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創新教育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04 03:17:00

導語:政治創新教育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政治創新教育管理論文

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也是當今教育的主旋律。美國哈佛大學校長普西認為:“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不竭的動力。中學政治教學肩負著培養新世紀人才的重任,推行創新教育責無旁貸。創新能力就是創造性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教育就是通過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的素質,促進整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當代教育的指導思想,是根據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對人才的素質要求,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新型教育模式。在高中政治教學中,如何進行創新教育呢?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認為關鍵是彈好“營造氛圍`激發興趣、自主探究”三步曲。

一、營造和諧寬松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敢于創新

良好的心境和情緒積極的情感對學生的發展有相當重要的積極作用。如果學生感覺課堂氣氛不安全,生怕說錯話,擔心發言被扣帽子、被譏笑、被訓斥,那么學生就不敢敞開胸懷,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就會妨礙學生的獨立思考,妨礙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進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討,甚至會使學生封閉自己的心靈,更談不上創新。因此,開展創新教育首先要營造一個和諧寬松的學習環境,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會讓學生原本具有的欲望以極其自然而且以最佳的狀態流露出來。教師要做到尊重、關心、支持、賞識和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并努力消除學生的恐懼感。一位教育家說得好,“不怕學生觀點錯,就怕學生沒有觀點。”如有的學生認為:清政府“閉關鎖國”政策有積極的一面,它可以在一定的時間內防止列強的入侵。但有的學生不同意此看法,認為是消極性為主,造成中國的與世隔絕,從而落后挨打。對待這個問題,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就應鼓勵學生敢于突破權威,敢于“質疑”,要充分肯定學生“標新立異”,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新熱情,在此基礎上加以正確的引導。同時,教師還要關注學生之間的關系,學生在課堂中“標新立異”雖然會得到老師的鼓勵和稱贊,但他們也擔心被同學看成出風頭,怕答錯被同學譏笑而壓制自己的表現欲望。因此,教師要深入到學生中去,傾聽每一個學生的見解,觀察每一個學生的表現,既要注意把創新機會留給每一位學生,又要盡量創造機會讓學生互相合作,鼓勵、喚醒全體學生的參與意識,盡可能地化解、消除學生之間存在的對立、抵觸、以及不信任等不良情緒,把注意力轉移到共同學習上,促使學生積極質疑,大膽創新。

二、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樂于創新

學習興趣是一個人經常趨向于認識、掌握某一事物,力求參加該活動并具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心理傾向。研究表明:一個人做他感興趣的工作,他的才能可能發揮80%以上,做不感興趣的工作只能發揮20%。學習也是如此,如果學生對某一門課程不感興趣,不僅會抑制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且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

(一)是要善于旁征博引,用引人入勝的事例創設形象生動的教學情景。思想政治課較為抽象、趣味性差,感性知識與理性知識往往不能取得內在的一致和契合,學生往往感到政治課枯燥無味,更談不上有所創新。因此,教師必須想盡辦法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將引人入勝的寓言,膾炙人口的詩歌,言簡意賅的歇后語,饒有情趣的民謠,美妙動聽的音樂,啟迪智慧的謎語,幽默省人的漫畫以及國內外重大問題和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等融入教學過程之中。讓學生每上一節課都有新的感覺、新的發現、新的體驗,從而保持較濃厚的學習興趣,思維保持活躍的狀態,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動的創造意識,為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作好心理鋪墊。

(二)是要善于設疑,激發學生強烈的思考欲望。“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學過程實際上就是質疑、解疑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改變把知識一筒子倒凈的習慣做法,要善于針對所學的知識設立疑問,制造學習障礙,從而撥動學生求知的心弦,點燃思維的火花,引發學生探索問題的熱情,在積極主動的思考中完成創新過程。如講“商品”時,不是直接提問“什么是商品”,而是采取迂回式提問:①一提到商品,同學們很自然會想到商店里香脆的牛肉面,可口的飲料、筆挺的西服。那么,他們是怎么來的?他們又將到哪里去?②大自然中和煦的陽光,新鮮的空氣是不是商品?為什么?③醫院里給重病人輸的氧氣是不是商品?為什么?④你送給同學的生日禮物是不是商品?這種迂回式提問,能使學生的思維由淺至深、由窄變寬、由形象到具體,要傳授的知識水到渠成,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敏捷性、發散性、聚合性和創新性等要素也都得到了訓練。

