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市場亞健康研究

時間:2022-11-26 02:42:00

導語:文化市場亞健康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化市場亞健康研究

論文提要我國的文化市場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但從整體上而言,文化市場仍處于“亞健康”狀態,這在較大程度上制約了文化市場的健康成長。本文將以網吧為例,對文化市場的“亞健康”進行把脈。

引語

在傳統的目光里,歌舞廳一度被看作是藏污納垢的色情場所;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電子游戲被冠上了一頂另類的帽子---毒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電子海洛因”;打擊盜版的呼聲越來越高,盜版卻依然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姿態遍布城市的每一個角落;當下,關于網吧的爭論,更是到了白日化的程度。可以說,我國文化市場的勃興與快速發展,始終處于一種前進與“發燒”的“亞健康”狀態。面臨建設全面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主題,如何用科學發展觀的巨手對文化市場的“亞健康”進行把脈并開出處方,已成為當務之急。

1994年,世界上第一家網吧在英國誕生。作為提供價格低廉的互聯網上網服務場所,中國網吧從民間自發興起并飛速發展。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網吧在中國,世界上最好的網吧在中國,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網吧的數量像中國這樣龐大,但世界上也沒有一個國家對網吧的爭議像中國這樣巨大。毋庸置疑,網吧的誕生和發展,在啟蒙國民網絡意識,推動互聯網普及,帶動整個中國信息產業、網絡文化的飛速發展等方面立下了汗馬功勞。與此同時,網吧違法接納未成年人也引起了家長、老師的強烈不滿,成為近年來社會公眾最為關注的第一問題。對于未成年人來說,網吧難道真的這么恐怖?網吧究竟網住了誰?誰又該為網癮者買單?

當前,網絡游戲和網絡聊天是未成年人上網的主要目的,部分青少年上網游戲和聊天時間過長,從而沉迷于網絡甚至受到不良網絡文化的誘導導致犯罪,是網絡和網絡文化發展中的主要問題。究其原因,除了青少年自身心好奇心強、心智不成熟等客觀存在的外在因素,更深層次原因在于其監護人、在于社會、在于教育制度本身的責任缺失。

網絡聊天反映了青少年現實生存的心理負重和難以傾訴的苦悶,他們非常渴望在“別處”得到心理釋放。有些青少年在現實里因為性格、家庭、教育等原因,感覺和身邊人特別是長輩無法交流。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往往不善于在自己身上尋找原因,而是更多地歸咎于客觀原因和他人,并逐步形成逆反心理。網絡聊天的出現,無疑為他們部份解決了這個苦惱。在網絡聊天中,每個人都可以有很大的自主權和隨意性,你想給自己起什么名字就起什么名字,想多酷就有多酷,想說什么就說什么,無需象現實中那樣小心謹慎地做父母心目中的“好孩子”。

作為一種新興的娛樂方式,網絡游戲的趣味性以擋不住的誘惑契合了青少年無所不在的好奇心。華師教科院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馮增俊教授曾經對網絡暴力的問題做過相關的研究,他說:“網絡游戲是一種敞開式的游戲,它以豐富細膩的場景設置、逼真的音響效果、血腥的射殺場面,使青少年體驗強烈的現場感、真實感和刺激感,使得學生一旦沉湎就欲罷不能。”十多年前,街機、任天堂、學習機等一批電子產品的推廣,引領了一個讓無數青少年入迷上癮并沉溺其中的電子游戲時代。而計算機的發展和普及以及網絡時代的來臨,則又讓電腦遠遠超越了簡單的電子游藝時代的電子游戲機,它們能提供更多的游樂性及趣味性,各類電腦游戲本身的復雜精彩程度,也非昔日的電子游戲可比擬。一方面,網絡游戲的升級和積分(虛擬財富游戲幣)極大了滿足了青少年的征服欲、成就感和虛榮心。另一方面,在很多游戲中,玩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性格和愛好,在游戲中扮演、設計或控制一個“半真實”的個體。在這層虛擬空間里,游戲者仿佛回到了俠客英雄時代,“仿真”地體驗著只有影視里才會出現的英雄豪情和快意恩仇,輕易地做幾件為朋友兩肋插刀之類的“男子漢”事跡。可以說,各類網絡游戲能變相地讓游戲者做一些在現實里想做卻不敢做或難以做的事,實現一些在現實里無法實現或難以實現的目標,尋獲一些在現實里尋獲不到或難以尋獲的刺激。這樣虛擬的成就感,連成年人都難以抵擋,對于那些尚未經世的青少年而言,其誘惑力之大可想而知。在某種程度上,網絡游戲折射出的部分現實心理,與小學生渴望當上班級干部一樣同出一轍。

2002年北京藍極速網吧的一場大火之后,國務院緊接著出臺了《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并明確規定:“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經營單位不得接納未成年人進入營業場所。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經營單位應當在營業場所入口處的顯著位置懸掛未成年人禁入標志。”從此,關于網吧與青少年問題“剪不斷、理還亂”的糾纏與爭論,越演越烈。

我們毫不懷疑“禁止接納未成年人進入網吧”這一規定的良苦用心。我們同樣承認,一些網吧經營者確實存在著惟利是圖的陰暗心理和違法行為。但是,當我們在抨擊網吧的同時,我們的家長,我們的學校,我們的社會又對未成年人的成長做了多少事情呢?我們對于孩子的行為又給予了多少關注和引導呢?陶宏開教授在總結未成年人上網“成癮”的原因時曾指出:“孩子上網成癮,主要原因是家長的教育方法出了問題。家長的愛多表現在物質的慷慨,而忽視了精神、情感上的關愛。”如此,即使關閉所有的網吧,也并不能保證孩子們就不會在家中上網玩網絡游戲,瀏覽色情網頁。

