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干預改革供暖機制論文

時間:2022-05-29 05:59:00

導語:政府干預改革供暖機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政府干預改革供暖機制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中國供暖體制的歷史變遷;當前中國供暖體制的主要問題;改革供暖體制,如何發揮好政府管制的作用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國際能源價格高擎,國內煤電價格亦扶搖直上、中國的福利供暖制度始于20世紀的50年代、背離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住房制度改革使得福利供暖體制失去了存在的基礎、與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的要求相矛盾、給財政帶來沉重負擔、引入競爭機制,深化供暖企業改革,實行城鎮供暖特許經營制度、轉變定價主體,由政府主導定價轉為市場形成價格、政府間接調控、建立低收入者供暖保障制度、完善供暖體制改革配套措施、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等,具體請詳見。

國際能源價格高擎,國內煤電價格亦扶搖直上。原材料、勞動力等各項成本的上升,對企業的經營獲利能力提出巨大的挑戰,而持續上升的CPI也讓老百姓的荷包明顯吃緊。作為計劃經濟遺留的最后一塊“蛋糕”--供暖,成為改革的難點和焦點,政府如何發揮作用,既保障居民的正常生活和經濟的平穩運行,又能實現企業健康持續的發展,是目前亟須探討的問題之一。

一、中國供暖體制的歷史變遷

中國的福利供暖制度始于20世紀的50年代,參照當時蘇聯的模式,初步建立了住宅鍋爐供暖體系。從那時起,如同住房等其他社會福利一樣,供暖成為計劃經濟時代一項重要的社會福利事業,曾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體現。到了20世紀80年代,由于國際國內能源短缺,供暖體制改革逐漸提上日程。在國家城市集中供暖產業政策指導下,通過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城市集中供暖有了比較快的發展,但由于體制原因,供暖一直實行福利制。直到20世紀90年代,國家對公用事業行業提出了轉變經營機制的要求,國家有關部委先后出臺了一系列宏觀指導意見和標準規范,國內一些城市相繼進行了供暖體制改革的試點。2005年建設部等八部委(局)聯合《關于進一步推進城鎮供暖體制改革的意見》(建城[2005]220號),就完善供暖價格形成機制,逐步推進供暖商品化、貨幣化提出指導性意見。標志著中國的供暖體制市場化改革正式啟動。

二、當前中國供暖體制的主要問題

(一)背離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

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征即平等性、競爭性、法制性和開放性。市場經濟的優越性不僅是優化配置資源,更重要的是不斷促進社會、市場、技術向前發展,降低社會交易成本。而現行福利供暖體制源于計劃經濟體制,已經不適應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表現在:現行福利供暖體制的思想理念來源于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一切國家管、一切政府包”的傳統福利觀念,違背了市場經濟的原則,造成了居民采暖冷熱不均、政府干預左右為難,企業供暖入不敷出三方不滿的局面:一方面交了熱費的居民因為沒有交費的人而受到停暖斷熱的牽連,一方面住房閑置戶因為沒有采暖而要求付費而感到不公,再加上低保困難戶交不起費,供暖企業除了耍態度,向政府要錢,別無他法。而政府是兩頭都要顧,兩頭都顧不過來,畢竟財政是有限的。這也是近幾年供暖問題頻頻曝光的根本原因。

(二)住房制度改革使得福利供暖體制失去了存在的基礎

中國福利供暖體制基礎是住房福利制度以及單一的住房公有制。從20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中國逐步進行了城市住房改革,通過住房制度改革,目前全國城鎮80%以上的住宅已經歸城鎮居民所有,單位不再擁有住房的產權。尤其是勞動力市場的發展和住房二級市場的開放,職工流動和住房交易使許多單位原有住房的所有者或使用者,已經不再是原單位的職工,再由單位承擔采暖費用顯然是不合理的。另外,不少企業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甚至進入破產程序,也無法為職工支付采暖費。這都造成了供暖企業資金回收困難,供暖難以正常進行。更難的是,供暖企業還沒有完全成為市場主體,一方面實行企業化經營,另一方面又要承擔政策性義務,在居民和單位不能正常交費,又無政府補貼的情況下,仍然要按政府的要求向居民供暖。所以說,舊體制實際上已經使供暖陷入惡性循環。

(三)與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的要求相矛盾

據測算,目前中國民用建筑能耗量占全國商品能耗總量的25%,其中60%為采暖能耗,相當于發達國家在同等條件下采暖能耗的3倍,不僅造成資源浪費,還加劇了城市大氣環境的污染,直接影響了投資環境和人民群眾的長遠利益。這種狀況與絕大多數供暖企業為國有企業,且是當地唯一的供暖企業,缺乏競爭不無關系。同時也與中國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國策相矛盾。

