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刻的方法范文
時間:2023-12-26 18:01: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木雕刻的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招遠市第一中學山東招遠265400)
武漢大學教授李格非先生曾講過這樣一件事,他在成都時,當地有一工藝作坊,竟把不起眼的老藤朽根雕刻為絕妙盆景,令人嘆為觀止。先生以為此中含有深意,應店主之囑撰聯:“天生我才必有用,世無朽木不可雕。”
雕刻如此,教書育人又何嘗不是這樣?在我們的教育對象中,常有一些思想品行和學習成績落后的學生,我們稱之為“后進生”,他們就像老藤朽根一樣,只要我們精心鐫刻,他們便能成為“絕妙盆景”。
一、捧出一顆愛心
由于后進生缺點較多,常受到教師的批評、同學的嘲諷、家長的責罵,長期缺少溫暖和愛。然而,后進生是一種客觀存在,任何歧視、責罵、奚落、恐嚇以及不負責任地下評論,都只能加劇其心理的對抗,心靈的扭曲。
教育心理學家指出:“教師對學生的熱情關心和真誠期望會激勵學生,造成戲劇性的教育后果。”這句話,道出了情感因素在后進生轉化過程中的突出作用。作為班級管理者的班主任,要樂意跟后進生交朋友,給后進生以如沐春風般的親切感,用博大的愛心,真情的期望,耐心的教誨,去消除戒心,喚起自信,溫暖心靈。
后進生的差是成長過程中形成的。處于成長過程中的后進生與犯罪分子不一樣,他們的世界觀尚未形成,人格尚未定形,有較強的可塑性,“自我意識”的形成與教師的態度有極大關系。
實踐證明:你把后進生看成后進生,他們就會心灰意冷,自暴自棄,挑釁滋事,反之,你對他寄予希望,抱以信心,他就會為實現你的期望而努力,最終改正自身的缺點。
愛心源于一種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可以堅定轉化后進生的信念,化為轉化后進生的強大動力。促進后進生的轉化,首先應“捧出一顆愛心”,對后進生真誠關心,熱情愛護。
當然,愛后進生不是對后進生的不良品行習慣一味遷就;寬容,但不能縱容;嚴格要求對后進生的轉化同樣重要。從另一角度看,這也是一種愛。
二、贊揚的藝術
促使后進生轉化,僅有一顆愛心是不夠的,還應該掌握轉化的藝術。這里著重談談轉化工作藝術之一——贊揚的藝術。
后進生的心理往往比較復雜、特殊,他們大多視教師為“天敵”,抱有戒備心理。當教師板起臉孔,大加訓斥時,這種戒備心理常常轉化為反感,甚至對抗。有時雖然口頭上認了錯,思想問題并沒有真正解決。真誠地,不失時機地贊揚后進生的每一點進步,則往往有利于思想的交流,感情的溝通,取得良好的效果。
美國心理學家吉絲雷耳說:“稱贊對溫暖人的靈魂而言,就象陽光一樣;沒有它,我們就無法開花成長”。用贊揚的方式批評,就像牙醫用麻醉劑一樣,病人仍要受鉆牙之苦,但麻醉劑卻能消除苦痛。
伊索寓言中講過這樣一段話:“太陽能比風更快地使你脫下大衣,而仁厚、友善的方式以及稱贊,比任何暴力更易改變人們的心意?!?/p>
贊揚是轉化后進生的“金鑰匙”,在運用的過程中,我們還應注意以下幾點:(一)要實事求是;(二)要真心實意;(三)要不失良機;(四)要注意方式;(五)要與批評相結合。
三、常抓不懈,目標適度
后進生的特點,決定了在轉化后進生的工作中,要常抓不懈,目標適度。
后進生之所以成為后進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家庭、社會的不良影響和學校教育的失當。
根據后進生的心理狀況和行為特征,可以將后進生劃分為多種類型,但無論哪一種類型的后進生都具有兩個共同的特征——轉化過程中的反復性和思想認識的幼稚性;前者表現為在不良因素影響下,故態復萌,不斷地重復犯同樣的錯誤,后者表現為心智發展不成熟,缺少起碼的辨別是非能力,缺少起碼的紀律觀念。
一個人的不良行為經過多次重復,已形成欲求與行為之間穩固的神經聯系,表現出一定的深度和穩固程序。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你不理解后進生這一特點,表現出不應有的因惑和急躁,只想“畢其功于一役”,最后必然“欲速則不達”。
后進生一旦出現這種反復,作為班主任應冷靜對待,深入調查,迅速弄清原因,從反復中尋找積極因素,耐心教育。反復一次,教育一次,常抓不懈,必能奏效。
后進生的轉化,必然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從心理學的角度講,一個人經過努力達到某一目標后的喜悅,必將成為他向新的目標奮進的動力。給后進生確立適度的目標,分步實施,這樣后進生就能不斷進步,最終實現轉化。
后進生的心理特征和發展水平是千差萬別的。所以,目標也就因人而異。一般來說,首先要加強后進生的紀律觀念,增強后進生辨別是非的能力。讓他們明確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惡;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明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人總要受各種約束。
其次,在學習方面提要求,如:上課認真聽講,能獨立完成作業,消滅不及格現象。再要求他們能力爭優良成績,敢于跟不良現象作斗爭,為班集體作貢獻。
常抓不懈,又目標適度,最終促成了后進生轉化。
篇2
【關鍵詞】徽墨墨模 雕刻藝術 通性 特異性
雕塑工藝是中國工藝美術中一項珍貴的藝術遺產,其中木雕工藝多流傳于民間,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徽墨墨模雕刻是木雕的一種,但由于徽墨生產的特殊性,徽墨墨模雕刻要求木質堅硬不變形。徽墨墨模雕刻與以藝術展示為主的木雕有很大不同。
人們對文房四寶的了解局限于筆、墨、紙、硯。實際上,筆、紙、硯都是直接加工的產品,不存在模具問題。唯獨墨必須利用模具加工才能成型,因此只有墨才能成為具有文化底蘊的藝術品。而墨的藝術內涵又全部來源于墨模,因此墨模的雕刻藝術在徽墨的文化傳承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一、徽墨墨模是民間木雕藝術的集大成者
墨產生于兩千多年前,其色料為松煙、油煙。因為產地、運輸等一系列問題,墨需要固體塊狀才能方便地保存和運輸,制墨模具由此而生。隨著時間的推移,墨的外形開始被賦予豐富的文化和藝術內涵,徽墨成為兼具實用和藝術欣賞價值的文化產品,制墨模具的雕刻也逐漸成為一項重要的手工藝。到清代,制墨技藝達到頂峰,涌現出胡開文、曹素功等一大批制墨名家。
墨模是制墨成型的基本模具,模具的優劣直接決定了徽墨外形的藝術特性。因此,精美的徽墨產品,其模具也是徽雕藝術精品。
墨模的雕刻工藝和圖案設計與一般的木雕工藝具有相似性。
在藝術設計上,徽墨墨模與我國傳統民間工藝有很大相似處,即在題材上以民間故事、吉祥圖案、名勝山水為主。
在雕刻工藝上,簡單文字和線條的處理與一般的木雕基本一致。如墨模的文字雕刻和圖章、私章等雕刻基本相同,線條的雕刻則與版畫雕刻相似。在雕刻技法上,徽墨墨模雕刻則與一般的木雕存在較大的差異。這是由于徽墨是以外在表現為主的藝術品,通過空間構型復雜的外表來表現豐富的藝術信息,因此墨模的空間結構也相應地十分復雜。在雕刻技法上是淺弧雕、線雕、陰紋雕、陽紋雕等多種雕法綜合運用,相應地刀法也是圓刀、側刀、平刀、鏟刀等多種方法的組合。因此從這種意義上說,徽墨墨模是民間木雕藝術的集大成者。
