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關系探討論文
時間:2022-04-01 04:35:00
導語:現代化關系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城市化與現代化兩個概念的內涵
1.1城市化的涵義
城市化,或稱城鎮化,都市化,是英文Urbanization不同譯法。Urban(城市)是Rural(農村)的反義詞,除農村居民點外,鎮及鎮以上的各級居民點都屬于UrbanPlace(城鎮地區)[1]。根據城市的發展歷史,現代城市由Hamlet(小村)、Village(村莊)、Town(鎮)、City(城市)、Metropolis(都市)一步步演變而來的。所以UrbanPlace(城鎮地區)既包括City,也包括Town,因此將Urbanization譯做城鎮化更全面。
對于城市化的涵義,不同的學科分別依據各自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例如,人口學認為城市化是農村人口轉變為城市人口的過程;地理學認為城市化是農村地域轉變為城市地域的過程;社會學家認為,城市化是由農村生活方式轉化為城市生活方式的過程;經濟學家認為,城市化是由農村自然經濟轉化為城市集約大生產的過程[2]。盡管不同學科理解的側重點不同,但大家一致認為城市化是一個過程,是人類文明由低級向高級不斷發展的過程,是社會分工和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的結果,它包括人口的非農化、產業的高級化、地域景觀的復雜化等。
1.2現代化的涵義
現代化的英文是Modernization,根據《牛津英漢大詞典》注譯有兩個含義:①現代化,②現代文明。現代化這個術語開始被學者們廣泛使用是在1958年,丹尼爾·勒納發表《傳統社會的消逝》一書中。勒納提出了相互對立的兩種社會系統,一是傳統社會,一是現代社會[3]。所謂傳統社會是指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人們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比較落后,生產力較低的前工業社會;而現代社會則指市場經濟在社會中占主導地位,人們的思想觀念有很大的提高,生活方式有很大的改進,生產力較高的工業社會及后工業社會。并且他認為現代化就是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一個過程,是一個從傳統的農業社會、農業文明向現代工業社會、工業文明轉變的過程。
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國學者英·克爾斯給現代化下了一般定義的同時,還給出10項指標來明確現代化的狀態和發展水平,它們分別是①人均GDP3000美元以上;②第一產業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下降至12%-15%;③第三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比重上升至45%;④非農業就業人口在總就業人口中所占比重超過45%;⑤成人識字率超過80%;⑥大學生占20-24歲年齡人口比重10%-15%;⑦城市化50%;⑧每千人擁有的醫生數為2人以上;⑨平均預期壽命70歲;⑩人口自然增長率1%以下[4]。可見現代化也是一個由低級社會不斷向高級社會轉化的過程,其實質是由于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極大提高,出現了產業多樣化與高科技化;生產的社會化與集約化;勞動者的文化、科技、健康觀念等方面的高素質化;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漸富裕化。
2城市化與現代化的關系
2.1城市化過程與現代化進程是相生相伴、既聯系密切又有區別
城市是人類第二次社會大分工,即農業和商業、手工業分離的產物,這就意味著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是城市興起和成長的前提。所以從廣義上說,自從有了“城市”,城市化進程也便開始了,只是在前工業社會,城市化速度實在太慢了,由于工業化的推動,城市化進程迅速加快。現代化起源于工業化,但它不僅包含現代工業,而且還包含有現代農業,現代科技和人的思想觀念的先進性等,所以城市化早于現代化。到了工業社會,通過工業化,城市化過程與現代化進程緊密相聯,其相生相伴的關系越來越明顯。從區域來看,工業化水平高的地方,城市化水平和現代化程度也較高。從時間來看,自工業社會以來,世界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基本一致。
現代化源于工業革命,但不僅僅限于工業化。工業化推進了城市化,但城市化也不僅包含工業化。相對而論,城市化更側重從地域角度來推進農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轉變及城市內部的地域級差的轉化,而現代化更側重從社會的角度來推進社會各要素變化的文明進程,但現代化的含義更為全面,它既包括兩種地域的整合,又包括社會結構的優化等。所以從內容看,城市化是現代化的一個方面;從時間角度來看,城市化是現代化不可逾越的發展過程。