現在回頭看看,僅從法律的層面而言,倉促出臺的《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無疑存在著一些明顯的漏洞和不合理的地方:剝奪未成年人自由選擇網絡、接受網絡學習和教育的憲法性權利;人為地限制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的經營時間;在沒有明確規定什么是網絡游戲,什么是非網絡游戲的前提下,做出了禁止經營非網絡游戲的規定等,所有這些,顯然都是違反《憲法》精神的。

另一方面,從我國的國情來看,在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存在很大差異化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低廉便捷的網吧,無疑是未成年人尤其是廣大農村未成年人接觸網絡、感觸網絡的最佳啟蒙場所。設想一下,如果沒有網吧在中國的興起,開啟民眾通向互聯網世界的大門,恐怕也不會有現在活躍于互聯網各個層面的從小網蟲發展而來的網絡精英,更談不上網絡產業的迅猛發展。

居里夫人說,科學是無罪的,有罪的是濫用科學的人。因為孩子失足落水而死,就將罪責歸于河,無疑是一種可笑而可悲的幼稚心理。作為提供互聯網上網服務的營業場地,網吧承載的是網絡這種新的技術,這種技術對于任何人都是中性的,危害來源于不同的接觸者自身。我們沒有理由扭住網吧行業的局部負面影響不放,并將其無限放大,更不應該讓網吧對未成年人說不。而應該在國家相關管理部門在加強對網吧行業實施有效監管,打擊違法、違規行為的同時,引導家長、學校和社會共同擔負起教育未成年人、矯正其心志的重任,讓網吧成為未成年人進行信息化啟蒙教育和開發思維的“陽光”陣地。

首先,加強家庭、學校的教育責任感,解決責任缺失的問題。家長作為孩子的法定監護人,是孩子健康成長的第一責任人,家庭是孩子遠離傷害的第一道防線。因此,家長要在改變對網吧不正確認識甚至盲目敵視的基礎之上,洞察孩子的心理世界和游戲世界,加強和孩子的平等交流溝通,及時掌握其思想動態。同時,提高“數字”水平和素質,及時學習充電,了解電腦、網絡的一般常識,掌握其特點和規律,有針對性地對孩子進行積極引導。另外,在使用習慣和內容選擇上,家長還要注意自律。如果自己就不能抵擋數字世界的誘惑,沉湎于網絡游戲、網絡聊天等活動,甚至頻繁登陸色情網站,必然會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

學校是孩子最為集中的地方,老師是孩子健康成長的第二責任人。在學校的教育中,應該根據青少年的知識需求,提高電腦的各種軟硬件配置,進行合理的課程安排,培養適合現代化教育的師資隊伍,加強教學實踐的投入。同時將網絡素養教育納入教學課程,教育孩子正確認識網絡的作用,不斷培養他們對網絡積極作用的開發、利用能力,對網絡消極作用的防范、排除能力,以及對網絡內容的分析判斷和辨別抵制能力等。

其次,加強對網吧的常規性監管,解決監管不到位的問題。積極使用高科技實施日常監管,及時屏蔽各種有害未成年人的信息,加強網絡游戲出版審查和內容審查,使體現傳統文化的、積極的、寓教于樂的游戲始終占據未成年人的娛樂主流。發動社會各界齊抓共管,輿論造勢,形成合力。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加強對網吧業主的培訓教育,引導守法經營。同時,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倡導開辟未成年上網專區。

最后,要借鑒國外先進做法,對網絡的內容進行分級。自從電影普及以來,許多國家都針對電影、電視、電子游戲、網絡等新生事物制定了以年齡為基礎的內容分級,這樣既保證了成年人接觸新事物的權利,也在某種程度上保證了未成年人與不適合他們的內容相隔絕。前不久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出臺的《網絡游戲防沉迷系統》,不僅讓我們看到了高層的一種態度和決心,也看到了一種新的希望。

文化部文化市場司司長劉玉珠說:我們對網絡游戲等容易誘發網絡成癮癥的網絡文化要有一個科學的認識,正確處理網絡文化與青少年發展問題,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是關系民族未來、國家希望的戰略性問題。在2005中國網吧產業“陽光計劃”宣言中,有這樣一段話尤其發人深思而感動:統一思想,為國家繁榮富強負責。我們必須站在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代表的交匯點來認識網吧產業;我們必須站在中國社會向信息文明轉型的關鍵點來審視網吧產業;我們必須站在中國從信息大國向信息強國邁進的轉折點來評估網吧產業。網吧,是現代信息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體驗現代經濟的突出代表,是一個國家與民族軟實力的重要象征之一。傳遞現代文明,為社會和諧發展負責。網吧,是承載和傳遞現代文明的窗口;網吧是促進社會和諧進步、跨越數字鴻溝的平臺;網吧是銜接最廣泛的人民群眾信息文化需求的終端。因此,我們必須從構建和諧社會、消除數字鴻溝的角度發展網吧產業,為民眾的知情權、信息權與知識產權做出應有的貢獻。

從中國網吧產業“陽光計劃”宣言中,我們看到了未來健康網吧的新形象。然而,挽救網吧也好,救救孩子也罷,最終離不開理性的認識和積極的行動。如果我們的家長依然看不清自己的責任所在而將一切罪過歸于網吧和其管理部門,如果我們的教育還停留在“拒絕,遠離網吧”的幼稚口號上,如果我們的政府面對問題卻沒有勇氣做出擲地有聲的回答,“救救孩子”將不再是危言聳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