另外,徽墨墨模的制作還受到徽州版畫、徽州木雕等的影響。古時制墨家為了推廣自己的徽墨產品,大量聘請民間版畫刻工制作文字圖冊用于宣傳。這些工作一方面將制墨名家們的精品通過墨譜的形式流傳于世,成為現在徽墨藝術復古開發和傳承的珍貴資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資料有《程氏墨苑》《方氏墨譜》《涉園墨萃》等。另一方面,在墨模雕工與版畫刻工交流的過程中,版畫的線條技術等被墨模雕刻大量吸收,豐富了墨模雕刻的層次感,提高了徽墨產品的表面觀感和信息承載能力。
二、徽墨墨模的特異性
1.徽墨與墨模同為藝術品
通常的術品都是最終產品,只有徽墨最終產品和核心加工工具(墨模)可共同列為藝術品。
徽墨作為藝術品已經被人們廣為接受,墨模則通常不為人所知。這主要是因為墨模是制墨過程和徽墨藝術體現的工具,是生產設備,并不隨產品進入市場流通。普通的使用者和收藏者可以接觸到徽墨藝術品,卻不能接觸到生產模具。實際上,高質量的墨模是生產徽墨藝術品的基礎條件。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墨模是比徽墨產品更精致的藝術品。由于墨模在制墨過程中會產生磨損、損壞,不少歷史名墨的墨模已經無跡可尋,只能通過名家墨譜欣賞其雕工藝術。流傳下來的墨模則多數已成為文物,被博物館、民間藏家等所收藏,也不是常人能接觸到的,因此其價值難以估計。
2.墨模用料唯一考究
徽墨墨模雕刻的常用木料為石楠木,其材質致密、細膩、密度高、堅硬、柔韌而不脆,干燥后不裂、不變形,雕琢而成的墨模可長期保存。如著名的地球墨墨模雖然歷經一百多年(見圖1),至今仍然基本完好如初。一個墨模可制墨數千方而不破、不損,就要求木質細密、堅硬、柔韌。
用于雕琢墨模的石楠木以百年以上老樹為佳。木材開采后應放在陰涼且略微潮濕處自然陰干1年以上,再置換到略微干燥處陰干1年以上,最后置換到較為干燥處微通風干燥1年以上。經過3年以上陰干,檢查確定無開裂、變形等瑕疵后,才能解開木材雕刻成墨模。石楠木材3年陰干的工藝也是徽墨墨模雕琢的環節之一,因此一個優質的徽墨墨模至少需要3年準備方能開工雕刻。雕琢一具較為復雜的墨模又需要耗時數月甚至一年。
3.墨模是藝術造詣超越徽墨的藝術精品,是徽文化傳承的精髓所在
徽州木雕造型出眾,但屬于正雕,雕工只要能把握藝術形象就能成型,精雕可以出精品。印章、版畫是反雕,但印章、版畫只需把有用之處和線條留下,把沒用的鏟除刻掉即可,可以不考慮內部凹處是否平整光滑。徽墨墨模雕刻是反雕,造型、形象一般以工細、寫實見長,細節上的雕工要求遠遠超過印章、板畫等反雕(圖2)。以最簡單的文字為例,首先雕好的文字的線條要平整,像貼在平板上一樣;其次鏟除的凹槽也必須平整、圓潤,不能有任何的不平和毛頭。如果出現線條不平或者有毛頭,一方面墨模的這些部位在制墨過程中很容易被墨的強大黏性撕掉,使墨模很快損壞;另一方面,生產出的墨坯表面不整齊,成為殘次品,缺乏工藝加工的價值。這就要求在雕刻的過程中,每一刀的力度、深度、寬度都要精確無誤,一刀失誤就可能導致前功盡棄。
徽墨墨模出于出模的考慮,在層次構建上不能采用木雕的常規技藝?;罩菽镜竦淖髌肥枪に嚦善?,在藝術表現上可以采用鏤空等工藝,以增強其藝術表現力(圖3),在木料選擇上比較隨意,目前存留較多的是由石楠木等較優良的材料雕刻而成的。但墨模是生產工具,其雕刻制作必須優先考慮生產性能。如果采用鏤空等雕法,則制墨時出模困難或者無法出模,因此墨模的技法與普通木雕存在較大差異,普通木雕的很多藝術表現手法在墨模雕刻上無法應用(圖2)。由于鏤空等創造層次感的雕法無法應用,墨模的藝術表現受到極大的限制,這就要求墨模雕刻要以細節和質感彌補層次感的不足。墨模雕工在處理這一問題時表現出的藝術質感進一步體現了徽墨獨特的傳統美感,這也是徽墨和徽州墨模的傳統魅力所在。
篇3
起源、傳承與發展
通山木雕技藝的起源目前已無法考,但據記載,北宋置縣之前,通山境內就有了以木雕為職業的手藝人,至明清通山木雕作品已日趨成熟。魏晉至宋元時期,由于道教和佛教文化的傳入,使通山木雕技藝主要體現在佛像和神像的創作上。明清時期是通山木雕技藝的輝煌時期,境內頗為活躍的漢劇、采茶戲帶動了通山木雕技藝的發展,戲劇故事、戲劇人物都作為木雕題材內容而充分展現在木雕藝術作品之中,并廣泛應用于木制構建的民居、祠堂、戲臺及家具裝飾,出現了深度浮雕和多層次鏤空技法的作品。明洪武“三清湖廣九洗川”事件,使許多通山土著居民遷湘南、入壯鄉、并江西,通山的木雕藝人將木雕技藝也隨之帶入到當地,至今保存在湘、贛一帶的木雕風格明顯帶有通山木雕的印記。目前仍然有不少通山木雕藝人在浙江、江西、福建等地從事木雕技藝的傳承工作。
通山獨特的地理環境,豐富的木材資源是通山木雕能在民間得以傳承發展的物質基礎。湖北省通山縣處在湘鄂贛三省交匯處,位于長江中游南岸,地處鄂東南邊陲,幕阜山脈中段北麓。東西長71公里,南北寬60公里,總面積2679.88平方公里。東鄰陽新、西接崇陽,南界江西武寧、修水,北與咸寧毗鄰,杭瑞、大廣、咸通三條高速縱橫過境。通山縣城距黃石、岳陽、南昌、武漢等地皆不足200公里。便利的交通,眾多大中城市的輻射為通山木雕技藝的傳承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通山地勢大致呈南北高、東西低,境內山嶺重疊,溪溝縱橫,河網密布,流域面積2517平方公里。通山是一個以丘陵為主體的低山丘陵地區,地貌多種多樣,山丘多,耕地少,屬溫暖濕潤的北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垂直差異明顯,水資源總量充足,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有利的氣候條件,孕育了通山豐富的自然資源,其中通山的林木特產資源具有突出的優勢。通山縣境內的森林覆蓋率高達64%,盛產樟、楊、梨、棗、梓、椿等木材,為木雕藝人提供了豐富的木雕資源。
雖然通山木雕技藝有著悠久的歷史,歷經千百年的傳承,但保存下來的作品不多。2009年通山縣的木雕廠僅有8家,從藝人員不足百人。近年來,通山縣人民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門加大了對通山木雕的保護力度,出臺了一系列的保護措施,使通山木雕技藝重新煥發了生機。通山縣現有以葉氏木雕廠、熊氏木雕廠為代表的15家專業的木雕廠,從事木雕行業的藝人增至300余人。另外,還有不少人遠赴新加坡、浙江東陽、天津、福建、武漢等地發展。
豐富多彩的通山木雕
通山木雕題材廣泛,內涵豐富。其具體內容可以分為四個方面:一是吉祥圖案。較為常見的有吉慶有余、五谷豐登、平安如意、松鶴延年、龍鳳呈祥等;二是戲曲人物、古代英雄、演義神話、寓言傳說。通山作為漢劇發祥地之一,其在境內流傳數百年的采茶戲、花鼓戲,如“文王訪賢”、“三顧茅廬”、“關公送嫂”、“平貴別窯”、“柳毅傳書”、“太白醉酒”、“黛玉葬花”等都被通山木雕藝人融進了木雕藝術作品之中;三是直接表現當地人民現實生活的題材,包括漁樵耕讀、桑蠶、紡線、織布、山水景致以及表現男女愛情的場景等;四是富有寓意的珍禽瑞獸、祥花瑞草、吉器利物、文字符號等。
通山木雕從雕刻類型來看,分為建筑裝飾木雕、家具木雕、木雕陳設品和宗教用品幾大類。建筑木雕即指用木雕裝飾古建筑,如雕飾門楣、屋椽、窗格、欄桿等,具有古樸典雅、富麗華貴之格調;家具木雕是應用木雕藝術最廣泛的一種實用藝術品。用木雕藝術裝飾的家具,具有古樸、典雅的風味。大致有床、榻、箱、桌、椅、柜、臺、幾、案、屏、座、架、籠、盤、罐、筒,以及花轎、馬桶、硯盒、首飾箱等,其中“通山看櫥”、“滴水雕花床”具有其代表性:工藝裝飾品木雕是以高度嫻熟、精致的木雕技藝與具有民族民間特色的典型藝術相結合的一種藝術品,分觀賞性木雕工藝品和實用性木雕工藝品兩類。
傳承人講木雕
2011年6月,“通山木雕”入選湖北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7月,“通山木雕”進入《文化部辦公廳關于公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的公告》公示之中?,F在,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通山木雕”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主要有葉瑞祥、熊應華等人。