(三)是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參與形式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如講“集體主義”這一內容時讓學生進行“班訓、班徽設計”比賽,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講經濟常識可組織“股市追蹤”;講哲學常識可進行“哲理辯論”;講政治常識可以舉辦“時事述評”等等,這些都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好形式。只要教師精心策劃,不拘一格,大膽創新,就能使學生在教學參與中閃現出創新的火花。

三、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促使學生善于創新

大力改革課堂教學,變一言堂為群言堂,變重視教師主導為更重視學生主體,讓學生在主體作用發揮的過程中自覺完成創新能力的培養。

(1)一人當一次“教師”。有計劃的安排指導學生每四人一組集體備課,在備課過程中,要求學生獨立處理教材,搜集材料,強調學生要在解決“為什么”和“怎么樣”這兩個問題時,除了按照教材講述之外還要繼續追問“還因為什么”、“還應該怎么樣”,讓學生在課本外進行再思考。然后進行組內試講,每節課給一個學生10分鐘的上課機會,“老師”必須簡明扼要的講清本課的教學目的、要求、重點、難點等問題。最后,教師總結。通過“實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獨立思考能力、處理教材的能力,使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更豐富、更深刻。

(2)組織學生課堂討論。發散思維和逆向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兩個基本特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必須重視發散思維和逆向思維的訓練..而課堂討論是訓練學生兩種思維的有效形式。課堂教學中,針對教學內容由教師提出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間互相交流切磋甚至爭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腦能力,拓寬學生的思路和知識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討論的形式主要有兩種即:分組討論和全班集中討論.分組討論,爭取每個同學都有機會發言,闡述自己的觀點,然后選出代表在全班發言。這種討論范圍小,周邊環境熟悉,學生敢想敢說。全班集中討論,是面向全體學生,范圍較大,它的特點是以學生活動為中心,學生廣泛交流思想,交流信息,學生始終處于主體地位,教師只要是給予巧妙的啟發和點撥,就能使學生熔為一體,教師主導和學生的主體得到發揮。無論采用哪一種討論形式,都可以使學生的發散思維和逆向思維得到訓練,從而培養學生的辯正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例如,在講授“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點”這一框題時,我結合“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上海召開”這一時事熱點,聯系教材知識,組織學生展開討論。討論中,有的同學從國際組織分類的角度分析說明;有的同學從政權組織形式的角度分析概括;有的同學從國家職能的角度來解釋。在充分肯定學生的討論分析之后,我又說,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之所以在我國上海舉行,是因為上海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是我國經濟發的縮影。在上海舉行充分顯示了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這時,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同學們都為我國能舉辦這樣規模的國際會議而感到自豪。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被極大的激發出來。政治課的德育功能得到很好的發揮。

(3)開展專題性研究課程,在研究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所謂研究性課程是指以學生學科領域或垮學科領域選擇確定研究專題,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發展性和創造性能力為核心,以激發潛能,發展個性和完善人格為中心,以主動參與、協調合作、自主發展為主要外顯特征進行的探索性、研究性的學習過程。它以作調查、搞實驗、搞設計、寫論文報告等實踐活動為重要途徑,以必修課和活動課為特定載體,并特別強調校內外、課內外學科間的交互作用,注意引導學生以高度的責任感去觀注社會,關心國家和人類的前途,最終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奠定基礎為目標的教學活動,這種研究型課程可以真正構建起學生的主體地位,可以激發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培養創新思維習慣,可以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和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團結協作的社會活動能力,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重要意義,開展研究性課程首先要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確定研究專題,然后由學生自主參與社會調查,搜集有效信息資源,再通過學生自己建構專題性知識網絡,綜合提取多學科的主干知識并給予發展,從而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比如在高三文班的復習課中,我根據學生學科知識比較系統的特點和高考的實際需要,確定了“三農問題”、“西部大開發”、“黨的建設”三個專題,通過6課時的多種形式的研究,學生形成了自己的成果。在這一連串的研究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挖掘了學生的潛能,使學生的創造能力、實踐能力和協作能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