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傳統文化底蘊論文
時間:2022-08-12 03:46:00
導語:和諧社會傳統文化底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國傳統文化有著豐富的和諧思想,蘊含著家庭和睦、民族團結、社會穩定、世界和平的大同夢想,它以追求社會和諧為旨歸,意在培育中華民族兼容并包、寬容開放的情懷。充分彰顯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可為今日中國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某種哲學智慧和倫理啟示。
關鍵詞:和諧社會中國傳統文化
和諧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不散的精魂。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和合文化,它以“仁”為核心、以“陰陽”矛盾運動為哲學根基,以“和為貴”為價值取向,融“天、地、人”為一體,蘊含著家庭和睦、民族團結、社會穩定、世界和平的大同夢想。它以追求社會和諧為旨歸,意在培育中華民族兼容并包、寬容開放的情懷,深為人們所推崇、留戀和懷念。正因為如此,從東方文字到日韓的生活習慣,從武術精要到儒家管理,中國的傳統文化宛如涓涓溪流流淌其中,那亙古不絕、一脈相承的精魂正是上應天理、下合人倫、貫穿于萬事萬物之根本的一個“和”字。“理在事先”,思想是行動的先導,中國傳統文化的優勢在于可以教育、引導、鼓舞和塑造有和諧思想的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固然倡導先進文化的主旋律,但彰顯中國傳統文化深厚的和諧底蘊也是題中應有之意。沒有中國傳統文化和諧思想的啟蒙和潛移默化的熏陶,構建和諧社會這一戰略勢必在廣度、深度和速度上大打折扣。歷史不止一次地證明,任何執政方略,要想取得生命力,一定不可忽視時間沉淀下來的民族智慧,所謂“合則未必成、離則必然敗”,故而大凡興盛的歷朝歷代大都對文化采取了“逆取順守”之策。
一、傳統文化中的人文化育思想與和諧社會健全人格主體的培育
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的明顯提高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主要任務之一。中國傳統文化有著豐富的人文化育思想,閃耀著真善美,凝聚著一種道德意識和道德自覺。傳統文化認為,社會的穩定靠家庭的和睦相處,而家庭的和睦靠個人的身心和諧,人自身的和諧即形體與精神的和諧是社會和諧、天下大同的首要條件,所以古人一直倡導“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人要實現全面發展,首先要有一個健全的人格,達到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求得身心的和諧??鬃影选盎荻毁M,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看作是君子的五美,以“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基調。
今日中國社會,正處于改革轉型期,舊有的秩序已被打破,而新的規范和平衡尚未建立。面對貧富懸殊、城鄉差距的鴻溝,個人心態失衡在所難免。富人驕橫,貧者仇富,人人心里充滿怨恨和忿忿不平??鬃映珜Ц欢萌?,貧而無怨,以平衡個人心態。因為為富不仁易引起眾怒,招致殺富濟貧,好仁能緩解社會矛盾。貧者存在怨恨心理,妒火中燒便會犯罪,甚至揭竿而起,故孔子教人貧而無怨。
在古代,面對階級社會的壓迫、剝削和苦難,傳統文化教人保持心態平衡,彌合靈與肉的沖突,不為物欲所累,堅守孔顏樂處,使身心各得其所。中國傳統文化無意泯滅人的求生向上的本性和抗爭精神。面對人類因受生產力發展水平限制而“鐵定”的人的不自由狀態,它要求全體社會成員具有超越精神,求得身心和諧,這并非是阿Q式的自我麻醉。筆者曾見一“成事在天與在人”的爭論?!疤斐烧撜摺迸c“人成論者”各執一端,爭論的焦點是一件事情的成敗,到底是決定于天(客觀條件)還是決定于人(主觀謀事)。在此,且不爭事之成敗到底在天還是在人,如果一件事情失敗了,敗局已定既成客觀事實,若一味追究人的過錯勢必把人弄得追悔莫及、生不如死,到頭來可能會是人事兩空。項羽兵敗之際曾言:天亡我,非用兵之過耳!項羽作為一個軍事家必定會去客觀分析失敗的原因,但他說出這樣的話,求得一種心靈的超脫未嘗不可?,F代社會壓力重重,有些很有才華_的人成就斐然,可謂“精英”,但仍感覺自己做得不夠,對自己過于苛刻、自責,最后把自己逼上絕境,自殺風波屢屢見諸報端,這就是“人成論者”掘起的墳墓。中國傳統文化拋開唯物與唯心的爭論,專注人的身心愉悅與和諧,真正做到以人為本,不能不說是一種智慧。
