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轉型的途徑淺析

時間:2022-01-09 09:14:47

導語:公共管理轉型的途徑淺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共管理轉型的途徑淺析

一、有效發揮市場機制作用

市場機制的有效發揮可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而公共服務的社會化可通過對市場交換制度的利用,實現公共服務供給效率的提高。我國政府的職能依據具體的國情進行轉變,并善于引入先進的西方國家市場化管理方式,去粗取精,以實現我國政府體制的科學改革,實現傳統社會管理社會化轉型的全新管理模式。具體體現在:

1.轉移可由社會承擔的政府職能,由社會中介組織執行。政企職能錯位問題的解決有助于政府職能的轉移,充分發揮企業的市場主體作用。

2.擴大市場準入領域,放松限制。我國公共管理社會化轉型的實現需要放松對市場的限制,不斷擴大市場主體準入的領域。

3.建立良好的法律與制度環境,完善各類相關規范制度,有效的解決市場化過程中出現的各類問題。

二、積極培育社會自治能力

公共事務的治理與資源的創造、分配由非政府組織與政府組織共同參與,兩者的合作可形成伙伴關系,政府與社會呈現的多中心治理結構合作模式,可打破政府對公共管理權力的壟斷,有助于社會自治能力的培育。社會中介組織對于社會的協調發展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可作為重要的社會力量有力地推動公共管理的社會化轉型。社會自治能力的培育能有效加強社會組織化程度,促進我國公共管理的社會化轉型。政府的科學規劃有利于非政府組織的有序發展,有關發展措施的制定,使其適應社會與市場的實際需求。與非政府組織相關的基本法與專項法規體系的制定有利于非營利組織的蓬勃發展,這些規范內容包括以下五方面:

1.以民間組織相關基本法律的制定作為基礎,對民間組織登記管理專項法規體系進行修改和完善。

2.對管理和社會監督機制進行完善。目前的監督管理措施很難對非營利組織進行有效監督,通過政府對非營利組織建立健全自律和問責機制以及審核制度和規范章程,可以有效的規范這些組織的行為,幫助其建立健全的內部管理制度。

3.隨著非營利組織的快速發展,應對早期的法規進行調整,對民間非營利組織實施優惠政策,對公益捐贈減免稅方面的法規政策進行落實。

4.在政府財政支持與其它扶持措施下,制定并非營利組織員工就業與社會保障方面的相關規范制度,利于非營利組織吸收人才。

5.政府變革規制,從制度上給與非營利組織參與政治的權利義務,讓這些組織可以及時、有效地表達自己對公共政策制定與執行的意見與需求。

三、結語

公共管理社會化轉型的實現得益于政府職能的轉變,通過市場競爭機制的引入以及改變私人部門的管理模式,利用社會力量將政府職能以各種方式向社會化進行轉型,這樣的轉型方式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社會運行機制實現自主管理,最終達成我國公共管理社會化轉型管理模式的目標。

作者:秦穎盧芳菲康樂單位:廣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