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傳統文化教育論文
時間:2022-09-07 09:55:26
導語:日本傳統文化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文化立國戰略與“傳統與文化教育”
上世紀90年代,隨著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推進,日本青少年生活的環境發生了急劇變化,伴隨而來的是行為不良、心靈空虛等現象的凸現。對此,日本社會普遍認為必須加強對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豐富他們的心靈世界,而傳統文化教育被認為是豐富心靈的有效手段。在此背景下,日本各地教育委員會啟動了傳統文化教育項目。可以說,這個時期傳統文化教育主要是被當作加強道德教育的手段而引起重視的。2002年文化審議會發表了一份咨詢報告,題為《創建尊重文化的社會—為了實現每個人都擁有豐富心靈的社會》,闡述了日本以“文化立國”為宗旨的文化發展戰略。它從五個方面闡述了文化對于國家和社會發展的作用:“文化(1)對于人能像人一樣地生活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2)能夠產生人與人之間的連帶感和凝聚力,是人與人共同生活的基礎;(3)能夠實現更高水準的經濟活動,同時(4)促使科學技術和信息化的進步,真正為人類的發展帶來益處,甚至(5)可以保持世界的多樣性,成為世界和平的基石。”[1]報告還提出了創建尊重文化的社會的五條途徑,其中與教育密切相關的一條途徑是“培育珍視文化的心靈”,它又包含五個方面:(1)充實尊重日本歷史、傳統及世界多元文化的教育;(2)推進兒童的文化體驗活動;(3)豐富教師的感性和文化涵養;(4)重視國語;(5)振興地方文化。 [2] 值得注意的是,自文化審議會的報告之后,日本開始用“傳統與文化教育”一詞代替“傳統文化教育”。東京都“日本的傳統與文化”課程方案對“傳統與文化”的內涵作了如下闡釋:“傳統與文化”不僅僅指由過去傳承而來的傳統文化,它還包含了三個方面:“歷經漫長歲月、形式發生多種變化而傳至今日的事物”“在現代得到好評的有價值的事物”和“形成新的文化并將在未來繼續擁有生命力的事物”。它們相互交融,形成一條自過去流向未來的綿延長河。[3]那么,“傳統文化教育”與“傳統與文化教育”的區別是什么呢?和文化教育學會創始人之一、參與研制東京都“日本的傳統與文化”課程方案的中村哲對此闡釋道:傳統文化教育是與培養熱愛家鄉、珍視家鄉的文化遺產和歷史的情感與態度這一愛國主義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宗旨聯系在一起的。而“傳統與文化教育”的宗旨則是培養能夠理解、表現、交流和創造傳統與文化之價值的素質。[4]由此可見,日本的“傳統與文化教育”不止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而是進一步推動傳統文化價值的創造;它不限于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的培養,而更重視文化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傳統與文化課程的研制與實施
文化審議會審議報告之后,日本各地相繼開始了傳統與文化教育的研究和實踐。1.東京都地方課程“日本的傳統與文化”東京都教育委員會自2005年開始實驗“日本的傳統與文化”課程。課程方案強調這門課程的宗旨“不僅僅在于加深對鄉土和祖國的傳統、文化以及歷史的理解,而在于它有助于培養自主地、創造性地繼承和發展傳統與文化的實踐力,培養以這種素質和能力為基礎去理解和珍視異文化、接納價值觀的差異并得到世界各國信賴和尊重的人”。[5]課程內容包含四個方面:(1)別具特色的技藝與日本人的心靈;(2)衣•食•住;(3)藝術與表演;(4)保存與修復中存在的問題。由于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傳承是文化創新的基礎,因此經歷漫長歷史積淀的傳統文化在課程中占據大部分內容,只是在這門課程中傳統文化的學習始終是與現在和未來文化的創造聯系在一起的。與課程方案相配套的教材集為學校實施課程方案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教材集由“基本單元”“體驗和創造單元”“新文化單元”三部分構成,每個單元包含若干教學材料供選擇:(1)基本單元中的內容有:色、形、紋—學習使用包袱布之一,折疊、包裹、打結—學習使用包袱布之二,日式游戲,筷與碗,日本的住宅,日本之音,節日的魅力,等等;(2)體驗和創造單元中的內容有:制作漫畫畫卷—從鳥獸戲畫、北齋漫畫到現代動漫,摩登城市東京的生活文化,身邊的信息和媒體,探索出版文化的誕生,儀式中的音和音樂,世代相傳的日本民歌,大相撲和現代生活,和服的著裝,學“道”—花道、茶道、道具和工具,生活中延續著的江戶文化,學習武道,學習象棋,學習圍棋;(3)新文化單元中的內容有:現代藝術中隱含的日本傳統和文化,折紙鶴——宇航員野口的“宇宙鶴”計劃,從“和”中創造出日本品牌,西式舞蹈與和式樂器的結合,等等。