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體育課堂教學的預設與生成

時間:2022-10-18 05:28:27

導語:中學體育課堂教學的預設與生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體育課堂教學的預設與生成

摘要:預設是生成的基礎,生成是預設的升華。本文從調整預設,關注生成;以生為本,充分預設;機智應對,促進生成等三個方面來談中學體育課堂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關鍵詞:體育教學;預設;生成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一些新的教育教學理念逐漸在中學體育教學中得到重視與落實。體育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的思維,注意教學中的生成性問題的處理等引起了廣泛關注。我們在中學體育教學觀摩活動中看到的體育課大多缺乏生成性教學;相反,在平時的體育教學中由于體育教學天然具有的開放性、動態性和活動性特點,我們倒可以碰到很多生成性的問題和情景,但令人遺憾的是,能抓住生成時機并進行有效的引導,能運用教育機智提升生成價值的教師并不多。那么,如何處理中學體育課堂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呢?

一、調整預設,關注生成

在中學體育教學中,教師應從關注預設教案的完成轉向關注生成性教育資源的開發。過去,我們片面強調一堂課要完整,要不折不扣地完成教學任務。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往往忠實于自己預設的教案,不敢越雷池一步,無視學生在課堂上生成的新問題,生怕節外生枝、旁逸斜出,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對于中學體育教學來說,中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不高,課堂情況常常會千變萬化,有時甚至會出“亂子”。因此,我們一方面必須要精心預設,但另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卻不能拘泥于預設,在遇到非預設的情況時,教師就應該傾聽學生心聲、靈活選擇、整合乃至放棄教學預設,機智生成新的教學方案,使學生自主性學習的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使教學更加精彩。

二、以生為本,充分預設

預設是生成的基礎,生成是預設的升華。杜威說:“每一位老師帶著自己的哲學思想走向課堂,愈是優秀的教師,設計教案的水平與質量愈高,預設一個高質量的教案,既是教師經驗的積累,也是教學機智的展現,期間蘊含著教師的教育教學智慧。”如果沒有高質量的預設,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過去,教師在教學預設時往往只從教的需要出發來進行課堂設計,而較少考慮學生的需求。現代教學理論認為,課堂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因而,教師在教學預設時要心中有學生,要從學生的需求出發,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都要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考慮學生已有的能力水平和個性特點以及內在的情感需求。只有這樣才能有利于學生的發展。教學預設應從教師本位轉向學生本位。教學預設要關注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和習慣。學校體育是終身體育的基礎,它可以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鍛煉學生的身體,促進學生身心健康,養成鍛煉身體的習慣,掌握體育的知識、技術、技能,培養體育意識。因此,在體育教學預設時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培養自我體育意識;培養興趣、愛好,養成鍛煉身體的習慣;掌握體育的知識和技能;學會自主學習和自主鍛煉。教學預設要從關注學生的競技能力轉向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以前,我們在設計體育教學目標時,常常偏重于學生的競技水平,比如學生的100米跑幾秒才算合格,實心球擲多遠才算達標,跳遠動作怎么才算正確等等,這些都忽視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在課程標準體系下,體育教學已經不再是簡單地培養學生的競技能力,而是通過學生自主學習,提高體能和運動技能水平,加深對體育與健康知識和技能的理解,學會體育學習及其評價,增強體育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形成運動愛好和專長,培養終身體育的意識和習慣,發展良好的心理品質等。例如,在不同形式的傳接籃球練習中,有同學提出要求采用分組比賽形式來進行傳球練習。在學習籃球傳接球技術階段,如果采用籃球教學比賽,學生往往注重搶斷球、運球、投籃等,傳接球練習的機會就會減少。教師與學生一起討論,最后師生達成共識:比賽中只能通過傳接球、原地運球和投籃等方式進攻或攻防轉換,不能行進間運球和持球跑。在比賽中,學生通過形式多樣的傳接球方式進行進攻,學習興趣很高,有效地促進了傳接球技術的掌握。師生互動,情景交融,學生在民主與平等的教學氛圍中激發出了創造性學習的熱情。教師與學生真心交流,彼此溝通,分享快樂,共同成長。因此,教師只有充分地分析教材、分析學生,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為實現目標制定一個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過程,預想課堂中的種種可能,做到胸有成竹,那么,教師在課堂中時而“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應付自如,時而師生互動,因勢利導,達成預設,促其生成。

