞動主體。本文探討的勞動關系是指狹義的勞動關系。勞動關系是因勞動活動而產生的社會經濟關系;勞動關系是由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的經濟利益引起的。勞動關系的“勞動”具有特別規定性,它專指為謀生而從事有組織、崗位相對固定、有報酬的集體勞動。社會義務勞動等無償勞動不屬勞動關系“勞動”范疇。勞動關系還受社會文化傳統和政治制度影響。如我國國家公務員與用人單位建立的勞動關系,不受《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約束,是受專門的《公務員法》規范,這和我國現行社會制度有關。

二、和諧勞動關系的內涵

“和諧”,一般指形容詞,表示一種狀態。詞典解釋是:“配合的適當和勻稱”。和諧之謂,有共生與共榮之狀,有相生相克之理,有平衡有序之道。它指一系列不同和差異的因素組合成一種美感的狀態。和諧勞動關系指在現代經濟中的就業組織、勞動者和政府三大勞動關系主體以及其它主體,如非政府組織、社會媒體、職業介紹機構等有差異的因素共同形成一種“生態圈”,達到“相生相克”,共生和共榮,利益共享、共同發展的一種穩定狀態。

三、和諧勞動關系制衡機制形成的背景

在當前轉型期,各種矛盾凸顯,市場經濟中各個主體利益交織復雜,多元化的勞動關系制衡機制尚不健全,“強資本,弱勞工”現象普遍存在。一些企業組織中新生代雇員流動性大常常并不都是因為工資低。有些是因為晉升機會少,公司給員工提供的職業規劃和發展空間小,在公司感覺沒有前途;培訓缺少和進一步獲得更高職業資格機會少;新生代不能容忍管理者和資方的掠奪性的管理方式,缺乏情感溝通和人性化組織氛圍;新生代雇員希望獲得組織公民角色,希望平等參與溝通;追求和諧與表達能力的集體勞動關系,建立集體協商談判機制,增加談判能力和表達價值訴求的話語權等。

四、和諧勞動關系制衡機制的構建措施

第一,完善我國職工參與公司治理制度。構建資本與勞動的二元法律架構,其核心是改變公司資本主權單一化狀況,使與資本相結合的勞動獲得應有的尊嚴和法律地位,而不是僅僅作為資本的附庸。采用公司主權二元化才能根本改變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夯實勞資關系制衡機制和勞動權保護的法理基礎。具體路徑是完善職工持股制,完善、強化職工董事制度、職工監事制度等。第二,強化工會職能和職工代表大會地位。第一,工會要強化職能,避免“花瓶”的“偽工會”反復出現,加強“勞動基準的制定”、“集體合同制度”和“三方協調機制”的集體談判機制功能,凸顯工會的話語權,使集體談判機制成為勞資關系制衡機制的主要方式。第二,提升職代會的地位,使其和股東會相當。股東會是貨幣資本的權力機構,那么職代會就可作為人力資本的權力機構。現代公司應樹立勞動主權和資本主權平等的理念,規定職代會為職工的最高權力機關,與股東會平行平等,彼此沒有依附關系,這也需要立法監察實施。第三,完善集體協商制度建設,重構平等協商和集體談判機制。把它作為制衡多元勞動關系的主要制衡手段,其核心內容是建立和完善集體合同制度,從而促進企業勞動標準的落實,改善職工勞動條件和福利待遇,促進勞動關系和諧穩定發展,促進企業可持續性發展。第四,加強勞動爭議機制的立法和實施監察。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2008年5月1日起已經施行。完善集體合同勞動爭議處理機制的關鍵是健全工會制度和強化勞動者團體權,加大對勞動爭議仲裁體制程序的改革,創新立法技術,并強化立法實施后的監察力度。

【參考文獻】

[1]理查德.海曼,《勞資關系:一種馬克思主義的分析框架》,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8年第1版。

[2]托馬斯.寇肯等,《美國產業關系的轉型》,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8年,第1版

[3]王興化,《全球勞動關系的演變與中國勞動關系的轉型》,南開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1版。

[4]常凱,《勞動保障與勞動雙贏:<勞動合同法>論》,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9年,第1版。

[5]鄭功成,《如何構建“和諧的勞動關系”》,《半月談》,2006年,第22期。

作者:李鴻新 單位:天河學院通識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