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代表政治現象產生過程
時間:2022-10-15 05:12:00
導語:三個代表政治現象產生過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三個代表”是當今中國社會發展中的一種極為重要的政治現象,其內容主要包括:它的提出、完善與最終定位;學術界、理論界對它的解釋和宣傳;全黨和全國人民對它的學習和貫徹。不論人們有什么樣的價值判斷,包括這些內容的一種政治現象本身卻是客觀存在的。系統地分析、研究它產生的過程及其影響因素,對于理論上正確認識“三個代表”的功能和意義、實踐上正確貫徹它的基本精神,具有不可低估的價值。
關鍵詞“三個代表”政治現象產生過程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來以后,國內理論界、學術界給予了極為高度的重視,專家、學者們在報刊、雜志上發表的文章數以萬計,出版的著作不下幾百種。總的說來,它們都是把“三個代表”作為一種政治思想來解釋和論證的。這樣做雖然無可非議,可過于濃重的情感色彩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到研究的科學性。本文認為,在學術研究領域,應當拋開先置的情感色彩和固定結論,把“三個代表”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政治現象,系統地考察其產生過程及其影響因素,這樣才能真正地理解“三個代表”的內涵及其與中國社會發展的意義。
一、“三個代表”的提出
什么是政治現象呢?現象原本是哲學用語,指人們所感覺到或者觀察到的對象、事實或偶發事件。在現代哲學中,現象通常也指在做出任何判斷以前直接感受到的情景。現象的范圍所及,是人類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發展的各個方面,而“三個代表”則是新世紀中國社會發展中最重要的政治現象。這種重要政治現象的主要內容包括:它的提出、完善與最終定位,學術界、理論界對它的解釋和宣傳,全黨和全國人民對它的學習和貫徹。不論人們對這些內容有什么樣的價值判斷,但都不能否認這種政治現象本身的客觀存在。
“三個代表”在什么時候和什么地點提出來的?研究者有不同的意見。絕大多數學者認為:“三個代表”最早是2000年2月21日在出席廣東省茂名高州市領導干部“三講”教育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來的;也有的著作籠統地說:“‘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最早是2000年2月同志在廣東視察‘三講’情況并對黨的建設問題進行調查的過程中提出來的。中國著名學者高放教授對“三個代表”思想的提出過程做了系統的考證,在一篇訪談中系統地提出了他的看法:
高州講話是2月20日而不是21日。其中講到我們黨要做到“五個始終”,即始終保持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始終成為社會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始終領導全國各族人民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可見這里只包含了“三個代表”中的兩個代表,還沒有講到始終成為先進文化的代表。從2月21日起在深圳、順德、廣州考察。25日上午在廣州聽取了廣東省委的工作匯報后,他作為長達兩個多小時的講話,其中首先完整地提出后來被簡明地概括為“三個代表”的思想。他說:“總結我們黨七十多年的歷史,可以得出一個重要的結論,這就是:我們黨所以贏得人民的擁護,是因為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總是代表著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著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翌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登了在廣東考察工作的講話要點,其中用四號黑體字印出了隨后被簡稱為“三個代表”的這三句話。從3月份起各種媒體越來越多地宣傳“三個代表”思想,這說明它深受社會歡迎,引起了廣泛反響。3月5日《人民日報》登出了《始終代表先進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一論關關鍵在黨》的重要系列評論文章。文章開頭引述了在廣東講話中的三句話并從理論高度加以分析。第二段接著寫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三個代表’中,首要的是做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代表。”這是我查到的我國公開媒體中第一次使用“三個代表”的簡明提法。
“三個代表”的說法一出現,黨的媒體就給予了高度重視。在這期間,《人民日報》從3月5日到4月30日共刊登了直接涉及到“三個代表”的消息和論述文章共15篇,參見下表:
時間題目作者類別位置
3月5日始終代表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一論關鍵在黨本報評論員要聞第1版
3月7日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二論關鍵在黨本報評論員要聞第1版
3月9日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論關鍵在黨本報評論員要聞第1版
3月10日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強黨的建設新華社特約評論員要聞第1版
3月12日深入學書記在高州市的重要講話——部分“兩會”代表委員座談縣(市)“三講”教育要聞第5版
3月23日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的法寶———學習同志關于“三個代表”的重要論述國防大學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理論第9版
3月29日于永波在全軍基層黨組織“三講”正面教育座談會上強調——運用“三個代表”思想指導軍隊黨建政治法律社會第3版
3月30日把握前進方向推進文化建設——學習同志關于“三個代表”的重要論述龍新民等理論第9版
4月4日保持黨的先進性和戰斗力、創造力——學習同志關于“三個代表”的重要論述左憲民理論第9版
4月6日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學習同志關于“三個代表”的重要論述張高麗理論第9版
4月18日“三個代表”的內在統一潘峰理論第9版
4月19日在內蒙古考察工作時強調要用同志關于“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指導“三講”教育要聞第1版
4月27日把“三個代表”的要求落實到黨的建設中趙世居理論第9版
4月28日在全國培養選拔年輕干部工作座談會上強調以同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抓緊做好培養選拔年輕干部工作要聞第1版
4月30日以總書記講話為指導進行“三講”“回頭看”認真學習“三個代表”身體力行“三個代表”深入宣傳“三個代表”要聞第4版
仔細解讀一下上表,可以清楚地看到,作為一種政治現象的“三個代表”的出現,除了同志自身因素之外,還有兩種因素不可忽視。第一,《人民日報》這樣重要媒體的推動;第二,黨和軍隊的其他領導人、負責宣傳工作的官員的推動。在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發展中,媒介和宣傳部門不僅將領袖人物提出的某種觀點進一步系統化、理論化,而且還承載著向廣大民眾傳播的使命。在很大程度上,這三種因素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現在研究“三個代表”的文獻往往過于突出第一個因素,而忽視了后兩個因素。