葉瑞祥,從小受到家庭熏陶,喜愛木雕技藝。1966年初中畢業后就從師父親學習木雕技藝,其刀法熟練遒勁,雕刻的作品形態逼真,擅長家具器物裝飾木雕和建筑裝飾木雕。1969年出師后就在自己家中的木雕作坊里從事木雕技藝的傳承工作,至今帶徒有30多人。葉瑞祥曾多次參加木雕技藝研討會和公益性傳播活動,現任通山及鄰縣陽新龍港鎮建筑裝飾木雕藝術設計師。
熊應華,1971年從師岳父陳新旺學習木雕技藝,1983年開始帶徒授藝,現已帶徒有25人。1996年成立熊氏木雕廠,2012年被湖北省文化廳公布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熊應華收集了大量的木雕作品、構件。對建筑木雕構件如花格窗、屏風和仿古家具的雕制有他獨特的見解,并熟練掌握了浮雕、透雕、圓雕、鏤空雕等多種雕刻技藝。
最近,我們又來到了通山縣,專門來到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通山木雕”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葉瑞祥、熊應華的木雕廠進行調研。葉瑞祥、熊應華向我們詳細地介紹說:通山木雕主要分布在通山縣境內和周邊的崇陽縣港口鄉、路口鎮,咸安區的大幕鄉、桂花鎮,陽新縣的龍港鎮、洋港鎮、排市鎮、木港鎮、王英鎮,以及相鄰的江西省武寧縣和修水縣的大洞鄉、泉口鎮、澧溪鎮、羅溪鄉、甫田鄉、上湯鄉、南岳鄉、東林鄉。在我國的浙江省、福建省、天津市、廣東省、北京市以及東南亞的新加坡、越南、泰國都有專門從事木雕行業的通山藝人。
葉瑞祥、熊應華還向我們道出了通山木雕技藝的精髓,他們介紹道:一是雕刻以當地的樟木、楊木、梨木、棗木、椿木、苦櫧、柏木為主要用材;二是雕刻工具以刀具為主,也稱銼。木雕刀具按刀口形狀分類,主要有平銼、圓銼、翹頭銼、三角銼、雕刀五種,其刀口的寬度最寬可達6厘米,最小的不足1毫米,大大小小的工具多達150余種;三是通山木雕傳統技法主要有留底雕刻和無底雕刻。留底雕刻,即被雕刻為家具的木板不去底鏤空,包括線雕、陰雕、浮雕,是古代家具主要裝飾工藝之一。無底雕刻又分為透雕、鏤雕、圓雕和透空雙面雕。借鑒散點透視構圖,以浮雕為主,線雕、陰雕、浮雕、透雕、鏤雕、圓雕和透空雙面雕等技法相配合,采用線面結合、適當保留平面、小塊留地和逐層疊壓的高遠層次處理方式,突出木材的肌理和條紋;四是創作方法上既可在一定規格的板材上自由選擇創作主題,用大量的切削雕鑿去實現最終的藝術效果,亦可一邊聽人吟誦,一邊憑記憶迅即成畫稿,再進行雕鑿。
創作通山木雕不是一蹴而就,必須要經過制圖、備料、粘貼圖紙、打坯、細工雕刻、修光打磨、打蠟等七道基本的工序。
制圖。要理解領會設計圖稿的主題意境,弄清表達主題意境的方式,確定需要重點塑造的主體圖像。
備料。選擇材料很重要,一般都要選干透、不能有節、縫、腐爛的木材,再制成板材。
粘貼圖紙。粘貼時先在板面上均勻地刷上一層白膠,將圖紙的一邊與板面的一邊對齊后,用軟刷從近處的中心線開始向遠處刷平,然后迅速地從中心線由里到外、由近及遠將圖紙刷平。如果將白膠刷到圖紙上再粘貼,由于某種原因圖紙遇水會膨脹,而刷膠時圖紙遇水的時間和水分含量是不均勻的,因此圖紙的膨脹也是不均勻的,這種膨脹量的不均勻,貼到面板上就會出現“鼓包”現象,影響圖稿的精確性。
打坯(通山話叫打粗)。根據圖稿進行大塊面和大層次的分割,依據自上而下的不同層次,由淺而深地打出各大組圖像景物的輪廓線,接著刻出“空地”,即將大圖像景物的輪廓線周邊挖空,完成整幅作品大層次、大塊面的造型。然后在大層次、大塊面上再細化出小層次、小塊面。通過切割雕刻,所有圖像物景完成了立體輪廓的造型,圖像物景之間的前后左右層次,人物高低關系明確。如人物頭像,粗坯第一步完成了頭像的輪廓線(頭部投影造型),其次則要完成發冠、臉型的正面和兩個側面、下巴、耳朵輪廓造型。
細工雕刻。即對圖像進行具體型坯的制作,細坯制作實際上是一個圖像從模糊到清晰的制作過程。運用精雕細刻及薄刀法修去細坯中的刀痕鑿垢,使作品表面細致完美。要求刀跡清楚細密,或圓滑、或板直、或粗獷,力求把作品意圖準確地表現出來。比如鳥雀的羽毛、爪子、人物圖像的頭發絲等各種細微形態都要生動體現出來。
修光打磨。根據作品需要,將木雕用粗細不同的木工砂紙搓磨得細潤光滑。要求先用粗砂紙,后用細砂紙。要順著木纖維方向反復打磨,直至刀痕砂路消失,顯示美麗的木紋,要注意保持作品輪廓清晰、線條流暢。
打蠟。木雕作品經過擦砂、修細,最后一道工序是上蠟。按照傳統的上蠟方法選用川蠟、蜂蠟,用棕刷、布條蘸著在作品上反復地摩擦使其光滑細膩,通山木雕一般經過上蠟后無需再上油漆。
通山木雕技藝的價值
篇4
徽派民居是漢族傳統民居建筑的一個重要流派,古代徽州建筑在成型的過程中,受到獨特的地理環境和人文觀念的影響,顯示出較鮮明的區域特色,在造型,功能,裝飾,結體諸多方面自成一格。
徽式住宅結體多為多進院落式集居形式,一般坐南朝北,倚山面水,講求風水價值。布局以中軸線對稱分列,面闊三間,中為廳堂,兩側為室,廳堂前方稱天井,采光通風,院落相套,造就出縱深自足型家族生存空間。民居外觀整體性和美感很強,高墻封閉,馬頭翹角,墻線錯落有致,黑瓦白墻,色彩典雅大方。在裝飾方面,徽州住宅的“三雕”之美令人嘆為觀止,青磚門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與建筑物融為一體,使建筑精美如詩,堪稱徽式住宅的一大特色。
2 徽州民居的雕刻藝術
現存的明、清民居建筑有一個鮮明的特征,即石雕、磚雕、木雕三種民問雕刻與建筑的巧妙融合,形成一種技藝高超、氣韻生動、自成一體的建筑裝飾風格,石雕、磚雕、木雕被譽為“徽州三雕”。
2.1 磚雕
磚雕是在徽州盛產質地堅硬細致的青灰磚上,經過精致的雕鏤工藝而形成的裝飾形式。磚雕采用淺浮雕、深浮雕、圓雕、和線刻造型表現手法,它是徽派建筑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泛用于徽派風格建筑的門樓、門罩、門楣、屋檐、屋頂、屋瓴等處,門樓、門罩是磚雕的重點裝飾部位,其中的通景額枋是磚雕裝飾的最精彩之處。
徽州磚雕的題材十分廣泛,人物題材主要有名人鐵事、文學故事戲曲唱本,宗教神話,民俗風情,民間傳說和其它社會生活等題材,既有描繪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又有砍柴的樵夫,紡車前村姑和家禽家畜;也有游藝表演、舞龍舞獅等民間活動
2.2 木雕
木雕對材質沒有過分要求,通常選用地產紋理清晰、質地優美、易于雕刻的木材,具體選材根據雕刻構件的大小,不同雕刻的內容和不同項目而定,常用的有杉木、銀杏、樟木、柏木和紅松等?;罩菽镜窀鶕ㄖ锏牟考Y構與審美需要,采用線刻、淺浮雕、深浮雕、圓雕、透雕和鏤空雕等雕刻造型表現手法。木雕在徽派古民居建筑上,廣泛用于梁架、梁托、斗拱、雀替、檐條,樓層欄板、柱棋、窗扇、欄桿等部位,尤其沿民居天井四周的欄板是木雕裝飾濃墨重彩的地方。
徽州木雕雕刻內容非常豐富,包括人物、花鳥、走獸、山水等等,不同的形象表達方式各盡其妙。首先,雕刻的人物多選材于歷史故事、民間傳說、日常生活等;其次,山水類雕刻多以徽州當地的山水名勝作為對象,例如南坪村慎思堂,其蓮花門腰板雕刻的是西湖十景,動物雕刻有些是以寫實的方式進行,有些則是通過動物紋飾來寄托吉祥如意的理想。
在建筑物內部構件中的雀替、斗拱、梁架、梁墊、月梁多以圓雕為主,窗戶或是屏風下方、門板、檐條采用浮雕居多,窗欞或是屏風多是以鏤空雕的方式雕刻而成,家具雕刻多以浮雕或浮雕與鏤空雕相結合的方式為主;日常用品的雕刻中筆筒多是以浮雕為主;鎮紙多是通過浮雕與線刻的手法來加以裝飾;裝飾品則雕刻方法不定,要根據裝飾品風格而定。
2.3 石雕