2.2城市化的本質是現代化
在現代化的實現過程中,最具有革命性的是經濟現代化,即社會生產方式的現代化,而生產方式的現代化必然要求人力、資金的集中,城市化正是在這種生產要素高度聚合的背景下產生的特定現象。
從工業革命一開始,城市化也就順應了現代化發展的要求,促進了兩種地域明顯的分異,一種是促使了現代意義上城市地域的形成;另一種是導致農村地域發生了深刻變化。由于城市化過程中城市產生的巨大集聚力和輻射力,農村地域的優化要素不斷向城市集聚,由此城市的勞動生產率得到了顯著的提高,產業開始出現了專門化和多樣化,科學技術在生產與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城市居民的生活得到很大的提高,這一階段完成了現代化的第一階段——工業現代化階段。
當城市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城市化過程開始有要素的集聚走向擴散階段,社會生產力進一步提高,產業分工更加復雜,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提高,現代化建設覆蓋范圍變寬,這時進入現代化的第二階段——工農業及其它行業的現代化階段。
將來隨著城市化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城市要素與農村要素將融合共生,社會生產水平更高,社會文明程度在所有人群中得到共同提高,人民生活將更加富裕,現代化建設的內容更加全面,這樣就進入現代化的第三階段——社會的現代化階段。可見,城市化發展過程所帶來的各個方面的變化正是現代化建設所要求變革的內容,所以從城市化引導的動力機制看,城市化的本質就是現代化。
3我國城市化與現代化進程的發展狀況
3.1我國城市化與現代化進程不同步
早在1964年,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在20世紀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綱領,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決議中進一步強調了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意義[5]。事實上,我國城市化與現代化進程不同步。①“一五”計劃時期(1953-1957年),我國仿照前蘇聯的發展模式,過分強調重工業的發展,大大推進我國工業現代化進程,同時城市化水平得以迅速提高,城市化水平由1952年的12.5%增加到1957年的15.4%;②“”至國民經濟恢復期(1958-1965年),1958年開始的“”完全違背客觀經濟規律和中國國情,工業的發展依賴于“人海戰術”,農業人口爆發性進入城市,1960年城市化水平為19.7%。1961年進行國民經濟的調整,注重現代化的內涵建設,動員大批城鎮過剩人口返回農村,1965年城市化水平下降至17.9%,城市化進程與現代化建設協調發展;③“”時期(1966-1976年),當時錯誤地推行大規模的“上山下鄉”運動,工廠內遷,大批城市人口遷往農村,1976年城市化水平降至17.4%,這種非正常現象極大的阻礙了工業現代化、農村城鎮化進程,由此阻礙全國現代化建設,國民經濟持續惡化;④建設“四個現代化”時期(1978-1992),“”結束后,我國現代化建設曾有短暫的“洋冒進”,總的看來,城市化進程得到極大的發展,但在我國城市發展的指導思想上,一直貫徹的方針是“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使我國城市化水平滯后,現代化建設與城市化進程本質上沒有得到很好結合,城市化扯了現代化建設的后腿;⑤現代化城市建設時期(1992-),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給城市建設以巨大的推動力,招商引資、全國文明城市、衛生城市、優秀旅游城市評比相繼拉開城市環境建設的高潮,城市環境質量明顯改善[6]。深圳、上海按西方口徑統計已率先步入現代化城市行列,城市化與現代化建設相得益彰,而農村城鎮化與農村現代化建設形勢依然嚴峻。
3.2城市化水平與現代化建設水平的地帶性差異
用全國各地區的城鎮人口與總人口比例表示城市化水平,用人均GDP來粗略的反映現代化進展,對兩者進行比較(見表1)。我們發現: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區往往也是現代化程度較高的地區,東部是我國經濟發達地區,同時表現在城市化水平和現代化發展程度也較高,其市鎮非農業人口比例和人均GDP分別為33.8%、9364元(1998年),而西部作為我國落后地區,它的城市化水平和現代化發展程度明顯偏低,分別為20.7%、3838元[7][8]。但從現代化與城市化發展的潛力來看,東部有著較成熟的工農業發展基礎,較雄厚的科技優勢,較高的城市密度等,而中西部則有著較豐富的耕地、自然資源。
4我國城市化的現代化建設道路的構想
