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學與民族志關系研究
時間:2022-06-21 02:57:45
導語:公共管理學與民族志關系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公共管理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且公共管理學科較晚傳入我國。目前,我國公共管理學存在“西化”傾向、缺乏本土化、缺少人文關懷以及田野實踐不足等問題,因此,可以引入人文學科的研究方法———民族志方法對公共管理所要實現的公共價值方面進行完善。公共管理學的核心是公共政策,將民族志方法引入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能夠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推動公共管理實踐的發展,完善公共管理理論,進一步發展公共管理學。
關鍵詞:民族志方法;公共管理學;公共政策視角
隨著社會不斷向前推進,公共管理實踐越來越需要一種規范的、系統的理論來指導。因此,一門年輕的學科———公共管理學就應運而生。公共管理學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具有應用性、政策性等特點。它在研究大量公共事務的同時,吸收了政治學、社會學、教育學、經濟學等多學科領域的知識,形成了較完善的脈絡體系,在現階段的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公共管理學科在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一些問題亟須解決,如理論聯系實際不足、研究方法缺乏實踐性以及政策缺乏本土化的研究等。因此,公共管理學可以引入人文學科領域的田野調查方法———民族志方法,來真正了解研究對象的生活環境與存在的問題,制定出符合實際的政策,切實解決社會利益問題,推動公共管理實踐進一步發展。
一、民族志的內涵概述作為“記錄的民族學”
[1],民族志一詞原文由兩個部分組成———ethno(s)與graphy(法文graphie),它們均來自希臘文。其中,“graphy”源于希臘文的graphein,意思是“記錄”(它的意思與漢文方志的“志”字相通,指的是有系統的記錄);“ethnos”則是指“民族”(需指出,因古希臘人并未給予種族與民族清晰的區分,當時用ethnos來指代的,恐為“混雜”之物,可兼指種族、民族及相關的文化。因而,中文對英文ethnography或歐陸ethnographie的譯名有“人種志”“民族志”“田野〈文化〉志”)[2]。高丙中認為,把對異地人群的所見所聞寫給和自己一樣的人閱讀,這種著述被歸為“民族志”[3]。簡言之,作為人文學科的一種調查方法,民族志就是做完田野調查之后撰寫的調查報告。在人類學領域,民族志也即田野調查報告的一種學術語言。它遵循著研究者親自去、一年以上的實地調查時間以及通過分析獲得的第一手材料來撰寫完整的調查報告三大原則,采用參與觀察、深描及深度訪談等方法,并以人文關懷、平等對話、互動溝通等為價值取向,全面了解被研究者的生活壞境,挖掘背后隱藏的人文價值,由此生成珍貴的文本資料。民族志的產生是由一個田野工作調查到文本報告書寫的過程,因此,民族志的形成有一個特定的過程。首先,人類學者需要親自到被研究的個案地,周密地觀察、記錄、參與異文化的日常生活,他們從事的這些活動被稱為“田野調查”,他們的方法被稱為“田野工作方法”。然后,人類學者以詳盡的筆調描述,說明所觀察到的現象和文化,他們的描述成為學者和其他讀者據以了解人類學的田野工作過程、異文化的情況以及民族志工作者的個人反省和理論觀點的途徑[4]。由此,得到的文本資料成為公共決策者科學決策的重要依據,民族志于是便成為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跨學科研究方法的橋梁。
二、我國公共管理學科仍面臨的困境
公共管理學科很晚才引入我國,由于發展時間短、基礎薄弱,我國的公共管理學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很多的挑戰。(一)公共管理學研究仍然難以擺脫“西化”的誤區。雖然公共管理學在我國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就整體而言,我國的公共管理學仍然沒有擺脫西方的影響,對西方的理論知識、政策實踐處在一定程度的被動、消極的接受階段。此外,不可否認的是,現如今的學科研究重點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偏向于西方的理論研究,這是十分遺憾的。我們應該把研究重點放在我國的實踐研究上,揭示社會問題的本質,研究適合制定解決我國實際問題的政策。