二、“三個代表”的政治定位
任何一種政治觀點要想成為主流思想的話,都需樹立它的權威性。就“三個代表”而言,它的權威性主要是通過以下幾種途徑確立的。
第一,政治上的定位。對“三個代表”的政治定位的不是一次和一個人完成的。2000年3月10日,《人民日報》刊載的新華社特約評論員文章提出:“歷史的經驗表明,‘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力量之源、生命之基。”5月14日,在江蘇、浙江、上海黨建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將上述那句話做了一些修改,將“生命之基”改為“執政之基”。他說:“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在這次講話中,還向全黨明確提出貫徹落實“三個代表”的要求:“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抓黨的建設,同新時期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作的總目標要求是一致的。推進黨的思想建設、政治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都應貫穿‘三個代表’的要求。”以后,這種要求在不同的場合多次被提到。
第二,理論上的定位。在這方面,最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提出了“理論創新”問題。2000年6月5日,在中國科學院第十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領導干部要帶頭學習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和創新精神。他說:“馬克思主義是最講科學創新、創新精神的。堅持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善于根據客觀情況的變化,及時察覺和研究前進中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從人民群眾實踐中創造的新鮮經驗中吸取營養,不斷改進和完善我們的工作。在前進的道路上,絕不能墨守成規,裹足不前。我們提出‘三個代表’的要求加強黨的建設,就是要研究新的情況和新的實踐,把現代化建設和黨的自身建設不斷推向前進。”同月20日,在西北五省區黨建工作和西部開發座談會上的講話中進一步明確了創新的意義和內容。關于意義,他說:“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關于內容,他說:“創新,包括理論創新、體制創新、科技創新及其他創新。”其中,在理論創新問題上,指出:“我們進行理論創新,就是使我們黨的基本理論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吸取新的實踐經驗、新的思想而向前發展……堅持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善于根據客觀情況的變化,不斷從人民群眾的實踐中吸取營養,不斷豐富和發展理論,使理論更好地指導我們的工作。”這樣一來,提出“三個代表”就不偶然的即興之作,而是一種深思熟慮的理論創新之典范了。
第三,全面地普及和推廣。這突出地表現在理論界和主要媒體宣傳的重點也在“三個代表”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學習“三個代表”、用“三個代表”指導各項工作上面。根據對中國期刊網(CNKI)上對“三個代表”篇名的檢索,在這一階段,各種刊物上論述“三個代表”的文章共2246篇。從各種角度論證“三個代表”是創新(檢索詞:創新)的文章163篇,學習“三個代表”(檢索詞:學習“三個代表”)的文章共132篇,落實“三個代表”(檢索詞:以“三個代表”為指導、實踐“三個代表”、貫徹“三個代表”、落實“三個代表”)的文章共1281篇。這三類文章共1537篇,占全部文章的70.13%。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這樣講,一種理論觀點的權威性就在于認同它的人多少,換言之也就是民眾對它的認同程度之高低。大規模地、有組織地、有計劃地進行傳播,無疑極大地提高了人們對“三個代表”的認同,進而也就相應地增強了它的權威性。
三、“三個代表”的理論化和系統化
雖然從一開始就有比較高的政治定位和理論上的權威性,但是,人們對“三個代表”的內涵及其相互聯系并不是十分清楚。所以,在完成了“三個代表”的政治定位和理論定位之后,“三個代表”的提出者和傳播者開始重點說明和解釋其內涵,進而使其理論化和系統化。在這方面,,最重要的文獻是2001年7月1日在慶祝建黨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和2002年5月31日在中央黨校的講話。
在前一個講話中,除再一次明確了“三個代表”的定位之外,還分別闡述了“三個代表”的內涵:“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就是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努力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規律,體現不斷推動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的要求,尤其要體現推動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通過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就是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努力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的要求,促進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為我國經濟發展和進步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動力”;“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堅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歸宿,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基礎上,使人民群眾不斷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最后,特別強調了“三個代表”之間的相互關系:“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統一的整體,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發展先進的生產力,是發展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礎條件。人民群眾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也是實現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斷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歸根到底都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不斷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此后,理論界和學術界有關“三個代表”內涵方面的文獻都是圍繞著這些內容展開論述或者論證的。
