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地區學校體育運動場地與器材保障對策研究

時間:2022-02-04 08:42:30

導語:貧困地區學校體育運動場地與器材保障對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貧困地區學校體育運動場地與器材保障對策研究

摘要:通過對貧困地區農村中小學校場地與器材達標現狀與相關保障經費的調查分析,認為完全依靠經費投入保障學校場地與器材充足并不現實,還需尋求其他途徑。且現行場地與器材標準要求對于貧困地區農村中小學校來說,一是要求過高,二是與農村中小學校自身現實需要并不相符。對此提出六條建議:配齊專業體育師資;當地政府增設學校體育專項經費預算,協助學校多渠道籌集資金;優化資源配置,縮減學校數量;拓展器材多功能用途,倡導自制器材;引進當地名族傳統體育項目;利用“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彌補學校體育運動資源不足問題。

關鍵詞:貧困地區;農村中小學校;場地器材

對于地處我國貧困地區農村中小學校而言,受經濟落后,交通不便,教育資源匱乏等因素的影響,整體教育落后城市。在此大前提下,學校體育活動開展也自然落后于城市,其中一個主要制約因素是相關體育場地與器材非常落后,難以保障學校正常教學與課后學生鍛煉需求[1],為了確保此區域學校學生每天能夠有至少一小時的體育鍛煉,體質健康水平得到不斷提高,有必要對困擾該區域學校運動場地與器材現狀進行調查了解并提出相關解決對策與建議。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對四川省和重慶市兩省遠離城市,地理位置比較貧困的40所農村中小學校有關學校開展體育活動所需器材達標情況進行實地調查,并對短缺現狀進行分析,給出相應的對策與建議。

1.2研究方法

1.2.1問卷調查法

依照2008年實施的,《國家學校體育衛生條件試行基本標準》,制定相應的調查問卷,并依據統計學抽樣方法,確定抽樣點與樣本數量。問卷實現現場發放,現場回收形式,確保各類問卷和數據表的回收率為100%,有效率在95%以上。

1.2.2訪談法

根據調查設計需要,對問卷調查不能夠很好了解的問題,進行現場訪談了解,以彌補調查問卷的不足,確保調查結果的真實性、有效性。

1.2.3數理統計法

采用Excel2003軟件建立數據庫,運用SPSS數據處理軟件對初中與小學學校場地與器材達標差異度進行卡方檢驗。

2.結果與分析

2.1場地與器材專項經費投入現狀

在《國家學校體育衛生條件試行基本標準》中對體育經費投入作了明確的要求,即“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大對學校體育經費的投入力度,學校公用經費要按一定的比例專項用于學校體育工作。要把農村學校體育的條件保障作為學校體育經費投入的重點,納入農村義務教育保障新機制。[2]”依據這一要求,有必要調查了解每年公用經費支出用于學校場地維護和器材補充與更新所需費用是否充足。調查結果如圖1。圖3運動場地維護及器材補充更新均投入經費情況如圖1所示,在被調研的40所農村中小學校中,運動場地建設與維護和器材補充與更新年均投入經費為0.01~0.1萬元學校的有6所,占15%,年均投入0.2~1元的學校有20所,占50%,年均投入1.1~4.9萬的學校有9所,占22.5%,年均投入5~10萬及以上的學校僅有5所,占12.5%。由此可以看出被調查學校中有一半以上的學校每年投入學校場地維護與器材補充更新費用不超過1萬元,經費投入嚴重不足。結合實地訪談了解,造成此種狀況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由于所實行新的學校經費劃撥制度后,學校所有經費開支都從公用經費中支出,公用經費又與學校在校人數有關,隨著農村學生隨父母大量遷入城市后,農村學生人數銳減,但學校整體規模并未縮小,開支并未明顯減少的情況下,學校可用于日常開支所需經費并不寬裕。對此,學校客觀上難以支出足夠多的經費用于學校場地維護與器材更新補充。另外,對于各中小學校所屬貧困地區大多數縣區財政困難,難以給學校在經費方面給以有力支持。二是在現行考試選撥機制下,各學校都注重升學率,學校更愿意將經費投入到文化課教育方面,以利于提高升學率,因而主觀上不愿意把更多的經費投入到體育教育方面來。以上這兩種原因都是客觀存在的,因而完全寄希望通過增加經費保障場地與器材充足并不現實,還需尋求其他途徑。

