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中教與學的關系思索

時間:2022-10-17 11:20:00

導語:美術中教與學的關系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美術中教與學的關系思索

過去的教學,大多是刻板的“我灌輸,你接納”的教學方式。在教與學的關系上,未曾聽說有人反對“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原則,但在實施時,這原則卻只剩下“教為主導”或變成“教為主宰”。不少教師在課上還是自始至終擔當“主演”的角色,學生只是“聽眾”而已,偶爾為了“活躍課堂氣氛”要一些學生“參演”,也只是找一些優秀學生發發言,當當“配角”而已。事實證明這種教學關系收到的成效微乎其微。創新教學迫切需要有新的、更有效的“教與學的關系”的存在。

一、教——走下主體的舞臺

教師再也不能滿足于一味的填灌,要嘗試著從思想上轉變,一堂成功的課所要求的不再是“量”的多少,而是“質”的優劣。要完成一堂優質的美術欣賞課并不容易,它需要眾多因素的結合。

1.運用合適的教法

首先是要有一份好的教材。有了好的教材,更不能缺少的是好的教法,要努力嘗試根據不同課的內容更換各種教法。保持學生的課堂新鮮感,在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索時力求做一名好向導,使他們既不偏離軌道又能充分發揮!

例如分組討論法,較適用于脈絡清晰、風格迥異的繪畫作品。

(1)將這一講中的繪畫作品或按作者、或按年代、或按特色分為若干類型(如有四種類型),再將全班同學也分為四大組,每一組得到其中的一個類型作為學習任務。

(2)用一段時間(如15分鐘)自主學習、相互深入探討。

(3)再用一段時間(如5分鐘)瀏覽自己未涉足的其它三種類型,找出自己不了解或有疑問的地方,打出“?”,變成問題。

(4)剩下的一段時間(約20分鐘)將是全課的高潮,學生針對自己遇到的問題,向專門研究了那一類型知識的那組同學發問,那組同學將組織一個最全面、最完善的答案做解答。你問我答,一來二往,大部分關于這講的問題都由學生自己內部解決了。

(5)教師作有益的引導,如遇到學生提出的問題不夠到位,可作善意的提煉;如遇到學生的解答不夠深刻或全面,可作更近本質的講解。

(6)最后(約5分鐘)教師拎出重點,有條理的做出總結。

一堂課下來,看似教師沒講多少話,卻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因為正是教師的“話少”才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換來了學生“話多”的機會!

再例如搶答積分法,較適用于簡單的內容,比方著名畫家的代表作、著名繪畫風格……,因為內容難度較小,很多學生了解,所以容易造成課堂氣氛沉悶,采取搶答積分的方法,充分調動了學生積極性,同時在激烈競爭的過程中加深了印象。

眾多嘗試都說明,好的教法對一堂成功的課起著舉足輕重、事半功倍的作用。

2.讓情感走進教室

蘇霍姆林斯基曾以生動的比喻來說明情感的作用:“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壤上?!彼谡撌鲋懈叨仍u價了情感的因素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心理學實踐證明,當個體出現愉快樂觀情緒時,整個智力操作水平大大提高。對美術欣賞而言,讓情感走進教室更是至關重要的!

情感是創作的原動力,情感是作品的生命?!靶挠兴迹橛兴?,而后有所撰作”(葉圣陶語)。每一幅作品都是畫家情感的產物。如果不能領會作者的感情,就不能說真正讀懂了作品。因此,在美術欣賞課的教學中,我們應充分抓住作品其中的情感因素,促使學生由情感的膚淺性向穩定性和深刻性發展,發展學生對美的細致的、獨特的、敏銳的感受能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體會作者的情感,真正欣賞它的美!

所以很多時候,我在講解中采取少而精的原則,集中時間講解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不僅說明它們的藝術特點、藝術成就,同時也恰當地提示作品的時代背景、思想內容及畫家的優秀品德。如講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不僅講他的畫竹“天下無雙”,也講他“四美”的立身之道。講齊白石的畫時,不僅講他作品的惟妙惟肖,更講他“不教一日空過”的治學態度和“看爾橫行到幾時”的民族氣節。講徐悲鴻畫馬,不僅講那寥寥數筆的氣勢、神韻,更講他不為金錢名利所動,拒絕去臺,毅然留在北京為人民的藝術事業而獻身的精神。講達•芬奇的全才、米開朗基羅的嚴謹、凡高的郁悶……在教學中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對“真善美”識別能力,也使學生受到了愛國主義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熏陶,更通過面的欣賞懂得了一些人生的哲學道理。

3.運用贊揚的魅力

語言是一門特殊的藝術,好的語言可以拉近人與人的距離。教學語言是一門特殊的語言,運用得體的教學語言可以很好的調動課堂氣氛。

在課堂上,教師首先應營造有利于師生言語交往的寬松環境。可用“讓我們一起來”、“請”、“你能行”、“你的想象比老師還豐富”等語言,拉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循循善誘的激發他們表達的欲望。對他們的回答給予充分的肯定,讓每一個答題的學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帶來的喜悅和自豪,使學生樹立起學習的自信。

記得在一篇優秀教師的報道中,有這樣一個事例:老師在課上講到《濫竿充數》的故事。在總結時,學生普遍認為南郭先生在演奏隊伍里濫竿充數、混水摸魚,最后因為不能勝任獨奏而逃走是不光彩的事,這個故事是一個反面教材。但卻有個學生舉手發表不同的意見,他說:“我不這樣認為,南郭先生走了,說明他開始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表明他還有點自知之明的精神?!睂W生這樣的思路,也許有的教師會認為他鉆牛角尖,或故意搗亂,但這位教師卻馬上鼓勵說:“你真會動腦筋,你具有獨特的見解,希望以后能好好保持。”他的循循善誘,他的毫不吝嗇的贊揚不僅使我震撼,更帶給我深深的思索!

二、學——走出被動的局面

大多學生從小學開始,奉行的就是以課本知識為惟一正確的準則,習慣了老師的講授方法,老師一股腦灌輸,學生囫圇吞棗的接納。長期下來,導致過于依賴課本,主觀能動性減弱,創新意識淡薄,學習變的極其被動。

怎樣讓學生走出被動的學習局面,自然也需要教師的積極引導。德國教育家第斯德惠認為:“教學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苯處熞龑W生學會“質疑”的學習態度!美學家曾經說過:“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睂ν粚徝缹ο?,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經歷、學識和情感個性,就會有不同的審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教師要做的是培養學生獨創性思維,通過輕松的講解、融洽的交流、充分的引導激勵他們自主學習,留給他們大膽猜測的空間,使他們放下包袱,解除顧慮,逐步變被動為主動,敢想敢說的發表自己的見解!

事實上,“教與學”之間是教師價值引導和學生自主建構的辯證統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由以往知識的傳授者成為學習環境的設計者,成為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和指導者,從“臺前”退到了“幕后”,從“演員”變為了“導演”。學生則在教師創設的良好學習環境、設置的適當問題情境中,通過自主活動去組合、批判和澄清新、舊知識的差異,進而建構起自己新的認知結構。

所以說:當教師走下主體的舞臺,學生的學習便走出了被動的局面,兩者是相輔相成、一同運作的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