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學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時間:2022-03-10 10:42:16

導語:公共管理學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共管理學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摘要]隨著兩岸高校在教育交流上的逐步深入,雙方交流的視角也從學術交流延伸到學科人才培養模式的差異。本研究旨在通過比較福州大學與臺灣臺北大學兩校公共管理學科人才培養模式的異同,總結雙方不同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劣以及兩岸高校在公共管理學科發展新形勢之下應做出的轉變。

[關鍵詞]公共管理;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置;啟示

目前,關于兩岸公共管理學科比較研究較多停留在公共管理學科內涵分析、跨域合作、構架體系等幾個方面[1]3,本研究以福州大學與臺灣臺北大學為例,通過對比分析雙方公共管理學科在教學理念、招生模式、課程設置、考核方式、就業去向等層面的差異,分析兩岸高校公共管理學科人才培養模式的異同點,以獲得富積極意義的借鑒,以此促進兩岸公共管理學科的長效發展,服務中國的高校教育改革。

一、兩校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現狀概述

由于兩岸在公共管理學科的引入時間、學科認知上存在一定差異,對公共管理學科在名稱上闡釋也存在不同。為方便比較,本研究中,將大陸公共管理學科與臺灣公共行政學科均視為公共管理學科。大陸公共管理學科自上個世紀90年代由中山大學夏書章教授最早提出,開始作為獨立的學科在中國大陸出現。[2]1二十多年來,大陸公共管理科學的發展呈現出蓬勃的生命力,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在公共管理人才培養上也有了多年的探索。[2]2福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成立于2002年5月,是福建省首家公共管理學院。2014年1月福州大學在原管理學院、公共管理學院和八方物流學院的基礎上重新組建福州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原福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現更為福州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公共管理系(以下簡稱“福州大學公共管理系”)。[3]2公共管理系現有專職教研人員57人,其中包括教授、副教授共26人,博士23人、兼職教授15人,十余年來共培育學生1300余人。[4]臺灣的公共行政學科在1960年代開始獨立獨立設系。經歷了初始期、充實期、多元發展期,現已形成一套完整學科體系,臺灣大學、臺灣政治大學、臺灣臺北大學等臺灣高校均設立了公共行政相關系所的學士班。[5]4臺灣臺北大學公共事務學院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以下簡稱“臺北大學公共行政系”)最早可追溯到1949年創校的臺灣省行政專科學校民政科。目前已成為海峽兩岸規模最大、學制最完整的公共管理相關系所之一。臺大公共行政系現有專職教研人員62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7人,博士25人、兼職教授4人,共培育學生1200余人。目前設有大學部、碩博士班、進修部、碩士在職專班與碩士學分班。[6]

二、兩校公共管理學科人才培養模式的比較

(一)教學理念層面

福州大學公共管理系積極回應學校的辦學理念,建設創業型強校之路的辦學目標,全方位推進教學研究型的高水平學院建設目標的實現。以廣闊的胸懷和國際的視野,吸取海內外先進的辦學理念,不斷加強內涵建設,提升辦學質量,尋求科學發展,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促進海西經濟社會發展輸送新型公共管理人才。[7]臺北大學公共行政系的教學理念是依靠悠久的歷史、完整的學程與雄厚的師資陣容,提供學子最佳學習渠道。面對社會公共事務的多元化,除了努力擴展學生學習廣度,以面對日益復雜的公共事務,更以系所豐富的專業資源為后盾,充實學生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能力。在教學目標上,臺北大學公共行政學系致力于培養公共部門與公民社會科學整合的專業人才、精通公共行政與公共政策研究的創新人才,為政府與民間的專業咨詢提供交流平臺。[6]從教學理念層面上,兩者的目標均是為社會輸出高水準的公共管理人才。不同的是,福州大學公共管理系在人才培養中注重人才創新創業技能培養,而臺北大學公共行政系則注重學生的理論與實踐結合能力。

(二)招生模式層面

福州大學公共管理系在高中學生參加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后,根據學生的考試分數以及報考志愿進行篩選學生。由表1數據可知,近三年來福州大學公共管理系在福建省的招生百分比文科大致居2%左右,理科居5%左右,整體生源質量呈現上升趨勢。從側面反映出,福州大學公共管理系近三年來學生入學時的綜合成績有所提高。不過,通過學生的高考分數以及填報志愿進行甄選的招生方式雖高效迅速,合乎公平,但也存在由于學生對專業的理解誤區而在入學后頻換專業的情況。臺北大學則采取多元的招生方式。不僅僅局限于學生在職考所考取的分數與所填報的志愿。臺北大學還推出了“繁星計劃”,旨在招收農村高中中名列前茅的學生直接進入臺北大學就讀。除此之外,臺北大學公共行政系還允許對公共管理有濃厚興趣的高中生可以在職考前,通過申請入學的方式,申請進入臺北大學公共行政系就讀。經過面試以及學測,最后綜合考量學生的職考成績,決定是否錄取。多元的招生方式以及人性化的招生門檻設置讓臺北大學公共行政系在保證生源質量的同時,能吸引到更多潛在的公共管理人才就讀,提高學生日后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這也讓臺北大學公共行政系近幾年成為臺灣地區最熱門的報考系所之一。