2.2場地與器材達標現狀

參照2008年《國家學校體育衛生條件試行基本標準》的通知[2],對40所貧困地區農村中小學校體育運動場地與器材達標情況進行調查,調查結果見表1、表2。調查結果顯示,小學學校運動場地達標率為30%,初中學校達標率為25%。但經卡方檢驗提示,二者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小學學校與初中學校器材達標學校均為6所,達標率均為30%。由此可以看出,貧困地區農村中小學校場地與器材達標率普遍比較低。很顯然,貧困地區農村中小學校運動場與地器材與《標準》要求相差甚遠,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比較復雜,有人為主觀因素的干擾,也有客觀因素的一些阻礙。人為主觀因素的干擾,主要是主管教育行政部門支持力度不夠,監督不到位,監督力度不夠,學校領導重視不足。客觀因素的干擾,有學校整體教育經費的不足,專項經費投入不夠;《標準》中的一些要求,并不符合學校的實際現狀,因而學校自身很難達到《標準》要求,如《標準》中對體操和特殊球類項目的達標要求,對這些學校無專業師資的情況下,很難達到,且也不能發揮其作用,不能夠用于學生鍛煉所需。另外,一些器材設施危險系數較高,在沒有專業體育師資足夠配置的情況下,多數學校放棄這些器材設施的配置,如單雙杠。事實上,大部分農村中小學校,尤其是小學學校,嚴重缺乏專業體育教師,對此,很多器材設施在沒有專業體育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使用,不但不能達到有效鍛煉效果,反而會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安全隱患。

3.結論與對策

3.1結論

隨著貧困農村中小學校學生不斷遷入城市就學,人數逐年減少與現行考試選撥制度限制下,學校從主觀與客觀兩個方面都一時難以為運動場地與器材提供充足的保障經費;現行場地與器材標準要求對于這些學校來說,一是要求過高,二是與農村學校自身現實需要并不相符,造成絕大多數學校運動場地與器材都無法達標,與標準要求相差甚遠。因而,標準要求并不能夠真正完全解決這些中小學校開展學校體育活動所需運動場地與器材短缺問題,需尋求切實符合這些中小學校現實狀況的場地與器材解決辦法。

3.2對策與建議

3.2.1配齊專業體育師資,充分發揮和開發場地與器材功能

眾所周知,場地與器材科學合理的使用才能發揮出其有效的功能作用。如何能夠科學合理的使用,對于貧困地區農村中小學校學生來說,自然離不開專業體育教師的指導。場地與器材獨特的功能作用決定了體育教師使用其必需具有的專業性,沒有專業的體育教師指導使用,非但不能夠發揮場地與器材的功能作用,卻有可能造成場地與器材的負面影響。由此認為,對于場地與器材是否達標,并不能夠體現實施《標準》要求的真正目的,其關鍵在于能否充分發揮場地與器材功能作用,這一關鍵點的前提就是配齊足夠的專業體育教師。

