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手機短信流行論文

時間:2022-09-02 09:03:00

導語:大學生手機短信流行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手機短信流行論文

[摘要]隨著手機在大學生中的普及,短信在校園里流行開來,它在給大學生們帶來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務的同時,也給高校的教育教學帶來了新的問題。本文從大學生手機消費狀況入手,對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短信的內容、來源、數量、發送頻率等方面進行了調查、分析,并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提出了應對策略。

[關鍵詞]大學生手機短信問題及對策

近年來,手機短信消費已經成為大學生中的一種新時尚。目前,手機短信呈現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數量繁多的景象,這種新型信息互動方式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和樂趣的同時,也給大學生的教育、管理帶來新的挑戰,傳統的課堂教學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正日益受到短信的沖擊和影響。針對這一現象,我們應該盡早制定對策,讓手機短信這一文化新時尚,成為大學生學習的向導、生活的參謀、成長的助手。

為了取得第一手資料,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2007年暑假前,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對寧波天一職業技術學院不同年級、不同專業、不同性別的學生手機用戶進行了調查研究,共訪談人數80人,發放問卷600份,回收有效問卷567份。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進行了分析并提出對策和建議。

(一)大學生手機短信消費行為的現狀

設置問題:①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②日常問候最常用的方式;③每天接發手機短信的數量;④手機費用的比例;⑤手機短信內容。

(二)大學生手機短信流行的成因及積極效應分析

設置選項:①交往需求的強烈性;②情感交流的私密性;③經濟消費的實惠性。④形式自主的多樣性;⑤使用便捷、文雅性。

現階段手機通話資費以移動公司為例,一般每分鐘0.6元或0.4元,短信每發送一條0.1元,而且接收免費。此外,各大手機通信公司因為競爭,還對在校大學生實行“發一送一”、免費贈送等短信優惠政策,這使得通一次電話的費用至少能發10條短信,對于交流欲望強烈而經濟能力匱乏的大學生來說,其誘惑力自不待言。

(三)手機短信對大學生的消極影響

1.手機短信降低了大學生的誠信度;

2.手機短信引誘學生的情感交流進入新的誤區。

3.手機短信刺激了學生的攀比消費,加重了經濟負擔;

4.不良短信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調查發現,我院有86.24%的學生擁有手機,其中有78.5%的學生使用手機時間超過一年。目前,網絡仍然是我院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但是,手機短信獲取信息的比例僅次于互聯網。在無機的同學中有77.28%的人計劃一年內有購機計劃。可以預測,手機短信的使用比例會越來越高。“關于日常問候最常用的方式”,比例最高是電話,占48.12%,其次是手機短信,占42.11%。據調查,學生平均每天接發短信數量最多的是1~3條,其次是4~6條,10條以上和0條的比例差距不大,這說明學生把短信作為交流的手段,但不是最重要的手段。一般學生每月手機費用在100元左右。調查發現:手機總費用越低,短信費比例越高;手機總費用越高,短信費比例越低。可見,手機短信倍受學生青睞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它的費用低廉實惠。

據調查,短信內容主要有三種:親情短信、友情短信和愛情短信,這種短信具有極大的互動作用。近年來,校園除了我國傳統節日,還有一些西方節日的問候短信也在逐漸升溫。黃色短信在短信中比例極少,不到1.5%,并且多限于同性或戀人之間,用于互相逗樂。但危害性大,傳播迅速,范圍廣。

從調查中我們看到,短信內容來源主要有三個途徑:一是自編;二是下載;三是轉發。訪談中,學生認為手機短信之所以在校園中流行,有多重原因,但最重要的是滿足學生的交際和信息需要,實現了手機短信優點與學生心理需求的完美結合。

短信息是一把“雙刃劍”,它的流行已經對大學生造成一些不良影響:

(1)手機短信助長了學生的逃課行為。

(2)手機短信助長了學生的作弊行為。

(3)手機短信助長了學生的虛假人格。

手機短信一方面為人們交流溝通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也使得原本應該通過書信、電話甚至見面方式來維系的情感交流被短信取代了。這種交流使得各種感情越來越流于形式,短信發送量與情感濃度不成正比,加劇了情感危機,甚至出現了“短信騷擾”現象。更為嚴重的是,一些學生患上了“短信依賴癥”,整天沉溺于短信的虛擬世界里,導致了嚴重的心理問題和人際交往障礙。作為一種時尚型、炫耀型消費,手機已經成為大學生彰現個性、表達前衛、甚至吸引異性的一種工具。再加上有些大學生愛面子,消費心理不成熟,往往不顧實際情況,紛紛置機來發送短信,加重了自己和家庭的經濟負擔。

