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務對政府的服務詮釋
時間:2022-04-26 11:30:00
導語:公共服務對政府的服務詮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營化將非政府的第三方引入到公共服務治理結構中,以結合和放大政府通過民主政治過程確定公共偏好和獲取資源的優勢及市場或社會組織因其專屬資源而具有的生產服務的優勢,實現公共目的與私人手段的優勢互補。公共服務民營化是對政府具有最終供給責任的公共服務,通過合同外包等手段,將服務生產過程從政府部門轉移到非政府部門組織,包括企業和非營利組織等。服務民營化中,政府主要承擔買者的角色,并對服務過程進行不同程度的界定、監督、控制和評估。
意識形態和實用主義推動民營化決策
作為一個全球的和全球化的現象,公共服務民營化引發了長期激烈的爭論,這種爭論反映了對國家的合適職能范圍的不同政治哲學立場。左翼的政治立場偏好一個更大的國家角色,國家除了提供基本的社會秩序和保障外,還應該在福利、環境、教育、公共健康等領域承擔更多責任。右翼的政治力量偏好一個更有限的國家,盡可能放任市場力量自由地運作。20世紀70年代的經濟危機以后,新自由主義右翼力量嚴厲批判官僚系統的低效率和預算最大化沖動,指出福利國家不僅將經濟拖入泥潭,還破壞了社會的道德傳統。在公共支出的剛性增長難以控制的情況下,不同政治力量在公共服務民營化上達成妥協,把非公共部門更多引入到公共服務提供過程中,限制政府的直接組織而非職能規模。結果是,民營化反而擴大了政府職能的范圍,政府甚至可能在該過程中延伸公法的原則和管制的范圍,形成“公有化”的趨勢。
民營化首先在20世紀70年代末成為新西蘭和澳大利亞的政府改革主線,其后保守主義政治家撒切爾夫人和里根總統對民營化政策的強勢推動,使其發展為國際公共管理的流行理念與實踐,成為“新公共管理運動”的重要支柱。除了政治和意識形態的考慮外,一些實用的因素,例如削減財政赤字、商業利益的游說、各國公共管理中的政策學習與模仿以及全球化與地區一體化過程中的政策協同等,也一定程度上將服務民營化作為其政策取向。經驗研究表明,政治的、實用的和其他因素在推動民營化決策上所起作用的方式和程度依具體情況而轉移,包括決策的政府層級、一般政治文化、財政硬約束程度、服務的性質、市場成熟的程度、政府的管理能力等,例如決策的政府層級越低,越會傾向于從實用的角度考慮民營化。
從各國的情況看,民營化表現出了從運營性商業性服務到社會性行政性服務、從增量服務到存量服務、從邊緣服務到核心職能、從一次性購買到長期伙伴關系的漸進趨勢。在一些國家,政府服務支出的相當部分已經通過購買方式完成;營利性組織甚至將其業務擴展至國防、警察和監獄等傳統上由國家壟斷的核心職能領域。盡管理論上民營化是政府與外部的獨立市場和社會組織之間的平等合作關系,但由于難以找到合格的承包商、擔心失去控制、對公共目的的優先考慮以及腐敗等原因,外部合作伙伴往往與政府或官員具有緊密聯系,使合作關系籠罩在行政關系或其延伸狀態之下。
民營化是試錯的過程
支持民營化的理論指出了民營化的潛在收益,包括降低成本和提高服務效率、增加管理靈活性、更大更快的服務能力、破除政府壟斷、對消費者的回應性、避免政府組織擴張等。此外,民營化還被期望帶來市場的活躍,促進社會組織的成長。但是,很多經驗研究發現,民營化帶來了運營成本下降,而服務質量在總體上并沒有明顯改善的趨勢;此外,成本節約往往由于降低雇員收入而非來自效率提高,并且常常轉化為商業利潤而非政府的成本下降或者消費價格的下降。民營化也是一個試錯的過程,在“制造”與“購買”之間的選擇不是固定不變的,近十年來即出現一些“反向民營化”的情況,交由非政府部門生產的服務被收回由政府生產。
對于通過向西方學習以實現公共管理現代化的發展中國家,出現問題的概率更高,后果也更嚴重。不勝枚舉的失敗案例表明,政府不僅可能無力勝任一個直接服務生產者的角色,也可能無法成功轉化為有效的合同管理者。缺乏有競爭和活力的市場,服務績效難于監督和測量,合作者之間的不了解、不信任和競相推卸責任,腐敗和內部交易充斥,過度的政治推動和匆忙進入,都會造成民營化的困境。
- 上一篇:小議公共管理理論的邏輯基點
- 下一篇:公共預算改革的必然性詮釋
精品范文
10公共衛生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