課程方案參照當時日本所有學科通用的評價維度,從“興趣和態度”“創造力”“發表和交流能力”“鑒賞能力”這四個評價維度,來對每個教學活動展開評價。2.“傳統與文化”校本教學計劃東京都內開展傳統與文化教育的高中各自結合學校和所在社區的條件,開設了各種各樣的校本課程。下文以其中一門課程的年度教學計劃為例(見表1),考察其如何體現過去、現在與未來的聯系。課程名:從江戶到東京及現代日本的文化①(2學分)。目標:通過學習江戶文化,了解日本的傳統和文化,進而理解日本各地的傳統和文化的精彩之處。并以國際化的東京為焦點,培育面向未來傳承和創造文化的態度。課時:每周2課時(2課時*35周/年,共70課時)。“從江戶到東京及現代日本的文化”課程為期一年,共含12個單元,幾乎每個單元都包含了“傳統與文化”所指的三類事物。(1)表現“歷經漫長歲月、形式發生多種變化而傳至今日的事物”有:以千社帖、垃圾袋上的傳統圖案為例的江戶市井文化,以江戶的傳統節日、江戶城布局結構為例的江戶文化,等等,讓學生從現代生活中發現傳統,發現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聯系,并比較、發現不同地區的傳統文化存在的差異和共性。這種對傳統文化價值的發現和理解為文化創新能力的培養奠定了基礎。(2)表現“在現代得到好評的有價值的事物”有:“傳播至世界的日本文化”和“得到世界好評的日本的傳統和文化”兩個單元所列舉的事物,讓學生認識到這些得到好評的現代文化凝聚著日本傳統的精神和審美觀。(3)表現“形成新的文化并將在未來繼續擁有生命力的事物”:這類事物尚不存在,是需要新一代去創造的事物,因此這類事物是期待學生創造、通過學生實際的創作活動來表現的,這些活動都是在培育通向未來的新文化創造力的萌芽。由此可見,該教學計劃充分體現了將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文化,將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將知識理解、情感態度的培養與創造力的培養有機融合的理念。
三、從培養文化創新能力的角度改進我國傳統文化教育
黨的報告明確提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可見,黨和政府對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視。在黨和國家的文化發展戰略下,傳統文化教育在中小學受到高度重視,推進傳統文化教育的力度已不亞于日本。特別在通過傳統文化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培養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方面不遺余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從文化創新的角度來看,“我國傳統文化教育缺少了日本‘傳統和文化教育’所具有的將過去、現代和未來文化相聯系的視野,缺乏面向未來的文化創造的追求。通過傳統文化教育培育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及提高道德品質,這些固然重要。但是,從建設創新型國家和發展文化軟實力的國家戰略來說,僅局限于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是遠遠不夠的。”[7]文化強國不僅需要新一代重視、熱愛、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更需要從未來的角度汲取傳統文化的養分,創造出可以傳至明天的優秀文化。只有這樣,中華傳統文化才能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因此,今后我國的傳統文化教育還應從基于傳統文化進行文化創新的能力培養上來考慮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進,為此提出以下建議。1.挖掘、展現優秀傳統文化得以被傳承至今的歷程及其相關人物的事跡任何傳至今日、具有持續生命力的文化遺產,都經歷過前人吸收其他文化精華、與時俱進地進行創造性改造的過程。例如,漢字是世界上罕見的擁有5,000年歷史的古老文字,它由象形字演變而來,成為既表音又表意的方塊字。