(1)結合上面的分析,根據現代化的內涵,我國城市化道路的選擇不應局限于“大城市論、小城市論和中等城市論”的爭論,而應注重于現代化內涵的城市化發展道路[9]。目前,我國現代化發展的現狀是工業現代化建設程度快于農業現代化建設程度,城市化發展滯后于工業化,總的看來農業發展的滯后嚴重影響了城市化發展與現代化建設的進程;現代化發展存在著地帶性差異,所以我國城市化道路選擇不僅要考慮不同地區不同階段的發展重點問題,還要考慮不同地區的適宜性問題。
(2)東部地區是我國城市化水平與現代化水平相對較高的地區,其工農業生產率、人民生活水平較高、思想觀念也較先進。同時,本地區設市城市和大城市多,分別占全國的44%和43%,城市設施和條件相對較好,但由于絕對人口和外來人口多,人均耕地少,城市負荷重,以致非農人口轉化壓力大,舊城改造難度大。如果我們在城市化道路選擇中不分析該地區特點,盲目強調本地區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發展,勢必影響城市化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也限制了先進思想在本地區的普及,由此影響現代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因此本地區城市化和現代化發展的重點是要突出非農人口的轉移和農業現代化建設兩個方面。選擇的城市化道路要以保護耕地,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為核心,強化區域城市規劃,有針對性的發展小城市、小城鎮;大城市則在內涵建設基礎上,形成有生命力的城市帶、城市圈,發展都市農業,促進城市健康發展。
(3)中部地區是我國城市化水平與現代化發展程度居中的地區,它的現代化發展優勢有:人均耕地最為豐富,農業生產潛力大,同時其農業生產率較高,工業也有一定的基礎,正處于工業化的前半階段,其現代化建設的主要目標是要考慮到工業的現代化建設問題。本區城市化已有一定的基礎,城市體系框架已初步形成,城市化正從發育階段進入成長階段。但是中心城市在區域經濟中地位不突出,或者城市首位度過高,缺乏承上啟下的次級經濟中心城市。結合現代化與城市化水平的實際,本區的城市化發展應在不抑制區域大城市發展的前提下,大力發展地區中心城市,形成多個中心城市組成的城市體系,以工業帶動農業的發展,提高農業現代化的水平,使城市化與現代化同步發展。
表1東中西三大地帶城市化與現代化部分指標對比(1998)
Tab.1Thepartialindicatorsofurbanizationandmodernizati-onamongthethreedistricts
市鎮非農人城市密度人均GDP工業全員每醫生人均
地區口比重(%)(個/平(元)勞動生產負擔人耕地
方公里)率(元/人·年)數(人)(畝)
東部33.82.18936435484.255790.78
中部26.60.83513926982.466541.87
西部20.70.26383828543.546501.24
資料來源①表中第一欄數據來自參考文獻[8];②第二欄數據來自《中國城市統計年鑒(1999年)》和參考文獻[7]并經過整理得到;③其它各欄數據來源于參考文獻[7]。
(4)西部地區是我國待開發地區,其城市化水平和現代化建設程度最低。目前該地區的現代化建設的突出問題是現有基礎較差,工業發展水平較低,其工業化發展程度還處于工業化初期階段,工業化任務還遠沒有完成,農業生態環境脆弱。城市化發展處于初級階段,不僅中小城市、小城鎮沒有得到相應的發展,而且大城市發展也顯得不足,所以本區城市化發展道路應是在加強農牧業、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著重發展大城市,提高它的功能和實力,以帶動西部地區的全面發展。
1謝文蕙,鄧衛.城市經濟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0
2許學強,周一星,寧越敏.城市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陶文達.發展經濟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4吳永保.城市現代化及其指標體系的構建與應用[J].城市發展研究,2000,(8):25-27
5蔚芳.城市化與現代化[J].城市問題,2001,(3):16-19
6顧朝林,柴彥威,蔡建明,等.中國城市地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85-87
7王石生,余天心.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發展優勢形勢的比較分析[J].中國財經信息資料(京),2000,(7):12-21
8陸大道,劉毅,樊杰,等.1999中國區域發展報告[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113-114
9胡彬.從工業化與城市化的關系探討我國城市問題[J].財經研究,2000,(8):46-51
- 上一篇:城鎮化水平基本判斷論文
- 下一篇:人事廳職稱改革工作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