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法邏輯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應用

時間:2022-03-17 08:39:28

導語:語法邏輯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法邏輯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應用

一、語法邏輯與其教學現狀

(一)語法邏輯。邏輯一詞從狹義上講,指的是思維的規律,是與人思維、意識相關的學問。廣義上的邏輯則主要泛指規律,包括思維規律與客觀規律。顧名思義,語法邏輯即是學習“語言”的方法、規律,是運用語言表情達意的一套規則,在一定層面上等同于“語法”,強調的是語言在運用上、組合上的語法結構的規范性和正確性。但是,語法邏輯還有更深層次的內涵。因為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語文更是集合語言、語法、語用等眾多因素的學科。牽涉到文字的問題,就必須考慮到語言的語法成分和語法邏輯,此時的語法邏輯不僅要求其語法使用正確,還要求所說的語言符合內容上、語義上的“正確”,即符合人們約定俗成的共同的說話習慣。(二)語法邏輯在當下教學中的地位。語法邏輯可劃分為三大類,即古代漢語的語法邏輯、現代漢語的語法邏輯和外語(英語)的語法邏輯。“語法邏輯”教學在當下的語文教學中存在著一定的困境。古代漢語的語法邏輯在教學中趨于碎片化,只有在文言文教學中稍有提及,同時,限于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教學任務的安排,古代漢語的語法邏輯教學在高中教學中始終不全面、不系統、不深入;現代漢語新興于20世紀初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經過近百年的發展,逐漸走向成熟,但在教學中只有病句題專門考察其語法問題,閱讀、寫作的教學中少有系統地講解語法知識、強調語法邏輯,更不要說將語法邏輯嵌入到整體的語文教學活動中,促進教學活動的開展;而現代漢語與外語的語法邏輯雖有相同之處,但囿于學科法方面:學生需要清楚句子的構成要素、各要素所涉及到的眾多詞語、各個詞語的詞性問題;在語法邏輯方面,學生造句時,需要辨析不同要素間的關系、掌握小說四要素、考慮到小說文體的特征等問題。此環節中,通過句法填充,解決語言層面的問題。在第二環節中,則著重分析句子對文章的引導意義,其中分析句中詞語的特征及其指涉的方向。如探析能充當主語的“祥林嫂”一詞,就能夠明確其概念特征指向她的出身、她經歷的事件、她精神崩潰的原因,以及封建社會中眾多的“祥林嫂們”的命運等等。由此,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入挖掘,完成了從句法填充向文本分析的過度,也落實了語法邏輯教學的“基本任務”和文本探析的教學任務。(三)從還原“故事原型”拓寬詩歌文本。董乃斌曾說:“中國文學確實有著悠久深厚、豐富多彩的敘事傳統。以文史不分家著稱的中國古代文學和史學,從源頭上就顯示了豐沛的敘事性特征。”他認為中國文學不僅是抒情的文學,同時也是敘事的文學,古老的中國文字,就是為記事敘事而產生、而進化、而成熟的。自然而然,承載著先民們豐厚文化情感的詩歌、文言在一定層面上都包含了敘事的成分。既然是“敘事”,那就可以找到當中的“故事原型”,或者通過語言,無限地接近故事最初的樣子。相較于句法填充、辨析詞性等教學方法,還原故事原型則從句群的角度來進入文本,考察的是學生對一個或多個句群的組織能力,鍛煉到的不僅僅是學生的語言表達、寫作的能力,更多的是思維邏輯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筆者在講述杜甫詩歌的時候,從詩歌的敘事性切入,通過讓學生還原“故事原型”來重新掌握詩歌。這樣做的原因有三:根據已有詩句,讓學生充分發揮聯想和想象,補充完整該詩歌的“創作情境”,能夠充分地鍛煉學生的語法邏輯能力;在還原詩歌故事原型的過程中,教師充當知識儲備庫,讓學生在講述故事時,增強對詩歌的理解、對詩人情感的深入分析;打破詩歌“抒情化”這一固定教學模式,增強趣味性、故事性,幫助學生由文本分析層面進入到文化表述層面。從課堂的生成情況來看,效果良好。學生對第一首《蜀相》的故事表達雖然還不算熟練,但在第二首《旅夜書懷》和第三首《詠懷古跡》的學習時,已經漸入佳境,語言邏輯清楚、表述得當,對詩歌的主題、詩人的情感表達也能表述準確。這種讓學生進入到詩歌的原始情境中,更能夠喚醒學生對詩人情感的共鳴,對詩歌的掌握也就格外深刻。

