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信貸資金的機理及路徑研究

時間:2022-04-09 09:43:23

導語:商業銀行信貸資金的機理及路徑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商業銀行信貸資金的機理及路徑研究

信貸配給與商業銀行信貸資金配置效率缺失

在信息完全對稱狀態下,因商業銀行能夠準確觀測到貸款風險,抑制了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問題。商業銀行通過利率調控可以實現信貸資金出清的目標,使商業銀行的資金投放意愿呈現單調遞增態勢,即貸款利率越高,商業銀行放貸意愿越強。然而,在信息不對稱狀態下,因商業銀行無法準確觀測到貸款風險,貸款利率必須控制在優質企業可以接受的適度范圍內。因為,一旦貸款利率超越該范圍,一方面,大量優質企業就會退出信貸市場,逆向選擇就會發生;另一方面,借款企業因無法承擔高利率成本而促發高風險博弈行為,道德風險就會發生。此時,商業銀行無法通過利率調控來實現資金出清目標,因為,一旦貸款利率超越適度范圍,隨著貸款利率的提升,會加劇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導致商業銀行的預期收益下降。顯然,商業銀行預期收益不再是單調遞增態勢,而是呈現“拋物線型”態勢。商業銀行基于收益最大化原則,將最優貸款利率定位于預期收益最大值所對應的利率位置,而該利率明顯低于瓦爾拉斯均衡狀態所對應的利率水平,導致信用等級不足的中小企業群體被排除在信貸之外,信貸配給發生。信貸配給的生成如圖1所示。在圖1中,D(i)、S(i)分別為信貸資金的需求曲線與供應曲線,Q點為S(i)與D(i)的交點,即Q點為瓦爾拉斯均衡點,瓦爾拉斯均衡點所對應的均衡利率為iQ,A點為商業銀行預期收益最大化的決策位置,利率i*為預期收益最大化所對應的最優貸款利率。假如,商業銀行將貸款利率確定在均衡點Q所對應的iQ利率水平,則可實現信貸市場供求的均衡狀態,此時,D(iQ)-S(iQ)=MQ。但是,商業銀行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標,在其利益最大化狀態A點所對應的最優貸款利率i*位置實施放貸,此時,商業銀行貸款資金的投放量為MA=S(i*),而信貸市場資金需求量(B點所對應的資金規模)為MB=D(i*),從圖上不難看出,商業銀行將最優貸款利率i*作為放貸決策點,因i*位置所對應的資金供求規模失衡,即MA<MB,導致信貸市場規模為ΔM的信貸需求無法得以滿足,從而引發信貸配給問題。顯然,變量ΔM形象地刻畫了信貸配給程度,其中:ΔM=MB-MA=D(i*)-S(i*)。在圖2中,縱坐標M與橫坐標C分別代表商業銀行的信貸資金發放規模與貸款企業的平均信用等級水平,M(C)代表依賴于借款企業平均信用等級水平的商業銀行信貸資金投放曲線,為一單調遞增曲線,即:dM(C)dC>0,這是由于商業銀行的放貸意愿與借款企業的平均信用等級水平呈正相關關系。在信息完全對稱狀態下,因商業銀行具有準確識別借款企業信用風險的能力,將借款企業的平均信用等級水平設定在C1位置,即可實現信貸資金的市場出清目標,此時,商業銀行所發放的信貸資金規模為M(C1)。但是,在信息不對稱情形下,商業銀行無法準確觀測到借款企業的信用等級水平,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的發生將成為“常態”。商業銀行清楚地知道,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將促使部分“劣質”企業進入信貸行列,這將導致企業借款的平均信用等級水平受到稀釋而出現下降,出于利益最大化的理性考慮,商業銀行將企業借款的平均信用等級水平下調至C2位置,此時,商業銀行信貸資金發放規模由M(C1)下調為M(C2),其中:ΔM=M(C1)-M(C2)。可見,信貸配給引發商業銀行理性下調信貸市場的資金投放規模,使信貸市場形成ΔM規模的資金供求缺口,導致部分企業的資金需求無法通過信貸市場得以滿足,而無法通過信貸市場獲得資金支持的借款企業只能是那些信用等級水平較低的中小企業群體。因為,國有企業等大型企業因其強有力的資產實力和市場規模優勢,往往具有較高的信用等級水平,成為商業銀行優先放貸的借款群體。此外,商業銀行信貸資金規模的下調,使ΔM規模的信貸資金無法通過市場化方式出清,出于資金持有成本的考慮,商業銀行將實施信貸配給機制,將ΔM規模的信貸資金通過非市場化方式低成本的配給國有企業等大型企業,這些低成本資金將被國有企業等大型企業運用于邊際收益較低的領域,導致ΔM規模的信貸資金被低效運用。由此可見,在信貸配給機制下,商業銀行將部分信貸資金低成本地配給處于信貸融資過度狀態的國有企業等大型企業,使這些低成本信貸資金被國有企業等大型企業低效運用,而處于高邊際收益行業的中小企業卻因無法獲得信貸支持而失去規模發展的機會,從而引發商業銀行信貸資金配置效率的缺失。對此,必須通過金融創新機制對信貸資金配置效率加以改進。

