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體育教學方式變革研究
時間:2022-05-03 09:00:15
導語:大學體育教學方式變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互聯(lián)網移動終端技術、在線課堂學習已成為社會生活的“新業(yè)態(tài)”,教學方式的變革不是對傳統(tǒng)體育教學的否定,而是繼承和發(fā)展。通過教學方式變革的重構,融合好現代技術與體育之間的關系,借助課堂平臺,搭建信息化與傳統(tǒng)教學的橋梁,實現運動技術技能從傳授型向學習型的轉變,借助公眾平臺實現資源終身共享,開創(chuàng)終身體育鍛煉課堂的先河,充分實現大學體育服務社會的功能。
關鍵詞:信息化;大學體育;教學方式
信息背景下教學方式已經發(fā)生深刻變化,體育教育也不例外。網絡課程、微課程、翻轉課堂、視頻教學等為現代體育教育教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zhàn)。處在社會各項事業(yè)大變革背景下,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行為,探索與之適應的教學方式,培養(yǎng)出身心健康和終身體育習慣的新型人才勢在必行。
1體育教學方式變革的動因
1.1學習方式的改變。伴隨互聯(lián)網技術、移動終端技術的快速普及,信息交流瞬息萬變,獲取知識的途徑由書本延伸為互聯(lián)網平臺與移動終端,由室內轉移到室外,傳播媒介眾多,形式更加發(fā)散。地球村隨時隨地都在信息零距離交換,信息發(fā)散與互動已成為人們生活常態(tài)。由此衍變的移動化自適應性學習,將逐漸成為網絡技術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數字一代”的主要學習方式[1]。學習者不再拘泥于學校,甚至擴展到世界各地。這種新型的信息交流、思想碰撞,第一時間便可得到在線者的關注,并產生相應的反響。這種新的學習方式對傳統(tǒng)知識、技能教學產生一定的沖擊,為適應新形勢下教學需要,尋求新的教學方式已成為教學改革的動力。1.2創(chuàng)新課程的崛起。伴隨信息化、國際化不斷深入與發(fā)展,觸發(fā)互聯(lián)網課程層出不窮,比如學教互換的“翻轉課堂”、移動客戶端的“微課程”視頻以及國際上很流行的“慕課”(MassiveOpenOnlineCourse)。以Coursera平臺的在線課程發(fā)展為例,從2012年創(chuàng)建到2016年,已有近幾百所大學加盟,幾百門課程上線,平均每門課程注冊超過幾萬人[2]。“慕課”的崛起,在現代大學教育中“開創(chuàng)了信息時代學習的新時空、課程的新天地”[3]。來自“愛課堂”網站的百所大學優(yōu)質在線課程,助推了我國“慕課”時代的快速發(fā)展。一方面現代教育搭乘了信息時代背景下快速發(fā)展的列車,另一方面透露出傳統(tǒng)教學方式將迎來信息時代的沖擊和挑戰(zhàn)。教育由教師傳授型變?yōu)閷W生需求和選擇型,標志著教育的主導地位發(fā)生了顛覆性變化,學生真正成為了教育教學的主體。在現有的教育管理制度框架下,課堂內容的選擇性、柔韌性、適應性以及考核辦法將發(fā)生質的變化。在信息技術條件下,將迅速誕生系列體育實踐“慕課”課程,實現線上學習及學分制度近在朝夕。1.3多媒體教學技術的變遷。互聯(lián)網技術的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帶動了教學媒介的不斷更新。體育教學媒介由單一的身傳口授,演變?yōu)橐曨l圖像、項目任務、團隊協(xié)作的多元化。傳統(tǒng)體育教學方法的言傳身教,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交流,演變?yōu)椤叭伺c媒介”或“人—媒介—人”或“媒介與人”的多模態(tài)。同時,利用信息平臺進行技術交流,同一組合動作不同風格進行展示具有不同效果,學習者可選擇更具有表現力的內容進行學習。體育專業(yè)借助網絡平臺搜尋較多的“慕課”課程是舞蹈類、球類、健身類等。現代教學媒介或教學媒體已經不僅僅是信息的傳播手段,更是教學元素、教學組成的一部分,同時改變著原有的教學工具和教學方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已不適應學生的需求。比如,在網球界有一套簡易SIMI動作分析系統(tǒng),具有動作對比與回放功能,能夠高效地指導教學,教學方式越來越科技化。1.4應用型辦學的引領。據教育部[2015]7號文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決策部署,我國有近一半的高校定位為應用型辦學,其特點是解決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實踐問題,滿足時代需要。體育的本質具有實踐性特點,大變革背景下,國家戰(zhàn)略需求是不斷改善國民身體素質,發(fā)揮體育的教育功能是應用型辦學的重要體現。但是,憑靠單一的教學方法遠遠解決不了當下大學生體質問題,借助網絡平臺融合體育資源,多管齊下滿足學生不同需求。大學體育階段是培養(yǎng)學生恰當使用信息技術的成熟期,學生具有價值取向的判斷力,教學方式應引領受教育者利用“慕課”資源及在線技術,在信息交流中實現由知識傳授型向知識學習型轉變,從動機的角度實現終身體育意識培養(yǎng)。重視信息化學習工具的搜索、開發(fā)與互動,基于實踐運動基礎上的線上經驗交流。例如,某網站上的趣味熱身操、專項熱身操互動平臺,集“百家”之所長,趨向趣味性、互動性,避免了枯燥乏味性。
