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文化發展困境及路徑
時間:2022-07-08 04:55:58
導語:鄉村振興文化發展困境及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新時代背景下,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鄉村振興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經途徑,轉變產業結構、在農村發展二三產業勢在必行。文化是一個民族的底蘊,是一個區域的精神命脈,是引領二三產業發展的精神支撐。目前,農村文化發展處于初期階段,發展效能不高,要通過科學、大膽、積極的規劃,打造切實可行的路徑。在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背景下,要加速農村文化發展,解決“三農”問題。基于此,分析了當前存在的問題,探索農村文化發展的路徑。
關鍵詞:鄉村振興;文化發展;困境
1相關概念解析
1.1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戰略基于農村發展,將農村發展和城鎮發展放在同等地位,通過發揮鄉村的主動性,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將農村發展打造成中國經濟建設的有效引擎。傳統的發展是農村支持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城鎮需要反哺鄉村,實現城鄉經濟要素、發展元素之間的有效互動。基于此,鄉村振興戰略通過發揮鄉村自身的“造血”功能,實現鄉村整體協同、穩定發展。鄉村振興本質上是構建文明和諧、共同富裕、生態發展、產業興旺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鄉村振興要實現“五位一體”的發展,打造農村發展新氣象。
1.2鄉村文化
鄉村文化的主體是農民,通過農民的各種文化活動來體現。鄉村文化的產生與農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是農民一代又一代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傳承和積累。從廣義上說,鄉村文化是指一個民族社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說,鄉村文化是指農民在生產實踐中創造的一切精神成果。首先,鄉村文化誕生于農村,成長于農村,是農村的精髓。鄉村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根,城市起源于農村,是農村建設的升華[1]。其次,鄉村文化反映了農民的處世原則、理想追求和社會認知模式。再次,鄉村文化是相對城市文化、服務農村的特殊形式。最后,鄉村文化的發展離不開農村,鄉村文化的良好發展可以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2鄉村振興背景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面臨的問題
2.1農村產業發展緩慢,現代化水平不高
農村產業發展的融合程度較低。當前中國農村產業建設處于初期階段,大多數農村產業鏈條較短,一般是從田間到市場,缺乏對農產品的深度加工,基本都是提供低端的農業附加品。例如,在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的趨勢下,很多農戶開始種植綠色無公害蔬菜,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農民的整體收入,但整體上這一產業鏈條依然很短,難以提升產品附加值。在中國大多數地區,生產經營產品沒有獲得質量認證,因此在蔬菜的質量和品控上,很難做到統一把關。現如今,絕大多數農產品市場沒有品牌效應,建設和發展效能不高,因此農民的關注點是怎么才能將產品賣出去[2]。在實際建設和發展中農村產業信息化程度不高,存在技術水平低的問題。農業資源開發具有鄉情鄉韻特點,相關產業沒有發揮出其特點,不能形成農業文化聯動和生態、體驗型旅游模式。此外,農村產業發展中的品牌效應不強。
2.2文化建設乏力,文化發展效能偏低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政府對鄉村文化大力扶持,但對提升文化服務效能、增強鄉村文化發展效能的力度不夠,打造文化建設新常態是需要審視的問題。在農村建設中,專門進行文化建設的場所較少。一方面,農民的綜合素質不高,不能深刻認知農業發展中文化建設的效能以及文化對產業發展的推動效果。在農村生活的居民,一般教育水平不高,更多地重視物質享受,忽視文化發展對自身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農村封建迷信的思想尚未完全革除,一些低俗文化愈演愈烈阻礙了鄉村文化的建設和發展,不良文娛活動也會影響鄉村風貌的建設。很多農民平日無所事事,利用打麻將等打發時間,影響家庭和諧,造成村民精神萎靡。
2.3城鄉發展不均衡,農民獲得感較低
城鄉發展差距大是導致整體鄉村文化建設效能不高的重要因素之一。相較于農村,城市文化建設的基礎設施完善、文化氛圍濃厚,但農村卻達不到這樣的效果。要想發展文化事業,改善本地基礎設施,加強公共服務投入,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是首要條件。就目前情形來看,很多城鎮和鄉村之間差距較大。例如在教育方面,農村小學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師資力量薄弱。當前中國已經普及了義務教育,但農村依然有很多人不能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依然很大。農民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賺錢和解決溫飽問題上,加之自身教育、素質和技能等問題,導致整體文化產業輸出力度不足,即使在農村有相關的文化輸出項目,但農民對此興趣不高。