傳統文化不僅造就了普通民眾的和諧思想和行動,對執政黨采取什么樣的執政方略也至關重要。因為任何一個人,不僅是當朝的政治領袖還是過往的世紀偉人,無不先是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后接受政治思想的灌輸,傳統文化必然會影響甚至左右執政理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在黨。和諧目標的提出、和諧戰略的實施都取決于執政的黨、執政的領導有沒有和諧的執政理念、執政方式、執政思維。黨員、黨的領袖、國家的領導以和諧的行為方式和姿態面對民眾,將直接起到率先示范的效應。
二、群我和諧思想與社會整體和諧的建構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和諧思想更多地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包括家庭成員之間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以及人與社會的和諧。“和”的基本精神,是主張建立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關系。人自身的和諧,從更高意義上看,就是要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能正確地處理個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真正融入自然、融入社會、融入集體。人是社會生活的主體,更是社會和諧的主體,離開了人的交往關系,社會和諧就無從談起。
(一)在中國社會,中華民族以家族為中心、為本位,和諧社會發端于家庭,由家庭和諧推廣為社會和諧,故仁愛精神的最原始體現是在家庭和家族成員中。中國傳統文化首先關注社會細胞——家庭和諧,倡導孝悌為根本、父慈子孝的孝經。“兄友弟恭。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薄坝H親,仁也?!薄叭手畬?,爭親是也?!爆F代社會日益開放,家庭關系難敵沖擊:“商場無父子”的激烈競爭弱化了父子情深、民工潮苦了村頭守望的老人;包二奶和家庭暴力強烈沖擊著現代家庭,夫妻共苦卻不能同甘,婚姻關系頻頻告急,單親家庭數量一再上升。中國傳統文化“家和萬事興”的理念對于調整現代家庭倫理、關愛老人、倡導夫妻和衷共濟極具啟發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的孝經其實有它更高的境界、更深的意蘊。孔子說:“慎終追遠,明德歸后矣?!笔钦f慎重處理前輩人的后事,追思遠去的祖先,為后人留下德行榜樣,講究孝親、尊師、敬祖。過去,前人更多的是從家祖、榜樣的角度來講的;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重溫這一古訓,便有了更深的現實意義。前人辭世,后代人如何定論、追憶前人,直接影響到整個社會的和諧。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追憶他為偉人,充分肯定了馬克思為無產階級革命奮斗的一生及其理論的光輝所在,借此推動了共產主義運動的繼續發展。在中國,人們祭拜炎帝、黃帝,凝聚起了中華魂,提供了民族生存的精神支柱??鬃印⒗献印⒛映缟袌虻?,形成了中國特有的敬祖觀念。尤其是在對待前代領導的問題上,若處理不當,將直接在民眾心里產生強烈的震蕩。如果人們一貫崇敬的領袖一夜之間成了十惡不赦的罪人,他們的信仰信念會轟然倒塌,進而產生否定自己、懷疑過去的強烈沖擊。
(二)萬物和諧,貴在人和。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我們可以吸取的思想資源主要是人際關系的和諧?!叭说谋举|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無疑也是社會和諧的主體。遠離人際交往,脫開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社會和諧必成空談。中國古代將“天、地、人”并稱為“三才”,同時又列出了序列之別。孟子講:“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戰爭頻繁的戰國,孟子認為,決定戰爭勝敗的因素主要有三個,即天時、地利、人和,而人和在三大因素中居于首位。只有“人和”,才能“和以處眾”、“和氣生財”、“和衷共濟”、“心平氣和”,才能取得“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則強,強則勝物”的功效。
