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觀教育反腐倡廉的蘊涵依據和策略

時間:2022-02-19 09:28:27

導語:價值觀教育反腐倡廉的蘊涵依據和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價值觀教育反腐倡廉的蘊涵依據和策略

摘要:腐敗是社會病毒,既侵蝕著黨和國家的健康肌膚和政治生態,又腐蝕著廉潔市場和廉潔社會的肥沃土壤。在腐敗現象產生的眾多緣由中,個人價值觀的迷失、裂變是個人腐敗行為發生的精神根源,社會價值觀的被扭曲和腐敗亞文化的形成是社會腐敗現象滋生蔓延的文化根源。價值是文化的核心,文化是制度之母。因此,高度重視并運用價值觀教育方式反腐倡廉,構筑“不想腐”的價值觀防線,可選擇正確價值觀教育、廉潔文化培育和法規制度建設的策略深度有機融合式治理腐敗。

關鍵詞:價值觀扭曲;價值觀教育;腐敗文化;廉潔文化;反腐倡廉建設

腐敗是政治之癌和社會病毒,既侵蝕著黨和國家的健康肌體和政治生態,又腐蝕著廉潔市場和廉潔社會的肥沃土壤。堅決反對腐敗、建設廉潔政治是中國共產黨一貫堅持的鮮明政治立場。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以猛藥去疴、重典治亂的決心,以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勇氣,嚴懲腐敗、狠剎‘四風’,社會風氣為之一新,一些滋生于腐敗的思想病毒正在被清除”[1]。2013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抵制假丑惡、弘揚真善美,引領社會進步扎實推進。2015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又同時頒布《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這兩部法規的制定、頒布和實施劃清了新形勢下共產黨人的道德高標準和紀律底線。這就表明,黨的反腐倡廉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在實現“不敢腐”、“不能腐”方面下功夫,而且積極地向實現“不想腐”的策略和體制機制轉變。因此,全面深入具體地探討價值觀教育反腐倡廉的蘊涵依據策略,從價值意識和文化源頭上遏制腐敗現象的生長,就是黨的反腐倡廉建設實踐進程對價值觀教育理論研究提出的緊迫現實課題。

一、價值觀教育反腐倡廉的深刻蘊涵

一般而言,在思想教育方式反腐倡廉、法治方式反腐倡廉和社會運動方式反腐倡廉這三種方式中,價值觀教育反腐倡廉是思想教育反腐倡廉的具體化。在當代中國建構“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體制機制過程中,價值觀教育反腐倡廉方式越來越顯示其重要性。腐敗,向來就被視為一種政治弊病和社會病毒而遭致民眾的譴責,它極大程度地削弱了政權的政治合法性,傷害社會公平正義,危及社會和諧穩定。腐敗的集中表現就是官員為了謀求私利而濫用公共權力,常常通過權力尋租以獲取賄金等不法經濟收益或某種特權。其思想根源在于精神墮落特別是官員價值觀的迷失和裂變。尤其是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當部分官員發現,與快速發展的經濟所催生的新富階層相比,自己的收入水平及社會地位都較低,往往也迫切希望從經濟繁榮中分得一杯羹。[2](P234)此時,面對種種誘惑,部分官員再也無法堅定為民務實清廉的價值觀念和堅守正確的價值選擇,從而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一些黨員干部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被拋之腦后,伴之而來的是貪污腐化、脫離群眾、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的盛行一時。縱觀形形色色的腐敗案例,不難發現,究其本質而言,一些黨員干部腐敗行為發生的思想根源在于其價值觀的迷失和裂變;而社會歪風邪氣滋長和潛規則發生作用的精神根源則在于社會價值觀的被扭曲。就整個社會范圍而言,價值觀的迷失、扭曲和裂變容易滋生腐敗現象,而腐敗現象的惡化又助長被扭曲的價值觀在全社會的擴散,進而在全社會催生猖獗的“腐敗亞文化”,嚴重污穢良好的社會風氣。這就容易在全社會形成一種被扭曲的價值觀與腐敗現象滋生蔓延之間相互影響的惡性循環圈。因此,深入開展反腐倡廉建設,就要解決滋生腐敗的精神根源即價值觀的迷失、裂變和被扭曲問題。這就不僅要繼續堅持“蒼蠅”、“老虎”一起打的高壓態勢,把干部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而且要加強從價值觀教育層面開展反腐倡廉建設,構筑“不想腐”的價值觀防線。所謂價值觀教育反腐倡廉,是執政黨、國家機構和社會團體運用正確價值觀教育的方式反腐倡廉的簡稱,包括了運用正確價值觀預防、控制腐敗亞文化和腐敗價值觀,倡導廉潔價值理念這樣兩個方面的基本內容,其實質是執政黨執掌國家政權領導、動員全社會力量,通過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逐步改造社會各種文化成份的力量對比關系,即改變全社會的腐敗亞文化與廉潔主文化的力量對比關系,重構社會主義廉潔文化的社會文化創建活動。價值觀教育反腐倡廉的主要內容如下:

