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精神鄧小平理論論文

時間:2022-02-28 08:14:29

導語:創新精神鄧小平理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創新精神鄧小平理論論文

一、鄧小平理論創新精神的主要特點

(一)科學性與革命性的統一鄧小平作為我黨最具創新精神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進行理論創新的過程中,始終以科學的精神和態度堅持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社會主義,譜寫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篇章。首先,鄧小平在理論創新實踐中始終堅持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改革開放初期,為了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我們黨徹底否定了不合時宜的錯誤理論。鄧小平對其錯誤思潮進行了有力地批駁,他語重心長地告誡全黨,馬克思主義是真理,不要認為馬克思主義就沒用了,失敗了,馬克思主義還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世界上相信馬克思主義的人會越來越多。當東歐劇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受嚴重挫折時,他一再告誡我們黨“老祖宗不能丟”,他指出:“我們搞改革開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經濟建設上,沒有丟馬克思,沒有丟列寧,也沒有丟。老祖宗不能丟啊!”實踐證明鄧小平在理論創新道路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的正確性。其次,對祖國和人民的深深熱愛鑄就了鄧小平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革命精神。鄧小平在理論創新道路上之所以具有大無畏的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主要源于他對祖國和人民的深厚情感。鄧小平曾飽含深情地說,他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深深地愛著自己的祖國和人民。正因為鄧小平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激勵著鄧小平在我國改革開放的征途上無私無畏,無怨無悔,勇往直前,銳意進取,從不計較個人安危與得失,總是以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重,從全球發展的視角和中國現實實際大膽果敢地進行理論創新。

(二)群眾觀與實踐觀的統一尊重實踐,尊重人民群眾首創精神,這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鄧小平在我國改革開放偉大實踐中,始終堅信人民的創造,善于吸收總結人民群眾在實踐中創造的好經驗好傳統。首先,鄧小平不斷從實踐中總結新經驗,創造新理論。鄧小平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看成是一項新事業,從馬克思主義那里不可能找到現成答案,在我們國家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找不到現成經驗可學,只能摸著石頭過河,團結一致搞社會主義建設,在實踐中不斷總結,使得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其次,鄧小平善于吸收群眾的智慧,對人民群眾在實踐中的創新舉措他總是給予充分肯定和積極支持。他多次強調改革開放中涌現出的很多好東西是“別人發明的,群眾發明的”。他曾指出:“農村搞家庭聯產承包,這個發明權是農民的。農村改革中的好多東西,都是基層創造出來,我們把它拿來加工提高作為全國的指導。”正因為有鄧小平的支持和鼓勵極大地激發了人民群眾的創新精神和活力,促使我國改革開放一步一步向前推進,較好地實現了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中的頂層設計與底層設計的有機結合和良性互動。

(三)前瞻性與現實性的統一理論是為社會生產實踐服務的,理論不能解決現實問題就沒有意義。而在解決現實問題時必須著眼于未來,這是理論創新的內在要求。首先,理論創新要從當代中國實際出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證明任何脫離現實國情的理論必將導致失敗。鄧小平在實踐總結的基礎上,提出了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并反復告誡全黨“不要離開現實和超越階段采取一些‘左’的辦法,這樣是搞不成社會主義的”。這就是說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必須認清國情,敢于面對現實,這是理論創新的基礎和前提。由于鄧小平對我國國情做出了客觀科學的判斷,在這一基礎上所創立的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改革開放理論以及市場經濟理論等才有了堅實的基礎。其次,理論創新必須立足當前,放眼未來。馬克思主義之所以放之四海而皆準,就在于他對未來社會發展軌跡做出了科學分析,這是理論的生命力所在。鄧小平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思維方法,在解決中國社會及歷史遺留問題時既考慮現實情況,又兼顧了彼此關系。比如,在處理香港、澳門、臺灣問題時,將原則性與現實性有機結合,在充分尊重港澳臺地區人民愿望的同時,提出了“一國兩制”構想,從而有效地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案。

二、弘揚鄧小平理論創新精神,全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深入發展

(一)切實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不失時機地推進理論創新創新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永葆生機的本質要求,又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寶貴財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我們還有許多未知領域,前進的路上還將遇到許多新情況新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唯一方法就是理論創新。正如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要求全黨那樣,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于變革,勇于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干擾所惑”。偉大的事業呼喚偉大的理論,需要我們在理論創新上實現一次又一次歷史性的重大突破。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反復證明,當理論創新取得重大突破之時就是中國革命和建設取得重大成就之時。當今世界競爭日趨激烈,機遇稍縱即逝,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向縱深發展,對我國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如果我們抓住了這次機遇就會加快自身發展,我國將因此縮短與西方國家的差距,綜合國力將大大增強。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我國改革開放已經進入關鍵期,改革的難度、風險和阻力越來越大,社會矛盾愈來愈多,解決矛盾的難度在增大。面對遇到的問題,我們絕不能因循守舊,停滯不前,無所作為,錯失改革良機。我們只有增強危機感、責任感和使命感,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為基礎,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弘揚鄧小平理論創新精神,深化改革,銳意進取,不斷總結實踐經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會具有無限生機和活力,中國共產黨才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戰斗力。

(二)將頂層設計和底層設計相結合,及時總結推廣人民群眾的實踐經驗我國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我國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回顧改革歷程,改革離不開頂層設計,沒有頂層設計和推動,改革不可能全面展開。但沒有底層的參與改革就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只有激發出人民的創新精神,才能推動社會向前發展。我們黨歷代領導集體都十分重視人民群眾的創新實踐,對人民群眾在推動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作用做了許多表述,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群眾在實踐中創造了許多新模式,我們黨推廣這些新模式在實踐中取得了巨大成效。今天,如果我們在理論創新道路上脫離群眾將會失去改革的動力,對人民群眾將失去感召力和影響力,因為人民群眾才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我們只有設計出人民擁護的大政方針,才能贏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社會才能實現和諧發展。當前,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我們的每一個重大決策都關系到人民的利益,如何才能使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歷史證明只能把主動權交給人民,讓人民群眾在實踐中去探索,我們就應該像鄧小平那樣,讓群眾在實踐中大膽地闖,大膽地試,成功的經驗拿來推廣,錯誤的東西及時糾正。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道路上會遇到許多新情況。解決這些難題,不可能在書本中能尋找到現成的答案,更不可能照搬、照套它國模式。因此,我們只有在鄧小平理論創新基本原則和方法指導下,深入實踐,不斷總結,以攻堅克難的精神,大膽探索,勇于開拓,才能形成新思想,走出新路子,推動我們全新的事業向前蓬勃發展。

作者:張琴單位:樂山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