3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策略
3.1加強政府引導,保證文化產業的資金供給和企業供給
鄉村振興下的文化管理需要做好統籌規劃。政府部門應重視鄉村文化的發展,并積極促進鄉村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雙繁榮。加大對鄉村文化發展的建設投入,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經濟發展能夠保證鄉村文化建設的順利開展。應構建鄉村文化建設資金庫,增加對鄉村文化建設的投入,保證有足夠的資源和充足的資金投入鄉村文化建設,給農民提供更多樣的文化活動。第二,政府部門可以制定一些優惠政策吸引文化產業下鄉或利用本地文化特色吸引產業下鄉,豐富鄉村生活。鄉村文化的發展需要不斷增加鄉村文化資金的投入,因此要多措并舉貫通投資渠道,優化融資環境,逐漸形成多元發展、多措并舉的投融資格局。利用好本地基層文化基礎,發揮鄉村文化傳播陣地的作用,搭建好三下鄉等舞臺,有效壯大鄉村文化發展隊伍。在展現新時代農村、新時代農民、新時代農業精神風貌的主題上,創作一大批能引起農民共鳴的文藝作品。政府部門要加強專業人才的選拔,懂農業、懂農村、愛農民,加強涉農文化和資源的支持,這樣才能有效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第三,應加強文化資源的供給,提供符合村民實際需求的文化資源,這樣才能實現村民和文化的有效供給和供需平衡[3]。
3.2挖掘地方特色,制定地域化的鄉村文化發展方案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在農村文化建設過程中,應加強對本地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保護。第一,在鄉村文化建設過程中,應重視本地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根據農民文化心理和基本行為習慣,提升鄉村文化建設的有效性。重視地方文化的保護和開發,加強農民對本地精神文化的了解和構建,將鄉村文化的發展作為現代化農村建設的必由之路,在建立多種積極措施的影響下,讓本地物質文化得以完整地保存。第二,要重視對精神文化的傳承。勤勞、淳樸、善良是農村不可磨滅的精神品質。應充分利用政策優勢,加強宣傳和引導,讓村民了解到淳樸鄉風和民風的重要性[4],引導村民積極主動投身到鄉村文化構建中。第三,在進行全面發展的過程中,應對本地文化特色進行定向宣傳和加工,培育出有價值、有特色的文化,重視穩定持久特色產業的構建,實現文化建設的初衷。
3.3發展鄉村經濟,穩定鄉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在提升鄉村文化建設的過程中,不能忘記鄉村經濟的發展。社會意識是由社會所影響而存在的,而文化的發展是建立在經濟制約的基礎上所延伸出來的產物。若是沒有物質方面的保證,低水平的鄉村生活直接影響文化的發展。一方面,事實證明一個鄉村經濟發展,村民在物質生活有效提升后,就會大大提高對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如果一個鄉村經濟發展不穩定,那么村民則更側重于溫飽問題,而不是文化補給。另一方面,農村經濟發展整體上是穩步向前的,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民的文化需求和文化建設要求也更高。在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的步伐上,提供有效協同的文化補給是一個需要思考的課題。第一,地方政府應扶持農村發展,依托特色產業,構建起獨有的產業鏈,增強在經濟競爭中的優勢地位。第二,地方政府應根據本地文化特色,打造有價值、有特點的文化旅游項目,例如可以將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個宣傳點。第三,本地的傳統民居較多,可以將周邊民居加以改造,打造特色村落,吸引外來城鄉居民旅游或參加農家樂,發展城鎮周邊游。
4結束語
鄉村振興是中國發展的重要道路,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經之路。實現鄉村振興應講究一定的方法。鄉村振興不是盲目發展,而是應當建立在經濟發展基礎上,充實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實現農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滿足。大力發展農村文化產業,有助于提升農民的素質,培養農民價值觀,對于提升整體文化事業發展效能具有推動作用。基于此,廣大農村文化事業建設者應加強對本地文化的探索和調研,打造最適合本地農村發展的文化產業模式,提升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效能。
參考文獻:
[1]張帆.關于持續推動農村文化建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N].文藝報,2021-03-08(003).
[2]王春霞.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研究———河南省焦作市文化服務建設為例[J].現代農業研究,2021,27(3):72-73.
[3]朱艷琳,謝乾豐.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鄉賢文化建設探析———以吉安市為例[J].湖北農業科學,2021,60(4):155-159.
[4]肖書芳.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可及性提升對策[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32(3):253-255.
作者:唐文艷 單位:廣西藝術學院
- 上一篇:建筑文化發展路徑研究
- 下一篇:國有企業文化發展戰略研究
精品范文
5鄉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