三、機智應對,促進生成

教育智慧是動態生成的,是融于現實的教學實踐活動之中的。而動態生成的課堂是最真實的課堂。在實施過程中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時時刻刻發生著,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總是希望用一個預先設計的、固定的、看似完美的課程目標指導教育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并竭力剔除教育中的不確定因素。在課程實施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當教師提出一個練習方案時,學生提出各種各樣的質疑,是教師沒有料到的。此時,教師常采取回避的態度或者采用批評的態度。教師既不問學生是怎樣想到的、為什么這樣思考,又不與之溝通。結果是學生對學習失去了興趣,使課堂教學陷入沉悶的氣氛中。這種做法實際上是對學生權利的忽視,對學生創造性的扼殺。師生平等對話、互相尊重,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真實的思想得以充分暴露,同時最大程度地反映出學生學習的意愿。不管是多數學生的想法,還是個別學生的“怪論”,都要加以重視。要讓我們的課堂真正成為師生心靈相約的地方,教師還應樹立“無錯意識”,認真傾聽學生的聲音。只要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認識、感受,敢于向教材質疑、對權威發難、給教師提問,這種行為就值得鼓勵。有這樣一個案例:有一位教師以“抗洪救援”為主題設計了一堂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行為能力的體育課,其中有一個“過河”的練習游戲,老師用兩條醒目的彩帶設置了一條湍急的河流,練習時老師首先強調練習要求,每組只有一條“船”(用體操墊代替),只能一人“撐船”。接下來老師請同學配合演示過河的方法:站在“船”上的人統一起跳,撐船人趁勢拉動墊子前移。然后教師指揮分組并強調取勝的關鍵是看哪組能在最短的時間使全組人員過河!此時,隊中有一位學生突然喊起來:“老師,我覺得這種過河方法不合常規!”此時課堂有點騷動,幾個同學用質疑的眼光看著這個學生。老師遲疑了一下,走到該生旁邊問:“這位同學,這個方法什么地方不合理?”“既然是一條湍急的河流,所有的人都必須通過船過河,撐船人站在河里劃船顯然不合理。”“哦!”老師為之一震。“那你的看法呢?”“一組一只船,按老師的要求這個游戲做不起來,我的看法是一組應該配有‘二只船’,全組的人員先跳上第一只船,站穩后同心協力再依次上第二只船,如此循環反復直到將全組人都運過河,這樣既符合常理,又能使我們緊密團結協作,因為這是確保小組獲勝的關鍵。”這個學生一口氣說完,有幾個同學竟大聲議論起來。老師環顧一下四周,為這位學生豎起了大拇指,當眾鼓勵這位學生大膽地發表他的看法。于是,老師召集全體學生討論,重新修訂規則。明確了競爭目標的各小組練習興趣大增,他們積極思考、討論取勝的關鍵,確定自己最佳的過河方案。學生的學練熱情也感染了老師,老師喜形于色,課堂氛圍相當好。像這種沒有預設的生成,這在體育課堂上是屢見不鮮的。體育教師不能把這些“節外生枝”看做是教學異端,對學生的聲音,切不可置若罔聞。相反,教師要善于傾聽,用心去發現學生發言的閃光點,追溯思維的起因,并用一種開放的心態,充分利用學生的問題資源,在提煉成有效資源后,帶著學生一起去分析、討論、分享。也就是要提高教師的應變能力,能抓住生成時機,運用教育機智因勢利導,可產生良好的教育和教學效果。綜述以上,預設是前提,生成是關鍵,將預設和生成結合起來不僅是一種教育的科學,更是一種教育的藝術。課堂上,只要教師能善于營造和諧、愉悅的氛圍,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抓住疑點、重點、閃光點,通過師與生、生與生的交流互動,碰撞出思維、情感、認識的火花,那么,我們一定能收獲無法預約的精彩。

作者:姜炳泉 單位:浙江省桐鄉鳳鳴同福初中

參考文獻:

[1]吳玲、吳支奎.有效生存植根于精心預設[J].課程•教材•教法.2007(7):13-17

[2]葉瀾.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1997(9)6-10

[3]熊生貴.生成植根于預設[J].四川教育.2005(12)19-20

[4]克里克山克唐納德.教學行為指導[M].時綺.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3

[5]陳運保.教學的生成性及應對措施[J].中國教育學刊.2006(3):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