石雕在徽州古民居建筑中使用較為普及,明清以來,普遍采用的石材有“茶園石”和“黔縣青”,這兩種石材質地緊密、硬度適中、紋理細膩、光澤優良、色澤古樸典雅,是雕琢的良材。由于受材質的限制,浮雕以平面雕與淺層透雕為主,但也有深浮雕和透雕,刀法古樸大方,沒有清代磚雕與木雕那樣精致細膩。由于石雕和石構件小不怕風雨侵蝕,人為也難以損壞,建筑室內外均可加以采用。
石雕主要用在外部門罩、大門口裝飾上,以及漏窗、天井、庭院的石桌、石凳、梁柱的柱石等,如抱鼓石、石獅以及石窗、石欄桿、門額等等。走進西遞村中,戶戶青石鑲門,石板鋪路,石窗嵌墻;大門有石雕門罩,堂前有石雕魚缸,石雕條幾,乃至石瓶、石桌。石雕漏窗的運用則更為廣泛,題材造型豐富多樣,果木、動物、云彩、花葉,不一而足。
3 “徽州三雕”現代運用的實例
從仿古仿徽派建筑中可以看出,“徽州三雕”的主要運用和現有徽州民居一樣,而在現代建筑中,“徽州三雕”則主要運用在徽派風格的室內裝飾中,運用得最廣泛的是木雕的透雕的扇門、屏風等,另外還運用在現代的中式裝修中的家具中,如木雕桌椅組,衣柜等。磚雕和石雕則主要運用在其他裝飾中,主要是作為單獨的裝飾物存在,作為觀賞之用。
現代建筑裝飾設計師在設計具有民族特點的室內裝飾構件過程中,是以展示一定的繼承與創新互為契合的設計理念為取向。隔扇在徽州建筑的室內空間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它可以將建筑分隔成若干個空間,又因其為半透明的窗格,使室與室之間空間連續、流動,達到既分隔又合的效果,還便于采光、通風。除此之外建筑面對宅園的一面,多用隔扇,便于觀景。其次,隔扇典雅的花格與木雕,產生濃厚的裝飾效果,是徽州建筑裝飾的重點部位之一。
在現代住宅室內設計中,由于現代社會審美特征的需要,多采用的是扇風簡樸、結構清晰的明代風格。功能上變化不大,主要是為了室內空間的分割與再組織??臻g似隔非隔,達到漏景的效果,豐富了空間的層次。多用在進入住宅后的入口空間或客廳與餐廳之間,起到類似于屏風的作用,既界定了空間的不同功能,又讓各個空間之間互相滲透交融,隨著西方現代住宅空間觀念的滲入,國內越來越多的住宅空間傾向于開敞式布局,在室與室之間沒有門和墻,而以隔扇或稱隔斷來處理,還有將隔扇的比例大小進行變形,提取了隔扇的元素進行再加工,有的作為門扇,有的單純作為裝飾品放在室內的墻壁和天花等處,增添了空間的內涵。
4 總結
徽州古民居建筑小僅外形的恢宏、奇偉,而且追求屋內外的裝飾美,雕刻是古民居建筑中重要的裝飾手段,它小僅體現了徽州人民的藝術創造水平,同時也反映了時代建筑的風格和藝術?!盎罩萑瘛钡窨淌志溃屓藝@為觀止,其飽含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信息?;罩莨琶窬拥牡窨滩粌H給我們帶來了一場視覺盛宴,在其中還滲透著儒家文化的價值觀念,在美的享受的同時,也是參觀者受到教育。它的大多數作品表現手法簡潔,構思深沉,主題鮮明,形成強烈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散發著獨特的藝術魅力。而且為現代的裝飾裝修藝術提供了大量的題材和啟示,現代的藝術家提取其精華創作出了不少優秀的作品,使“徽州三雕”發揚光大,運用在各地的裝飾中。
參考文獻:
羅先松 《淺談徽州古建筑中的三雕藝術》
張菲 《談徽州古民居雕刻裝飾藝術》
篇5
【關鍵詞】:木雕窗 雕刻 民居
在中國傳統建筑中,窗是僅次于門的外檐裝修部件,是房屋立面的重要組成部分。窗可以接受室外光線,是室內外空氣流通的通道。在中國古代建筑立面上,窗占很大的面積,其位置與人的視線幾乎是持平的。正是因為窗子處于人們視覺的中心,所以在窗上會有具有裝飾感的雕刻。
在中國傳統的建筑中木質窗的形式很多,有檻窗、支摘窗、橫披窗等,其中以檻窗的運用最為廣泛。檻窗安裝在檻墻上,多數情況與隔窗并用,有絳環板和隔心組成。木檻窗的裝飾重點即為隔心和絳環板。絳環板在床上占據很小的面積,卻是窗上雕飾最為寫實的部分。絳環板一般呈橫向長方形,面積很小,但是上面布滿了復雜、繁瑣的雕刻,內容與隔心部分一致,為了采光,隔心部分大都雕刻比較空透。
窗上雕刻題材非常復雜,在這些雕刻題材中,可以用植物山水、花鳥蟲草為題材的風景畫或寓意美好的圖案:可以用珍禽異獸為題材的吉祥圖案:可以用教育子孫后代的人物圖案;也可以用文字為題材做喜慶圖案等,種類繁多。絕大多數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都是為了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民居中的窗因使用了木材料素雅純凈的本色,大多都較樸實素雅,是民居中富有美感的和藝術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的傳統建筑大致可以分為官式建筑、園林建筑和民居建筑三大類。木雕窗作為中國傳統建筑裝修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不同的形式的建筑中,木雕窗因要與周圍的環境相互協調以及各地區人們的審美觀點的不同,其表現的形式及手法均不相同。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民居建筑中的木雕窗多精巧雅致,古樸細膩;園林中的木雕窗求新求異、精雕細鏤、文雅古樸;而官式建筑中的木雕窗則盡顯高貴典雅、大氣恢弘。
先讓我們走進民居建筑中的木雕窗。 在安徽民居一般在窗下面加設一塊窗欄板,這種窗稱為護凈窗。窗欄板是雕飾的重點。例如右圖中的護凈窗的雕刻以花葉為主,畫面層次豐富卻十分清晰。
圓拱窗的形式在山西民居中十分常見??梢苑Q得上是山西民居的建筑特色之一。榆次常家大院正窯上的的竹窗設計精巧。隔心部分有一扇形窗,框內為雕有竹的自然形態,竹干隨風傾斜,看起來自然大方。竹子是剛強堅定,不折不屈精神的象征。這里用竹子作為裝飾,既表達了主人對高風亮節的追求,同時也給院落營造了一種淡雅清晰的環境氣氛。在常家大院還有以菊為主體的拱形窗,在隔心同樣套一扇子,因為扇子是古代文人的隨身物品。代表著一種古樸典雅的意蘊。
在園林中的木雕窗多為造型獨特,裝飾設計別具新意上面的雕刻多很精巧,隔心紋樣顯得輕盈通透。多為漏窗,其園林中借景或對景的作用。如右圖的木雕窗,隔心雕刻花草,形態逼真,栩栩如生,同時也很優美,呼應了園林美好的景觀,增添了一份淡雅的氣質。
最后為官式建筑,不得不說的是北京故宮。作為我們古代人民勞動的結晶,故宮有許多藝術的瑰寶,其中窗戶的設計也別具特色。其中最有代表意義的是紫檀雕回紋方窗,窗的四周有有回紋雕刻,窗隔心中央為方形,內加絹紗,方形外框也有紋飾。隔心里面鑲嵌景泰藍裝飾,其花紋有紅、黃、綠、藍圖案組成,無不彰顯正整體高貴典雅的氣質。
福建開元寺大雄寶殿上的檻窗造型十分精美,窗為方形內套一圓形,圓形中的雕刻有古錢紋圖案。在圓形外,方形的四個角隅雕刻蝙蝠的紋樣,并涂為黑色,用白色描邊。兩側的直窗為透雕的花瓶卷草紋圖案。這里也就出現了木窗的另外一種雕刻方法透雕。
透雕是雕刻類別的一種,就是在浮雕的基礎上,其背景部分以鏤空的形式呈現。透雕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單面透雕,一種是雙面透雕。所謂單面透雕,其雕刻紋樣以正面為主,在背面不做裝飾;而雙面透雕是在正背面均做細致的雕刻,可使雙面的圖案一樣,也可使雙面的采用不同的裝飾。透雕具有極強的立體感,其層次也很豐富。透雕的特點是將底子鏤空,能產生一種穿越木制的視覺感,具有浮雕的靈秀之氣。隔心部分是裝飾的重點,也是透雕的集中處,因此隔心的圖案十分豐富,不僅給人以美觀的視覺感受,而且還有這豐富的文化內涵。在一般的民居的門窗雕刻裝飾中,動物紋樣是經常采用的紋樣之一。在眾多的動物種類中,蝙蝠、喜鵲、魚、鹿、鶴等,都被是為吉祥、幸福的象征。
傳說炎黃子孫都是龍的傳人,古代帝王自稱是真龍天子,即與龍有關。因此在宮殿中處處可見以龍為形象雕飾,展示著皇家的權威。在皇家建筑與裝飾中到處可以見到金碧輝煌、光彩奪目的形態各異的龍。古代統治者規定,普通民居不能用龍做裝飾。