銀保協作與商業銀行信貸資金配置效率改進

信貸市場信息不對稱促使信貸配給機制形成,信貸配給機制導致商業銀行預期收益呈現“拋物線型”的分布規律,基于利益最大化動機,商業銀行將依據預期收益分布來實施信貸投放決策,從而引發商業銀行信貸資金投放軌跡發生調整,使商業銀行放貸曲線從原有的“單調遞增”態勢調整為“拋物線型”的“先增后減”態勢,而商業銀行資金投放軌跡的改變,使信貸市場的瓦爾拉斯均衡點發生轉移,從而降低了商業銀行信貸資金配給效率,對此必須加以治理。本研究認為,構建銀保信貸協作機制(簡稱“銀保協作機制”),充分發揮擔保機構對于借款企業信息的地域性優勢,可以有效緩解銀企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有利于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的管控,從而促使商業銀行將信貸資金投放于邊際收益較高行業的優質中小企業群體,不僅可以最大程度地滿足優質中小企業的信貸需求,而且有利于改進商業銀行信貸資金的配置效率。商業銀行信貸資金配置的過程,就是信貸市場資金供求缺口逐步遞減的過程,直至達到信貸市場資金供求的瓦爾拉斯均衡狀態。資金供求缺口的存在,使部分借款企業的融資需求無法得以滿足,從而閑置了一定規模的資金需求,這就等于信貸市場耗散了一定規模的資金效用,因此,商業銀行實現信貸資金均衡配置的過程,就是信貸市場資金效用耗散的過程。“耗散”來源于物理學科中的熱力學理論,具有“資源浪費”之意。為深入分析,本研究將物理學科中的熵耗散理論引入到金融學領域,以此來拓展和深化現代金融理論。我們以熵的大小來計量信貸市場資金效用的規模,簡稱為“資金效用熵”。設曲線Md=Md(i)與MS=MS(i)分別表示資金的需求曲線與供應曲線,X為信貸市場的瓦爾拉斯均衡位置(兩曲線交點),iX為資金供求的瓦爾拉斯均衡位置X所對應的均衡利率水平,S(iX)為均衡狀態所對應的資金效用熵,則資金效用熵的定義為:S(iX)=∫ix0[Md(i)-MS(i)]di。此外,本研究給出商業銀行信貸資金配置效率的評價原則:在商業銀行信貸資金配置均衡狀態下,資金效用熵耗散規模越大,信貸資金配置效率就越低;資金效用熵耗散規模越小,信貸資金配置效率就越高。也就是說,商業銀行實現信貸資金配置均衡狀態時,信貸市場耗散的資金效用熵規模越小,則商業銀行信貸資金配置效率就越高。在圖3中,Ld為資金需求曲線,呈現單調遞減態勢,說明借款企業的資金需求與貸款利率呈現負相關性。在信息完全對稱狀態下,資金供應曲線LS應為單調遞增曲線,此時,B點為資金供求的瓦爾拉斯均衡位置,iB為均衡位置B點所對應的均衡利率水平。依據上述給出的資金效用熵定義,可得到均衡點B的資金效用熵S(iB),結合數學分析中的定積分理論,可知S(iB)的數值規模應等于S△OBD(三角形OBD的面積)。但是,在信息不對稱狀態下,資金供應曲線將是LS與L''''S兩部分組成的折線O-A-C,呈現“先增后減”態勢,此時,C點為資金供求的瓦爾拉斯均衡位置,iC為均衡位置B點所對應的均衡利率水平。于是,依據資金效用熵定義,即可得到均衡點C的資金效用熵S(iC),其數值規模應等于四邊形OACD的面積。通過上述比較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在信息完全對稱下,商業銀行實現信貸資金配置均衡狀態時,信貸市場耗散的資金效用熵為S(iB)的數值規模,而在信息不對稱下,商業銀行實現信貸資金配置均衡狀態時,信貸市場耗散的資金效用熵規模為S(iC)。不難看出,S(iC)>S(iB),且S(iC)-S(iB)=S△ABC,也就是說,信息不對稱引發商業銀行信貸資金配置均衡狀態由B點向C點轉移,導致信貸市場多耗散了數值規模為S△ABC(三角形ABC的面積)的資金效用熵,造成了信貸市場資金效用熵的較大浪費。然而,在銀保協作型信貸模式下,通過銀保協作機制,可以很好地緩解商業銀行與借款企業之間的銀企信息不對稱問題。此外,銀保協作機制所具有的貸款風險“雙重防火墻”功能,將有利于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的管控,這些都將誘使商業銀行提升市場出清資金的規模與意愿,以降低信貸配給的幅度,導致資金供應曲線上移,從原來的L''''S上移到L″S,此時,商業銀行的資金供應曲線將是由LS與L″S兩部分組成的折線O-E-F,呈現“先增后減”態勢,F點為資金供求的瓦爾拉斯均衡位置,iF為均衡位置F點所對應的均衡利率水平。于是,依據資金效用熵定義,即可得到均衡點F的資金效用熵S(iF),其數值規模應等于四邊形OEFD的面積。由圖可知,S(iF)<S(iC),且S(iC)-S(iF)=S陰影部分(四邊形ACEF的面積),也就是說,銀保協作機制促使資金供應曲線上移,引發商業銀行信貸資金配置均衡狀態由C點向F點轉移,使借款企業減少了數值規模為S陰影部分(四邊形ACEF的面積)的資金效用熵,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信貸市場資金效用熵的耗散程度。依據上述提出的商業銀行信貸資金配置效率評價原則,即可得出如下結論:在銀保協作型信貸模式下,銀保協作機制的建立,使商業銀行在實現信貸資金配置均衡狀態的過程中,信貸市場耗散的資金效用熵出現了大幅度下降,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改進了商業銀行信貸資金的配置效率。本研究認為,應從銀保協作視角來設計路徑,以此來改進商業銀行信貸資金配置效率。