由于比較系統地闡述了“三個代表”的內容,所以,的“七一”講話受到了空前的贊揚。2001年9月3日,在中央黨校秋季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中說:“在‘七一’講話中,同志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一步作了全面、系統、深刻的闡述。”其他一些負責理論工作的高級領導干部也紛紛撰文盛贊“七一”講話。有的說:“《講話》通篇體現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體現了繼往開來、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是一篇創造性的馬克思主義的綱領性文獻”;有的說:“七一”講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最新成果”;有的說:“‘七一’講話系統總結了建黨80年的歷史經驗,全面論述了‘三個代表’思想的深刻意義和時代內涵,提出了按照‘三個代表’要求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繼續為實現黨的基本路線所確定的歷史任務而奮斗的目標”;有的說:“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高屋建瓴,氣熱磅礴,通篇貫穿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體現了繼往開來、與時俱進的奮斗和創新精神,政治性、理論性和針對性都很強,是指導我們黨在新世紀全面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行動綱領,對我們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必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有的說:“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全面精辟地闡述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還有的說:“七一”講話是中國共產黨面向新世紀,堅持社會主義、堅持改革開放路線的政治宣言;是堅持與時俱進、解放思想,對馬克思主義進行理論創新的光輝典范;是進一步科學回答“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這個根本問題,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行動綱領。
在以后出現的文章著述中,這些說法基本上被固定化和模式化了,成為對“三個代表”思想的基本的價值判斷。
在的“七一”講話之后,“學習研究宣傳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入一個新高潮。《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解放軍報》、《求是》雜志等中央主要媒體發表了一系列社論、評論員文章、特約評論員文章以及各地各部門領導同志、專家學者撰寫的理論文章;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制作了有關專題節目;全國出版社也推出了一系列關于‘三個代表’的重點圖書。”從內容上看,“這一時期的學習研究宣傳主要涉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論根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偉大創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論體系,‘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如何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等等。”從對中國期刊網以及重要報刊的檢索上不難看出,這一時期全國報刊上發表的有關“三個代表”的文章,主要是圍繞這些題目寫的。
2002年5月31日,出席中共中央黨校省部級干部進修班畢業典禮的講話中,在“七一”講話的基礎之上又對“三個代表”提出了新的說明和要求:第一,“三個代表”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一脈相承,反映了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第二,貫徹“三個代表”要求,關鍵在堅持與時俱進,核心在保持黨的先進性,本質在堅持執政為民。全黨同志要牢牢把握這個根本要求,不斷增強貫徹“三個代表”要求的自覺性和堅定性。關于這次講話的重要性,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李君如在《新世紀新階段新局面》一文中說:它“充滿著面向新世紀的時代感,開拓新階段的迫切感和開創新局面的使感,具有催人奮進的濃烈色彩和鮮明特點。這篇重要講話,是又一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光輝文獻,把迎接十六大召開的思想理論準備推到了高潮。”
從這以后,“三個代表”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之間的關系,與時俱進,執政為民等論斷也成了“三個代表”學習研究、宣傳貫徹的重要內容。
四、“三個代表”成為國家政治生活的指導思想
在中共十六大召開之前,“三個代表”雖然事實上已經成為全黨甚至全國人民的指導思想,但畢竟沒有被以最高的法律形式規定下來。從2002年11月到2004年3月,“三個代表”在黨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獲得了最終的也是權威的定位。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在北京召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報告的第二部分“全在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不僅重申了“七一”講話中和“五三一”講話中有關“三個代表”的重要論點,而且就如何貫徹“三個代表”提出了四項更為具體的要求:第一,“必須使全黨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新境界”;第二,“必須把發展和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斷開創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第三,“必須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增添新力量”;第四,“必須以改革的精神推進黨的建設,不斷為黨的肌體注入新活力”。根據黨的章程,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和它所產生的中央委員會是“黨的最高領導機關”。不僅如此,這次大會在再一次對1982年9月十二大通過的黨章進行修改中,兩處將“三個代表”寫進了黨章的總綱里。第一處是:“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加深了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認識,積累了治黨治國新的寶貴經驗,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反映了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第二處是:“全黨要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基本路線統一思想,統一行動,并且毫不動搖地長期堅持下去。”