1.通過價值觀教育矯正被腐敗現象扭曲的利益觀、公私觀和權力觀,倡導為民務實清廉的價值觀。眾多的腐敗案例告訴人們一個事實,一些黨員干部出現嚴重的腐敗問題,關鍵就在于其利益觀、公私觀、權力觀出現嚴重扭曲,“將個人和小團體利益置于規則和大眾利益之上,是非榮辱不分”[3],濫用權力謀求個人私利。一些黨員干部如果無法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在“為民”還是“為己”的價值選擇上出了問題,其必然會誤入歧途。“牢固樹立社會主義公私觀,重塑社會文化價值觀念,筑牢反腐倡廉的思想道德防線或價值觀防線,既是目前加強黨員干部的黨性黨風黨紀修養的切入點,也是目前將反腐敗進行到底的一種智慧選擇。”[4]所以,黨員干部要積極抵制腐敗,就必須牢記“打鐵還需自身硬”,主動加強對自身正確價值觀的修養和再教育再強化,堅決抵制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對自身思想的侵蝕,積極倡導和踐行為民務實清廉的價值觀。

2.通過價值觀教育遏制由社會腐敗亞文化滋生的歪風邪氣,重塑社會的清風正氣。腐敗是一種“官員為了謀求私利濫用公共威權的復雜行為”[5](P9),在市場經濟環境中,腐敗現象大量地表現為行賄和受賄行為。社會的賄賂文化蔓延開來的主要表現就是社會交往中普遍存在的“潛規則”驅動人們牟取私利現象。正如有的學者指出的:“這種扭曲的價值觀具有很強的擴散性和傳染性,當其滲透到一些人的日常行為中后,就會形成一種習以為常的所謂‘腐敗文化’”,“‘腐敗文化’的猖獗極大地助長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腐朽的道德觀念,使得不正之風盛行,腐敗行為頻發”[6]。由此可見,腐敗不僅僅是一種個人行為,其所反映的這種扭曲的價值取向如果得不到有效地遏制和懲戒,它將會迅速擴散和傳染,進而形成一種四處蔓延和肆虐的“腐敗文化”。各種“潛規則”、“關系網”、“升官發財”的錯誤觀念盛行不止,將會帶來整個社會道德狀況的集體滑坡,甚至無形之中造成了腐敗的“日常化”、“合理化”。可見,加強反腐倡廉建設,在某種程度上講,積極扼殺歪風邪氣,重塑社會風清氣正更加重要。而扼殺歪風邪氣,重塑社會風氣就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用積極向上的、正確的價值思想引領社會思潮,重振社會風氣,凈化滋生腐敗的社會環境和政治生態。

3.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踐行,批判封建主義腐朽文化和資本主義腐敗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的廉潔文化。腐敗行為發生的思想根源是個人價值觀的迷失和裂變以及社會價值觀的被扭曲,是封建主義腐朽文化和資本主義腐敗文化逐漸滲透、侵蝕、腐化的結果。中國社會經歷的封建主義歷史比較長,封建主義腐朽思想對人們思想的影響深刻持久。同時,“資產階級一定要腐蝕人,用糖衣炮彈打人。資產階級的糖衣炮彈,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7(]P94)在市場經濟體制機制改革過程中由于體制機制不完善所帶來的腐敗機遇,面對形形色色的物質利益的誘惑,部分黨員干部將人民利益拋之腦后,貪圖享樂,驕奢淫逸,腐朽墮落。用價值觀教育的方式反腐,就是要堅決批判官僚主義、利己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腐朽思想,堅決抵制封建主義、資本主義腐朽文化對黨員干部的思想侵蝕,積極倡導和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社會主義廉潔文化,加固筑牢黨員干部精神長城、思想防線,使廣大黨員干部能夠堅定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堅守為民務實清廉的價值觀。

