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主體性原則淺談論文

時間:2022-09-22 11:18:00

導語: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主體性原則淺談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主體性原則淺談論文

論文關鍵詞:西方馬克思主義主體性原則自然觀歷史觀認識論

論文摘要:主體性原則是西方馬克思主義在哲學上的基石,是西方資本主義發展的內在精神動力。從當代西方的發展狀況來看,如果說其外延是現代哲學人學的全方位拓展,那么其內涵便是以個體本位為核心的主體性原則的凸現。主體性原則貫穿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觀、歷史觀和認識論中,成為一條基本原則。

西方馬克思主義是在總結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中歐、西歐所爆發的一系列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產生的。從2O世紀2O年代初經過8O多年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它逐步從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內部的一種非正統馬克思主義觀點演化為一種具有國際性影響的社會思潮。他們用各種西方社會思潮非正統地解釋馬克思主義,旨在重新發現、重新構建馬克思主義,強調要利用資產階級思想的成就,向西方各種社會思潮開放,允許對馬克思主義作各種解釋,實現馬克思主義的多元化。

人的主體性原則是西方馬克思主義在哲學上的一塊基石,可以說是西方資本主義發展的內在精神動力。從當代西方的發展狀況來看,如果說其外延是現代哲學人學的全方位拓展,那么其內涵便是以個體本位為核心的主體性原則的凸現。它就象一根紅線貫穿著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的理論,直接體現在他們的自然觀、歷史觀和認識論中,成為一條基本原則。

一、自然觀中的主體性原則

西方馬克思主義在自然觀或人與自然的關系理論上繼承了盧卡奇等人的傳統,一方面提高了能動主義和哲學人道主義的價值和意義,另一方面由于對馬克思主義中的哲學唯物主義重視不夠,否認自然辯證法和自然的先在性,他們顯然忘記了馬克思在論述人類實踐的偉大能動作用時,是始終確認外部自然界的優先地位仍然存在著的,而且也是始終確認自然界的辯證發展的。

第一,自然是一個社會范疇。盧卡奇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中提出“自然只是一個社會范疇”的概念,否認自然界自身的運動變化及規律。盧卡奇認為在任何給定的社會發展階段,自然形式、內容、范圍和它的客觀性都受到相應的社會條件的制約,受到人與自然關系的制約。他主張,人們關于自然的知識的增長本質上是一種社會現象,因而這方面的知識應歸屬于社會辯證法。法蘭克福學派認為,在馬克思那里,關于人和自然的生成問題,與其說是形而上學問題,還不如說是歷史的社會問題。歸根結底,人們對任何歷史時期的考察都建基于一定的社會的經濟結構之上的,因此,無論是社會還是自然,都可以用社會哲學來加以解釋,對任何自然的考察都基于一定社會經濟結構之上的。這樣,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功能就得到了進一步強調。

第二,只有歷史辯證法,沒有自然辯證法;只有革命辯證法,沒有科學辯證法。盧卡奇在《什么是正統的馬克思主義》一文中指出,正統馬克思主義指的只是方法,即唯物辯證法。“認識到這種方法被限定在歷史和社會的范圍內,這是特別重要的。恩格斯的辯證法的說明所產生的誤解主要基于這樣一個事實,即恩格斯錯誤地追隨黑格爾,把這種方法擴大到自然界。然而,辯證法的決定性因素——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理論和實踐的統一,等等——在我們對自然的認識中卻是沒有的。”在盧卡奇看來,“自然辯證法”,它撇開人的主體性和社會活動去討論自然界本身的運動發展規律,必然掩蔽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實踐本性和革命本性。法蘭克福學派認為恩格斯割裂了歷史(社會)與自然的關系,把辯證法錯誤地推廣到自然領域,使之變成了一種形而上學的本體論。列斐伏爾和盧卡奇一樣,也把辯證法歸結為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認為馬克思既同認為人類、社會干預之前,自然就包含辯證運動的晚年恩格斯相對立,又同認為物質獨立于意識,認識是現實的拷貝的列寧相對立。薩特把“現代馬克思主義”的種種錯誤歸咎于恩格斯,認為正是恩格斯把辯證法推廣到自然界,才使辯證法成為“教條主義的公式”。

第三,強調自然的人化或社會化。西方馬克思主義普遍認為人化自然對原始自然有先在性和優先性,不承認原始自然的先在性和優先性。馬爾庫塞認為自然界就是“人的自然”,而人自己則是“人的自然界”。并斷言“自然界是歷史的一部分,是歷史的主體”。要求以一種“非本體論的唯物主義”作為自然觀的出發點。施密特認為,在馬克思那里,自然既獨立于人又以人為中介,自然概念與“全部實在”是同一的,人構成實在的一部分。關于人和自然的生成問題,與其說是形而上學問題,不如說是歷史的社會問題。列斐伏爾認為,自然界本身是“無動于衷”的,只有人類的活動才使自然界的存在具有意義。他強凋,“自然界成了人類的自然界。它以人為中心,存在于人類之中,成了一個世界,一種有組織的嘗試。……人的勞動使人為中心的自然界人化。”

二、歷史觀中的主體性原則

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在歷史觀上主張把人的意識、主觀性提到首位,恢復到馬克思主義的心臟,認為歷史就是人的主觀性的現實化的展開。在這個問題上他們自己認為同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的矛盾對立,是一種把人(主體)當作出發點的人道主義,同把人歸結為客體的決定論之問的矛盾對立。