關于十六大與“三個代表”的關系,有人這樣稱贊道:“‘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十六大的靈魂,是貫穿十六大報告的主線。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一道確立為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并且寫入黨章,實現了我們黨在指導思想上的與時俱進,是十六大的一個歷史性決策和歷史性貢獻。與以往相比,十六大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過程中具有鮮明的特色:一是被確立為大會主題。因此與以往考察講話、紀念大會講話、工作會議講話相比,層次更高。二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被載入中國共產黨章程,指導意義就更明確了。三是對已經有的認識加以吸收,表述更加科學。四是提出了落實的方向,特別是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聯系起來,操作性更鮮明了。”
如果說十六大確立的“三個代表”在黨的指導思想上地至高無上的地位,那么,2004年3月召開的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則確立了“三個代表”在整個國家政治生活中的至高無上的地位。在3月8日下午舉行的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舉行第三次全體會議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兆國就憲法修正案草案作了說明。他說,這次修改憲法總的原則是,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體現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的基本經驗,把黨的十六大確定的重大理論觀點和重大方針政策寫入憲法。因此,修改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確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國家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的指導地位,將序言中的“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指引下”改為“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
把“三個代表”寫入憲法,在中國受到廣泛好評和高度的贊揚。在憲法修正案剛剛通過之后,許多人大代表就表達了這樣的看法。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和中國憲法學研究會名譽會長的許崇德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憲法最大的特色就在于以憲法序言的形式記敘了近現代史上中國人民為求民族獨立與繁榮富強的曲折歷程,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了中國各民族人民奮斗的成果,規定了國家的指導思想、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革命探索中,歷史和人民選擇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在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探索中,繼承馬列主義、思想,歷史和人民選擇了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副部長李從軍說,“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引導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新世紀新階段發展目標和宏偉藍圖而奮斗的根本指針,把它寫入憲法序言,確立它在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指導地位,體現了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的統一,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新世紀新階段繼續團結奮斗奠定了共同的思想基礎;中央黨校副校長李君如說,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寫進憲法,反映了我們在時代變動的潮流面前能夠不斷與時俱進。這表明我們這個民族、我們這個黨是富有活力的;黑龍江省省長張左己說,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寫入憲法,將黨的主張和全國人民的意愿轉變為國家意志,成為全黨全民族共同遵守的準則,這就為我們更大的發展提供了最有力的法律保障;陜西省委書記李建國說,本次修憲把黨的十六大確定的重大理論觀點、重大政策方針寫入憲法,既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也是關系我們國家發展和長治久安的重大問題。
至此,作為一種政治現象,“三個代表”的內容就完整了。
結論
第一,作為一種政治現象,“三個代表”從最初提出到最后寫進黨章和憲法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包含的內容從理論宣傳到實踐施行也十分豐富。領導人的理論活動在這種政治現象固然居于核心位置,但絕不是全部,它的周圍還有其他層次的組成部分,如宣傳、詮注、貫徹落實、權威化和法律化等等。所以,在研究“三個代表”政治現象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它的完整性,注意構成這種政治現象的各種因素的互動性。
第二,任何一種政治現象的出現都不是偶然的,都是對現實生活所需的滿足。從根本上說,這種政治現象是中國現階段政治體制的最集中體現。因此,解讀“三個代表”不能光從理論到理論,特別是不能單靠空洞的邏輯推理來說明的它出現的必然性及其意義,更要從中國社會發展特點和需要來說明。
第三,既然是一種客觀存在的政治現象,人們就應以科學的態度來對待它。既不能重視過頭,將它庸俗化了,也不能采取的態度,無視或者低估“三個代表”政治現象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特別從學術研究角度說,人們應當以一種平和的心態、科學的精神認真對待它,并且透過它來研究中國的政治發展和社會發展。
- 上一篇:和諧社會重大問題思考
- 下一篇:發展黨內民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