篇6
關鍵詞:民居建筑裝飾自然和諧文化價值
當我們漫步在浙江各大鄉鎮,看著一幢幢略帶歐式風格的民居時,深深地感受到浙江經濟的發展,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在高興之余,卻感到一絲不足與擔心。不足的是走在這樣的鄉鎮不會使人感覺是在浙江的農村,那種江南水鄉的意境已不存在。擔心的是當肯德基等洋文化在走進我們的生活時,農村的民居、農民的思想也正在被外國文化所影響,傳統的民族文化在我們的生活中越來越淡泊。農村因民居的現代化而毀滅文脈,毀滅地域特色。崇尚歷史、自然的我們,更應該重新審視我們民居中傳統符號的文化價值。
浙江省位于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這里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足,水網密布,獨特的自然環境,使這里幾千年來一直為全國經濟、文化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江南人憑借著靈山佳水,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利用和改造自然,發展了世代生活,營造出農耕、漁獵、商埠并存的村鎮。“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那種江南水鄉的意境,是多少人所夢中向往的。浙江民居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民居,也稱民宅、住宅、家屋,是各類建筑中數量最大、分布最廣的,品類也是最多的。由于我國各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情況不同,各地民居也顯現出多樣化的面貌,各地民居的形式、結構、裝飾藝術、色調等各具特點。江南水鄉古鎮,像一本無言的古書,記錄著歷史與人們的生活,以其獨特的建筑風格和裝飾韻味,吸引著成千上萬生活在城市中渴望回歸自然的人們到此觀光游覽,享受生活的寧靜與回味古鎮的滄桑。
在浙江眾多的古村民居中,經??梢钥吹揭恍┎黄鹧鄣男∥荩m然有些破舊,但依然在風雨中見證著人類的發展。小屋的小窗、門檻,院落的水井、石磨等建筑符號,極具傳統文化價值。民居由白墻、灰瓦和栗色的門窗裝修,構成素靜的色調。白墻黑瓦在叢林溪流映照下,給人以明快的感覺,素雅清淡,韻味無窮。
浙江民居的裝飾藝術,無論是木雕、磚雕、石雕,還是壁畫、彩畫,都各具特色,匠心獨運,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水準,其中以木雕工藝最為突出。我國四大著名木雕中的東陽木雕和黃楊木雕都在浙江。東陽木雕在傳統民居建筑中得到廣泛的運用,從梁架、檁條到斗拱、駝峰等大木構件,從門窗、欄桿到牛腿、雀替等小木裝修,隨處可見構圖飽滿、層次豐富、繁而不亂、富有立體感的精美華麗的雕刻。雕刻的內容有花卉、飛禽、走獸、人物、山水、植物及幾何圖案等。
以東陽盧宅為例,無論是建筑上的斗、拱、昂、梁、牛腿或隔扇,還是家具的細部裝飾中,都體現了木雕之鄉的濃郁特色。在隔扇的裙板和絳環板上,有各種戲劇題材的雕刻,如“八仙過?!薄敖友烙鑫耐酢钡?,雕刻手法有透雕、浮雕,內容或人物、或山水、或花鳥魚蟲,無不雕工精細,形態傳神,令人叫絕。牛腿上的多層雕刻人物神態自然,花鳥活潑動人,祥獸栩栩如生,恍若神品。東陽木雕據傳說起源于唐貞觀元年間的立體圓雕木俑,現存實物最早的是北宋初的一尊童子像和一尊殘損的佛像。有記載稱,清代中期僅浙江東陽和嵊縣就有400多名木雕藝人去北京紫禁城從事雕刻。盧宅各種雕刻藝術品見證了東陽木雕的興衰與變遷。明代以前,由于工具的限制,雕刻作品的形象多嚴謹生動,線條粗獷、豪放。而清代以后,木雕工具迅猛發展,刀具就達300余種,木雕的彩繪技術也得到了良好的發展,二者充分結合,使盧宅的木雕開始呈現出華麗、精致,更富藝術感染力。在寧海、寧波、諸暨、嵊州、蘭溪、龍游、武義、衢州等地的民居中都保存了許多精美的木雕藝術珍品。
磚雕、石雕以浙東一帶、浙北杭嘉湖、寧波、諸暨、龍游等地民居比較突出,雕刻細膩,造型生動,藝術價值較高。龍游石佛鄉三門源村葉氏住宅的磚雕門樓,以戲劇故事為題材,有“過江殺相”“白猿教刀”“渭水訪賢”“三氣周瑜”“劉備招親”“義釋黃忠”“雪里訪普”等,內容非常豐富,雕刻技法嫻熟,是金、衢地區清代晚期民居建筑中的磚雕代表作。
除了建筑本身的裝飾外,室內裝修也是構成建筑空間的重要部分。一直以來,工匠們都把建筑裝修與建筑整體的處理結合起來。柵欞搭接輕巧爽朗、柱枋構造素潔簡練,體現了民居內斂、寧靜、明快的生活氛圍。因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室內裝修多采用靈活、通透的結構構件,裝飾也多表現在出挑、窗戶、檐部等經常使用、或視線比較集中的地方,以起到點睛的效果。木雕在民居建筑裝飾上大量使用,豐富了建筑面貌的地方特色。此外,廣泛采用樓房懸挑結構,使用桐油、清漆防腐,突出了浙江農居的地方特色。
江南民居體現出與北方民居的明顯區別,就是雕刻裝飾極為繁多,卻極少彩畫,墻用白瓦青灰,木料則為棕黑色,或棕紅色,與北方的絢麗色彩相比十分淡雅。浙江民居建筑裝飾造型的傳統符號為:白墻、灰瓦和栗色的門窗裝修。
浙江民居的白墻、灰瓦,以其簡潔的外觀和樸素的色調,將中國裝飾元素、傳統建筑風格觀念與人文思想相融合,充分體現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意境,營造出典型的江南水鄉民居風格。中國人對居住環境和居住建筑的選擇,基本上是由兩種觀念相互作用的結果:一是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與其他建筑體系更強調人工與自然的對比不同,中國傳統建筑基于與自然高度協同的中國文化精神,表現出熱愛自然、尊重自然的氣質,將建筑鑲嵌在自然中,仿佛是大自然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二是儒教的禮制,粉墻黛瓦是中國傳統民居的色彩選擇,白黛兩色的單一和協調,恰到好處地抒寫了江南淡靜的詩情畫意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率真自然。浙江民居的境界反映了中國人那種淡泊、寧靜、悠閑的人生態度,素面朝天,以其怡然淡定的建筑風格,引導人們以回歸自然為本,以自我修養為悟,與自然進行著多層次的對話。
從人居環境的視角看傳統民居,“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中國哲學思想反映著人與自然環境的協調關系。在民居的選址、布局,住宅的設計和營建中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強調人與物的同構,從物質的層面到精神的層面把“外適內合”當成居住環境和居住品質的最高境界。
浙江農村傳統民居是傳統建筑文化極富特色的歷史遺存,正在日益受到重視和保護。在傳統文化遺產不斷受到重視的當代,給廣大設計者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我們應該從國情出發,而不僅僅是從“構圖”出發,要強調設計者的社會責任,提倡“整體思維”的思想方法,才會在面臨社會的巨變和時代要求時不致困惑,才會在延續、創造、揚棄、發展中華民族新時期的農村民居傳統建筑文化的廣闊天地中大展身手。
參考文獻:
[1]余英.中國東南系建筑區系類型研究.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1.6.