那么,如何做到“人和”?儒家的“仁學”便是一種專門處理人際關系的學說。從字形上看,“仁”由“二”和“人”組成,意即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叭省笔且环N主觀化的道德標準,講究自我修養。要做到“仁”,就要遵從“忠恕”之道?!胺蛉收撸河⒍⑷?,己欲達而達人”,自己有某種要求需要得到滿足,也要推己及人,使別人事事通達,即謂“忠”?!凹核挥?、勿施于人”,自己覺得不合理的、不講人性的事情,就不要將這樣的東西強加在別人的身上。從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做到心平氣和,這就是“恕”?!爸宜 钡木C合便是為仁之方。實現了忠恕之道,也就實現了對他人的仁愛,從而友好地與他人相處,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爸宜 敝朗箓€體超越自我而指向對群體的認同,道德上的完善最終實現了群體穩定發展的社會價值。孔子主張和諧地處理人際關系,還要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在與人交往時,不要主觀臆斷,不要自以為是,不要固步自封,不要以自我為中心。
中國歷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中華民族在歷史上早就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格局,形成了色彩多樣、內涵豐富的大社會。今天中國實行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保證了各民族和睦相處、共同發展。正是和合文化和前人這種“忘我”的為人處事的寬闊胸懷,才保證了中華民族的融合,使古代中國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
傳統文化還是一門豐富的“人和”藝術,遵循“和而不同”的團結和斗爭哲學。“和”的本質在于統一體內多種矛盾因素的差異與協調,只有這些矛盾的因素處于和諧狀態時,事物才會發展。“不同”而能夠“和”,才能形成多姿多彩的和諧統一;如果不講“和”而只去求“同”,勢必一事無成,事與愿違。孔子還將能否做到“和”上升為區分君子與小人的標準,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鬃拥倪@一寶貴思想體現了積極地看待社會中的差異和矛盾,主張發揮不同個體各自的特點和積極作用,并在此基礎上實現社會整體和諧與發展的理念。中國秉承“道并行而不悖”的理念,以“有容乃大”的胸襟和海納百川的氣概接納和包容了外來宗教,并且實行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實現了不同宗教團體、宗教信仰的和平共處。正是古代“和而不同”的思想,奠定了今天我們處理不同宗教集團之間關系的基礎。在北京宣南地區,五大宗教(佛教、道教、天主教、新教、伊斯蘭教)的寺廟毗鄰而居,這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在世界歷史上,由于不能正確對待文化的多樣性、差異性,曾有過無數血腥的宗教戰爭,給人類帶來極大的苦難。中國的改革發展走到今天,各類人際關系沖突增多,不同群眾之間、團體之間、階層之間、黨派之間、黨群之間、官民之間、民族之間利益縱橫交錯,矛盾在所難免,如何處理,需要大智大勇,關鍵在于對致“和”之道的把握:在分歧中求協調、在差異中求一致、在對立中求妥協、在沖突中求共存,實現人際關系和諧。構建“和諧”,就要承認差別,講究寬容,求同存異,厚德載物。人們發現的差別越多,能夠承認和尊重的差別越多,就越能更好地相聚在一種互相理解的氛圍之中。
在當代環境下,“和”的本義是探討諸多不同因素在不同的關系網絡中如何共處,“和”的精神就是協調“不同”,達到新的和諧統一?!啊逼陂g,奉行“斗爭哲學”,為斗爭而斗爭,斗天、斗地、斗人,斗得“其樂無窮”,毫無善待、親和可言。當然,和諧并不意味著不需要和放棄斗爭,而是恰恰要通過斗爭來獲取,但和諧遵循的斗爭哲學應是“以斗爭求團結則團結存、以忍讓求團結則團結亡”,斗爭僅僅是手段和過程而不是目的。對于各類腐敗現象、腐敗分子,需要鐵腕除惡;對于經濟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需要努力排除;對于社會不公,需要有效地解決;對于民主法治,需要努力推進等等,所有這些不和諧的問題都需要通過不斷磨合與協調來解決。在一定意義上說,沒有斗爭,就沒有和諧;而且隨著和諧的范圍和層次的不斷提升,斗爭也會不斷地變化。
(三)人與社會的和諧是更高層次的群我和諧。構建和諧社會最終要體現在人與社會的和諧上。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是一個互動共進的歷史進程,各種社會關系是人與人在其社會實踐過程中發生和建立起來的。社會和諧從本質上來說是人的不斷發展所形成的一種社會存在狀態。而人的不斷發展,同樣離不開社會的和諧發展,甚至可以說社會的發展就是人自身的發展,兩者的發展是協調一致的發展過程。當前社會上存在著諸多不和諧的音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因此建立健全社會利益協調機制,統籌兼顧社會各方面的利益,減少人際摩擦與社會內耗,已成為當前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課題。只有協調好人與社會的關系,才能建設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安定有序的和諧社會。