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體育傷害事故成因與規避
時間:2022-10-17 10:09:37
導語:大學生體育傷害事故成因與規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大學體育保健類課程是大學體育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使體質弱勢大學生的運動技能獲得提升,體能得到增強以及體育品德受到培育,同時也隱存風險且更易給該群體帶來傷害。大學生體育傷害事故的發生不但會影響教學秩序的正常運轉,也易使體育教師的情緒產生波動,背負沉重的心理負擔,并最終危及體質弱勢學生的身心健康與全面發展。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對大學生體育傷害事故的概念及成因展開分析,并提出一些規避體質弱勢大學生發生意外體育傷害的補救性策略,以期能為此研究主題下的后續理論研究的開展以及預防體質弱勢大學生體育傷害事故的發生提供參見。
關鍵詞:體質弱勢大學生;學生體育傷害事故;成因;補救
大學體育保健類課程是滿足體質弱勢學生基本體育鍛煉需求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是大學體育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此類課程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升體質弱勢大學生的運動技能,強化其體能以及培育其體育道德,但同時其也如普通大學體育課程教學工作一樣存在著一定的風險性,且此類風險更容易給體質弱勢學生群體帶來傷害,進而造成體育傷害事故。這種傷害同時也具有客觀性、隱蔽性、瞬間性、項目性、原因多樣性和處理事故復雜性的特點1。事故一旦發生不但會影響到教學秩序的正常運轉,也易使體育教師的情緒產生波動,背負沉重的心理負擔,危害體質弱勢大學生的身心健康與全面發展。隨著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教育公平、全納教育、融合教育等教育理念被不斷地吸納人大學體育保健類課程教學中來,體質弱勢大學生體育教育的受重視程度也在逐步加深。對于高校學生來說安全與身體健康同樣重要,不能為了身體健康而忽視了安全問題,這對于學生來說也是非常危險的,如何避免學生在體育課程當中受到安全傷害也是每個高校體育教師應該積極探索的問題2。誠然,大學體育教師更應關切體育保健班學生在體育參與過程中所存在的安全隱患以及如何預防、處理與補救。
1.大學生體育傷害事故概念界定
大學生體育傷害事故的概念如何界定,筆者認為應建立在對學校體育傷害事故與學生傷害事故的概念具有較為清晰的認識理解基礎之上,進而再論及前者。目前,關于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概念解讀,因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提法各一。如有人認為1,“學校體育傷害事故是學生在體育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參與運動訓練和競賽中,由于使用器械不當、技術操作不當、保護幫助措施不當,及外來的力量使人體正常組織、器官受到破壞或發生機能障礙。”還有人認為3,“學校體育傷害事故是以學校為組織單位,在其負責的場館、場地和體育設施進行的校內外體育活動,致使學生造成人身傷害或死亡事故。”在對從中國知網數據庫平臺中所獲取的51篇有效性文獻資料進行研讀比較之后,本研究較為認同范志勇等4人的觀點,“學校體育傷害事故是指在學校實施的體育教學活動或課外體育活動中,由于學校、體育教師、管理人員的疏忽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從而導致在校學生受傷、致殘乃至死亡或其精神上受到的損害。”而關于學生傷害事故這一概念,為大家所認可且較為權威的解釋出自教育部于2002年頒布的《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5:“學生傷害事故是在學校實施的教育教學活動或者學校組織的校外活動中,以及在學校負有管理責任的校舍、場地、其他教育教學設施、生活設施內發生的,造成了在校學生人身損害后果的事故。”由此不難理解,大學生體育傷害事故是指在校大學生在校園內的室內外體育鍛煉場所參與學校體育活動(主要包括課內外體育教學與競賽,課外體育訓練與鍛煉以及校級運動會等)的過程中,由于受到內外部不同影響因素的干擾,進而造成身心受到損害這一不良后果的事故。
2.體質弱勢大學生體育傷害事故致因分析