與古代漢字相比,今天的漢字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它能傳至今日,并能在國際上被越來越多的人掌握,要歸功于前人的創造,其中包括上世紀50年代漢語拼音方案的制訂、信息時代漢字輸入法的發明。因此,在有關漢字的學習主題中,教師不能止于展現漢字的悠久歷史、對亞洲國家產生的影響,還要激發學生思考漢字為什么能經久不衰,引導他們去探究漢字的演變過程,了解漢語拼音和漢字輸入法的發明故事,從中找到問題的答案,甚至還可以讓學生了解日本是怎么使用漢字并創造出新的漢語詞匯的。學生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不僅可以產生自豪感,而且可以感悟文化發展的真諦,學習文化創新的精神。2.直面傳統文化的當代境遇和課題,激發學生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使命感《品德與社會》和《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大都有涉及陶瓷等中國傳統工藝的內容。筆者認為,在涉及這方面內容時,教材不僅要展現傳統工藝的精湛,同時還要直面這些傳統工藝曾經或正在面臨的問題和困境,引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生存狀態的關注以及振興它們的使命感。例如,筆者在主編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品德與社會》教材(2005版)時,在四年級第二學期第二單元“千年文明 獨具風韻”中設計了“瓷器與china”一課,課文在展現中國瓷器歷史之悠久、工藝之精湛后,寫道:“中國是最早發明陶瓷的國家,但是近代以后,西方國家陶瓷制造業迅速發展,而我國卻由于科學技術以及科技教育發展緩慢,陶瓷業水平遠遠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為了重振中國陶瓷的雄風,陶瓷行業的人們正在通過科技創新,改進生產工藝,努力提升中國陶瓷業的水平。”然后呈現景德鎮研制的大型陶瓷隔熱瓦作為“神州六號”飛船穿的“防熱衣”,為陶瓷在航天領域的應用開辟一條新路的事例。實際教學中有學生課后不由地發表感想:“瓷器是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寶物,作為中國人的后代,不能讓它落后于他人!”“我要學陶瓷藝術,以后設計出世界上最好的瓷器。” 每個地區都有獨特的文化遺產,這些文化遺產在保護過程中都會面臨各種難題,教師要將這些難題化為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在充分認識該文化遺產價值的同時,知道該文化遺產在保護中面臨的難題,指導學生通過制訂保護方案和行動計劃,參與到當地保護文化遺產的討論和行動中,如:制作一本圖文并茂、有吸引力的“我們家鄉的文化遺產”宣傳手冊,組織宣講團到景區或展覽館進行講解。另外,應開展包含欣賞、理解、創作和表達四個環節的深度學習。很多學校的傳統文化課程都是一次一主題或一周一主題,學生對某一具體的傳統文化的學習只能蜻蜓點水、淺嘗輒止,既無法深刻體會傳統文化的魅力,更沒有機會應用所學知識和技藝,結合現實生活進行創作和表達。而前述東京都的傳統和文化課程,每個學期的主題并不多,每個單元都是圍繞某個傳統文化遺產開展長時間的深度學習,給學生細細品味、慢慢琢磨、充分探討和創作的機會。
總之,我國中小學應借鑒日本的“傳統與文化教育”,立足過去、現代和未來之間的聯系,挖掘中華傳統文化中各種代表性事物在滋養學生心靈、培育文化創造力方面所具有的價值,研究開發更加豐富多樣的傳統文化教育資源,特別是開發更多體現創新精神的傳統文化課程資源,在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力、鑒賞力和文化自信的同時,培育他們面向未來的文化創造力的萌芽。
參考文獻:
[1][2]文化審議會.文化を大切にする社會の構築について~一人一人が心豊かに生きる社會を目指して[R].2002:2,10-12.
[3][5][6]東京都教育委員會.東京都立學校設定教科•科目『日本の伝統•文化』カリキュラム[G].2006:2,2,27.[4]中村哲.學校を活性化する伝統•文化の教育[M].東京:學事出版,2009:26-27.
[7]沈曉敏.從文化傳承到文化創造——日本“傳統與文化教育”的走向[J].全球教育展望,2011(11):83-89.
作者:沈曉敏 單位:華東師范大學
- 上一篇:電子商務數據庫安全隱患及對策
- 下一篇:文化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互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