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公共品的消費阻力詮釋
時間:2022-04-26 11:10:00
導語:農村公共品的消費阻力詮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農村公共品消費對農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當前,我國農村公共品的需求正呈現一種加快發展的態勢,原有的公共品的國家壟斷供給和城市化傾向,加上“稅費改革”等政策的實施以及農民需求表達機制不暢,直接導致農民在消費公共品時效用的損失。因此,必須圍繞農民的真實需求,創新農村公共品供給模式。
一、農村公共品消費的重要性
農村公共品是指農村地區關乎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發展、農民生活水平的具有一定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產品和服務。農村公共品消費包括對農村基礎設施的利用和農村公共服務的享用。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對農民的消費行為具有多方面的影響:
(一)刺激農村消費水平
我國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總數的70%,農村地區消費需求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隨著農民收入進一步提高,消費觀念更新,過去那種獨立的個人消費品消費已遠遠不能滿足個人消費增加的需要,必須依賴非獨立的消費品即公共品的消費而實現其擴大的消費需求,這必將對道路、電力、交通等基礎設施形成巨大的消費需求。加快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水、電、路等設施的建設,加大農民急需的與生產生活直接關聯的公共產品的投入,可以使農村財政支出有效引致農民消費支出的增加,從而啟動農村市場,拉動內需,促進我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二)提升農村消費質量
公共服務屬于公共品的范疇,農村公共服務就是為滿足農業、農村發展或農民生產、生活共同所需而提供的具有一定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社會服務,是以農業信息、農業技術或勞務等服務形式表現出來的一種農村公共產品。農村公共服務包括農村衛生醫療、農村義務教育、農村社會保障和科技與信息服務等。完善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可以強化農民消費的穩定預期,從而大大提升其消費欲望和生活質量。
(三)促進農村消費結構升級
農村公共品消費的增加既有收入效應,即農民收入的提高對農村公共品供給的數量和質量也提出了新需求,同時農業的增長和非農產業的發展也改變了農村社區對公共品需求的內涵和結構。由于公共產品的內在特性,決定了人們對其需求的日益增加。恩格爾定律表明,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等“生理需要”的開支比例將越來越小,而用在非生活必需品等“精神需要”上的開支比例將越來越大。這時,醫療保健、文體設施、交通運輸設施、通訊設施、教育及公共安全等公共產品就開始日益“侵蝕”和“擠占”消費結構中的私人產品的相對份額,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結構。
二、我國農村公共品消費現狀分析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使我國經濟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的同時,由于忽視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的理念,城鄉差距逐步拉大。城鄉差距不僅表現在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方面,更反映在城鄉居民享受基本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方面。農村居民在享受基礎教育、醫療衛生、公共基礎設施、社會保障等方面與城市居民存在很大的差距。
(一)農村地區供水、供電、道路等基礎設施普遍落后,成為制約改善農民生活的瓶頸
2008年底延續至2009年春的旱情使全國耕地受旱面積2.62億畝,作物受旱面積1.22億畝,有485萬人、254萬頭大牲畜因旱發生飲水困難。干旱對我國農村地區的威脅暴露出農村水利基礎設施的不足。在農村飲水問題上,全國僅有14%的村莊有自來水廠或供水設施,以水質、水量、用水方便程度、供水保證率等飲水安全指標衡量,全國還有3億多農村人口飲水未達到安全標準,其中80%分布在中西部地區。飲用水質不達標人口2.2億,同時還有9000多萬人經常受季節性干旱的影響,供水困難。
農民行路難的問題仍未得到完全解決。很多農村交通設施落后,鄉間道路缺乏專人管理。據有關資料,全國104.3萬公里的沙石路面、土路面及無路面土路中,農村占88.5%。在全國3.7萬個農村鄉鎮機構、65萬個行政村中,有近100個鄉鎮、近4萬個村不通公路,近1萬個鄉鎮、30多萬個建制村不通瀝青路和水泥路,農村公路中沙石路占70%,缺橋少路的問題比較普遍。
在電力供給方面,目前廣大農村地區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電力設施還比較落后,雖然全國有95%的村能通了電,但仍有2000萬農村人口用不上電。在通電地區,相當一部分農村仍未實現城鄉同網同價,電價昂貴,普遍是城鎮電費的2倍以上,足見農村電力供應缺口仍然很大。此外,農村地區能接收到的電視信號還相當微弱,彩電信號更差。
(二)在公共服務類方面,我國農村在義務教育、公共衛生、文化服務等消費也嚴重不足