[2]張樹林.中國傳統建筑中的色彩.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12.
[3]朱淳.室內設計教程.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3.9.
篇7
我國建筑具有悠久的歷史,尤其是在裝飾手法可謂是種類繁多,比如磚雕、木雕、石雕等等,在以往傳統民居設計中,基本上是以木雕裝飾居多,無論是在質量上還是數量上都占據絕對優勢。傳統木雕花板歸屬于其中,從某種意義而言屬于一種藝術形式,而傳統木雕花板自身存在的優勢是其延續至今的主要原因,比如圖案構思、雕刻技法等,這些對現代裝飾影響極大,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文章從兩個方面闡述了傳統木雕花板在現代裝飾的應用效果,進一步闡述該裝飾藝術未來應用前景。
木雕花板題材選擇
我國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歷史,而我國傳統文化涵蓋如下方面:佛教學說、儒家學說、道家學說等,這其中儒家學說應用最廣,主要是因為統治階級發揮了極其關鍵性的作用,繼而將儒家學說推向高峰,占據統治地位。這對傳統木雕花板具有極其深刻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屬于傳統文化載體,儒家思想得以充分展現,幾乎占據大部分的木雕花板題材。針對傳統木雕花板而言,其涵蓋題材種類較多,幾乎包含了我國全部吉祥紋樣,在上述題材中,基本上傳遞人類對于美好生活的憧憬,除此之外,還展現出一根明顯特征:分別是敘事性、連續性、教育意義。木雕花板紋飾在應用過程中絕不單一使用,基本上是以混搭為主,因而在分類上極為準確,主要涵蓋以下類型:1.風景風俗類對于這類題材而言,木雕花板裝飾主要是以自然界中的景物進行取材,比如山川河流、草木花卉、飛鳥魚蟲等等。明朝中葉以后,人們生活情趣逐步發生轉移,寄托于山水之間,比如大自然中山水鳥蟲、田間牧童、勞作樵夫等等,這些反應生活場景木雕頗受青睞,逐步走入一般居民家中,成為花板雕刻核心。這部分雕刻集中在居民的隔扇,還有門的裝飾上。這類紋樣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因而受到大眾的歡迎,它們不僅蘊含文化內涵,同時還存在象征以及寓意,寄托的是對未來生活的憧憬,體現出人們對于幸福生活的追求。這一類的圖案除了上述內容之外,還涵蓋了如下方面內容:梅蘭竹菊、百童嬉戲、喜鵲登梅等。梅蘭竹菊在古代裝飾中頗為受寵,這主要是因為體現出一種精神,不畏嚴寒、暗藏幽香,而且彰顯品質高雅、高風亮節,多展現文人高潔品格,因而這類木雕比較受到書香人家的喜愛。牡丹花開富貴,體現高貴富麗。而蓮花與魚更為般配,代表著連年有余意義。而松與桃暗含長壽。2.吉祥動物型大部分木雕花板紋樣基本上來源于生活,與此同時又高于生活,賦予其心的涵義。從自然學層面分析,人與動物之間的聯系極為密切,因而在木雕花板紋樣中我們也看到了動物的身影,而這些動物大部分是生活中比較普遍的,也有借鑒古書中的神話動物。傳統木雕花板紋樣中常見的動物類有:十二生肖、仙鶴、獅子、麒麟以及鴛鴦等,是紋樣中較為普遍的。而對于十二生肖動物來說,有的是以整組出現的,而有一部分是單獨繪制,不同生肖代表不同含義,比如龍,是神話傳說中神獸,是天子的象征,比較普遍的龍的圖案紋樣有:雙龍搶珠、龍鳳呈祥、蒼龍教子等等。3.人物類傳統木雕花板圖案,基本上是以人物為主,也是應用最廣的題材,主要包含以下類型:第一,戲文人物題材。古代科技相對不發達,人們娛樂方式比較單一,這其中比較普遍的娛樂就是說書唱戲,繼而將一個個膾炙人口故事流傳,深入人心。雕刻工匠們在題材的選取上不斷與時俱進,比如元代雜曲盛行,插圖小說流行,他們將上述元素直接引入紋樣創作之中,而很多戲曲故事基本上都是為了順應統治者需求,將這些題材的木雕花板進行流傳,繼而達到統治目的,教化意義深刻。比如《西廂記》、《三國演義》等題材在木雕圖案中應用較廣;第二,歷史人物、神話人物,這兩類人物涵蓋如下方面:歷史名人、各路神仙等,比如坡、李白、孟子以及八仙等等。而后者是木雕花板裝飾中比較普遍的樣式,比如韓湘子吹笛、何仙姑采蓮等等,同時配有他們的法器。木雕花板材料選擇木雕花板對于材料的選擇也極為苛刻,比較常見的木材有:樟木、榆木、黃花梨木等,針對傳統木雕花板,花板以楠木和樟木最佳。楠木,木質不僅色澤淡雅,且整體勻稱,伸縮變形較小,非常容易加工,而且具有極佳的耐久穩固性,屬于非硬性木材中的佼佼者;樟木,又被稱為香樟,木質中蘊含極深的樟腦香氣,質地重且堅硬,木質紋理細,且又錯綜有紋,尤其是在油漆之后色澤美麗,干燥之后幾乎不會出現變形,耐久性極強,可以進行染色處理。我國木雕種類及其特點我國木雕技藝多半施以地域進行分類,具有代表性的木雕有泉州木雕、東陽木雕、廣東潮州木雕以及樂清黃楊木雕。其中泉州木雕是以數量多工藝精著稱,木雕精雕細刻,花團錦簇,美不勝收;東陽木雕則以技藝精湛而聞名,產品典雅精美,遠銷海外;廣州潮州木雕具有自身的特色,其作品表面貼金,是其非常顯著的特征,又被稱為“金漆木雕”,防潮防腐效果極佳;樂清黃楊木雕,這種木雕選用的材料較為特殊,是以黃楊木為主要題材,主要產自于浙江。
現代裝飾中木雕花板應用效果
1.室內設計應用伴隨時代的不斷發展,人類對于傳統文化給予極高的關注,并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創新,新中式設計理念在現代設計中逐漸得到推廣,這種設計風格也得到了大眾的認可,而傳統木雕花板由于自身突出優勢受到極大的寵愛,特別是古木雕花板?;ò逖b飾古風淳樸,讓人心情舒暢,并且具有寧靜致遠的感受。從目前情況來看,明清時期木雕盛行,也因此保留很多木雕花板,而且現存很多,很多收藏人士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而這些木雕花板不僅一定的收藏價值,而且具有極強的觀賞性,最重要的是實用價值極高。現代設計師可以吸收木雕花板優勢,然后依據現代風格需求,通過轉變花板形式進行創新設計,應用于室內設計。從以往的實際應用案例來看,比較普遍的應用方法有:鑲嵌法、懸掛法等。其中以鑲嵌法來說,通常是以不同形式進行鑲嵌,或是在墻體之中,或是在門板之中,然后輔以燈光效果,形成光線交叉,產生輪回之感,仿佛是回到古代。懸掛法,通常講究原汁原味,從花板的實際用途著手,將其放置在恰當位置,可以進行適當的創新,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半圓形床罩花板,將其放在門廳,不僅發揮了隔斷作用,而且裝飾效果極佳,從某種意義而言,設計師需結合傳統木雕花板的個性特征,將其應用于現代室內設計之中,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創新,獲得不一樣的裝飾效果。2.創新元素應用木雕花板藝術需要傳承,單同時也需要創新,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從設計層面分析,木雕花板紋樣創新需從以下幾個角度著手:紋樣題材、木雕花板材料、雕刻工藝等,將創新元素應用于家具裝飾,或是室內裝飾。花板裝飾圖案,可以從傳統裝飾紋樣層面入手,進行提取簡化,然后融入現代元素,將現代與古代進行完美結合,在設計上進行創新,圖案雕刻成型,應用現代設計。