第一,否認經濟決定論和歷史決定論。認為決定論是片面的,形而上學的,盧卡奇提出總體性理論,并認為馬克思只重視了經濟的決定因素,而忽視了其他作用,強調多元論和總體性。他認為。這種對經濟因素,特別是對經濟運動法則的片面強調,必然鈍化無產階級對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現實的洞察力和批判力,消解無產階級的革命性和主體性。因此他寫道:“構成馬克思主義和資產階級思想之間的決定性區別的,不是歷史解釋中經濟動機的優先性。而是總體性的觀點”薩特則指責歷史決定論反映了本質上是對特定社會秩序的保守的合法化。它不能促進無產階級自我決定的革命意識,而只是把人們的自由放在一種神秘的學說和一個官僚機器中。

第二。抬高主體活動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作用。把社會歷史發展看成不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是人為的過程。盧卡奇強調,歷史過程并不在我們之外,恰恰相反,它正是由我們的行動構成的。人不是歷史過程的消極旁觀者,而是它的積極的參與者。法蘭克福學派的弗洛姆認為人、現實的和完整的人,現實地生活著的個人是歷史的主題。也是歷史規律的主題。薩特表示承認經濟條件對人的決定作用,但又強調種種環境條件都是人創造的。而人又在這些條件中創造著新的歷史,所以人既是他自己產物的產物。又是一個決不能作為一個產物來看待的歷史的動力。第三,強調人的選擇的重要性。大多數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并不認為人們可以隨心所欲,他們都強調人的選擇的重要性。葛蘭西認為,問題在于若干種可能發展中,究竟將發生哪一種。并不是由歷史法則所決定的。歷史無非是人的實踐因而是包括意志在內的。布洛赫說。選擇是自由的起點。馬爾庫塞認為。主體作為決定因素而出現。歷史命令歸根到底是由人給予的,因為規定這些命令的客觀條件只是提供幾個選擇,人的自由的本質在于選擇一種超越既定實踐的可能的歷史實踐。公務員之家

第四,提出實踐哲學。包括生產實踐、勞動。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的觀點不是唯物主義,而是實踐一元論,實踐辯證法,認為物質與精神的矛盾只能靠實踐,只有通過實踐才能認識物質與精神。他們重視對實踐問題的研究,認為既然歷史辯證法的主體是人,那么人的實踐活動就成了歷史辯證法的真正承擔者。盧卡奇把勞動理解為因果性和目的性的統一,從而從新的高度形成了社會存在本體論,賦予馬克思主義哲學以新的表現形式。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本體論對舊的物質的本體論的揚棄是理所當然的。它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作為實踐唯物主義者的真精神。

三、認識論中的主體性原則

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幾乎全都否定反映論、反對反映論。他們注重認識過程中的“創造”因素。在人們的認識過程中,確實有“創造”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認識是反映和創造的統一。研究這些問題無疑有助于深化對認識過程的了解。然而反映論的基本觀點是經過人類的千百次實踐建立起來的。人的認識的基礎層次是反映。如果不首先是對外界的反映的話,人們的任何實踐活動以及人們之間的思想交流都是不可能的。

第一,否認反映論的觀點。盧卡奇認為反映論的觀點割裂了思維與存在、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事實上,思維與存在、理論與實踐是社會歷史進程的同等重要的側面,不存在前者反映后者的問題。列斐伏爾認為,深入的唯物主義反映改造事物的活動,而絕不是反映事物,再沒有比把“真實”放在一邊。而把它在人腦中的“反映”放在另一邊更加違反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的了。施密特認為。認識的任務不是在象一道石墻似地圍著人們的現實面前投降,認識由于蘇醒了淹沒在既定事實中的人類歷史過程,而證明現實是由人生產出來,因而能被他們所改變。

第二,攻擊列寧的反映論。列寧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中集中論述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是能動的反映論。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對這一理論進行了批判,他們只承認思想的能動創造。柯爾施指責列寧把認識看作消極反映與和諧一致的發展,是用認識的主體和客體的關系問題,去取代馬克思恩格斯的關于歷史存在的總體性和一切在歷史上流行的意識形態之間的關系。因而是一種倒退式的修正: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的認識論概念完全復歸到一種全然抽象的觀點。梅勞·龐蒂也認為。列寧的新的獨斷論把認識主體放在歷史的網絡之外,使它幾乎成為絕對的東西,解除了它的自我批評的任務,使馬克思主義不必把自己的原則應用在自己身上。

第三,否認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柯爾施認為,如果象主張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標準那樣去理解理論與實踐的統一.那就是走到馬克思斥之為直觀的認識論的地方去,因為它仍然是把認識的行為看作只是對宇宙的消極同化。葛蘭西認為,人類歷史是認識的絕對界限,真的東西就是在特定歷史情境中表現那種情境的現實的發展趨向的東西。梅勞·龐蒂則認為在意識本身之中就包含著自我糾正的根據。而要是把意識和存在對立起來。看成兩種外在的實在,把意識看作是簡單的反映,那么。意識就再也提不出任何標準來分辨自己身上什么是認識、什么是意識形態了,素樸實在論就必然變成懷疑論。

應當看到,西方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主義的重新解釋和探索盡管有曲解之處,但也不乏真知灼見。因此,我們既不能全盤否定也不能全盤吸收,應當一分為二地來看待,吸取其理論的精華部分,來指導我們社會主義建設,促進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