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將社會的整體利益作為個人利益的惟一參照物,要求社會成員通過道德修養,無條件地服從社會需要,在維護社會利益的過程中實現個人的價值。所謂“以公滅私,民其允懷”以及“茍利社稷,則不顧其身的觀點,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按蟮乐幸玻煜聻楣?,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币磺Ф嗄昵耙呀浱N含的儒家和諧社會的美好圖景雖然免除不了許多空想的成分,但它承載著人類孜孜以求的夢想,并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再次折射出理性的光芒。
三、“天人合一”與人與自然和諧的現代追求
茫茫宇宙,渾然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斗則俱損,和則兩利。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中國傳統文化追求的是“天人合一”。“天”在中國的涵義,主要是指自然的意思?!疤烊撕弦弧钡挠^點起源于西周,后經一千多年的發展,到了宋代,張載明確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題。他說:“儒者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笔ト艘驅κ澜绲恼J識理解,就能知道客觀世界發展的規律,因為知道客觀世界發展的規律,所以也就能正確地認識世界,達到人的認識與世界的統一。總之,在張載看來,天和人都是實在的,天與人是統一的?!叭说镏兄晃锒??!薄疤旆Q父,地稱母,予茲貌焉,乃混然中處?!碧斓厥侨撕腿f物的父母,人是藐小的,與萬物混然共處于天地之間。天地既為萬物父母,人們就應“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同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天且弗為,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人與自然生態環境、日月、四時、神妙的屈伸往來等高度和諧、有序、協調,這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動態展現。在人與自然環境的沖突中,除了協調、和諧外,最重要的是要相互尊重、相互促進、培育雙方生命的生生不息,只有天地合德方才會孕育出新的事物。
怎樣做到“天人合一”呢?首先,應該普愛眾生,泛愛萬物??鬃诱f:“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币笕艘獰釔圩匀弧F浯危槕匀?,改造自然,天人相互協調。老子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薄暗郎滦笾?,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尚自然?!庇蛑杏兴拇蟆来螅齑?,地大,人亦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比藗円皂槕匀坏姆绞健B度去處理問題。老子還言:“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日慈,二日儉,三日不敢為天下先?!薄按取笔谴葠郏磹坌暮屯楦?,是人與自然生態環境友好和諧相處的動力;“儉”是指含藏培蓄,不肆為、不奢糜;“不敢為天下先”,乃謙和不爭之意。這“三寶”所體現的“法自然”的精神,是處理人與自然生態環境關系的最普遍的價值導向??鬃右宰匀粸樘?,“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主張敬天法天,提出“畏天命”和“惟天為大”之說?!胺秶斓刂贿^,曲成萬物而不遺。”“范圍天地之化”是對天地之化加以制約,“曲成萬物”,就要對萬物委曲成就。強調人應調整自然,使其符合人類發展的愿望。陸游有詩云“我見青山多妖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也生動地表達了人與自然的關系。這里,一方面要尊重客觀規律,即“順應自然”,一方面又要注意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改造自然。王夫之發揮了中國歷史上順應自然、改造自然的思想,提出“能受命者而后可以造命”的思想。只要遵循自然法則,即“受命”,就可以“造命”,掌握自己的命運。