二、價值觀教育反腐倡廉的科學依據

從理論上看,價值觀教育反腐倡廉屬于思想教育反腐倡廉或文化反腐倡廉的范疇,其實就是從思想源頭上直接地遏制腐敗價值觀的滋生蔓延,在全社會直接地倡導廉潔價值理念的教育實踐活動。科學地理解價值觀教育反腐倡廉這個命題,必須堅持邏輯與歷史相一致,理論與實際相統一的原則。

1.價值觀教育反腐倡廉的理論依據。辯證唯物主義告訴人們,意識具有能動性,能夠指導人們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價值觀是社會意識形態的內核,從價值哲學的角度來看,“時下社會上經常說及的‘價值觀’,應該當作‘價值觀念’來解釋”,“價值觀念是人們關于基本價值的信念、信仰、理想的系統”,“……有自覺意識的”[8](P137)。“……價值觀之所以重要,正在于它對人的思想、感情、言論和行動起著普遍的整合和驅動作用……構成了人們內心深處的評價標準。”[9(]P153)因此,價值觀對于人們的行為選擇起著指引和驅動的作用,是人們評價某項行為可取與否的判斷標準。如果這個標準出現了扭曲,那么人們的行為選擇也就會發生錯誤。一些黨員干部正是因為價值觀上出了問題,正確的理想信念發生了動搖,馬克思主義信仰出現了迷失,一些腐朽的價值觀占領了他們的思想陣地,才導致其行為選擇上發生偏差,進而誤入歧途,走上了貪污腐化的不歸之路。此外,唯物辯證法矛盾的觀點告訴人們,事物的發展是內外因相互作用的結果,但是內因是根據,外因是條件。一個人腐敗行為的產生,根本原因還在于腐敗官員的思想防線不牢,價值觀發生迷失和裂變。價值觀教育反腐倡廉,正是基于價值觀指導人們的價值判斷、行為選擇和內外因矛盾運動的原理而形成的一項反腐倡廉措施,即用正確的價值觀糾正被扭曲的價值觀,用正確的價值觀引領廉潔價值觀,從思想根源上遏制腐敗價值觀的生長。

2.價值觀教育反腐倡廉的歷史依據。價值觀教育反腐倡廉不僅能夠得到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現代價值哲學思想的理論證明,其本身就是一種久經歷史檢驗的反腐倡廉手段。在古代中國,清正廉潔一直為人們所贊許,被視為官德之首,官德教育也被納入官員政績考核項目。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運用思想教育的方式進行反腐倡廉取得了實效。土地革命階段,積極倡導“著重從思想上建設黨”的原則,將農民成份占多數的黨員隊伍改造成為具有無產階級思想意識的黨員隊伍,將舊式軍隊改造成為人民的革命的軍隊,其本質上就是從思想層面加強對黨員隊伍及黨領導的軍隊的共產主義價值觀教育,以克服小農意識和舊式軍隊的腐化作風。在解放戰爭即將取得全國勝利的前夕,更是特別叮囑廣大黨員干部要警惕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攻擊:“因為勝利,黨內的驕傲情緒,以功臣自居的情緒,停頓起來不求進步的情緒,貪圖享樂不愿過艱苦生活的情緒可能生長……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10(]P1438、1439)鄧小平繼承并發展人民主體論的價值觀思想,并倡導用人民主體論的價值觀教育廣大黨員干部:“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是我們的傳家寶。”[11(]P368)在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中,高度重視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他指出:“加強全黨的思想政治建設,提高廣大干部和黨員的思想政治素質,這對于保持我們黨的先進性、純潔性,防止和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蝕,有效地進行反腐敗斗爭,是極為重要的……”[12(]P210)。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階段,在總結從思想教育和法規制度層面反腐倡廉實踐基本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明確指出:“放松世界觀的改造,背棄理想信念,思想蛻化變質,是一些人墮落為腐敗分子的根本原因”[13(]P598),并反復強調要加強領導干部的思想教育,特別提出領導干部要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14(]P84)。

