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課生成性來源發展的操作思索

時間:2022-04-23 09:27:00

導語:政治課生成性來源發展的操作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政治課生成性來源發展的操作思索

【內容摘要】本文認為生成性資源是重要的教學資源,簡要闡述生成性資源的含義并結合教學實踐著重分析了思想政治課生成性資源如何開發,包括彈性預設——迎接生成性資源,交流互動——激活生成性資源,留出空白——等待生成性資源,敏銳捕捉——抓住生成性資源,寬容接受——善待生成性資源,引導延伸——升華生成性資源。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堂生成性資源實踐探索

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生探索新知識的經歷與思考以及感悟與體驗都可能成為教學過程中對教學有重要意義的課程資源。華東師范大學的葉瀾教授提出了學生是教學資源可以而且必須進行深度開發的觀點,并將其分為基礎性資源、互動性資源、生成性資源、原始性資源、方案性資源和研究性資源等六類。其中,所謂生成性資源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與文本對話等活動在課堂上即時產生,是在教師預想之外動態產生的教學資源。學生在課堂活動和教學情境中的狀態,包括他們的學習興趣、積極性、注意力、學習方法與思維方式、合作能力與質量、發表的意見建議及觀點、提出的問題與爭論乃至錯誤的回答等等,無論是以言語方式表達,還是以行為、情緒方式表達,都是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資源。

思想政治課是人文學科,具有張揚人文精神的學科特質。與其它學科相比,關注思想政治課堂生成性資源就顯得極為重要。另外,學生在學習思想政治課的過程中,因其知識經驗、實踐能力的不同,會對所學的課程內容提出各種各樣的看法,會有各種不同的反應,而學生在思想政治課堂中的各種狀態和表現,都可以說是有現實價值或潛在價值的課程資源,因而具有開發的必要性。

葉瀾教授在她的“新基礎教育”理論中,認為生成性資源開發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滿足了學生探究的欲望,展現了課堂教學的真實性。然而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思想政治課教師的課程資源意識逐步增強,能自覺利用網絡、圖書館、閱覽室等課堂資源,卻忽視了身邊的生成性資源。而這種生成性資源是學生真實體驗的一種反映,轉瞬即逝。因此,思想政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靈活調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計劃的教學流程,使課堂處于動態和不斷生成的過程中,以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要求。本文就思想政治課堂如何開發生成性資源進行了如下實踐探索。

一、彈性預設——迎接生成性資源

“預設”是預測和設計,是教師課前對課堂教學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設想和安排。在教學過程中,強調開發生成性資源并不否定“教學預設”的重要性。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新課堂,關注的重點是學生主體的學習狀態,教學預設要更多地注入學習設計的內涵,這樣的設計應是“彈性預設”。即教師在課前應設計彈性的教學計劃,創設寬松的課堂環境,為課堂生成性資源的生成留有足夠的空間、時間,迎接生成性資源。

例如在經濟生活中“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這一框,教師可以把課堂的空間與時間交給學生,由學生去說他們都知道的親朋好友,左鄰右舍的收入來源。由于教學內容與生活緊密聯系,由學生說會更富代表性、廣泛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師無須越俎代庖。所給的空間越大,課堂資源的生成也就越多,政治課堂教學也更具時代性與生活化。

可見,在設計教學方案中要為課程資源的動態生成創設條件,在課前盡可能對教學過程中學生可能出現的各種“可能”加以推測,在課中準確洞察敏捷捕捉從學生動態過程中涌現出來的信息,見機而作,適時調整教學進度和教學內容。這就要求在教學計劃中必須具備互動環節,對能進行互動的教學內容給學生足夠的討論環節,對能進行互動的教學內容給學生足夠的討論空間和時間,這樣才會促進生成性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二、交流互動——激活生成性資源

教學即交流。生成性資源是在課堂動態教學師生真實體驗過程中被激活的一種課程資源。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已不再是把學生當成是容器進行灌輸式的傳授,而是師生、生生平等對話溝通交流的學習過程。教學中師生通過交流互動相互質疑、相互補充,不斷“激活”生成新的知識;通過交流互動使學生的見解和生活經驗不斷完善、提升;通過交流互動使教師準確把握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富有針對性的引導。這樣,課堂就形成一個多層次的信息交流平臺,學生的思維在這里被激活,整個課堂就充滿生機和活力。