相較于普通大學生,體質弱勢大學生泛指大學生中的體弱、傷、殘等,由于先天性缺陷、后天致殘等原因而不擅于參與正常的體育教學活動,且在大學體育活動參與中處于相對劣勢。一般情況下,體質弱勢大學生要進行體育保健課程的學習。大學體育教學活動兼具運動活力與對抗競爭,同時又帶有不可預測和不可避免的風險性。風險一旦發生,就會導致學生的人身受到不特定的侵害[6]。致使體質弱勢大學生體育傷害事故產生的原因有很多,如“意外發生”、“過錯致使”、“準備不足”、“引導不力”等情形下所造成的傷害事故。更具體的原因包括學生體質因素、教學思想因素、場地器材因素、學校紀律和安全教育因素及特殊天氣因素[7]。本研究認為學生體育安全意識淡薄、體育教師掌控能力漸弱、學校體育公共環境培育不健全是致使體質弱勢大學生體育傷害事故發生的三大因素。2.1學生體育安全意識淡薄。據新華網報道,每年非正常死亡的學生中,45%是因學生安全意識淡薄造成的[8]。由于在校大學生尤其是體質弱勢群體對于不同類型體育項目及其基本運動規律的認識不足,對于部分體育運動常識不明白卻又不求甚解,在體育保健課程的參與過程中難免會違反常規或疏忽大意,久而久之,在學校體育安全方面便會形成慣性化思想懈怠,進而輕視體育,最終為體育傷害事故的發生埋下嚴重隱患。2.2體育教師掌控能力漸弱。無可厚非,“學生本位”教育理念指引下的大學體育教學進一步確立與鞏固了學生體育學習的主體地位,釋放了學生體育參與的能動性。而在此背景下,體育教師的課內、外話語權及掌控能力就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了約束。如此以來,大學體育就成為了學生的“自留地”,致使體育活動隨意性增強。體育教師尤其是體育保健課任課教師的責任意識也會隨之漸趨淡化,有時為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而忘記或疏忽對學生進行體育參與的安全引導、教育及監督,繼而釀成傷害事故。2.3學校體育公共環境培育不健全。這里所指的學校體育公共環境又可理解為大學體育的軟、硬環境,是對大學體育安全管理制度、體育學習形式與項目內容、體育經費、室內外體育活動場所、體育器材等的統稱。大學體育公共環境是一個龐大的系統,也是在校大學生進行體育活動的重要運行載體,從體育課堂教學到課外體育訓練再到體育競賽,環環相扣。大學體育公共環境一直處在變化升級狀態之中,學校體育公共環境培育營建不成熟就會造成此系統中任一環出現漏洞,繼而引發體育安全事故。大學體育保健類課程從設置到細化再到完善等各個環節都要認真設計,以確保體質弱勢學生群體的身心健康與全面發展,否則就會產生意外。
3.體質弱勢大學生體育傷害事故補救對策
3.1注重體育安全引導、教育與監管,不斷強化體質弱勢學生的體育安全意識。教育部于2002年所頒布的《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5第五條明確規定:“學校應當對在校學生進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自護自救教育。”若要有效降低大學生體育傷害事故發生的頻率,首要之務在于激活與發揮大學體育安全理論系列課程教學的教育功能,突出體育教師在體育育人過程中的引領地位,重視對學生體育參與的安全引導、教育與監管,并不斷強化體質弱勢學生的體育安全意識。作為教師要盡職盡責、合理組織、精心安排、耐心教導,教育學生時刻注意安全,杜絕重大、特大傷害事故的發生9。而體質弱勢學生體育安全意識的增強不僅受教師提醒、體育安全教育課程學習等外因影響,更重要的是賴于學生自身的內因支配,只有學生自己在思想上足夠專注并重視體育,才有可能重塑與強化個人體育安全意識,避免體育傷害事故的發生。3.2建立健全學校體育安全管理制度,構建大學體育保健課程教學安全保障體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24條規定:“學校應當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和應急機制,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加強管理,及時消除隱患,預防發生事故。”《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5第五條也明確規定:“應當按照規定,建立健全安全制度,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預防和消除教育教學環境中存在的安全隱患;當發生傷害事故時,應當及時采取措施救助受傷害的學生。”建立健全大學體育安全教育與預防應急的管理制度是構建大學體育教學安全保障體系的重中之重。制度建立首先需要頂層設計,學校體育管理層應高瞻遠矚,科學論證與制定,以防患于未然;其次,制度的建立應遵循“以生為本,預防為先,因地制宜,因校而異”的原則,結合各校實際而行;最后基于各項體育安全管理制度,再結合新生入校體檢、體育傷害事故應急機制等內容構建“以學生為本”的大學體育保健課程教學安全保障體系,惠及每一位體質弱勢學生個體。3.3加大體育經費投入,優化大學體育公共運行環境。不斷加大體育經費的投入力度,持續優化大學體育公共運行環境是規避與補救體質弱勢大學生體育傷害事故的另一有效舉措。