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藝術畫藝完美表現探析
時間:2022-07-14 02:42:43
導語:木雕藝術畫藝完美表現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型紅木雕刻《姑蘇繁華圖》是姑蘇女子施冬妹,對清代名家徐楊所繪的《姑蘇繁華圖》,以大型木雕藝術形式重現的經典。為了再現這幅全長12米多的畫卷,施冬妹用了11年的時光去雕琢。在2017年江蘇發展大會上,長40.47米、由19塊紅木雕板拼繪而成《姑蘇繁華圖》,成功摘取了第13屆“山花獎”的桂冠。
回首11年的艱辛創作之路,同時為了讓更多人欣賞到這件難得的當代藝術臻品,《大匠有神》編委會聘用專業攝影團隊,將原作之神韻悉數納入鏡頭之中,并將攝影作品及創作團隊的心路歷程一并收進入《大匠有神:大型紅木雕刻<姑蘇繁華圖>賞鑒》一書,該書已于2019年由古吳軒出版社發行。該書有序有跋,圖文交錯排版的書頁間按序列出了19塊雕板的攝影圖及木雕技法鑒賞,同時附有匠人們的談藝文章,值得細細品閱。
既然能通過木雕的形式將一長幅畫卷重現,可能會產生雕刻與繪畫兩門技藝應是有頗多相通之處的錯覺,實則不然。繪畫是以筆沾墨游繪于紙張之上,雕刻是以刀琢于木材之中;繪畫是在空白之上點汁描物,雕刻是在木材之中剔骨造景,所以想要將一幅平面畫雕琢成一幅立體畫,并非簡單臨摹,而是建立在對原作品心領神會基礎上的一次再創作。
以該書的首章“盛世源頭”為例,徐楊的原畫以山水起首,遠近之景皆為太湖東北岸的胥口,聳立于畫中左上的即為胥山—蘇州的門戶,山腳下的村民有的忙于運瓦、有的挑擔送水,一派恬適之景,而太湖之水蜿蜒東行,正準備著流淌進更為熱鬧的姑蘇城。如何將這些平面線條妙化為刀法,雕刻匠人們在用心考量后,決定采用傳統的散點透視構圖法,遠近分明,層層刻畫。細致如一片屋上瓦、一條水中漣漪、一根古松上的針葉,都毫不馬虎,足見刀功細膩;再看圖中人物,神色各異,生動自然,若非用心揣摩原畫,怎可能如此雕刻入微;遠植山上的樹林,近觀下來不得不贊嘆雕刻者的刀功老辣,以浮雕手法刻松枝,以深刻勾勒出松針,技法變換自如,一派從容寫意之感。
原畫中的一幕場景或許能夠一揮而就,木雕匠人們卻坦言,這部木雕作品的誕生殊為不易。首先在木雕的選材上,必須選擇具有足夠硬度與韌度的木料,才能保證在刻畫細節時不至于木材崩壞開裂,創作團隊由此敲定了大紅酸枝木作為雕板材料;其次,木雕成品與原畫的比例為3∶1,也是在反復實驗中才選定的結果;最后,精雕細琢慢工出細活。在部分木雕場景中,一幅畫面的層次甚至可達20多層,一刀走歪都可能導致前功盡棄,這才有了四五個匠人同雕一塊木板,居然耗費一年光陰的逸文,用刀真的比用筆要慢太多。屋頂上的一片瓦都能帶出如斯生活氣息,是因為匠人們真的像蓋房子一樣,甚至比蓋房子還慢,一天只能雕出幾片。但就是這樣一刀一筆,大型紅木雕刻《姑蘇繁華圖》在時光中被雕琢得愈發清晰,直至完整浮現。
繪畫與木雕有如此殊異,施冬妹卻能帶領她的團隊將清代徐楊手繪長卷以精湛的木雕技藝完美再現,是謂巧奪天工。該書收錄的雖為一件大型木雕的鑒賞圖,細細觀其刀鋒深處,入木三分的更是那份“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堅守,令人動容。
作者:王凱 單位:安陽學院美術學院
- 上一篇:建筑施工企業匯率風險管理措施
- 下一篇:國有地礦企業人力資源開發管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