例如,講《經濟生活》“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中關于私營經濟、個體經濟問題時,我組織學生對私營經濟和個體經濟進行了比較,以幫助學生準確區分不同形式的非公有制經濟形式,準確掌確它們的內涵。當講到私營經濟是以雇傭勞動為基礎的,是存在剝削性質的經濟形式時,一位學生舉手發問:“既然私營經濟是存在剝削性質的經濟,私營企業主與雇工之間是剝削與被剝削關系,為什么我國還允許私營企業主加入中國共產黨?這還能說明共產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嗎?”我很愕然也很驚喜:因為能提出如此問題的學生說明他對教材知識和相關時事非常關注,學習時有所思考,感情純樸率真;同時,也說明學生理解上存在諸多疑點,不搞明白,單憑空洞的說理難以服人。

我隨即讓學生該問題,并利用學生討論之際進行網上相關鏈接,將查到的溫州本地私營企業發展的事實展示給學生,讓學生領略到一些私營企業主致富不忘社會、熱心公益事業的各種善舉:如浙江華濱包裝材料有限公司負責人等就捐資100多萬,深入貧困山區、革命老區,慰問特困戶、三老人員。此外在胡潤慈善排行榜上溫州民營企業榜上有名,在民營企業中排名第一的是正泰集團,共捐款6800萬元。正泰集團的有關負責認為,“慈善榜比富豪榜更有意義,我們希望多看到一點慈善榜、納稅榜。富豪榜體現的是企業創富能力,而慈善榜則體現了企業對社會的貢獻。”真實感人的故事使學生獲得了對部分私營主奉獻社會的感性認識。之后與學生再進行理論總結。

有了這樣一段小插曲,學生更深入地理解了私營企業發展與國家的相關政策,真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在思想政治課中,凡能促進教學內容與社會發展、學生生活的緊密聯系,給學生提供主動參與、探究發現、合作交流且能增長知識、開發智力、培養能力、陶冶情操的一切可用因素,都應作為課程資源加以開發與利用,生成性資源應受到足夠的重視。

當然,教師應做好課程資源的重組者,在學生互動過程中應避免課堂教學的散漫無章,零亂而無系統,使課堂生成性資源更具有方向性、成效性。

三、留出空白——等待生成性資源

在思想政治課堂中留出空白是指教師根據教學規律和學生思維的特點,有目的地留出一些時間、空間,讓學生自己消化、吸收、思考、練習、回答、辯論等,以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有助于生成性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為此,教師要能等待,要善于等待。等待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藝術。在某些問題的講授中,教師故意留下一點不完全解決的問題,即存疑,讓學生自己去動腦思索。或者當學生回答某個問題,提出某種設想后,教師不急于作出評價或不匆忙作出結論,而是再反問一句,真是這樣的嗎?然后留有一定的時間,激勵和啟發學生再去回味或思考。從表面上看來,教師留給學生是“空白”,但只要學生的疑慮未釋消,其思維是不會空閑的。

例如,在經濟生活中“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這框,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回答,在回答過兩位同學后,便有點冷場,但學生仍沒有回答完整教師心中要求的內容。于是教師就叫了第三位同學,這位同學站起來回答說“我跟前面的同學回答差不多。”教師愣了一下,笑了笑說,“差不多就是有差別但是不多。那你的回答與前面的同學有什么差別呢,大家再想想?”然后留出點時間讓學生整理思路進行回答。課堂氣氛又重新活躍了起來。

在教學中,教師要留出空白讓學生思考,教師耐心等待;若學生無法得出結果,教師更再留出空白,讓學生進行思考,教師還要等待,最后在足夠的時間里,學生在“空白”中生成了富有自己個性的理解和結論。教師布置思考任務給學生時,要給出時間“留出空白”讓學生進行真正意義上的獨立思考,讓他們在已有的舊知識的基礎上找到新的生長點,把所學的知識融入到自己的知識結構中,課堂的生成性資源就開發了。如果沒有教師的等待,沒有學生充分思考,那生成就無從談起。

四、敏銳捕捉——抓住生成性資源

當代課程與教學實踐表示,課程不再僅僅是那種“預設”的活動,而是在師生之間的互動,對話。這是一個個活的,流動的過程,一個充滿人的情感、有著審美的要求以及不完全在“預料之中”的探究過程。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堂的所有細節,而是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由于教學方案的彈性設計,課堂師生的互動交流關系的和諧構建和課堂的留有空白余地,這些為生成性課程資源的生成創設了良好的環境。在這個動態過程中,教師突發的靈感,學生本身所獲得的思維啟迪,問題的發現等所表現出來的信息都是良好的課程資源。但是如果教師不能及時捕捉它,那就會稍縱即逝。因此,教師在捕捉這些課程資源時要用自己的教育機智抓住它,用教學水平和教學藝術來整合它。