古代的圣賢們在與外部自然界的交往和斗爭的過程中,通過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體悟,認識到保護自然環境的重要性,告誡人們對自然不能只講索取和征服,必須愛護自然、尊重自然界的內在規律,達到“萬物并行而不相害”的境界。我國是一個自然資源人均占有量較低的國家,對自然資源缺乏合理利用和浪費的現象相對更為嚴重。構建和諧社會,就必須加強生態環境的建設和治理工作,認識自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保護自然,拯救自然,建立起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四、結語
文化有多種多樣,不同的文化承載的社會功能各異。就時間而言,文化有傳統文化、近代文化和當代文化之別;就性質而言,文化有先進與落后、激進與保守、革命與反動、精華與糟粕之分。傳統文化與先進文化是依據不同的標準劃分而言的,不存在著相互矛盾和沖突。傳統文化內涵著先進文化的因子,先進文化傳承著傳統文化的精華,故而不能以此優彼劣而論稱,二者各具不同功能。先進文化是時展的產物,它因適應了現時代的發展而具有了先進性,故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必須以先進文化為主導,以社會主義的價值核心體系為根本,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唱響主旋律。
但先進文化并不排斥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有它的穿透力,它能超越歷史的時空、在大浪淘沙中積淀下來自有它頑強的理由。在西方國家,科學甚為發達,無神論可謂文明的一大進步,但民眾十之八九仍信奉宗教神靈。中國傳統文化雖歷經社會變遷,但它仍以頑強的生命力、巨大的感染力和持久的影響力跨越五千年的時空,滲透到人們的靈魂深處、行為的點點滴滴。中國傳統文化和合中庸的思想,強調統一、兼容共生與和解,為當代中國的和諧發展提供了一種哲學智慧;古人對致和之道的把握,為今日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種統籌兼顧的辯證觀念;它所反復倡導的和諧、仁愛精神為構建誠信友愛、“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提供了某種倫理啟示;它所勾畫的“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講信修睦”、“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孜孜以求。去除傳統文化中的消極和空想成分,作為一種思想資源,傳統文化對當代中國的和諧發展,顯然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反觀歷史,歷史上的種種“破”和“立”的經驗和教訓一再證明,人們可以憑著某種強力摧毀所謂的舊道德、舊宗教、舊文化,這并不困難;但是要按照自己的意圖建立起新道德、新宗教、新文化卻不是朝夕之事,往往造成舊已破、新未立的“青黃不接”狀態。理論源自實踐,當實踐尚未發展到一定程度,人的理性設計和作用都是有限的。一個民族的道德、宗教和文化是歷代先哲的智慧沉淀和結晶,這樣的智慧不是任何一代哪怕是最杰出的人物所能比擬的。因此,拋卻傳統文化來構建和諧社會必然陷入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的窘境。
任何事物都難逃時代的羈絆。中國傳統文化對于和諧、和諧社會的認識建立在奴隸、封建制的經濟基礎之上,低下的生產力難以孕育出現代文明。中國古代長期奉行的重農抑商政策與今日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潮格格不入;儒家重道德教化、輕科學技術、反對各種“奇技淫巧”,與我們當下倡導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倚重科技、鼓勵創新背道而馳;中國傳統社會重人治輕法治,實行自上而下的集權統治,追求君王利益最大化,灌輸“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忠君思想,其本質是反民主、反法治的。中國古代的大同夢想,正因缺失了現代民主與法制的支撐才使其終歸成為空中樓閣。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民主和善治的社會,是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的社會,奉行“以人為本”。中國傳統和諧理論以倫理綱常、安貧求穩、犧牲人權、泯滅人性來維系社會安定;而現代社會主張公平是社會和諧的基石、是衡量社會全面進步的重要尺度,張揚個性、促進人權,通過不斷完善利益表達與協調機制來促進社會協調?;诖耍瑯嫿ㄉ鐣髁x和諧社會,若將中國傳統文化拔高到不適當的地位,甚至上升到主導、主流的高度,無疑是在開歷史倒車;但若全盤否定、割斷歷史則必然會陷入歷史、民族虛無主義,也不能說是一種科學的態度。
- 上一篇:題意集說研究論文
- 下一篇: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積極意義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