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民生科技發展研究

時間:2022-04-26 09:14:28

導語:公共政策民生科技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共政策民生科技發展研究

【摘要】民生科技在推動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其主要的支撐力來自于公權力及其附隨的政策工具。從公共政策視角審視民生科技發展,對加速推動和保障民生科技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關鍵詞】公共政策;民生科技;政府

一、民生科技:一種客觀的現實需要

民生科技作為政府主導的科學技術發展的價值要求,既關系著科學技術自身的發展,也關系著科學技術發展的目標達成度。公共政策作為維系和推動民生科技發展的主要工具,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從字面來理解,民生科技是民生和科技的合成詞,這既包含著價值指向性問題,也包含著工具指向性問題,是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有機結合。從概念上看,民生科技就是“指與解決、服務民生問題直接相關的科學技術,就是與廣大人民群眾物質生活、社會安全、心理健康以及文化追求等切身感受和現實利益問題相關的科學技術”。[1]在實現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過程中,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推動科學技術與民生福祉有機結合,讓科技發展助力民生、讓科技發展服務民生、讓科技發展推動民生,是擺在理論界和實務界案頭的重要任務。新世紀新階段,民眾的需求發生了重大變化,“我國逐步從提高物質需求向提高生活質量需求轉變,民眾渴求健康、環保、安全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2]從現實情況看,“民生科技由于貼近人民需求,因此與其他類型的科技相比更易于在區間推廣。”[3]總之,民生科技的發展固然有理論層面的激發,但更多內容則是來自于民生領域發展的實際需要,是理論和實踐協同推動的結果。

二、民生科技發展的公共政策缺位

(一)民生科技政策價值凸顯不足。民生科技政策的價值指向既不是簡單地民生,也不是簡單地科技,而是民生科技,強調科技發展的民生指向性、融合性和協和性,是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統一。在具體民生科技政策設計上,多數時候我們是強調工具理性,即更多地借助于科技來解決問題,強調事后的糾正、調整。而民生科技強調前瞻性,即在民生科技政策方案形成之前,就著眼于具體的民生問題,著眼于具體的科學技術的應用,民生科技的核心要義在于“為了人”的科技,但在具體的政策運行過程中,受制于功利思想的影響,價值論者與工具論者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片面性的問題,前者更多地強調“為了人”,后者更多地強調“問題的解決”,由此生發開來,民生科技價值難以有效地糅合到一起。(二)民生科技政策方案質量不高。民生科技政策方案對于政策運行具有直接作用,民生科技政策方案問題剖析越準、方案的對策應對就越具有針對性,其效果就會越好??陀^現實是,在民生科技政策方案制定過程中,政策參與者與政策參議者往往都會各取所需,為我性地輸出個人或團體訴求,對具體的民生癥結與科技的項量關系分析不深,對民生與科技的契合性挖掘不足。(三)民生科技政策執行被權力裹挾。在民生科技政策運行過程中,政策執行者往往會根據個人偏好進行政策裁量,符合自身需要的或能夠給自身帶來利益的政策,就多執行,相反,不符合個人需要或不能給自身帶來利益的就漠不關心地執行。在民生科技政策執行過程中,政策往往被權力綁架,政策演變成地方官員或地方政府謀取私利的工具。(四)民生科技政策跟蹤問效不足。比較而言,民生科技是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生物、環境、農業生產、醫療衛生等相關的內容,就其輻射的領域也是包羅萬象的,很難用具體的文字將其涵蓋到位,這也無形地加大了對民生科技政策效果追蹤的難度。政策需求多元,認識多維,能力素質各有差異,這些都無形中加大了對政策追蹤問效的難度。

三、民生科技發展的進路:公共政策供給質量的改進與提升

(一)進一步彰顯公共政策的民生科技。價值就民生科技價值生成而言,“它的發展過程充滿了各種風險,包括安全風險、環保風險、投入風險、利益風險、科學技術風險和認知風險等,我們需要通過相應的路徑減少或規避公共安全科技發展的風險,促進民生科技的發展。”[4]強化民生科技價值,主要應從民生科技價值理性和民生科技工具理性兩方面入手。對于前者,就是要不斷地創設條件和內容,推動民生科技的融合性,強化民眾的個體認知,使廣大民眾充分看到民生科技的發展對于人自身的意義,不單純是要科技,而是要為了人的科技;對于后者,就是要不斷地用民生科技抑或是科技去解決民生問題,通過問題來解決不斷提升民眾的感悟和理解程度,促使民生科技價值從形而下層面向形而上層面過度,真正實現“讓科技活動和創新成果造福于廣大民眾,為廣大民眾謀福祉”。[5](二)進一步提升民生科技政策方案的質量。民生科技政策方案制定的質量和精確程度直接關系著民生科技問題或癥結的剖解度,如果“癥狀”不清晰,提供的解決方案任憑如何科學、民主和符合法治精神,都是毫無益處的。為此,強化民生科技政策制定,必須精準研判民生科技政策的癥結問題,尤其是要找準與民眾利益最直接、最現實、最相關的問題及其與科學技術的配套程度、契合程度,能夠有效區分哪些是民生科技問題能夠解決的、哪些是民生科技不能有效解決的;哪些是民生科技現在就可以解決的,哪些是民生科技需要在未來解決。按照民生科技問題的大小、強弱精致政策方案,集思廣益、多維協同聯動,確保民生科技政策方案是經得住推敲和研磨的方案。(三)進一步規范民生科技政策執行者的權力邊界。規范民生科技政策執行者權力邊界應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一是進一步規范民生科技政策執行者權力邊界。權力是政策施動的有效保障,必須對政策執行者進行有效規約,以防止權力被濫用,為此,必須明確界定科技政策執行者的權力邊界,即明示給科技政策執行者,哪些是他能做和必須做的事項,哪些是不能做的事項,使其能夠謹慎用權、合法用權和有效用權。二是進一步加強民生科技政策執行者的約權工作。民生科技政策約權應主要從內部慎獨和外部懲戒兩方面著手。所謂的內部慎獨就是不斷提升民生科技政策執行者的慎獨慎微意識,提升個人的內在自省,確保個體行為與政策要求同向同行;所謂的外部懲戒就是努力借助于規范把民生科技政策執行者裝進制度的籠子,使其不敢越雷池一步。(四)進一步提升民生科技政策實效。一是提升民生科技政策運行質量。民生科技政策制定完成后,執行效果對政策實效具有決定的影響和意義。切實關注民生科技政策的執行細節,能夠把政策方案所表征的內容精準地配置好執行內容,能夠努力促使政策執行主體按照政策需求去裁量政策和執行政策。二是跟蹤問效,不斷提升民生科技政策效果?!耙ㄟ^科技政策、財政政策、金融政策等進行引導、規范和管理,創辦中介構有效地傳遞市場信息和技術,并在研發項目的初始投入、新產品購買上發揮更多的作用,引導企業和社會資金的投入,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和轉化體系,為民生科技成果轉化、企業科技進步、生產技術產業化提供前提和保證”。[6]

參考文獻:

[1]李宏偉.民生科技的價值追求與實現途徑[J].科學經濟社會,2009,(3).

[2]蘇玉娟.民生科技與中國夢的實現[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4,(8).

[3]周元.民生科技論[M].科學出版社,2011.

[4]蘇玉娟.民生科技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0.

[5]崔永華.民生視域下的科技發展與政策啟示[J].科技論壇,2012,(8).

[6]張偉.日本民生科技發展戰略和政策支持體系:經驗與啟[J].科學管理研究,2010,(8).

作者:孔凡瑜 唐桂娟 單位:牡丹江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