由于大學體育長期被邊緣化的緣故致使各高校對于體育的經費投入不足,體育運動場館、器械等得不到及時更新與維護就會存在較大安全隱患,而我們在網上所看到的某某高校同學由于籃球架垮塌等原因而致傷學生的傷害事故并非個例。因此,各高校應在重視體育的基礎上循序提升體育經費的投入比例,以改善與優化學生體育活動的公共環境。如此以來,也有利于各高校的體育保健課程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有助于體質弱勢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3.4加強體育教師安全與應急技能培訓,構筑師生安全命運共同體。大學體育教師群體是大學體育教育活動意外發生時最佳的預防與掌控者,與此同時,對于體育運動風險的識別、體育傷害事故的應急處理以及致因分析等是體育教師應具備的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技能。《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中發[2007]7號)文件中明文指出,“學校要對體育教師進行安全知識和技能培訓,對學生加強安全意識教育。加強體育場館、設施的維護管理,確保安全運行。”通過體育運動安全知識與技能的系列內容培訓,有效提升體育教師應對體育傷害意外的能力,進一步增強體育教師的責任心與使命感,師生之間加強溝通交流,彼此間亦師亦友,從而構筑起師生安全命運共同體。使教師在教學內容中不斷教授運動安全知識,能快速識別學生異常情況,預測運動損傷風險,具備很高的安全防范意識等,從而減少體育教學、訓練和競賽過程中學生運動風險的發生10。體育保健類課程任課教師更應以積極構建師生安全命運共同體為己任,在確保體質弱勢學生不遭受體育傷害事故的前提下,通過體育保健康復等手段使該群體健康發展。
4.結語
大學體育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與持續推進能夠滿足學生提高體質健康水平的生理需要與放松身心,愉悅精神的心理需要。學生參與大學體育運動的人數越多,頻率越高,相對應地就是體育傷害風險發生的概率就越大。文章通過梳理與分析所搜集到的有效文本,對大學生體育傷害事故的概念進行了界定,同時結合親身實踐與考察對體質弱勢大學生體育傷害事故產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不斷強化學生的體育安全意識,構建大學體育保健課程教學安全保障體系,優化大學體育公共運行環境,構筑師生安全命運共同體等規避性補救措施,以期能為預防體質弱勢大學生體育傷害事故的發生以及此研究主題下的后續理論研究提供參見。
參考文獻:
[1]董英波.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法律責任與處理辦法[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1,27(4):13-16.
[2]鄭紅波.高校體育課程安全保障體系實施策略研究[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8(S2):221-223.
[3]崔建明,仝子洋.學校體育傷害事故致因分析及預防措施[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8,26(4):166-167.
[4]范志勇,杜青茶.論學校體育傷害事故中的學校責任[J].教學與管理,2008(16):35-36.
[5]教育部.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Z].北京,2002-06-25.
[6]張文鵬.高校體育教學傷害事故的責任及解決機制[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0,29(6):34-35.
[7]張艷輝,伍雪輝.高校公共體育課傷害事故成因及安全保障的研究[J].安徽體育科技,2009,30(6):88-90.
[8]譚靜.試析學生體育傷害事故的防范與處理[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3,39(8):90-94.
[9]郭修金,周亦瑾.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歸責原則與預防措施[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5,29(6):73-76.
[10]學校體育運動風險防控理論研究[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27(6):103-105.
作者:強磊 鄭繼超 單位:無錫太湖學院
- 上一篇:淺談刑法應避免對高利貸過度干預
- 下一篇:從王某軍非法經營案看刑法謙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