1.建立銀保信用風險分擔機制。信貸配給將導致商業銀行信貸資金配置效率缺失,而信貸配給的形成正是商業銀行信用風險控制的結果,為此,建立銀保信用風險分擔機制,就是為商業銀行分擔信用風險,提升商業銀行的放貸意愿,以此改進商業銀行信貸資金的配置效率。此外,銀保信用風險分擔機制不僅要強化擔保機構對于借款企業信用風險的承擔能力,同時,還要注重來自于借款企業的信用風險在銀保之間的科學化配置問題,一旦上述條件不能同時滿足,則將影響到銀保信用風險分擔機制的功能,從而影響商業銀行信貸資金配置效率的改進程度。2.建立銀保信用信息共享機制。銀企信息不對稱,是造成商業銀行信貸資金配置效率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在中小企業信用信息方面,擔保機構具有地域優勢及信息成本優勢,這是原定位于國有企業等大型企業信貸投放的商業銀行所不具有的優勢,這將在很大程度上制約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建立銀保信用信息共享機制,就是為了利用擔保機構對于借款企業信用信息的地域及成本優勢,為商業銀行降低自身的逆向選擇操作及防范借款企業的道德風險提供了重要依據,有利于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的管控,從而有利于商業銀行信貸資金配置效率的改進。3.建立銀保貸款協同運作機制。銀保協作的優勢之一在于實現來自于借款企業的信用風險在銀保信貸體系的內部化配置。銀保信貸體系在貸款運作過程中,必須經過擔保機構的擔保審核流程與商業銀行的貸款審核流程,然而,因銀保自身內部的委托機制及銀保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將誘使銀保體系的經理人因高風險博弈而促發道德風險,導致貸款運作過程中存在違規擔保、違規放貸等行為,成為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的“潛在隱患”。因此,建立銀保貸款協同運作機制,就是要消除銀保自身內部及銀保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以規避貸款運作過程中道德風險的發生,有利于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的管控及信貸資金配置效率的改進。4.建立銀保風險協作管理機制。銀保協作的另一優勢在于實現信用風險的“雙重防火墻”功能。銀保信貸體系在發放貸款之后,必須實施對借款企業的貸款資金進行跟蹤與監管,因借款企業為銀保信用風險的共同來源體,銀保信貸體系應建立銀保風險協作管理機制,對來自借款企業的信用風險實施雙重管理,并建立信用風險的雙重預警系統,一旦銀保信貸體系的某一方監測到來自借款企業的信用風險預警信號,發現預警信號的一方可及時將預警信號傳遞給另一方,以便對借款企業的信用風險進行協作性管理。因此,建立銀保風險協作管理機制,為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的有效管控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有利于商業銀行信貸資金配置效率的改進。5.建立銀保金融生態優化機制。社會整體信用狀況、社會征信體系的完備性、法律法規的完備性等金融生態因素,對銀保信貸體系的放貸活動具有重要影響。一方面,社會整體信用狀況不足,將引發商業銀行的逆向選擇操作及借款企業的道德風險,成為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發生的潛在因素;另一方面,法律法規的非完備性,導致無法通過法律法規來加大對經理層的懲治力度,從而無法對銀保經理人的道德風險行為形成有效約束,不利于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的管控。因此,建立銀保金融生態優化機制,有利于為銀保信貸體系的順利運作提供重要的環境保障。

本文作者:顧海峰工作單位:東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