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制度缺失及創新
時間:2022-03-14 10:18:03
導語:公共管理制度缺失及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要]在經濟全球一體化環境下,政府處于主導地位,形成新的治理新形態,也就是區域公共管理。在這項工作中,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制度缺失。為適應社會發展,本文針對區域公共管理,對制度缺失進行創新。
關鍵詞:區域公共管理;制度缺失;創新
一、區域公共管理中存在的制度缺失
(一)行政區域行政中公共管理思想比較落后。在21世紀的今天,全球都進入了復雜的社會環境中,由于一系列的復雜的現象,比如,全球化、信息化以及區域化等,使區域公共管理迎來了新的挑戰。但是,在我國以往的區域公共管理中,主要的模式為行政區行政,而且這種治理思想對人們的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如今,我國的國情、制度都比較特殊,在行政區域中,其經濟性比較強,不管哪個級別的政府,均不愿舍棄對自身管轄區域的管理權,都希望能夠獨立經濟。在利益的驅使下,對管理制度進行制定時,都會傾向于地方保護,在各個區域中,都存在著很大的競爭關系,嚴重制約了區域之間的良好溝通,也不利于共同發展。對于行政區行政而言,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1、由政府負責對社會的治理,小農經濟是前提,在這樣的環境下,行政區行政的出現是封閉社會以及自發秩序的自然產物,體現出了行政區行政的機械性以及封閉性。2、對于政法治理,根據其價值導向來說,對行政區行政進行實施的過程中,既可以是“內向型行政”,也可以選擇“閉合型行政”,這主要取決于人為切割的方式,在這種治理區域的模式下,不管是行政區域化邊界,還是跨行政區域的公共問題,都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3、在社會公共的事務中,對于治理的主體而言,行政區行政體現了壟斷統治的特征,對區域公共事務進行管理的過程中,唯一的主體就是政府組織,可以獨立地制定出相應的公共政策,具有監督管理的權利,也總攬了全部的社會公共問題。4、根據公共權力運行的角度來說,行政區行政體現了閉合性以及單向性。5、對于公共問題治理,在其設計方面來說,遵循的基本法則就是自上而下,對不同的等級制依次設計。在治理構架方面,體現了機構同類,以及職能重疊的特征,由于這些特點的存在,進而忽視了相應的外溢性的區域公共問題。(二)現代區域管理區域政策結構不完整。由于區域公共管理中存在諸多的治理問題,尤其是在國內,建立有組織、設計精細的一整套區域政策框架是十分必要,能夠發揮保障作用。在不同的時期下,我國的政府得到了很多次的區域劃分,同時實行了相應的區域發展戰略,不過,始終未能實現政策設計中的最初目標,且公共績效也不斷呈現下滑的狀態。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其主要的原因歸結為缺少健全的區域管理政策,在結構方面不夠合理。具體的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1)在我國,還未能針對區域政策設置專門的職能部門,對于區域政策的基礎,還不夠健全;(2)在區域劃分中,缺少科學的計劃,涉及的范圍比較廣,在區域政策方面,不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其可操作性也比較低,并且不具有可利用的區域劃分框架;(3)區域政策的工具需要進一步完善,針對問題區域,其政策還有待健全;(4)在區域政策中,未能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也沒有制定有效的管理機制。(三)區域公共管理相關制度安排不全面。對于我國的區域公共管理,在制度安排方面,其不完善的表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1)對于我國的公共問題,在管理方面,其結構與框架依然處于探索的階段。由于“歐盟”宏觀的區域治理取得了成功,因此需要進一步完善我國的公共管理制度;(2)在各個區域政府之間,對于制度的安排比較弱化,地方保護主義比較強,各地的政府出現了惡性競爭的問題,這種普遍存在各個省市中,嚴重制約了國家的總體經濟績效;(3)我國對于一些大江、大河流域進行治理時,在制度方面存在很多的弊端,尤其是管理機制的問題比較嚴重;(4)缺少完善的區域公共協調機制;(5)由于憲法制度、法制原則的不完善,使區域制度受到了很大的約束,對行政區進行調整、規劃的過程中,在政策方面往往比價隨意,不利于發揮公共管理的作用。
二、區域公共管理制度創新的必要性
