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基地建設研究
時間:2022-08-24 08:50:59
導語: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基地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素質教育的推廣,提升中小學生的綜合素質成為教育新命題。利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基地拓展中小學生的素質教育渠道,是提升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因此,本文從分析利用本土特色資源入手,探索利用本土特色資源推進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基地建設的新路徑。
一、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基地建設的必要性
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要求,以中小學生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學生校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基地,承擔了一定的教學任務。學生校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基地既與學校的教育密不可分,又在學習內容等方面與課內教育有所區別,因此有利于廣泛拓展學校的教育空間,成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之外的課堂。由此可見,建設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基地十分必要。教師充分利用基地課程,能將學校課堂教學中難以理解的抽象內容具象化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消化課程中的重點和難點,比如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同時,實踐活動課程還可以更好地作用于家庭教育,通過課程引導,以家長和孩子為課程實施的對象,一方面能增進親子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有利于幫助家長掌握孩子的學習節奏和內容,便于家長展開更有針對性的家庭教育,幫助孩子更好地鞏固知識點。除上述的社會意義和教學意義之外,從政策導向上來說,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基地的建設也是勢在必行。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中小學要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形式多樣的課外實踐活動,要求加強學生校外勞動和社會實踐基地的建設。”200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提出:“大中城市要統籌規劃,通過多種形式建立中小學社會實踐活動基地。”2001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對中小學生的實踐活動課程的內容都做了具體要求,涵蓋了社會實踐、勞動和技術教育等方面。從以上政策可以看出,國家十分重視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基地的建設,并就此給予了一定的指導性意見,這為本文的探究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時也指明了探索的方向。
二、如何利用本土特色完善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基地建設結合本文的探索內容,筆者認為適當結合地方資源,利用本土特色的優勢完善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基地建設,是非常符合中小學基礎課程改革探索的工作嘗試。以一個利用本土資源推進中小學實踐課程基地建設的典型——井岡山的青少年實踐教育基地為例,它深刻體現了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基地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對于中小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課程來說,愛國主義教育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如何培養中小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讓他們對中國的滄桑歷史有所了解,對中國人民的偉大奮斗有所感恩,愛國主義教育的思政實效就變得尤為重要。傳統的思政課程內容相對抽象,對于學生來說更多地體現在背誦環節,不能身臨其境地感受,而井岡山的紅色文化資源可以很好地改善這個不足之處。通過實地考察學習,學生能充分感受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者們拋頭顱,灑熱血,為祖國、為人民的無私奉獻之情。無論是革命英雄紀念碑的悲壯,黃洋界保衛戰的英勇,還是“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歌曲背后的軍民魚水情,亦或是紅軍故事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體現,都帶給了學生心靈上的震撼。這樣的實踐課程教學感受是課堂內的傳統教學所無法給予的。井岡山的青少年實踐教育基地依托的是井岡山革命圣地,是天下第一山的紅色資源。利用這種具有濃郁紅色文化特征的舊址或舊物,并且把實踐參觀、日常鍛煉等活動融入日常的實踐課程教案設計中,從學生的實踐反饋來看,紅色教育和愛國教育的效果十分理想。受到類似基地的啟發,筆者和課題組的所有成員開始積極開發獨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實踐課程項目。我們依托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的優勢,充分挖掘陶瓷文化元素,打造多個既受社會歡迎,又獲家長好評,同時還具有良好教學效果的陶瓷文化實踐課程項目。并且,在打造這些項目的過程中,我們也梳理總結出了一些經驗,找到了利用本土特色資源完善課程建設的好辦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依托頂層設計,結合基地理念,開發實踐課程
利用本土特色開發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首要之處在于積極落實國家政策內容,開發適應《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文件精神理論框架的課程內容,搭建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課程體系。以筆者展開的研究為例,在基地建設的過程中,積極圍繞陶瓷文化。利用陶瓷博物館、陶溪川校外實踐基地等優勢,把陶瓷文化的相關內容積極融入實踐課程開發中。緊密圍繞陶瓷文化課程的選題,依托勞動技能教育的途徑,通過引入“拉坯”“畫坯”等與陶瓷制作相關的環節,提升課程的教育效果。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我們要本著實踐性、綜合性、開放性、自主性、生成性這“五性合一”的原則,設計教學內容,促使每個課程科目之間既保持相對獨立,又能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從而實現課程的模塊化組合。
(二)以“三個維度”為依托,拓展實踐課程建設
1.向廣度求發展,完善體系邏輯。以陶瓷文化為中心,同時輻射其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書法、茶文化等,將課程的開發從一個課目逐漸演變成一個課目群,形成依托于中華傳統文化展開的實踐課程體系,從而完善中小學生的實踐課程體系邏輯。以故宮博物院與北京市宣武師范學校附屬第一小學共同開發的“陶瓷”主題實踐課程為例,該項目開始于2017年,至今已經取得了多項實踐成果,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該課程的亮點在于其多樣化的實踐體驗模式,既有動手實踐、游學參觀,又有聽民間陶藝大師、陶藝工作者授課等。整個過程重在強調教師的引導作用,注重引導學生利用學習的知識和技能解決生活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課程設置的互動性和趣味性能巧妙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綜合素養。整套課程教育實踐過程完善,理論依據充分,課程設計精巧,授課技巧嫻熟,教學評估優秀,社會反響良好,是一個比較成功的典型案例,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對于開發中小學生實踐課程項目的支撐作用,可以為同類型教育探索提供參考與借鑒。2.向深度求發展,展開理論研究。中小學實踐課程沒有傳統的教材為藍本,需要根據實踐不斷開發。在此過程中,中小學可以結合學校特點和地方特色,開發出適合本土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3.向高度求發展,增強內涵建設。隨著全國各地的實踐基地如雨后春筍般成立,實踐課程的最終落腳點是建設課程內涵。積極利用地方獨有的文化特色,形成自己獨特的課程研發設計,才是中小學生實踐課程基地建設的要義所在。以筆者的研究為例,正是因為景德鎮這千年瓷都不可替代的歷史定位,才能將課程開發設計成以陶瓷文化為中心。
(三)結合地方實際,加強文化傳承
在積極利用本土特色開展綜合實踐課程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聯系陶瓷生產的畫面,再現真實的陶瓷制作場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動手欲望,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在課程設計的過程中,我們要注重時刻關注場景學習與現實世界之間的聯系,將陶瓷文化貫穿學習過程始終,讓學生在實踐基地的學習場景中掌握科學、技術、藝術等多方面的綜合知識。在不同的陶瓷藝術工作坊和陶瓷博物館中,我們要讓學生游弋在陶瓷藝術的海洋中,讓學生學會主動創作,主動學習。從“做”中“學”,從“學”中“做”,最終既能創作出屬于自己的陶瓷藝術作品,又能掌握整個學習過程中的知識點。通過課程設計,我們要把中華傳統文化和勞動技能教育融入基地課程中,指導學生運用個性化的方式展開深度探究,致力于為學生營造反思性、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情境和問題情境。加快實現學生素質教育,全面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建設具有“五性合一”的課程,是時代賦予一線教育工作者們的新要求。因此,我們要充分開發本土特色資源,將本土特色資源有效融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者:溫艷敏
- 上一篇:易加互動平臺在綜合實踐的運用
- 下一篇:初中物理實驗綜合實踐活動教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