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態文化資源保護與發展研究
時間:2022-10-22 08:44:42
導語:活態文化資源保護與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連的民藝有著廣泛的社會影響。如布藝、農民畫、面塑、泥塑、木偶、皮影、刺繡這些都與人的活動息息相關,是靠人傳承下來的,這也是民間活態文化的主要特征。現如今,由于現代文明的沖擊,民間美術也面臨困境,隨著民間藝人的去世減少,民間活態文化就有可能失傳。關于活態文化的研究,是強調以活的文化事實和傳承人群體為研究主題的文化價值觀,是強調將民間藝術類型還原到生活事實的基本研究原則,強調田野文本的寫作應以活態文化傳承人、地方知識及生活經驗解釋為活的文本。由于長久封閉于天地一隅之中的民藝及民間藝人,他們的手藝代代相傳,但對外界的信息所知有限,也不太清楚自己的藝術價值。只有記錄這些民間藝術和技藝的傳承人,為其打開思路,進行創新,才能使這些珍貴的民間活態文化資源得以傳承和發展。
二、大連活態民藝資源調研與分析
通過對大連活態民藝資源實地考察,了解民藝資源的現狀,讓大連珍貴的民藝活態文化資源可持續發展,提升大連的軟實力、凸顯區域文化與經濟特色,為大連城市經濟建設服務。筆者以大連剪紙為例,進行問卷調研與分析。此次調研人次459人次,男性201人,占總人數43.79%,女性258人,占總人數56.21%。年齡均為18歲以上成年人。第一階段調研針對剪紙藝術的受眾人群和傳播途徑進行設問:如您通過哪種途徑了解大連剪紙藝術?參與問卷的人群有37.38%的人是通過電視網絡,12.62%的人是通過學校課程,14.02%的人是通過書籍,17.10%的人是通過宣傳展出,13.27%是通過競賽比賽了解的,12.15%的人通過社區活動,其它途徑為13.46%。第二階段調研針對剪紙藝術市場和剪紙內容進行設問:如“請問您愿意主動購買或嘗試制作剪紙藝術嗎?”對這個問題有55.99%的人表示愿意,44.01%的人表示不愿意。當問及您認為剪紙藝術有什么作用?有26.19%選“傳統文化繼承”,20.00%的人選“節日氣氛的渲染”,19.59%的人選“動手能力的培養”,17.66%的人選“審美裝飾”,16.55%的人選“經濟利益”。第三階段調研針對剪紙藝術的創新、傳承、保護進行設問:如:您認為剪紙藝術傳承與保護的突出問題是什么?認為缺乏資金支持的人數占32.24%,認為傳承人稀少的人數占28.76%,認為政府保護政策不夠完善的人數占20.70%,認為人們重視程度不夠的人數占18.30%。調研問卷設問層層遞進,緊扣文章主題,從調研問卷可看出:雖然剪紙看起來技藝簡單,但是能夠熟練掌握的人卻不是很多。尤其是年輕人基本沒剪過紙。建議學校和社區多舉辦一些展覽和比賽活動,讓更多的人投入活動中。更應該在我們這一代重視起來。
三、大連活態文化資源傳承與創新的途徑探析
(一)將大連民藝調研資料與大連地區高校人才培養相整合。將大連民藝活態資源融入高校藝術文化創意教學中,開辟高等院校多元教育模式。以大連民藝活態資源為研究核心,提煉民間藝術中的精華,使之成為高校文化創意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新源泉之一。通過在人才培養的理念、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方法、實習實踐、師資培養等方面相互結合,使之能在更深層次上與創意產業教學相結合,使大連民間藝術活態文化資源得到傳承和發展,同時也能夠促進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另外,邀請民藝傳承人到高校參與教學也是活態傳承的一種重要方式。民藝傳承人到地方高校任教,以滿足人才培養所需要的“懂民藝、通實踐”師資力量。(二)大連民間藝術活態文化的數字化保護。對大連民藝活態文化數字化保護,是民藝傳承與傳播的有效方式。利用數字技術對民藝種類、內容進行文字、照片、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各類載體的記錄,并將數據資源進行標準化輸入和轉化,實現系統化整合、專業化分類和信息化儲存,最終通過數據庫等形式,達到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保存、管理、交換和利用的目的。這種用文字、音像、視頻的方式,以現代科技手段對大連民間藝術活態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保護,是當前有益也有效的傳承和保護。對大連民間藝術考察收集而來的素材進行系統的分類和整理,利用電腦手段,按照類別歸納、匯總、整理傳統民藝圖形與圖像資料,并對素材進行文字的說明性標注。目前,這種數字化保護的研究己開始應用。(三)將大連民藝創新與發展與旅游文化相整合。在旅游文化開發過程中,旅游紀念品最大的特點與價值是獨特性的紀念意義。從這一點說,民間藝術最能成為旅游紀念品。民間藝術可通過創新訓練,融入旅游區創新發展中。將民間藝術與旅游文化相結合,比如結合大連特定旅游區文化需求,通過對民間藝術符號的表現形式、材料工藝等方面創新,讓民藝作品走進市場,與大連旅游文化相結合有目標、有重點地進行實施,這是由民間美術的地域性所決定的,這將有利于社會民藝融入生活從而拓寬了民間藝術的應用途徑。(四)加強政府對民藝活態文化的保護。民間藝術的載體是民間藝人。包括民間傳說的講述者、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民間的表演藝術家。他們通過口傳身授,一代代將技藝傳承下來,沒有他們,今天的我們就不能了解到如此豐富斑斕的民藝作品。各級政府對大連民間藝術活態文化資源的代表性傳承人的重視與扶持,是活態傳承的關鍵。可通過文藝基地建設、實地采風、藝術表演和普及等,統籌區域文化建設。樹立一批德藝雙馨、造詣深厚的民間藝人大家,并進行宣傳和加大推介力度,從而整合優勢資源,探索大連民間活態文化傳承發展的新途徑。
參考文獻:
[1]李香會,李睿煊,李朝暉.遼寧民藝創新與高校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大眾文藝,2017.02.28.
[2]曹亞蘋.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平臺設計研究.華東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16.11.20.
作者:李香會 李睿煊 單位:大連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 上一篇:通識教育背景下高職數學教學改革
- 下一篇:淺談鋼琴音樂文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