隨著我國逐漸加快了城市化、工業化的進程,在各個區域政府之間,出現了激烈的競爭現象,逐漸拉開了城鄉的差距,這也就使我國的行政區域劃分出現了頻繁的變動,也導致了城鄉二元結構的問題。之所以出現這些問題,在其實質上來說,就是因為行政區域間的差異性。目前,我國的經濟水平、現代化水平十分不平衡,各個地區之間的發展極不平衡,差距甚大,由于這些差異的存在,很容易導致區域公共管理等諸多問題。不過,在全球化、經濟化的不斷推動下,我國逐漸朝著區域化的模式發展,在國際新區域中,也不斷地加強了聯系。雖然強化了這樣的區域化模式,但是在各種區域之間,也引發了諸多的公共管理問題。目前,傳統的、內向型的區域管理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現階段的區域公共管理的需求,也不能有效解決我國在區域公共管理方面的問題,比如:地方保護主義、惡意競爭以及江河流域治理等,所以創新區域公共管理制度是必然趨勢。
三、區域公共管理制度創新策略
(一)改變區域公共管理理念。在我國傳統區域的公共管理中,主要的治理思想為行政區行政。通過行政區行政相應的特征可知,其主要問題表現行政區分管理的導向比較僵化、主體比較單一,在權力結構方面,呈現了“金字塔”的樣子。對于區域公共管理在確定理念時,應該從實際情況出發,以傳統的公共管理理念作為基礎,取其精華,拋棄落后的理念。并且,不斷地學習先進的管理理念,進而建立出多元的運行機質,在管理權力之間,能夠形成網絡狀又交叉重疊式的關系,還能明確區分主體和與客體之間的關系,使兩者能夠順利地交流,加強合作。在傳統的行政區行政中,其權利的主體往往是單一的政府組織,當建設區域經濟之后,其主體就具有了多元的特征,除了設計政府組織區,也包括了第三部門等。由于社會的逐漸開放,逐漸形成了相應的產物,不僅適應了全球化的趨勢,也順應了市場化、現代化的趨勢。如今,在全球化、區域化的推動下,區域之間以及全球社會都加強了依賴感,擴大了區域、區域化的廣度,但是區域公共管理能夠適應這樣的改變。(二)健全區域公共管理政策。對區域公共管理制度進行創新的過程中,必須從內部政策逐漸轉向區域公共政策。在傳統的政府組織中,僅僅存在針對國內、地方內部的政策,對于面向國外、區域間的公共政策是不健全的,因此通過對區域公共管理政策的完善,能夠為區域政府公共管理制度的進一步創新提供重要的保障。如果區域政策不健全,勢必會影響區域的經濟發展。由于傳統的公共管理政策很難滿足目前區域發展需求,所以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調整這種現狀。一般來說,可以應用區域功能性的政策,并且做到以下幾點:(1)對于環境保護,制定相應政策;(2)針對市場競爭,制定相應的調整政策,防止地方政府之間出現惡性競爭;(3)實施區域發展的政策,將縮減區域之間的差距;(4)實現政策的一體化,逐漸調整國家政策以及執行機制。(三)改變區域公共管理機制。對區域公共問題進行處理的過程中,在傳統的科層制上,表現出了很多問題,應該充分利用市場機制以及自組織機制等,進而實現治理的目標。如今,在全球都十分重視網絡化,在治理機制也體現了網絡性。針對管理機制,總結出了四種類型:一是國家主義;二是多元主義;三是網絡主義;四是法團主義。以科層制出發,再到組織之間的網絡制,應該針對問題的層次、類型等,對其實施“多中心”的治理措施,通過科層制、合作機制等相應的混合機制,充分吸取其精髓,進而建設一種新的組織間網絡的治理機制。
四、結語
對于區域公共管理,其主體是多元的。由于經濟的發展,我們迎來了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與此同時,我國也面臨著嚴重的區域公共管理問題,根據相關研究表明,為了有效處理區域公共管理問題,必須要清楚地找到區域公共管理中的制度缺失問題,進而對區域公共管理制度進行創新,實現區域經濟的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葉圓.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實施區域公共管理的障礙及對策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0.
[2]李莉.我國區域公共管理制度創新的障礙與對策———基于制度變遷的視角[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
[3]趙秋蘭,尹海鳳.區域公共管理制度創新路徑探尋[J].人民論壇,2014.23.
[4]商曼.論區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創新[J].才智,2014.33.
作者:周欣怡 單位:上海交通大學
- 上一篇:經濟轉型與公共管理變遷
- 下一篇:公共管理與企業管理研究
精品范文
10公共衛生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