以義務教育為例,由于縣鄉政府財政缺口大,農村義務教育投入嚴重不足,教學設施簡陋,師資力量薄弱。全國接受義務教育總人數約為1.9億人,有70%在農村,縣鄉兩級政府要負擔近70%的義務教育開支,許多鄉鎮教師工資開支就占其財政總開支的60%以上,嚴重制約了教育與科研的發展。
就公共衛生而言,政府在疾病預防項目的投資占GDP的份額逐年減小,公共衛生服務越來越多地依賴于收費,以至于許多農村的基本醫療保健服務指標難以達到國家規定的最低限標準。我國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22%,衛生投入僅是世界衛生總投入的2%,而且這種投入嚴重不足的醫療資源在分配上城鄉之間差距極大。統計結果表明,占總人口30%的城市人口享有80%的衛生資源配置,占總人口70%的農村人口享有20%的衛生資源配置,87%的農民是完全靠自費醫療的。
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提供的官方數據顯示,到目前為止,我國享有醫療衛生保障的人只占15%,85%的人沒有醫療衛生保障。這85%沒有保障的人群中,主要就是處于社會貧困階層的農村居民。全國的公共文化設施落后,而且藏書及經費集中在城市,全國尚有207個縣無公共圖書館,67.9%的鄉鎮沒有文化站。此外,我國的農民基本排除在社會保障體系之外,完全不能享受醫療、養老等公共保險消費。
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類公共品的供給不足嚴重制約了農村的消費需求,降低了農民公共需要的滿足程度。個人對公共品的“被迫私人供給”必然會擠占原本可以投向私人品領域的有效需求,而這會降低消費效益,從而對刺激消費、啟動內需產生負面作用。
三、制約我國農村公共品消費增長的主要因素
(一)傳統供給模式導致農村公共品供給嚴重不足
傳統西方經濟學理論認為,公共品是典型的“市場失靈”領域,應有單一政府提供。在計劃經濟時代,我國公共品的供給也受傳統西方經濟學理論的影響,視政府為公共品的唯一提供者。這個時期我們國家的一切品都由國家統一支配、分配和提供,造成公共品供給的國家壟斷。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的過程中,國家對品的支配逐漸減弱,許多私人品交由市場機制自動配置。但公共品的特殊性,使得其供給仍然由國家壟斷,延續單一的提供主體。而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又極大地限制了農村人口平等地享有國家統一提供公共品的可能和權利。由于政府財政資金具有極強的非農偏好,致使農村公共品供給幾乎全由當地農民負擔,政府投入很少。重城市輕農村、犧牲農業發展工業的發展思路,使得無論是農業基礎設施等生產性公共品的供給還是農村義務教育、醫療保障等關系到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非生產性公共品都出現供給不足的狀況。
(二)需求表達機制不暢造成的農村公共品無效供給
需求表達機制主要解決的是農民對公共品的真實需求通過何種渠道反映出來。需求表達的有效渠道是通過組織來完成的,組織化程度越高,需求表達就越有力度、越有效。這種組織形式在我國廣大農村即表現為村民自治組織,是我國農村村民依法自治管理本村經濟和社會事務的基層民主制度。作為一種組織中介,村民自治組織應該真正了解組織成員的利益需求,平衡協調各個體利益的關系,使個體農民利益表達群體化,農民群體利益表達一致化。只有這樣才能改變我國農村公共品供給中的“供非所需”的現象,實現決策程序上的自下而上,保證農村公共品供給的有效性、科學性、真實性。
四、結論
(一)完善農村公共品的多元供給機制
“政府是天然唯一的公共品提供者”這種靜止不變的發展觀越來越受到當今社會和經濟發展的質疑和挑戰。公共品的公共性一方面會因經濟發展水平、技術條件、需求彈性、規模經濟等因素的改變而發生變化;另一方面私人企業為了建立自己的信譽,具有了不斷克服機會主義行為的動機和參與公共品供給的能力。因而,凡是市場能供給并且供給成本不高于政府提供成本的應交給市場提供。另外,要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形成支農資金來源多渠道的新格局。
(二)建立一種反映農民偏好的“自下而上”的公共品供給決策機制
首先應給予農民充分的民主權利,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民的多樣化需求;其次,要將“村務公開”、“財務公開”、“民主決策”落到實處,真正發揮村委會本身應有的作用。引入多渠道的投資是彌補農村公共品制度內供給不足的必然選擇,暢通農民的需求表達機制是改變農村公共品無效供給的有效途徑。只有這樣,才能刺激和擴大農村公共品消費。
參考文獻:
1、官永彬.中國農村財政支出對農民消費影響的實證研究[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4).
2、宿一兵,湯慶熹.美國公共服務理論對中國農村公共服務改革之啟示[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2005(12).
3、匡遠配,汪三貴.中國農村公共品研究綜述[J].新疆農墾經濟,2005(11).
4、王謙.農村公共服務供給不足與政府支農政策有效性的實證分析[J].山東經濟,2008(9).
5、李杰義.農村公共品供給機制的現狀與對策——基于新公共管理的理論分析[J].生產力研究,2006(12).
6、徐勇,項繼權.公民國家的建構與農村公共品的供給[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30).
7、羅麗英,游戰武.基于消費者視角的我國農村公共品供給分析[J].求索,2006(11).
8、劉衛,譚寧.論我國農村公共品需求表達機制的構建——公共管理視角下的分析[J].農村經濟,2008(5).
- 上一篇:交易安全的物權法保護綜述
- 下一篇:圖書館個性化體系的構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