(三)課程設置層面

表2可看出兩校公共管理學科的課程設置有不少相似之處。第一,兩校都共同設置了行政學、管理學、公共政策學、社會調查研究方法等公共管理基礎科目,可見兩岸高校在公共管理基礎科目學習上具有高度的共識。第二,兩校均應對政務網絡化的趨勢而設置相似課程,臺北大學為電子化政府,福州大學為電子政務。可見隨著互聯網迅猛發展,兩岸均敏銳認識到互聯網在政府組織結構和工作流程的優化重組中的重要性,積極把電子政務課程引入高校公共管理的人才培養中,培養能適應網絡化并利用互聯網的新興公共管理人才。第三,從表3看出,兩校都依循“由淺入深,從基礎深入專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設置原則,大一以學科基礎課程為主;大二大三進入專業課程的修讀;到了大四,兩校均安排實踐課程,讓學生對前三年所學理論進行一個梳理與實際運用。兩校的課程設置的差異主要從總體比較、核心課程、課程類型三方面進行剖析。1.總體比較兩校在課程設置的差異首先體現在學分數上。福州大學的培養計劃所需學分多達180學分。臺北大學的培養計劃所需學分僅有137個學分。43個學分的差別使福州大學在課程數目上遠遠超過臺北大學。福州大學公共管理系的學生大學四年需要學習40門以上核心課程,相比之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系只需修讀35門核心課程。過多的專業課對學生而言反而成為一種負擔,填鴨式的教學導致學生對專業理論知識吸收效果不佳。反觀臺北大學,在課程安排上確實做的比較科學合理。選擇與自身教學理念與人才培養計劃最為貼近的課程。增加每門課的學分數與課時數,讓每門課程的教學貫穿整個學期,更有利于學生對課程知識的理解與吸收。2.核心課程除去公共管理基礎課程,雙方在核心課程上還是存在較大差異。臺北大學的課程教學重點放在“政府管理”上,共安排了憲法與政府、比較政府等9門政府管理方向課程;福州大學則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公共組織管理”上,安排了公共部門戰略管理、公共信息系統等8門針對公共組織管理的課程。核心課程的差異也反映出兩岸學者對“公共管理”學科教學理念的差別,臺灣高校更多把公共管理的研究視角放在政府管理上,對非營利組織關注較少;大陸高校對公共管理的教學已經不再局限于政府,擴大到對政府與非營利組織組成的整個公共組織的管理。究其原因,其實跟雙方在引入公共管理學科的時間有莫大關系。臺灣的公共管理學科早在1960年代就已經形成成熟的體系,當時國際公共管理還處于公共行政時期,研究的對象還局限于政府;而大陸對公共管理學科的引進已經在西方提出“新公共管理”觀點之后,公共管理的研究對象不僅僅局限于政府,擴大到所有的公共組織。從該層面來看,大陸高校公共管理院系在課程設置以及人才培養模式上更有助于培養具有廣闊視角的公共管理人才,也更加符合國際市場對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3.課程類型在課程類型分類上,福州大學做得非常細致,將教學課程分為公共基礎課、學科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限選課等9種課程類型。臺北大學課程的分類就沒有做的如此細致,只有校訂必修科目、學院必修科目、學群核心科目3種課程類型。全面的課程類型分類有助于對大綱課程進行準確地分類,讓學生對整個專業領域有全面的認知,切實落實人才培養計劃。但是,從學分所占比來看,福州大學存在公共基礎課與專業基礎課所占比例過高,占到總學分的53%。而真正深入研究公共管理專業知識的專業必修課程與專業限選課程僅僅占到總學分的15%。這種學分分配模式培養的人才具有較強的綜合性能力,也更能適應社會的就業趨勢,但是不利于公共管理領域高精尖人才的培養。相反,臺北大學安排40%的學分放在公共管理學群核心科目的學習上。這種學分分配模式首先不會給學生造成過多學業壓力,讓學生有更多的學習自由度,利用學生知識面的擴展。其次,把教學重點放在最關鍵的學群核心科目,也有助于公共管理領域高精尖人才的培養。