結語
篇8
雕刻:是雕、刻、塑三種創制方法的總稱。指用各種可塑材料,如石膏、樹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質材料(如木材、石頭、金屬、玉塊、瑪瑙等),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借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藝術家的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審美理想的藝術。雕、刻通過減少可雕性物質材料,塑則通過堆增可塑物質性材料來達到藝術創造的目的。
雕刻技法繁多,是雕、刻、塑三種創制方法的總稱。
按所采用的載體來分類,可分為:牙雕、玉雕、木雕、石雕、泥雕、面雕、竹刻、骨刻、刻硯、食雕等等;
篇9
(南通市冰石齋木雕藝術工作室,江蘇 南通 226004)
【摘要】紅木藝術品的收藏關鍵在于如何收、如何藏,隨著現代人們審美觀點的與時俱進,紅木藝術品逐漸受到人們的喜愛,紅木藝術品具有極高的投資、收藏價值。她的材質、制作工藝以及藝術性是人們首要考慮的因素,同時又要具備一定的收藏保養知識,使紅木藝術品的價值永恒。
關鍵詞 紅木材料;紅木藝術品;設計;保養;傳承
1 紅木工藝品的選擇
如何選擇到自己心怡的藝術品,首先應了解紅木藝術品的材質,材料是構成紅木藝術品價值的元素之一,紅木材料以酸技術為主,俗稱“老紅木”,從廣義上講有小葉紫檀、黃花梨、紅酸技、花梨木、雞翅木、烏木等,黃花梨又分越南黃花梨和海南黃花梨,以海南黃花梨最受人們的喜愛,其升值的空間最大,其次是越南黃花梨、小葉紫檀、紅酸枝等。同時還要看紅木藝術品的做工,所謂做工即是紅木藝術品的品像、藝術性,了解紅木藝術品的制作方法,對于收藏到心怡的紅木制品非常重要,下面簡要的談一下紅木藝術品的取材和設計制作。
紅木藝術品的制作方法因材而意,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制作方法,雕刻的難度也不一樣,其核心就是巧妙的構思,形象的思維、深厚的雕刻功底。
談到木雕的取材與設計,首先要從2000多年前中國第一部有關設計的理論著作《考工記》談起,其設計思想包含有注重內在的統一、順應大局、與自然相融合。文中講到:“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可以為良.”。所謂“天有時”就是天有季節、氣候、時令的變化,設計時要順應天氣的變化,這是在家具的設計中尤為重要的?!暗赜袣狻敝傅乩項l件,設計不能違背大自然的規律,地域的差異會影響到木雕作品的成敗?!安挠忻馈笔侵改镜褡髌返娜〔模牧鲜枪に嚸佬g文化的載體,通過這個載體來傳達作者的設計理念。“工有巧”是指人的創造能力,一個好的木雕作品與巧妙的構思是分不開的,只有投身于自然,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把“天人合一”的設計理念運用到木雕實踐中,才能做出優秀的作品。
早在古代,勞動人民就把工藝品的審美與實用相結合,如仰韶文化中的半坡彩陶——尖底瓶,又如西漢的宮燈、酒器、食器等,木雕作品也要“以人為本”。不但具有觀賞性,給人以美的享受,還要注意其實用性。在木雕作品中,有許多在實用性的前提下設計的工藝品,例如竹絲番蓮園多寶格,集多種雕刻技術于一身,設計巧妙,讓人賞心悅目,同時又可存放各種精美的玉器、首飾等,極具實用性。最為常見的莫過于文房用品,如筆筒、筆架、臂擱等,既有審美性,也滿足了使用者的需求,總之紅木工藝品的制作需要審美性與實用性相結合。
現代人的審美觀點與時俱進,既看重紅木的品種,也講究做工的細膩,手感,更有自己對紅木藝術品的審美觀點,所以在設計制作紅木工藝品時,首選名貴紅木,以小葉紫檀和黃花梨為主,同時還要融入現代人的審美意識。一件紅木藝術品可以將事物刻畫的很細致逼真,也可以抽象的刻畫,表達意境、似是而非、形象思維,但要有一個鮮明的主題思想。這是一件作品的魂,讓人們在你的作品中去回味,感悟、去思索。2009年本人制作了一件紅木藝術品,紫檀木雕“戀”,在這里首先講講此件作品的材料,這是一根很特殊的材料,其特殊在于它是一堆廢料中取來的,品種是正宗的印度小葉紫檀,由于大自然的風砍雨蝕,致其干枯,傷痕累累,一眼看到時就有一種莫名的沖動,一心想留住它,由于是廢料,廉價取回后在一個很小可以動刀的地方,細膩的刻畫了一對松鼠,幾許松針,大面積的則是大自然留下的痕跡。松鼠相知相戀,可大自然留給其賴以生存的空間甚是可憐,這對松鼠戀的是從前的小溪流水,萬壑搖蒼煙的景象,是對人們環保意識的呼喚,吶喊,是對大自然原生態的眷戀之情。此件作品在2010年中國旅游局舉辦的旅游工藝品大賽中獲得金獎,2012年江蘇省義博杯銀獎,2014年獲“中國原創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銀獎,更重要的是我留住了這棵飽經滄桑的紫檀木材,留下了我看到它時油然而生的情感。
歷史上紅木藝術品雕刻是一種專業性很強的手工藝,制作者要熟練掌握傳統的木雕技法,選用好的紅木材料,因材施意,綜合現代人的審美意識,精雕細琢,使其成為具有傳承性的紅木工藝品。因此,人們在選擇時應了解紅木工藝品的材質、做工和所蘊藏的文化底蘊,作者的審美情緒,這樣才能選擇到有思想、有內容、具有升值空間的紅木藝術品。
2 紅木工藝品的保養
紅木工藝品有著悠久的歷史,一件好的工藝品既是雕刻者精湛技術的體現,又具有很好的收藏價值,對于收藏者來說,收藏自己喜愛的工藝品,既能裝飾自己的生活環境,又能陶冶情操,使生活多姿多彩。那又如何才能使紅木工藝品保持永恒的光彩,保值增值。其一,保持均衡的干濕度,忌過濕或過干。在過濕的環境下,紅木工藝品會局部長毛,形成斑點。太過干燥,紅木工藝品就會出現開裂的現象。如空氣濕度大,可將紅木工藝品置于密封度高的包裝盒內,在干燥的天氣里,可裝若干瓶水放置在接近紅木工藝品的地方,這樣可以保持空氣中的干濕度,減少紅木工藝品的開裂程度,切忌將工藝品置于有明火的地方以及陽光直接照射到的地方,如窗口等。紅木工藝品上如有灰塵可用干布擦去,切忌用濕布,可用純棉布打蠟,以保持木質。其二,不同的紅木材料有著不同的保養方式,應區別對待。比如小葉紫檀就有別于黃花梨的保養方式,小葉紫檀工藝品切忌上油,可少量打蠟,最好的方法就是平日把玩,通過手與工藝品接觸摩擦,時間長了會有琥珀的感覺。不要人為的去制造包漿,包漿是隨著年代的久遠自然形成的。同時小葉紫檀要遠離酒精,因為酒精能吸收掉小葉紫檀中的油脂。而黃花梨工藝品可用核桃油或橄欖油來擦拭保養,如果不小心沾上水,可用干毛巾擦掉,不能用濕布擦,更不能用堿水、酒精等,不然會損壞花梨木的纖維。