例如,學生總是說哲學難學,很枯燥。教師在講“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時,學生列舉了水果與蘋果,馬與白馬等大量的事例來說明,這時一位學生忽然大聲地說:“包子是普遍性的,肉包子和菜包子、豆沙包,小籠包是特殊性。”這句話一出口學生哄堂大笑。雖然老師也忍俊不禁,但卻趁熱打鐵地鼓勵他:“你說得很好,說明你上課聽得很認真,思維很敏捷,看來你已經從生活中悟出了哲理。大家說一說,哲學不難學吧!原來生活即哲學!”這樣,不僅使學生在輕松活躍的課堂氣氛中感悟到思想政治課的真諦和無窮的魅力,而且使其學習畏難的心理也在輕松愉悅的笑聲中得到了最大的釋放。

但要注意的是,在整個開發利用生成性資源的過程中應注重量與質,不是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否則,這些資源的利用價值將降低,不符合思想政治課堂三維目標的實際要求。因此,在捕捉這些生成性資源時應懂得取舍,對于涌現出來有獨特性、反映人文特色、符合學生學情變化,又符合時展需要的生成性資源應成為首選的課程資源,并加以充分利用,做到生成性課程資源的廣泛性、差異性和典型性,以有效地補充課程資源。

五、寬容接受——善待生成性資源

思想政治課堂生成性資源的內容是學生真實水平的反映,因此,回答與教師設想有差異和差距就是難免的。對于學生隨機生成的不同知識、觀點、看法,如果教師一棒子打死,那失去的將是一個敢于思考的生命,課堂這部分的生成性資源也便消失了。因此,一位好教師的高明之處,就在于對學生生成的不同甚至錯誤寬容接受,并從中挖掘出可借鑒的知識,不僅讓全班學生從中受益,更讓這位學生找到自信和在同學心目中的地位。

例如,在哲學“世界是永恒發展的”這一框,當講到其中的一個知識點:發展是一種運動變化,但并非所有的運動變化都是發展,教師舉例問:“我們班的小張同學從高一170厘米長到現在的175厘米,這是不是發展?”同學們齊聲回答:“不是”。“不是發展,那是什么?”有位同學突然大聲回答“是發育”。全班哄堂大笑。而這位同學可能也感到自己的冒失與錯誤,低下了頭。這可是根本沒有預設的回答,讓人措手不及。但教師很快鎮定下來,笑著說:“你可真幽默,你的思維很靈活,這個問題教師就是想考考大家的發散性思維,全班就你一個人回答對了,其他同學都應該向你學習。”同學們都用敬佩的眼光看著那位同學,課堂馬上安靜下來,而那位同學整個看上去就看興奮,接下來的課他都特別認真。

善待學生的回答能讓學生在不足中找到一種心理安全感,愿意表達自己與眾不同的見解,而不用擔心被嘲笑;善待學生的回答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可以大聲地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因此,在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發自內心的熱情去寬容接受學生的思想和情感。讓學生不怕錯誤,大膽展示,張揚個性。這樣思想政治課生成性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也就水到渠成了。

六、引導延伸——升華生成性資源

古人在談行文時說:“起句如爆竹,驟響余徹;結句如撞鐘,清音有余。”一堂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如果說好的開頭有先聲奪人、啟發誘導之功能,那么,精妙的結尾就應具有耐人尋味,言雖盡而意無窮的作用。因此創設一個耐人尋味的結尾,讓學生咀嚼、回味、反思,達到“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效果,能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幫助學生在掌握課本知識的基礎上達到知識的升華。

例如,在《經濟生活》“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這一框最后,教師延續前面材料引導學生思考“同學小張父親早已過世,母親最近又從紡織廠下崗,全家生活沒有了著落,小張面臨失學,請大家幫忙想想辦法幫他們渡過難關”。這樣,從最初的生活中來,最后回歸到生活。通過引導,使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科學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都得以鍛煉和提高。

對課堂生成性資源收集后,教師將這些資源進行整合并加以利用,引導這些資源趨向有利于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旺盛的求知欲和積極的探索精神,以及堅持真理的情感態度的價值觀,使課堂生成性資源得到升華。

葉瀾教授曾說:“要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應被看作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因此,我們應正視課堂教學中突發的每一件事,善于開發利用思想政治課生成性資源。只要樹立強烈的資源意識,珍惜課堂生成性資源,用好課堂生成性資源,相信我們的教育將會更加成功。

【參考文獻】

[1]葉瀾《新基礎教育實驗研究報告集》,三聯書店,1999年

[2]李利萍《課堂動態生成的五大方略》《思想政治課教學》2007年04期

[3]王曉陽《透視政治課堂生成性資源的流失》《思想政治課教學》2006年10期

[4]陳紹燦《預設與生成》《思想政治課教學》2007年03期

[5]盧佳地《政治課堂生成性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思想政治課教學》2007年02期

[6]葉雪波《課堂教學“意外”現象的處理藝術》《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06年11期

[7]張安義《課堂因“生成”更精彩》《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08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