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思想研究論文
時間:2022-07-20 04:00:00
導語:國內思想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在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的基礎上,運用歸納和綜合的方法,對近20年來我國學者開展思想研究的基本狀況、發展階段,以及當前研究的特點、在未來的發展趨勢等問題,進行了宏觀而系統的評價。
【英文摘要】Onthebasisofreadinglotsofdocumentarymaterials,wemakethemacroscopicandgeneralcommentsontheresearchofMaozedongThoughtofourcountryinrecenttwentyyears,suchastheproblemsofresearchsituationonthewhole,itsdevelopmentstage,characteristicofstudytodayandtrendofdevelopmentinthefuture.
【關鍵詞】思想/研究特點/發展趨勢
MaozedongThought/characteristicofstudy/trendofdevelopment
【正文】
中圖分類號:A8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2042(2003)04-0005-05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領袖誕辰110周年,為紀念這位偉人,我們對近20年來我國學者開展思想研究的基本狀況、發展階段,以及當前研究的特點、在未來的發展趨勢等問題,作一概述。
一、近20年來思想研究的基本狀況
20年前,研究者還難以把握政治與學術的界限,學術研究一度讓位于政治評論。中共中央《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是思想研究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它實事求是地評價了的歷史地位,對思想的定義、形成和發展、科學體系等作了科學的論述,它標志著對思想研究的真正突破,也使思想研究進入了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學術境界。
首先,表現在等老一輩革命家的著作和黨的重要文獻陸續出版。自1983年以來,相繼出版了《農村調查文集》《書信》《新聞工作文選》(上下冊)《詩詞選》《哲學批注》《軍事文集》《外交文選》《文集》《建國以來文稿》等,總計700多萬字,為深入研究思想打下了基礎。同時,、劉少奇、、鄧小平、陳云、任弼時、、董必武、彭真、瞿秋白、蔡和森、鄧中夏等老一輩革命家的著作和黨的重要文獻陸續出版,也為研究作為集體智慧結晶的思想及其發展提供了條件。
其次,表現在各個領域全方位多層次地普遍展開。此間,思想研究的專業學術隊伍漸次形成,有關的論文和著作,除少量的宣傳、闡釋及教科書之外,絕大多數具有較強的學術性或探索性。就內容來看,既有對思想體系的研究,也有對哲學、倫理、教育、文藝、軍事、經濟等思想的深層次研究;就思想發展史來看,既有通史式的透視、斷代史式的剖析,也有就部分專題而展開的縱橫結合的考察。
再次,表現為學術團體和專業研究刊物的不斷涌現。全國性和各省市研究思想的學術團體相繼成立,高校為本科生或研究生開出了《思想概論》《思想發展史》等課程,一些研究機構相繼創辦了《思想研究》《鄧小平理論研究》《思想論壇》《思想的理論和實踐》(后兩種現已停刊)等刊物。
思想研究在社會科學學科林立的情況下,成為獨立特色的獨立科學,且具有國際影響。近20年發表的文章、出版的專著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把堅持和發展思想與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結合起來,圍繞改革開放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所出現的新情況進行理論思考。研究者的筆觸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從新的角度發掘思想中具有重要價值、需要繼續發揮的東西;二是思想在當前的運用和發展,對現實具有重要指揮意義和起借鑒作用的東西。在對及思想做出科學準確評價之基礎上興起的新時期思想研究,由于學術禁區的不斷被打破、專業研究者學術心態的日趨自由和寬松,20余年來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長足進步。
二、近20年來思想研究的發展階段
1981年至1986年,是開拓進取階段。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的歷史地位和思想做出的科學評價,為理論工作者的研究提供了依據。但研究僅是初步的,有創建性的成果尚不多見,而且以“注釋”為特色,關于生平、著作、思想體系研究的專著并不多。值得一提的是海外學者的思想研究,由于他們接觸到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公開的大量檔案資料,同時受《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影響,一些左翼研究者覺察到過去研究的表面性和片面性,在修改、調整、充實過去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開始了更高層次的研究,與國內學者的交往也日益增多。梁怡指出,澳大利亞的中國革命史研究在近20年發展得比較快,特別是在思想研究方面取得了為世人矚目的成果[1]。由于政治氣候變化,雖然前蘇聯、東歐學者的攻擊性論著劇減,但第三世界的“熱”也明顯減退。
1987年至1993年,是逐步成熟階段。這個階段的特點是研究團體和大型學術活動增多,領域得到拓寬,研究人員由分散趨向集中,選題由自發議定走向統一規劃。有十幾個省市成立了專門的學術組織,如全國性團體思想理論與實踐研究會、地方性團體湖南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呈全方位態勢深入展開,并且與錯誤思潮有所交鋒(少數研究者帶資產階級自由化傾向的著述,曾經造成了一定的思想混亂)。綜合性的研究朝辭書、叢書方向傾斜,有《思想辭典》《風范辭典》《著作大辭典》《墨跡大辭典》《詩詞大辭典》《大觀》《思想寶庫》等工具書和《研究》《思想的科學體系》《思想與實踐》《的藝術世界》《中國出了個》等大型叢書。1993年以誕辰100周年為契機,學術活動頻繁,研究進入高潮。