2體育教學方式變革的理念
體育教學方式變革的核心在于教學理念的改變,運用發(fā)展的理念助推教學方式的變革,放眼于學助力于教。前期注重自主學習指導,中期增強自主學習意識,最終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學會學習和鍛煉是最重要的教學理念之一,是當代素質教育的核心體現。同時主動適應我國經濟發(fā)展新常態(tài),主動融入信息時代背景,轉變教學理念,增強學生內生學習動力,強化評價引導,把教學思路真正轉到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上來,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2.1堅持自主性、開放性原則。增加自主學習環(huán)節(jié)。素質教育必須倡導和培養(yǎng)學生自主鍛煉能力,鍛煉內容自主選擇,鍛煉策略與計劃自我調節(jié)和師生交流為載體,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開放的空間,搭建一個鍛煉平臺,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學會自我鍛煉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習中培養(yǎng)自主運動、合作運動和團隊運動。實現素質教育,單純的文化課教育是不完全的素質教育。打破大學體育固定時間、固定場合甚至固有次數的時間約定型活動;打破學生參與內生動力不足、預期效果不佳、持續(xù)性不強,到大三體育運動容易產生“斷層”的現象。信息時代背景下教師先知的“權威”已受到挑戰(zhàn),打破“權威”引導學生學會運動將比知識掌握更重要,體育教學方式變革的核心在于引導學生從學會運動技術向會學運動技術轉變,運動技術的掌握是運動興趣形成的先決條件,興趣是終身體育形成的最好“老師”。教師教學理念要從專注于“教”轉變到專注于“學”;要從專注于“教學內容”轉變到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方式”。充分挖掘學生自主能動性,制定好上層規(guī)劃與建制,通過“傳、帶、幫”逐步形成深度的探究式學習文化。2.2升華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教學并重,以學為先為理念。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是體育教學方式變革的出發(fā)點與落腳點,轉變教學組織形式,削減教師說的成分,增加學的分量,設置問題導向,分發(fā)模塊式任務書,強調參與意識、團隊意識、組織意識、合作意識的探究式學習。通過系列任務和項目挑戰(zhàn),分組分項下發(fā)團隊項目,課后學習與演練,課堂教師協(xié)同的前提下組織完成項目任務。利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方式,課堂的組織形式、教學內容下放的循環(huán)互動模式。采取師生共同分享,協(xié)同完成課堂內容,引導學生把課堂轉變?yōu)椤皩W堂”,把一維的教與學活動轉變?yōu)槎嗑S的師生間互動。構建促進學生實踐發(fā)展的教學環(huán)境,創(chuàng)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搭建合作化平臺。打破課堂內容教學的教條性,實現深度互動需要教師自我“凈化”,以學生主動參與、解決問題為導向,設置運動項目模塊化課程,改進原有的教案教學。借助信息化平臺,通過信息交換為紐帶,多視角的信息溝通,賦予知識新內涵,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性思維,把學生從學的角色轉變?yōu)閷嵤┱呓巧瑥谋粍拥慕邮苻D變?yōu)閷崿F者,真正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還原學生應有的角色。
3體育教學方式變革的路徑