3.價值觀教育反腐倡廉的現實依據。從形形色色的腐敗案例,尤其是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打虎”“拍蠅”行動揪出的一大批長期腐敗窩案、串案來看,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官員尤其是高層官員的腐敗,根源在于其公私觀的嚴重扭曲。腐敗官員不顧公眾利益,只圖私利,嚴重背離人民主體論的價值觀。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并積極采用從思想教育和依法治理層面進行反腐敗斗爭的方式,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相結合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在全黨范圍內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活動,推進全面依法治國進程,糾正一些黨員干部被扭曲的公私觀,批判和抵制社會里的腐敗亞文化,積極塑造廉潔文化和社會良好風氣。經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推進,反“四風”取得階段性成效,一批腐敗案件被徹查,清正廉潔的政治生態逐步得到恢復。事實證明,通過價值觀教育方式開展反腐倡廉,是從價值觀、文化根源上遏制腐敗現象的有效措施,更是具有中國特色反腐路徑的必然選擇。

三、價值觀教育反腐倡廉的策略路徑

如何在全社會破解這種被扭曲的價值觀與腐敗現象滋生蔓延之間相互影響的惡性循環圈?在思想教育、文化反腐方式和法治反腐方式中,價值觀教育反腐倡廉是從思想根源和靈魂深處入手開展的反腐倡廉斗爭,具有鏈接思想教育反腐倡廉與法規制度反腐倡廉的中介優勢。因為價值是文化的核心,文化是制度之母。通過先進合理的價值觀培育,既能夠直接地改造社會的腐敗亞文化,培育社會的廉潔文化;又能夠促進社會法治文化的形成和法規制度比較充分地發揮作用。如何充分發揮價值觀教育反腐倡廉的最大功效?這就需要選擇正確價值觀教育、廉潔文化培育和法規制度建設深度有機融合式治理腐敗的策略。這一綜合性策略有如下幾個方面。

1.落實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相結合的戰略設計,全面從嚴治黨,高度重視和不斷改進政府官員尤其是黨員干部的價值觀建設。腐敗的精神根源在于價值觀的迷失、裂變和扭曲,而價值觀的被扭曲反映了公正廉潔價值觀教育缺位或是力度不夠、效果不佳。因此,反腐要除根,前提在于高度重視思想建黨,強化價值觀建設的作用。全面從嚴治黨,是對新時期黨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嚴懲腐敗之訴求的積極回應。全面從嚴治黨必然要求進一步加強對黨員干部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教育、“三嚴三實”專題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堅定黨員干部的人民主體論的價值觀,糾正被扭曲的利益觀、公私觀和權力觀,塑造良好的政治生態。只有在戰略高度上重視對政府官員尤其是黨員干部的價值觀建設,才能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反腐倡廉的功效。落后的價值觀教育方法和干部思想教育機制,是導致價值觀教育缺失、低效的直接原因。所以,創新價值觀教育方法,完善干部思想教育機制,開展多種形式的黨員干部價值觀教育活動是落實價值觀教育反腐倡廉的基礎。首先,要積極創新價值觀教育方法,從主體性的、歷史的、文化的維度去探索新的教育思路,充分利用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自我教育與團體教育相結合、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的方法;其次,要完善干部思想教育機制,探索基層干部在組織紀律、品行規范、業務素質方面的常規教育機制,加強中層干部在思想觀念、管理理念、廉潔從政方面的干部培訓機制,強化對高層干部理論研究能力、風險把控能力、人事管理能力的歷練,形成科學化、精準化、層次化的干部思想教育機制;最后,還要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干部價值觀教育活動,將干部價值觀教育與黨組織生活、群眾工作、部門活動相結合,以開展活動的形式實現教育滲透,寓教于樂。

