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鑒賞課要處理好“三對關系”

時間:2022-06-15 03:04:28

導語:美術鑒賞課要處理好“三對關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美術鑒賞課要處理好“三對關系”

一、平衡好美術專業學科特征和社會學(史學)特征的關系

一方面,教師要防止過分強調美術的學科的特征、課堂上大量使用美術專業名詞、技術術語,將本該賞心悅目的美術欣賞課,上成生澀枯燥的“學術研究課”,要知道所面對的是沒有任何專業基礎的高中生,結果必然是學生們不明所以、興趣盡失。有一句玩笑話這么說:“如果你不喜歡一本書就把它變成一本教科書”,這固然是句玩笑話。現行教材求大求全、內容龐雜廣博,融古今中外于一篇,偏重理論說教而欣賞愉悅指數偏低;當然,教科書的編寫必定有它的原因,但現行教科書語言之拗口,專業名詞之多,枯燥無味是客觀事實,教師作為教科書和學生之間的紐帶,怎樣結合學生自身條件而選擇合適授教方式就應該是現今每一個高中美術任課教師不得不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其實,每一位任課教師心里都清楚,我們所面對的幾乎都是非專業的學生,在課堂上有限的時間要想讓這些可能連愛好者都算不上的高中生達到藝術品欣賞者的層面,我們就要學習白居易,去干“老嫗能懂”的活,專業知識要盡量通俗化,避免把美術作品神圣化,用生活化的講解讓美術作品更容易理解,如果我們一味的講構圖講比例、講透視講線條、講造型講光影、講色彩講表現……那么對應起每一件作品時,都會是翻來覆去那幾句,自己都覺得無聊,又怎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還要防止一味迎合學生興趣,將美術鑒賞課上成歷史課或社會學課而失去學科特征。那么,從作品歷史背景到專業技術技法再到理論知識,教師把所有都講一遍應該不大現實,如何平衡幾者之間的關系則考驗授課教師的技巧和水平。美術作品的欣賞固然離不開社會學式鑒賞;有時作為一種主要的鑒賞方式又必不可少,但是如果脫離美術學科知識,是不是覺得社會學或者史學老師更適合?那么美術老師本身的優勢又在哪里?社會學式的鑒賞是要著重與當時的社會背景與文化背景,一件作品的誕生離不開它所依托的社會和文化背景,談及作品本身必然無法繞開作品背景,把美術鑒賞課、美術理論課與美術技法課以及相應的社會、文化、政治、宗教等與作品相關的知識實現無縫對接需要的是一個復雜而龐雜的體系,一個高中美術教師能否積累起與之對等的知識積累,本身就是一個考驗,基礎教育的缺失,歷史的欠賬又太多,小學階段覺得美術學科專業知識太難懂不提、興趣第一;初中美術老師認為理論不必太多,興趣和實踐就好;到了高中鑒賞課匯集到一起時,尷尬的局面可想而知。在實際的教育教學活動里,我們既不能忽視課程本身的專業性,也不能刻意淡化作品本身社會學和歷史學的作用和地位,進而忽視了學生在專業上的深度和廣度上的探索,稱職的專業教師應該平衡好幾者關系,這也是展現一名高中階段美術老師的獨特魅力所在。

二、把握好基礎知識學習和作品欣賞并重的關系

作品欣賞重在感受美,基礎知識重在研究如何到達理想之美。因此,在教學中通過運用美術基礎知識對作品進行理性的分析,美術欣賞才能收到好的效果。美術欣賞課教學要合理使用現代教學技術。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課堂教學給美術欣賞教學帶來的生機和活力,這種融聲音、圖象、文字、動畫、視頻于一體的教學技術,彌補傳統教學方法的不足,有許多教學的重點難點、單用語言難以表達的感受就會迎刃而解。在了解到國外(如意大利)的一些高中里,美術史與藝術史的教育都占有很大的比重,在藝術教育中,這種課程安排較之于國內是有所不同的,一般的美術史的教育分為古代美術史、現代美術史與當代美術史(中世紀美術史在宗教學中會另開展)。這種系統美術史論學習所需研讀的書籍量相對較多,會耗費學生大量時間,所以國內尚不實際;但不可否認的是,系統的史論教育是連接文化背景與作者、作者與作品、作品與作品之間的橋梁,對于從宏觀角度看待美術現象是不可或缺的知識儲備。審美教育要與愛國教育相結合,是要通過了解自身的文化背景中美好精致的元素來建立民族認同感,不知道、不了解又何談認同?現代社會已經很大程度的改變了幾千年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也隔斷了一些傳統文化的連續性,現代人想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和審美逸趣只有通過學習,獲取與之相對應的審美能力,正是這樣,基礎教育中的審美教育有可能激發受教育者對審美活動與審美能力學習的自覺性,進而在諸多紛亂復雜的文化現象中過濾出屬于適合自己的部分既文化認同,藝術教育對于連接幾千年燦爛的華夏文明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三、處理好生活與藝術的關系

其實,無論從遠古到現代,自人類社會伊始,美術現象就隨之出現,其功能歸根結底就是裝扮人們的生活,從王侯將相到平民百姓——衣食住行是也;除了那些大師經典之外,美術教師也要注意引導學生多去注意身邊生活中的審美、諸如城市景觀、園林建筑、家居家具,工業產品、服裝服飾、廣告裝潢等社會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形式現象及普通生活用品去中發掘和發現具有審美價值的元素,要讓學生體會到美術不單是形而上、愉悅視覺的精神藝術,其實它更多是可使用的藝術,人們常說: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實反過來,藝術又影響著生活——即藝術的生活(有品位的生活)。“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美術的發展,一如人類社會的發展,美術作品最終走下神壇,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雖然現代社會的日益商業化和快節奏已經和古代社會大不相同,可文化注定要延續下去,在古典與現代之間搭建起某種聯系,讓古典藝術與現代設計之間巧妙的轉換、古為今用、西為中用、學生要知道有多少古典藝術精品至今仍在影響著現代人的生活。高中的美術教師就應該搭建起這樣一座橋梁,讓正處于現代社會里的現代青年了解他們有可以選擇的生活方式;藝術的生活其實無處不在,它不是海市蜃樓、望而不及高不可攀,在更多時候,它只是一種個人的選擇,當前高中階段美術鑒賞的真正意義應該在于盡最大程度努力,對學生生活中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方式加以引導,讓學生們知道,其實不論將來他們成為什么樣的人,都需要了解人類社會幾千年一路走來的初衷:生活需要藝術之美來裝扮美即是生活藝術的生活!

作者:任樵 單位:遼寧省本溪市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