人們在自己收藏的紅木工藝品中,難免有由于年代的久遠而裂開殘缺的部分,這里就有一個如何修補的問題,在通常情況下,要找到與此件收藏品相同的紅木品種,以及年代相對差不多的木質的紅木進行修補,盡量保持原有的藝術味道。如果僅是開裂,細小的裂縫可以置之不理,如果裂縫偏大,就要用同樣材質的紅木材料來修補,這樣可復原如初。切棄用木粉和502膠水來修補,既不美觀,又不牢靠,時間長了會掉下來的,這是我從事紅木雕刻三十年來的體會??傊扪a紅木收藏品要嚴謹,既要美觀,又要對歷史負責。
綜上所述,一件好的紅木工藝品選材要得當,以稀缺、明貴為宜,還要著重于紅木工藝品自身所蘊藏的文件價值。紅木工藝品隨著年代的久遠,更顯得深沉典雅、古樸端莊,我們要善于保養,讓紅木工藝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留下歷史、留住文化,得到永久的收藏。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喀什維吾爾族花木箱;制作工藝
新疆喀什維吾爾族花木箱的種類繁多,按制作工藝來分,可以分成三大類:鑲嵌花木箱,雕刻花木箱,彩繪花木箱。花木箱鑲嵌的圖案,有彩色菱格式、花卉圖案式、彩漆印花式,我們先認識其中一款,用小鐵釘將金銀色馬口鐵皮細條鑲成圖案的叫鑲嵌花木箱。一般鑲嵌木箱的正面、兩側和頂上,采用方形或菱形等多種形式鑲成對稱的圖案,底色有黑、紅,棕等顏色,花紋細密緊湊。另外,還有雕刻花木箱,彩繪花木箱、無論是哪一種,都堪稱藝術品。
鑲嵌花木箱按裝飾來分有十幾個品種。根據喀什花木箱制作者所言,鑲嵌花木箱的造型到現在一直沒有改變,而裝飾紋樣在不斷的創新,因此本論文研究僅限于現在已存在的品種。出于文章寫作需要,筆者已將所收集的大量資料最后另行做表。本文從新疆工藝美術的基礎性研究角度出發,試圖針對新疆喀什維吾爾族花木箱的制作工藝,裝飾特征,種類等進行整理,分析;重點對其制作工藝與裝飾特征進行研究。首先對喀什鑲嵌花木箱的制作工藝進行細致分類。
1新疆喀什維吾爾族鑲嵌工藝花木箱制作工藝
鑲嵌工藝花木箱,雕刻工藝花木箱與彩繪工藝花木箱這三種花木箱的制作工藝互不相同,工具材料也不同。筆者在喀什調研過程中幾乎沒有見過彩繪工藝花木箱也沒有收集到足夠的資料。工匠們所言現在喀什地區大多數維吾爾族的需求是鑲嵌工藝花木箱跟雕刻工藝花木箱,最近最流行的是雕刻工藝花木箱。彩繪工藝花木箱幾乎沒有人做,這種花木箱是最老的一種款式。首先我們先認識一下喀什鑲嵌工藝花木箱。
新疆喀什維吾爾族鑲嵌工藝花木箱的制作是一種細致的工藝。新疆喀什維吾爾族鑲嵌畫木箱制作的始終,工匠將選材到鑲成各種圖案這樣的操作過程,直到完型。工匠根據自己的經驗在制作過程中,掌握鑲成圖案過程的變化和線條走勢;受力需均勻,始終保持箱子各部分各種勻稱。新疆維吾爾族鑲嵌工藝花木箱制作規律一般先制作成白皮木箱,然后用小釘子釘上鐵皮,后來用各種鐵皮被裁成細條,用它們在箱子的邊緣鑲成圖案來進行制作。
1.1新疆喀什維吾爾族鑲嵌工藝花木箱制作步驟
新疆喀什維吾爾族鑲嵌工藝花木箱的制作特點是手工精細。為制作一個花木箱工匠們必須從選材料,定型,鑲上銅皮,鑲成圖案等各個方面的技術來完成。
鑲嵌花木箱的制作工藝分成兩個階段來完成。1)白皮木箱:木頭鋸成長方形――不同長度的楊木片來組裝成箱子的模型。2)鑲成各種圖案的鑲嵌花木箱:已完成的白皮木箱上面打一層石膏――用小釘子將白皮木箱釘上銅皮(釘在正面,兩側,頂面,背面)――在已釘完的銅皮上用沖子將刻成圖案――在圖案上用小鐵釘將金銀色馬口鐵皮細條鑲成各種圖案。
1.2制作具體流程
第一步:選材料,品種多為白楊木。第二步:木頭鋸成長方形;根據箱子的固定尺寸來鋸成長方形木片。木片的厚度大概1.6~1.8。第三步:將扁長的木板用釘子釘裝成箱子形狀,制作成白皮箱。在箱蓋與箱體之間裝上合葉。第四步:在白皮箱的上面打一層石膏。打石膏的作用是為了遮蓋裂縫,使木箱表面平滑.第五步:用小釘子將木箱釘上鐵皮,釘在正面,兩側,頂面,背面。在已釘完的銅皮上用沖子刻成圖案,這樣做是為了方便在鐵皮上面用小鐵釘和鐵皮細條鑲成圖案,以防出錯。然后再安裝箱扣。第六步:木箱刻上花紋,鑲上鐵皮小鐵釘將金銀色馬口鐵皮細條鑲成圖案。第七步:鑲嵌工藝木箱的正面、兩側和頂上要采用方形或菱形等多種形式鑲成對稱的圖案,背面與地面沒有任何裝飾圖案,也沒有釘成鐵皮。這些繁復的制作流程對手工技術要求相當高,一個鑲嵌畫木箱從選材到鑲成圖案大概需要3~5天的時間可完成。所以新疆喀什維吾爾族鑲嵌畫木箱的制作流程與制作工藝直接影響著鑲嵌畫木箱的質量與價值。
2新疆喀什維吾爾族雕刻工藝花木箱制作工藝
手工木雕工藝有著濃厚的興趣,經常跟民間傳統工匠學習雕刻技藝,加上刻苦鉆研,逐漸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木雕工匠。維吾爾民間手工木雕制作技藝傳承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既要傳承維吾爾木雕傳統技法和紋飾,同時還要在此基礎上大膽創新,不斷豐富和發展木雕藝術所蘊含的維吾爾文化。
2.1新疆喀什維吾爾族雕刻工藝花木箱制作工藝
喀什雕刻花木箱的材料與制作流程跟和田雕刻花木箱不同;主材料為普通的壓縮木板,更何況木箱子的整個雕刻過程由雕刻機來刻畫省時間不費功夫,不用工匠們親自去雕刻,制作過程。雕刻結構和造型也不是很復雜,收藏價值不是那么高,容易破舊,因為它的整個過程或材料都很簡單。雕花木箱圖案一般不著色,用各種花卉、幾何紋、壺、罐、瓶等組成紋樣雕刻在本色木箱面上,顯得樸實無華,古香古色。蓓蕾、實、枝,自由組成。以前喀什花木箱和和田雕刻花木箱同樣用工匠親子手工雕刻而近幾年來由于工匠們隨著社會的發展用雕刻機來雕刻花木箱,這種方法雖然很簡單又很節約時間可作者而言這種雕刻方法制作的雕刻花木箱不如以前工匠們親自手工的花木箱,更何況材料的質量變得更糟糕,不像以前用的各種,反而用的是壓縮版。壓縮版的壽命很短不能比紅木、黃楊木、花梨木、扁桃木、榔木。和田雕刻花木箱雕刻的上等材料,有很高的收藏價值。木頭的特性及選材木頭有的松軟、有的粗硬,一般木頭松軟的易雕,粗硬沉重的難雕。木質堅韌、紋理細密、色澤光亮的稱之為硬木,如紅木、黃楊木、花梨木、扁桃木、榔木等,具有雕刻的全部優點,是雕刻的上等材料,適合雕刻結構復雜的、造型細密的作品,而且在制作過程中和保存時不易斷裂受損,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只是雕起來比較費工夫、容易損傷刀具。一般說來,造型起伏越大,木紋的變化越豐富,也就越有味;造型的形狀動態越婉轉、流暢,木紋走向的效果也就越是理想,以至出乎意料的好看,極富裝飾性。當然,這種木材的造型設計應是以高度概括為主,過于復雜和過于小的體積,不僅會破壞木紋,還會造成視覺上的反差。以上說法的材料與過程都是關于和田雕刻花木箱的知識。
2.2新疆喀什維吾爾族雕刻工藝花木箱制作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