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權力尋租的危害性透析論文
時間:2022-01-10 04:09:00
導語:公共權力尋租的危害性透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公共權力尋租不僅阻礙了生產了的發展,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如何治理公共權力尋租造成的這些危害問題,促進生產力健康發展以及維護社會正常秩序已成為當前社會關注的熱點和難點,本文僅從公共管理學的角度來分析。
關鍵詞:權力尋租;危害
某種程度上說,政府的權力尋租活動對稀缺資源的配置是毀滅性的破壞,它在原本就稀缺的資源基礎上營造了另一種稀缺:權力稀缺。
一、既得利益團體的形成及權力尋租的延續和擴張
布坎南將尋租分為三種層次:①尋租者向政府關于賄賂討好以取得租金;②由于尋租者的尋租投機活動使政府官員們享受特殊利益,又會吸引人力物力爭奪主管官員的肥缺而發生第二層次的尋租競爭;③如果部分或全部尋租者的超額利潤形成財政收入,那么,各個社會利益團體又可能為了財政收入的分配而展開第三層次的尋租活動。因此,在這三個層次上,一旦政府行動創造了制造出來的稀缺,尋求租金就能產生。論文百事通這三個層次的劃分對基于權力的尋租也適用。這些層次的權力尋租活動連鎖反應和長期作用,就會形成各種互相聯系的既得利益團體,這些利益團體為維護自身利益,不斷拓展尋租范圍,從而形成尋租社會的自我增長機制或擴張機制。很多國家經濟中存在的管制現象并不能用“市場失靈”理論來解釋,卻可以用利益集團對政府管制的需求來解釋。而擴大的管制必將帶來更大范圍和更深程度的權利尋租,于是產生惡性循環。既得利益集團的形成與分配過程是建立在犧牲大多數人利益基礎上的。既得利益集團不僅會有不斷擴大的趨勢,而且會極力排斥新的尋租者進入,力圖壟斷租金,使得租金難以耗散掉。因為,對于既得利益集團而言,它是長期尋租形成的結果,有巨大的沉沒成本,它不希望看到別人與之分享租金。并且,在長期的尋租過程中,它會形成一種對尋租的“路徑依賴”,甚至自覺不自覺的抵制針對權力尋租的改革。
二、權力尋租帶來了惡劣的社會問題
(一)扭曲了社會的激勵機制
前文已經提到,尋租社會將造成稀缺資源涌入非生產領域,帶來配置效率的損失。以中國的科舉制度為例。眾所周知,中國沒有成功的從前現代時期的科學躍升到現代科學,這與中國的科舉制不無關系。從形式上看,科舉制作為選拔官員的一種方式無可厚非。從各種資料看,中國封建制度下當官的地位和收入都是其他職業難望其項背的。而科舉又幾乎成為進入官僚階層的唯一途徑。科舉競爭所要求讀的書,僅限于中國古典哲學和文學的部分內容,考試方法又是刻板的八股文。因此,問題的根源并不是由于中國的制度抑制了知識分子的創造力;實際的原因在于,中國的激勵結構科舉制使知識分子無心從事科學事業,尤其是做可控實驗或對有關的自然假設進行數學化這類事情。所以,既不是儒家倫理、政治意識形態的統一,也不是科舉制本身抑制了中國的天才們發起一場科學革命,真正其阻礙作用,是科舉考試的課程和其激勵結構。公務員之家
(二)造成了貧富差距、社會不平等
與公共權力尋租相聯系的是政府腐敗。我國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權力資源所有權差異所獲得的社會財富大于勞動力資源所有權差異和資本資源所有權差異所能獲得的社會財富。中國的市場經濟主要是由政府主導對傳統計劃經濟改革而成長起來的,政府的權力對經濟的控制力強大。在傳統計劃經濟時期,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是大量存在的,并滲透到了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當這種體制轉軌時,由于體制慣性、思維慣性、模式慣性的存在,政府不可能馬上退出經濟活動領域,于是出現了“看不見的腳”和“看不見的手”交織的狀態。并且,在轉型初期,一般會出現一種體制真空,即舊的制度不起作用了,但新的制度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或難以發揮作用,市場處于無序狀態。一些政府官員依靠掌握的壟斷性的強制權力,在經濟活動的干預和行政管理過程中阻止供給增加,形成某種生產要素的人為供給彈性不足,造成權力個體獲得非生產性利潤。我國出現的“雙軌制”價格和國有企業改制中出現的利用合法或非法的手段獲得特權以占有租金就是如此。
參考文獻:
[1]鄧小平.黨和國家領導體制的改革[A].鄧小平文選[C].北京:人們出版社,1994.
[2]何清漣.現代化的陷阱[C].今日中國出版社,1998.
[3]秦軍、王愛芳.論權力尋租的原因及對策[J].前沿,2003.2.64-66.
[4]葉靜.政府干預中的權力尋租行為分析及其防治[J].公共行政2004.0331-32.
[5]威小斌、高家謀.“權力尋租”問題淺析[J].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2,(2).
[6]郭本海.我國經濟轉型時期的尋租及其治理對策[J].東北大學學報,2001,(7).
- 上一篇:探究我國對外援助管理體制建構
- 下一篇:我國城鄉產業一體化前景展望論文
精品范文
10公共衛生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