互聯(lián)網移動終端技術、在線課堂學習已成為社會生活的“新業(yè)態(tài)”,教學方式的變革不是對傳統(tǒng)體育教學的否定,而是繼承和發(fā)展。通過教學方式變革的重構,融合好現代技術與體育之間的關系,借助課堂平臺,搭建信息化與傳統(tǒng)教學的橋梁,實現運動技術技能從傳授型向學習型的轉變,借助公眾平臺實現資源終身共享,開創(chuàng)終身體育鍛煉課堂的先河,充分實現大學體育服務社會的功能。3.1變革體育教學組織形式。知識技能的“權威性”“先知性”已被打破,“弟子不必不如師”。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根本作用不是單純傳授知識技能,而是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激勵參與的熱情、錘煉解決問題的能力、打造團隊協(xié)作的意識,最終引領其成為完整人格的社會有用之人。體育教學的功能不同于文化課教學,體育是形成完整人格必不可少的要素,堅忍不拔、鍥而不舍、永不放棄、團結協(xié)作、核心領導、懂規(guī)矩的優(yōu)良品質,只有通過體育的形式才能生動體現。3.2創(chuàng)建模塊化主題式教學資源。結合大學體育課程目標,以問題為導向,設置不同項目不同主題的模塊化課程,并在校園網設置模塊化課程窗口。以大學體育籃球項目為例,圍繞球性練習,設置持球、原地、行進間、對抗四個維度,借助信息化平臺,任務分發(fā)到班級內每個團隊和成員,通知即將上課挑戰(zhàn)的內容。學生根據需要查閱相關圖書資料、視頻資料,通過請教高年級同學,利用“傳、帶、幫”實現信息資源的獲取。親力親為動手操作,模塊化課程遵循教學邏輯和教學規(guī)律,不斷拓寬學生視野和認識領域,實現學生參與的主體地位。3.3搭建項目學習小組。“沒有最優(yōu)秀的個人,只有最優(yōu)秀的團隊”,搭建學生為主體的項目小組,分設小組長,班級分為若干個小組單元,強調團隊合作意識、組織意識。注重培養(yǎng)學生過程實施的策劃能力、講解能力、應變能力。教師作為協(xié)助者,對預設的課程內容做好把關,幫扶教學小團隊在班級中完成項目實施和挑戰(zhàn),讓實施團隊對教學內容要“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放寬權限挖掘潛在的課程資源,創(chuàng)新教學組織,分解任務,分組循環(huán)。3.4建設素材型課程資源。開放的素材型課程資源是指沒有通過教學加工及非教案內的少量課程。素材型課程的優(yōu)勢在于學生具有充分的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豐富的課程資源,滿足學生不同需求。體育的本質是身體的發(fā)展和教育,身體的發(fā)展依托不同的運動項目持之以恒來實現,身體的教育不僅依托運動的顯在形式,還要“嫁接”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上。新素材型課堂情景導入,豐富學生對運動項目的認知,強化趣味性,深化內涵,課堂中不斷注入“新血液”,形成多信息交換的互動平臺。3.5創(chuàng)新體育學習活動方式體育教學方式變革的核心是如何調動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能動性,通過不同項目設計不同類型的學習任務,以挑戰(zhàn)項目為導向,創(chuàng)造需求型課堂資源,引導學生開展深度探究式學習,基于不同運動項目主題的課堂需課前查閱資料、查詢信息,促進自律性學習的養(yǎng)成。電子終端移動技術的發(fā)展已經和每個人密不可分,親力親為是獲取第一手資料的有效途徑,設置問題導向,借助現代科技手段,架起課堂和學習的橋梁,在責任和使命的驅使下,在老師課下線上的互動下,精準實現課堂目標和任務。
參考文獻:
[1]黃榮懷,等.數字一代學生網絡生活方式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4(1).
[2]謝佩軍.后IT時代MOOC對高等教育及高校青年教師影響研究[J].高教學刊,2016(7):211-212.
[3]桑新民.MOOCs熱潮中的冷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14(6):5-10.
[4]周妍,李啟迪.論體育教學方式的內涵及其變革[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4):111-114.
[5]陶潔.新時期下的體育課程教學方式初探[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S1):382-384.
[6]田雨普.體育學研究生教學方式探究[J].體育學刊,2010(9):54-57.
[7]沈劍英,劉欽龍.高校體育教育專業(yè)太極拳目標化教學方式探析[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6(2):101-104.
[8]李世遠.不同體育教學方式對高職大學生健康素質的影響[J].中國體育科技,2006(2):109-113.
作者:王廣磊 李曉靜 宋旭 滾軍軍 單位:合肥師范學院體育科學學院
- 上一篇:公共體育課程改革探索
- 下一篇:大學體育教學實踐改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