(四)給財政帶來沉重負擔

長期以來,中國政府對公共事業一直奉行“只投資,不受益;只建設,不經營”的原則。這無疑加重了政府的財政負擔。隨著煤電能源供應緊缺形勢進一步嚴峻,政府為福利供暖支付的費用將遠高于20世紀。20世紀90年代初,北京市政府為福利供暖的埋單高達5000多萬元,近幾年的數字更是數倍于此。財政補貼下的政策性虧損掩蓋了一切。

三、改革供暖體制,如何發揮好政府管制的作用

政府管制又稱為政府規制,是政府干預市場的活動總稱。供暖體制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供暖體制改革不僅要考慮供暖改革本身的問題,制定和實施相應的政策;同時要有相應的燃煤價格及供應,國企改革,財政稅收及其他的配套政策。在改革中,正確、積極的發揮政府管制的作用才可能既保障居民溫暖越冬,又保證供暖企業的健康發展。

(一)引入競爭機制,深化供暖企業改革,實行城鎮供暖特許經營制度

所謂特許經營制度,意即在統一管網規劃、統一服務標準、統一市場準入、統一價格監管的前提下,供暖企業通過公開競標獲得特許經營權,由供暖行政主管部門頒發特許經營許可證;未獲得特許經營許可證的企業,一律禁止其從事供暖生產經營。非經營性自然供暖單位,不予頒發特許經營許可證;凡違反特許經營管理規定的,取消其特許經營權。這意味著供暖市場將逐步打破壟斷,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提供了無限的商機。用特許經營的方法將社會資金吸納入公用事業的建設,這是西方從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的做法。實行特許經營需要解決好與特許經營相關的一系列法律問題。另外,如何正確處理政府監管問題,也會影響到特許經營的實施效果。

(二)轉變定價主體,由政府主導定價轉為市場形成價格、政府間接調控

供暖產業中,經營輸熱管網屬于自然壟斷,對于自然壟斷業務可以實行繼續由政府管制價格,而供暖屬于非自然壟斷,應該引入競爭,企業通過競標以最優價格上網,從而打破壟斷高價。

供暖價格改革首要任務是在供暖環節實現由政府定價轉為市場定價,而熱價形成的前提是一個自由、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供需雙方是完全的市場經濟主體。供暖企業能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用戶能自由選擇、自主決策,雙方實行等價交換。具體來說:一是實現供暖服務商品化。一方面付費主體由職工所在單位逐步轉為用戶,這樣熱量消費由供需雙方直接交易,熱費由用戶直接支付給供暖企業。另一方面改變采暖由按面積收費轉變為按實際耗熱量收費。在舊體制下,熱耗量和熱費是完全脫節的。由于用戶不能調節和控制用熱量,按面積收費實際掩蓋了不同建筑位置、不同的生活習慣、用熱方式產生的耗熱量的差異。這種收費方式使用戶不關心節能,造成能源浪費,企業供暖成本加大。供暖系統改造實現分戶計量后,按實際熱耗量繳納采暖費使用戶有了明確的利益界限。在既定成本(可支配收入)的約束下,用戶根據效用最大化原則,合理用熱。二是供暖企業市場化以市場形成供暖價格。從生產角度看,供暖企業必須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的市場競爭主體,按照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的原則提供最優產量,實現利潤最大化。因此供暖企業必須實行市場化改革。首先,應轉變政府職能、深化國有供暖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實行政企分離。供暖企業應是投資主體多元化、經營市場化的現代企業。其次,引入競爭機制,降低供暖成本。

(三)建立低收入者供暖保障制度

目前的供暖對象中,只有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及效益好的國有企業在執行熱費補貼,而其他民營企業、個體業者及社會其他方式就業者卻享受不到熱費補貼政策。因此,需要政府來協調平衡。眼下最現實的應是,政府采取互助基金的形式,向各單位統收。并將統收的錢,通過社保等渠道,發放到每一位應該享受“明補”之人的手中,從而避免當前“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全額補貼;企業單位有錢則補,沒錢不補;沒有單位的個體工商戶及靈活就業者無人給補”現象。

(四)完善供暖體制改革配套措施

供暖體制改革不僅僅是供暖企業自身的改革,還涉及煤電供應和采暖供暖方式等。在按照市場價格采購煤電的,建立煤電供應保障機制,確保供暖企業有煤可用。推廣新型采暖供暖方式,通過稅收、環保政策鼓勵供暖企業采用環保節能的供暖方式,通過財政稅收手段鼓勵用戶采用環保節能型采暖設施,推動節約環保型社會的建立。

(五)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

政府進行管制是為了矯正和改善市場機制存在的缺陷,過度的干預會加劇市場的扭曲。因此加強政府管制首先要實現政府職能的轉變,這里需要強調的是由經濟性管制向社會性管制的轉變,直接管制向間接管制的過渡以及微觀規制向宏觀調控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