(四)考核方式層面

普通課程的考核上,福州大學公共管理系大部分課程僅包括學生日常出勤情況與學生期末考考試成績。反觀臺北大學公共行政系,課程考核會設置日常出勤、期中考、期末考、個人報告、團體報告、參訪心得等多種考核方式進行組合,綜合學生在各方面的表現給出最終的分數。多元的課程考核方式也對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幫助學生更好的吸收課堂教授的專業知識。而在畢業考核上,兩校表現出了較大的差異。臺北大學只需要修夠學分數即可畢業,學生無需做課程設計以及課程論文。而福州大學則要求學生必修完成畢業實習以及畢業論文(畢業設計),并納入學生的修讀計劃,完成才可順利拿到畢業證書。畢業論文的加入讓學生嘗試將四年所學知識進行系統化的梳理,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畢業實習的加入則讓學生主動去反思公共管理專業人才要怎樣才能去順應社會的需要并且做出適當轉變。

(五)畢業去向層面

在建系十余年來,兩系在公共管理人才培養上取得了亮眼的成績,均培養了上千名公共管理人才。多數學生畢業后參加公務人員選拔考試以取得公共組織中公務人員得任用資格。除了進入公共部門服務外,兩系同時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鼓勵學生進入非營利組織、企業就職。畢業的學子目前服務社會的各個領域。例如:人力資源管理、公共關系、行政管理,市場銷售等。與臺北大學不同的是,由于近幾年福州大學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學生四年學習整個過程,實現了100%的學生接受創新創業教育。在校生中共有126個創業項目在運營,實現工商注冊31家,近500名學生參與創業項目運作,20個優秀創業項目入駐創業孵化基地,帶動就業人數近千人,其中不乏公共管理類學生。而在未來,如何將公共管理專業知識融入創業教育,讓公共管理人才在自主創業中也能依靠相關專業形成特有競爭力是未來福州大學繼續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所需要思考的問題。

四、結語

本研究首次將兩岸公共管理學科比較研究的視角放到高校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教學理念、招生模式、課程設置、考核方式、畢業去向五個層面,深刻剖析雙方在人才培養模式的異同。文獻調查法、實地觀察法、訪問調查法等多種調查方法的結合為本文觀點提供強大的支持。但是,關于臺北大學相關招生數據的缺失無法更為透徹對比雙方在生源質量上得異同。以上研究反映出兩岸公共管理學科在目標人才培養的認知差異。這種差異性首先來自于兩岸公共管理學科引進時機不同。臺灣公共管理起源自上世紀六十年代,國際公共管理學科處于公共行政時期,研究對象局限于政府。大陸公共管理學科源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國際公共管理學科進入新公共管理時期,研究的對象擴大到所有公共組織。其次,來自于教學方向的差異。為服務創新型國家建設,大陸高校公共管理學科更重視人才創新能力的培養,并提高創新課程的學分占比。臺灣高校則在思考歐美公共管理觀點的引進與公共管理知識在地化運用之間的平衡,在教學上更加注重知識的運用。通過對比分析,兩岸高校在公共管理學科人才培養模式上各有優劣。對于臺灣高校而言,大陸高校公共管理學科更加寬廣的研究視角、多樣的工具性課程教學、全面的課程類型劃分以及職涯課程的教學可圈可點。大陸高校則可得到以下啟示:首先,多元化招生模式的加入能有效吸引潛在人才,保證生源質量并降低人才流失;其次,通過多樣課程考核方式對學生進行考量,才能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更好將專業知識融會貫通。最后,學分分配側重專業核心課程,讓學生專業知識學習更加扎實,增強學生對專業的認同感。無論臺灣還是大陸高校,都應理性看待這種差異,相互學習借鑒,共同進步。公共管理學科自成立以來,經歷了誕生、發展、成熟、完善四個階段。其主體、內涵伴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發展,公共管理學科人才的培養也應順應時代的發展。對兩岸高校來說,公共管理學科人才培養不能只依靠教學,正如臺北大學公共行政系王文君教授所說:“院系應當在角色上發生轉變,從高高在上的執教者轉變成為社會及學生服務的服務者。在人才培養上,要同時傾聽來自社會與學生的聲音,作出適當轉變。”面對公共管理學科未來的發展,兩岸高校都應用更主動的姿態,更開闊的視野,才能為社會輸出高質量、有水平,符合社會需求的公共管理人才。

作者:謝俊慧 陳永福 單位:福州大學

[參考文獻]

[1]公共管理學院.PAM與跨域治理———開辟兩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新視角[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08(5):F001-3.

[2]王樂夫.公共管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1-15.

[3]福州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2):F002.

[4]圣才學習網.福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簡介[EB/OL].http://gggl.100xuexi.com/view/otdetail/20080714/B8B421D7-5A16-445D-A888-A867ED79F7A3.html,2008-07-14.

[5]詹中原.臺灣公共行政發展史研究[R].臺北:財團法人國家政治研究基金會,2005:1-18.

[6]臺北大學.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系所介紹[EB/OL].http://pa.ntpu.edu.tw/index.php/ch/about,2015-05-16.

[7]福州大學.福州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簡介[EB/OL].http://jgxy.fzu.edu.cn/XYJJ/index.jhtml,2015-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