3.2.2當地政府增設學校體育專項經費預算,協助

學校多渠道籌集資金鑒于貧困地區農村中小學校整體教學條件都落后與城市,當地政府部門應當專門設立學校體育專項經費預算,支持學校體育活動開展的基礎條件改善,包括運動場地的維護與改擴建以及器材的補充與更新。自實行公用經費作為學校所有開支來源后,這一經費政策對于農村中小學來說利弊同在,有利的方面是學校有了穩定的經費來源,不利的方面是學生人數多少決定經費是否充足。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大量農村學生人口轉移進入城市,導致學校經費開支并不充足,學校很難從本就緊缺的公用經費中支出一部分經費用于學校體育開支,且從主觀上也并不愿意支出一部分經費用于并不關乎升學率的一小時體育活動。對此需要當地政府在緊缺的財政支出中增設專項經費預算,專款專用,切實保障學校場地與器材所需基本經費。除當地政府增設專項體育經費預算支持農村中小學校解決場地與器材短缺問題外,當地政府還應利用自身的特殊地位協助農村中小學校多渠道籌集資金,尤其是用于學校一小時體育活動的資金,如引導社會公益資金進行捐助,爭取將體育彩票公益基金和教育扶貧資金重點用于改善農村中小學體育基礎設施上,鼓勵企業、團體、私人到本地區投資興校,著力形成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各界共同籌集經費為輔的經費來源保障體系。

3.2.3優化資源配置,縮減學校數量

當前農村中小學校,尤其是小學學校,由于城鎮化政策的推行以及農民工進城務工,造成學校生源減少。雖然農村中小學校生源不斷縮減,但學校所有軟硬件投入并未明顯減少,所需經費開支并未減少,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對于這樣一種情況,合并學校可以優化資源配置,使學校各方面條件得到有效改善,這其中包括學校運動場地與器材的改善。盡管合并學校后,會帶來一些問題,如學生上學路途距離學校太遠,學校可能需要解決學生的住宿和飲食問題,這會額外增加學校負擔,但相對來說,學校各方面條件得到改善,有效資源得到了最佳配置,節約了社會成本,提高了社會效益,利大于弊。

3.2.4拓展器材多功能用途,倡導自制器材

根據實地調查訪談了解,少部分學校對于器材短缺問題,采取拓展器材多種功能用途,取得不錯的效果,極大的緩解了學校器材短缺問題。因此可將此種經驗向更多農村中小學校推廣。每一種器材除了自身獨立的用途外,還可以開發出其他多種用途,尤其是更多的用于游戲類項目。在拓展器材多功能用途方面,更值得提倡的是把廢舊器材經改造加以利用,變廢為寶,如將廢舊排球、籃球、足球可用于各種游戲競技項目。甚至可以將廢舊生活用品改造用在體育活動中,如將廢舊輪胎埋在地下半截可作為學生鍛煉的獨木橋等等。另外還發現一種彌補器材短缺的辦法是自制器材,一些學校要求每個學生自制一件器材,并由自己保管,這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學校器材數量不足的問題,這種做法,非常值得其他學校借鑒,尤其是哪些器材數量嚴重不足的學校。當然,這些自制器材相對都是一些簡易器材,復雜且要求高的器材還是需專人和專門制造廠來做,確保安全可靠。

3.2.5引進當地名族傳統體育項目,彌補場地狹小,器材不足問題

名族傳統體育項目具有鮮明的區域特征和人文環境特征,這將這些項目引進學校既能夠受到學生的喜愛,激發鍛煉熱情,又能夠豐富校園體育活動,更為重要的是這些項目絕大多數對場地與器材要求不高,更容易開展,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解決學校場地狹小,器材短缺的重要手段。

3.2.6利用“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彌補學校體育運動資源不足問題

通過當地政府部門,統籌規劃,協調安排,學校可享受“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器材,農民可享受學校專業體育教師的指導,雙方共同提高體質健康水平。在實地調研中發現,采取此種方式的具體辦法是,把“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項目支持的器材,合理規劃安置在農村中小學校體育場地內,在學校教學時間歸學生鍛煉使用,在學校放學后歸農民健身使用,這樣既有效提高“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器材的使用率,又極大地彌補了學校體育器材不足的問題,同時在學校體育教師的科學鍛煉指導下提高了農民朋友的體質健康水平,是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作者:李繼軍 單位:川北醫學院體育教研室

參考文獻:

[1]高會軍.新時期貧困地區農村中小學體育教育的特點及思考[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9,3.

[2]教育部.《國家學校體育衛生條件試行基本標準》的通知[Z].教體藝5號,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