而不良短信主要指垃圾短信、黃色短信、恐怖短信和詐騙短信等。這些短信盡管比例不大,但由于其散播能力特別強,在很短時間內就被復制成千上萬條。大量的“短信騷擾”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甚至學業前途。

手機短信已經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和信息安全問題,它已經和互聯網一樣成為社會生活的一面雙刃劍。如果任由不良短信在校園里泛濫,必然會毒害大學生的身心健康,使他們沉溺于低級趣味。我們應趨利避害,對手機短信污染進行多層面的綜合治理,引導手機短信服務健康發展,充分發揮其所應具備的積極作用使之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產生正面的工具性效應。

(四)大學生手機短信流行問題的引導與治理

1.抓思想——對大學生使用手機短信進行教育和引導。不良手機短信一方面虛假信息,大肆招搖撞騙,破壞了正常的社會秩序。另一方面,各種淫穢不堪的“黃段子”也毒害了大學生的心靈。我們應加強思想道德教育,積極引導,要求大學生做到自律,潔身自好,勿以信“小”而為之,不要成為不良傳播的推波助瀾者。

2.抓載體——充分發揮手機短信的信息傳遞優勢。手機短信作為“第五媒體”,能夠最大限度地讓人們獲得最大自主權,利用任何的時間和地點,進行自由交流。因此,要及時建立手機短信交流平臺,多提供一些內容積極向上的短信息,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進行交流答疑,特別是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這一方式可消除他們的心理負擔,減輕心理壓力,化解心理矛盾,宣泄思想情緒。同時,可以利用手機短信讓更多學生參與到思想論壇中來,讓每一名學生發表自己的思想觀點。利用手機短信這種高科技信息傳播手段開展教育活動,相對于以往的報告、講座、征文等單調、枯燥的宣傳教育形式,時尚流行、方便快捷、易于傳播。

3.抓源頭——凈化短信內容。大力開展優秀、健康短信的征集活動。這一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創作精神,用健康向上、充滿青春活力的詞語展示當代大學生的內心世界,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同時,可以在大學生中開展短信消費討論,讓學生認識到不良短信的危害,自覺約束自己發送短信的行為。

4.抓管理——健全制度,規范行為。利用技術手段堵住不良短信。加強對手機短信的監控力度,增加手機短信過濾選擇的功能,通過技術手段來控制或截斷不良短信,最大限度地堵住有害信息來源。從嚴查處不良短信傳播者。目前,我國有關法律法規,對于黃色短信等不良電子信息危害的行為,并沒有做出相應的規定,目前僅能根據治安管理條例。對發送淫穢黃色手機短信的行為進行處罰,這樣的打擊力度顯然遠遠不夠在我國新刑法,對于制造傳播謠言沒有明確的法律界定的情況下應盡快出臺對于手機短信息傳播的監管法規。手機制造商要增加手機短信過濾選擇的功能,通過設置在用戶端過濾和拒收用戶設定的含不良關鍵詞的短信給用戶提供一種主動的選擇功能,擺脫欲罷不能的尷尬局面。同時加強手機客戶端工具軟件的開發。從目前情況看,手機一旦中了病毒,用戶是無能為力的,不能像電腦一樣運行殺毒程序,只有求助于專業的維修機構,重新寫碼,方能恢復手機的正常功能。所以,手機制造商在手機防毒等的客戶端工具軟件上有很大的發揮空間也應有所作為。另外,要制定有效的學生使用手機的管理制度,限制學生在教學時段的使用,規范學生短信的發送行為,縮短手機短信發送的時間,減少不良短信影響的程度。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Z].

[2]張慶國.透視大學生短信一簇[N].中國教育報,2003-11-23.

[3]丁妍、沈汝發.手機短信:一種文化新主張[J],中國青年研究,2003,(3).

[4]吳正國.解讀青年學生的心理符號[J].青年研究,2003,(5).

[5]劉思林.手機短信產生的社會負面影響及其對策研究[J].嘉應大學學報,2003,(4).

[6]宗誠、張孝義.不良手機短信污染的治理[J].情報科學,2004,(8):910—913.

[7]劉曉宇.大學生手機短信流行現象的德育沉思[J].教育與職業,2004,(15):83—85.

[8]范進、汪漢堂.人生哲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