2.堅持以德治黨和依規治黨相結合,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相結合,在貫徹落實黨紀國法的“正面清單”和“負面清單”的過程中遏制腐敗價值觀、培育廉潔價值觀。自古以來,德治和法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黨紀國法都有激勵和約束作用。最近,在中共中央頒布的《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中,《準則》重申黨的理想信念宗旨、優良傳統作風,緊扣廉潔自律、堅持正面倡導、面向全體黨員、突出關鍵少數,強調自律,重在立德,為黨員和黨員領導干部樹立了一個看得見、夠得著的高標準,展現了共產黨人高尚的道德追求,是向全黨發出的道德宣誓和對人民的莊嚴承諾。《條例》堅持紀法分開、紀在法前、紀嚴于法,突出政黨特色、黨紀特色,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組織紀律,圍繞黨紀戒尺要求,開列負面清單,強調他律,重在立規,劃出了黨組織和黨員不可觸碰的底線。認真貫徹落實《準則》和《條例》,實質上也是從制度規范方面加強黨員、干部的廉潔價值觀培育。個體的腐敗行為根源于個人價值觀的迷失和裂變,而群體性的腐敗行為則是社會風氣混亂和價值觀被扭曲的表現。腐敗得不到懲戒,清廉得不到褒獎,極具傳染性的腐敗文化必然導致整個社會風氣的污濁,進而加速腐敗現象的生長。所以,一方面,堅定不移地依紀依法懲治腐敗,深挖腐敗之根,開展反面典型腐敗案例警示教育,有利于遏制腐敗亞文化的蔓延;另一方面,積極發掘、塑造和宣傳清正廉潔的正面典型,在整個社會廣泛掀起懲惡揚善的價值觀教育,有利于重塑社會清風正氣和培育清廉文化。

3.預防腐敗和懲治腐敗相結合,精神激勵和物質獎勵相結合,倡導廉潔與物質保障相結合,切實有效保障公職人員基本權益。利用價值觀教育的方式開展反腐倡廉斗爭,這是從思想觀念層面解決腐敗亞文化問題,但是思想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必須基于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和反腐制度機制的不斷健全,必須充分考慮和解決公職人員基本權益保障的現實問題。所以加強價值觀教育反腐,還需要與完善法律法規,建立健全預防和政治腐敗體系,保障公職人員基本權益協同推進。一是要建立健全預防和政治腐敗體系,加強干部教育和紀律檢查,嚴懲違法違紀行為,以預防為主,懲治為輔,實現“不敢腐”;二是要貫徹落實全面依法治國的戰略部署,完善法律法規,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實現“不能腐”;三是要將價值觀教育與切實有效地保障公職人員基本權益協同推進,完善干部考核晉升機制,保障干部基本生活需求,解決公職人員的后顧之憂,鞏固精神陣地、思想防線,實現“不想腐”。總之,腐敗的思想根源是價值觀的迷失、裂變和被扭曲,是個人或群體的社會主義價值觀不堅定的表現,是社會價值觀念混亂的表現,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價值觀教育嚴重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的表現。腐敗與價值觀扭曲是一對互為因果的關系,價值觀扭曲是腐敗的因,被扭曲的價值觀的擴散進而催生“腐敗文化”,而“腐敗文化”的形成又是腐敗現象蔓延的文化推手。所以,加強反腐倡廉建設,必須要緊緊抓住價值觀被扭曲這一思想根源,高度重視價值觀教育反腐倡廉的重要意義。要通過加強價值觀教育,矯正被扭曲的利益觀、公私觀、權力觀,倡導為民務實清廉的價值觀;要通過加強價值觀教育,堅決扼殺歪風邪氣,重塑社會清風正氣;要通過加強價值觀教育,肅清封建主義腐朽文化思想的影響,遏制資本主義腐敗文化的擴張,努力構建社會主義的廉潔文化和法規制度體系。

參考文獻:

[1][3]王新民,王少偉,陳治治.從“不敢”到“不想”有多遠[N].中國紀檢監察報,2014-09-29.

[2][5][美]魏德安.雙重悖論:腐敗如何影響中國的經濟增長[M].蔣宗強,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4]李斌雄.筑牢“不想腐”的社會主義公私觀防線[J].學習月刊,2015,(3).

[6]王少偉,王新民,陳治治.腐敗與價值觀扭曲:一對互哺的“惡之花”[N].中國紀檢監察報,2014-09-30.

[7]選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8][9]李德順.價值論:一種主體性的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10]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1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李斌雄 王飛 單位: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