三、語法邏輯教學對當下的意義

語法邏輯教學在高中語文課堂上較少系統的講解,尤其是現代漢語的語法邏輯問題,長久以來都被忽視。但語法邏輯是一切文章的必備要素之一,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能力之一。我們必須要將語法邏輯的教學問題放在突出位置,認識到語法邏輯教學的重要意義。(一)對語法邏輯在教學中的地位的再度審定。高中語文教學與其說是對語法邏輯問題進行無意識地忽視,不如說是師生在語法邏輯這一難題面前都選擇性地回避。一方面,語法邏輯問題在試卷中少有專項考察,導致師生皆不重視;另一方面,現代漢語的語法邏輯與古代漢語的語法邏輯、外語的語法邏輯相比,有其特殊性和復雜性,不少老師也難準確、熟練地提綱挈領,在短時間內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指導。甚至有戲言稱,語文老師等著英語老師教給學生語法知識,而英語老師則等著語文老師對學生的語法問題進行專門訓練。這雖有夸大的成分,但也在一定層面上說明了大家對語法知識這一難題的回避態度,更不用說深入分析語法知識背后的語法邏輯了。但是,語法邏輯問題必須在教學中得到解決。筆者認為,將語法邏輯教學深入到課堂當中,能夠幫助學生,甚至是部分語文教育從事者重新認清語法邏輯在語文課堂中的重要地位,認識到其對小說、詩歌、散文等文體的基礎性作用,對學生讀、說、聽、寫、思等能力培養的意義。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和教師重新審定語法邏輯教學重要性,在語法邏輯的學習中研究文本,在文本的理解中思考、辨析語法邏輯。(二)對高中語文知識的全面貫徹。語法邏輯既指向學生的基本功———掌握語言的運用方法,還指向語文教學的人文層面———增強學生的感悟力與思維力。在教學活動中,語文教學常被分為三大部分:基礎知識、閱讀與寫作,這三者都是以“語法邏輯”為根基、以語言文字為肌理、以思維邏輯為靈魂導向。在基礎知識方面,無論是字音字形、成語、病句還是語言得體、詞語辨析均涉及到語言在運用上、結構上的正確性,滲透到詞性、搭配等細微問題;閱讀上,鑒賞性閱讀雖然以修辭為主,其實與句子、句群的語法理論不無關系。寫作上,遣詞造句準確生動的表達和合理的謀篇布局也都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語法和邏輯修辭知識。一方面,以語法邏輯為核心的教學方式將會全方位、多維度地輻射到語文教學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以閱讀促進寫作與鞏固基礎知識,以寫作提升閱讀質量和人文素養,將會從多個層面反饋于“語法邏輯”的學習任務。(三)對新課標思想任務的具體落實。語法邏輯還涉及到高中語文教學更深的層面。其于語文學科的4個核心素養和12個課程目標息息相關。只有掌握了語言的語法邏輯,才能實現語言的建構與運用、促進思維發展與提升、提升審美的鑒賞力與創造力、實現文化的傳承與理解,才能更好地落實12項課程目標,進一步深化語文教學。

明確語法邏輯教學的思維培育目標,探尋出有效的語法邏輯訓練的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從而進一步拓寬以語法邏輯為教學切入點的邏輯思維規律,是當下語文教學應該思考的一個重要方向,也是在教學實踐中亟待解決的一個教學“痛點”。作為一線的高中語文教師,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同時也有能力從“語法邏輯”著手,直面語文學習中的語法痼疾,為盡早解決這一痼疾貢獻自己的心力。

作者:楊鮮亮 單位:廣東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