1994年至今,是穩定發展階段。1994年以后,思想研究在此基礎上又有了一定進度。王世誼等認為,人們用一種新的眼光去研究思想,從研究中看到了新的內容和開拓了新的實踐,在總結實踐經驗和回答新問題中不斷堅持和發展了思想。[2]這個時期主要是結合鄧小平理論和的重要論述進行研究,從而豐富和拓展了思想的內容。同時,有三個重要的會議不能不提及,這就是在1998年隨著、劉少奇誕辰100周年的相繼到來,中共有關部門主持召開的兩個高水平的全國大型學術討論會,以及隨后召開的紀念誕辰100周年生平與思想研討會。這些會議,既檢閱了學術界對他們個人思想研究的新成果,也進一步促進了思想研究整體水平的提高。
三、當前思想研究的特點
回顧誕辰100周年以后的研究情況,我們認為,如果把1993年看作是思想研究發展史上的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的話,那么1993年以來則是在這一高水平的基礎上保持了平穩發展的勢頭。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新成果的不斷出現為思想研究提供了較高的起點。
思想是馬列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與建設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集體智慧的結晶。等老一輩革命家的著作,無不來自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其中有許多是對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經驗總結,蘊涵著極其豐富的思想。一直以來,這些著作的出版和發行,為思想的研究起到了直接的推動作用。《文集》、《建國以來文稿》等一系列著作和、劉少奇、等人的專題文集以及《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等中央文獻集的陸續出版,為新時期思想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使得研究的水平能夠長期保持在較高的起點上。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新出版的著作之外,還有一些重要文集如《軍事文集》《讀文史古籍批注集》等,雖然早在1993年就已出版,但真正對它們的消化和吸收,對它們進行系統的研究,卻是在1993年之后。可以這樣說,自誕辰100周年以來,正是隨著上述一系列著作以及其他領袖人物著作和中央文獻集的陸續出版,才使得關于思想的研究始終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準上。
二是新視野的不斷開闊對思想研究拓展了發展空間。
1993年紀念誕辰100周年以來,有關與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生平、事業、思想的研究著作也進入了出版高峰期。有影響的如中央文獻研究室1993年出版的《年譜》(1893-1949),將資料性、學術性、傳記性相統一,真實地記述了建國前的實踐活動,多側面、多角度地體現了他的科學思想體系,展示了他的思想發展軌跡。1996年出版的《傳》(1893-1949),則根據的文稿、電報、書信、講話記錄等大量而可靠的第一手資料,寫出了一部比較翔實的傳史,不僅再現了作為革命家的的一生,而且再現了作為理論家的的一生。
在此期間,《傳》《年譜》《劉少奇傳》《劉少奇年譜》《傳》《年譜》《陳云年譜》等著作也相繼出版,對思想的研究向深度和廣度發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客觀條件。1993年中央文獻研究室和中央電視臺等單位聯合制作了大型文獻記錄片《》,為直觀形象地感知和發掘偉人的思想內涵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鄧小平》《》《》《劉少奇》等傳記以及《在浙江》《與上海》等資料,無疑有助于加深對思想的進一步研究,并使得研究者過去許多的結論不再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總而言之,不僅僅局限于等人的一些理論著作,而是從他們的全部實踐活動,包括個人經歷乃至情感興趣,去研究他們的生活和思維方式,去把握他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考察他們的理論淵源和思想建樹。
三是新領域的不斷拓寬為思想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些過去未曾涉獵和較少涉獵的領域,逐漸成為人們的研究重點。如對關于自然科學和自然辯證法思想的研究,呈上升趨勢。不僅一些哲學工作者寫出了研究文章,而且許多著名的科學家也拿起筆來,向人們介紹對自然科學的認識和理解。吳軍認為哲學思想是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在偉大實踐基礎上成就的,是對古代哲學、近代哲學智力水平的全面突破和提升。[3]除此之外,近年關于的國際戰略思想、藝術哲學和美學實踐,以及“不要怕發展資本主義”等觀點的探討,已越來越引起人們的研究興趣。曾軍指出:近20年來,文藝思想的研究進一步走上組織化、規模化和系統化的軌道。[4]一些過去有所研究或取得一定成果的領域,開始向全面化、系統化、體系化的研究方向發展。如對軍事思想的研究,這一工作實際上早就在做,而且取得了大量專題性的成果。但是,對軍事思想的研究要真正躍上一個臺階,必須建立在對6卷本的《軍事文集》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之后。與此相類似的還有關于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的研究,必將豐富新時期對思想的研究。各地高校、各級黨校紛紛開設《思想概論》《鄧小平理論概論》等課程,向廣大學生和學員系統地講授思想和鄧小平理論,進一步對它們的科學體系和內在邏輯進行了新的探討和新的表述。
一些過去已經有過比較深入、全面研究的領域,近幾年來又開始表現出向階段化、專題化方向發展的趨勢。以對思想發展史的研究為例,在紀念誕辰100周年時,一系列專著相繼問世,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是以多卷本或大部頭的形式呈現在廣大讀者的面前,如四川社會科學院編寫的《思想發展史》和湘潭大學編寫的《思想發展的歷史軌跡》。尤其是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胡喬木回憶》一書,史論結合,夾敘夾議,集中地反映了在抗戰時期的理論活動和實踐活動,以至使近幾年來思想史的研究,表現出了重在抗戰時期的階段化的特征。與思想史的研究向階段化發展相對應,關于思想原理的研究,近幾年來表現出向專題化發展的趨勢。其中,如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關于現代化的發展戰略,關于經濟建設發展的不平衡規律,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等問題,都在研究中比較熱門。此外,隨著關于領導干部要講政治、要培育高素質的干部隊伍、要加強思想政治工作以及“三個代表”等講話的發表,又開始引導人們對等老一輩革命家的相關思想進行了更加深入的專題研究。
四是研究方法的不斷改進為思想研究提供了更好的途徑。
隨著研究方法的不斷改進,使得新時期思想的研究表現出與社會實踐越來越緊密的聯系。這種聯系首先表現在人們更加注意從歷史的實際來研究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使得這一研究已經不僅僅是純粹的理論探討,而且是同歷史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經驗總結。例如,王湘軍指出,以“雙百”“雙用”方針為核心的文化思想,已為當前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供了理論的基點和支撐。[5]
思想研究還表現出了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特征,人們在結合歷史實際研究思想的同時,也開始認識到這一理論研究還必須結合今天改革開放的具體實際。正因為如此,近年來關于反腐倡廉、關于加強政黨建設、關于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等的論述,都能夠引起人們很大的研究興趣。例如,劉澤雨指出,非常注意加強黨風建設,并把執政黨建設與廉政建設一起抓。[6]隨著社會主義實踐的不斷深入和發展,全黨學習鄧小平理論高潮的出現,以及等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進一步完善,思想的基本理論也得到了不斷的豐富和發展。因此,近些年對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思想的比較研究已成為一個新的亮點。
四、當前思想研究的發展趨勢
在思想的研究中,注重它的時代特征是所有專家一致關注的問題。中國人民大學莊福齡教授認為:學習和研究思想,一要與深刻總結歷史經驗相結合。我們學習鄧小平理論是這么做的,對思想更應如此。因為思想在這方面有更加優越的條件,它經歷的時間差不多為半個世紀。思想既是馬列主義基本原則與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有機結合,更是馬列主義與中華優秀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傳統可以超越,但不可以被省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構成了思想由此出發和成長的最深層次的根基和文化淵源。同時,又在革命建設實踐及其理論形成過程中,以馬列主義作為思想指導,自覺地對傳統文化進行了深刻而廣泛的更新、改造以至重建。思想是中華文明步入現代化的文化標記,是中國傳統文化直面現代化進程中于20世紀所形成的最高典范。二要與時代和實際相結合。思想是在實踐當中產生的,也有深刻的時代背景,如果結合時代背景和深刻的實際來研究,就會看到:思想在歷史上發揮的巨大作用是任何一種思想、理論所不能代替的。三要有高度的針對性。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一樣,其產生和發展都是診斷當時的“左”的教條主義和錯誤思潮、觀點而提出的。今天學習、研究思想,既要聯系它產生時的高度針對性,也要重視它在今天所具有的現實針對性。這樣,才能使人感到親切,感到解渴,感到能解決問題。[7]
當前,思想的研究呈現出以下趨勢:
趨勢之一:堅持繼承與發展的辯證統一,加強思想與鄧小平理論的比較研究
比較研究的興起,不僅是由于思想發展的需要,而且也是鄧小平理論發展的需要。眾所周知,思想的精髓就是長期以來一貫強調的實事求是,它為新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鄧小平正是緊緊地抓住了實事求是這一思想的精髓,創立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正因為如此,如何正確地把握思想與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的關系,不僅是思想研究的重要課題,而且也是鄧小平理論研究的重要課題。
自中共十五大明確地提出鄧小平理論和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兩次歷史性飛躍和兩大理論成果以來,理論界對鄧小平理論與思想的關系進行了大量、熱烈的討論。其關系概括起來就是八個字:一脈相承,兩個階段。一脈相承,承的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之“脈”。沒有這個結合,那就是教條主義,難以創造性地運用到中國實際并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取得勝利。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這是繼承,也是發展。從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到在改革開放中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是繼承,也是發展。兩個階段,是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運用和發展的兩個階段。前一個階段是思想階段,后一個階段是鄧小平理論階段,它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開辟了新道路、開拓了新局面。兩個階段的關系,有繼承、發展與繼承、糾正和發展的爭論。關于比較研究的背景,中央黨史研究室鄭謙研究員認為,應著眼于被比較的理論所處的時代背景。[8]關于比較研究的標準問題,許全興教授認為,只能是實踐。[9]
趨勢之二:重視建黨思想的研究,深入理解“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意義
根據“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重新學習建黨思想十分必要。田克勤、田巖認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是其理論淵源。建黨思想的可貴之處,就在于始終從各個階段的具體情況出發,制定出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使黨永遠在符合時代進步潮流和中國發展方向的位置上,保持黨的先進性和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三個代表”的精神實質,最突出的是兩點:一是強調先進性,二是強調廣泛的代表性。的建黨思想,其豐富的內涵貫穿了一條主線,即怎么使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進部隊在各種復雜的斗爭中能夠保持它的先進性和廣泛的代表性,成為各族人民的領導核心。建黨思想的另一可貴之處就在于:他倡導了黨的三大作風。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人格化,要有一批優秀的共產黨人來體現,從而使人民群眾真正看到黨是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大多數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黨的先進性和廣泛代表性,歸根到底是通過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塑造和養成優秀的黨風來實現的,這是建黨思想一條相當成功的經驗。[10]
趨勢之三:晚年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將成為學術界的一個熱門課題
晚年的理論和實踐,著重于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以及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根本性問題,其根本內容與跨世紀后的中國現代化建設事業所遇到的重大課題有許多相類似的層面。例如:在新舊體制轉軌、封閉開放相互沖突的條件下,在持續向現代化演進的過程中,如何使中國既要不斷地改革開放,又要堅持社會主義不動搖;既要不斷地攝取西方發達國家先進的科技和優秀的文化,又要堅決地抵御和積極清除資本主義的“和平演變”;既要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以推動生產力不斷地發展,又要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等等。重新研究及思想,尤其是晚年的理論和實踐,必將給人民以深刻啟迪和幫助。石仲泉等認為,研究對社會主義的艱辛探索與新時期改革開放的理論和實踐的辯證關系,就充分地肯定了探索的積極意義。[11]汪杰指出,晚年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發生的錯誤是有其原因的,并將真理與失誤交織、成就和缺點共生之復雜景圖呈現在人民面前,必然給研究工作帶來新的啟示。[12]
綜上所述,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學者關于思想的研究,較之以前,資料更加豐富,視野更加開闊,領域有所更新,方法有所改進。但是,也有不少的缺點和不足,主要表現在:研究的心態比較浮躁,容易急功近利,淺嘗輒止,不重視對原始資料的消化和吸收;研究的思路不夠開闊,寫論文往往容易落入常規俗套,缺乏新的視角、新的表達方式;研究的方法過于單一,就事論事的多一些,盲目比附的多一些,讀后給人的印象不深;研究的創新意識不足,觀點雷同的不少,課題重復較多,缺少有價值的文獻資料和有力度的理論分析,缺乏能夠開創研究新局面的力作。但我們相信;隨著研究的深入,在紀念誕辰110周年之際,將有一批力作推出,提高對思想研究的水平。
收稿日期:2003-07-03
【參考文獻】
[1]梁怡.國外研究中國革命史的歷史考察——澳大利亞部分[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1999,(2).
[2]王世誼,郭漸強.思想研究:世紀之交的回顧與展望[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1).
[3]吳軍.中國哲學的“和題”——哲學思想的意義和歷史地位評析[J].鄧小平理論研究,1997,(5).
[4]曾軍.熔鑄時代精神深化系統研究——二十年來國內文藝思想研究[J].鄧小平理論研究,1998,(3).
[5]王湘軍.的文化思想與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J].思想研究,2000,(2).
[6]劉澤雨.黨風建設的理論建樹和若干特點[J].鄧小平理論研究,1999,(6).
[7]莊福齡.簡論新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J].鄧小平理淪研究,1999,(6).
[8]鄭謙.思想形成的客觀條件:比較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0,(5).
[9]許全興.著眼于理論的新發展進行比較研究[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0,(5).
[10]田克勤,田巖.“三個代表”思想探源[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6).
[11]石仲泉,唐洲雁.關于思想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的若干思考[J].鄧小平理論研究,1999,(6).
[12]汪杰.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中發生失誤的原因[J].社會主義研究,2000,(5).
- 上一篇:價值觀論文
- 下一篇:赫魯曉夫與性格沖突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