(二)公共管理學研究缺乏質的突破。1.理論與實踐脫節。現當代的一些公共管理理論是由政府智囊團首先提出的。原本是希望能切實運用到實踐中,但實際上卻嚴重脫離預想。公共管理者有時僅僅對現有的理論做了“二次解釋”,沒有認真研究社會的實際問題,也沒有認真地分析政策理論以便指導實踐,導致理論與實際脫離,無法取得質的發展。2.嚴謹研究方法缺乏。這是存在的另一個關鍵問題。目前的研究方法過于重視理論層上的研究,多是采用諸如重數量而輕質量、重經驗分析而輕實地調研、重宏觀而輕微觀的傳統方法。這實際上也是目前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存在的重要問題。以這樣的研究方法無法了解到社會的實際需要,不能制定出適宜的公共政策,難以解決社會問題,影響社會發展。(三)公共管理學缺乏本土化問題研究。我國的公共管理學科雖然是從西方引入的,但應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實踐,可借鑒一些優良成分,而非一味地引入西方公共管理相關理論。現階段的公共管理理論由于缺乏中國概念元素,仍然處于萌芽時期。建立和發展屬于我國本土化的公共管理理論,最終實現和西方發達國家高水平學者的國際學術交流,是我們現階段的發展目標,也是我國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的根本任務。(四)公共管理學缺乏對人的關注。我國公共管理學科現階段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僅僅關注了理論研究,而缺乏對“人”這一最重要的因素的研究。而公共管理不論任何時候都應將“人”放在首位,因為“公共”二字就決定了其要維護的是公共利益,是有關“人”的利益。而且,按照當下的發展要求,我國公共管理也應該以人為本,將人的發展置于發展之首。公共管理實踐的發展以及公共政策的實施說到底都41是為了更好地發展社會,更好地為人服務。眾所周知,我國正處于向現代化強國發展的過程中,但對國家治理實踐有指導作用的公共管理學科還是一門很年輕的學科,公共管理知識也不完善。因此,一方面,我們急需引入西方的先進理論,但是在此過程中又要避免“缺乏本土化”的問題;另一方面,任何理論的產生都有其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和特定的社會環境,在人文學科研究領域,如果一味地吸收西方的東西,忽略了本國發展的特色歷史文化條件,就會犯教條主義錯誤,導致徒勞無功,有時甚至適得其反。那么,如何才能避免這種歷史觀和文化觀的缺失呢?現階段一個可行的做法就是引入人類學家的工作以及引入民族志的田野調查方法,使公共管理知識真正為中國實際服務,真正發展出扎根于本國的公共管理模式,實現公共管理中國化。
三、民族志方法之于公共管理學(公共政策)發展的必要性
綜觀當下,有一個誤區,認為民族志是人類學的“專屬”研究方法,實則不然。如高丙中教授所言,先有民族志很久了才有人類學[3]。即在人類學產生之前就有了民族志,且民族志也不是由人類學家發明的,如早期的業余民族志,完全是出于殖民統治的需要,多是由中世紀的傳教士、殖民官員創作,并且當時的民族志撰寫者并沒有經過系統、專業的人類學知識學習,大多是以對異邦風土人情的向往或好奇為動機,與人類學知識并沒有明顯的關系。作為人文學科的研究方法,民族志方法不應專屬于任何一門學科,而應是政治學、管理學等其他一切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的共享研究范疇[5],并且應鼓勵這種田野調查方法的跨學科應用,促進多學科之間的交流。民族志這種實地研究方法與公共管理實踐中公共政策的制定就有著重要的聯系。當下,由于公共政策面臨的決策環境和受眾會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如果決策者對于被研究者的社會生活環境和文化背景沒有充分、清晰的了解,就會導致所作出的公共政策不適用特定社會環境,使現實社會問題得不到解決,甚至降低決策者的公信力,引發更多的社會問題。因此,要想制定出符合實際、符合民意的政策,必須尋找一種觀察社會的科學方法,在充分的利益、權力博弈分析下,真實地接觸研究對象,真正了解社會需求,只有這樣,才能制定出能改善人民生活、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政策選擇。誠然,從公共管理面臨的現狀可以看出,若想尋求一種能切實適應特定環境的社會研究方法,民族志方法無疑是與之十分契合的。(一)二者之間的相通之處。民族志方法是人文學科的一種跨學科實地調查方法,就其字面意思可知,它是對異族所賴以生存的社會和文化背景的描述,通過對異文化的觀察和認知,提供相關意義和行為的客觀的民族學描寫而形成民族志,然后再對其進行分析、比較,以期得到對特定文化的基本概念[6]。換句話說,民族志就是在對特定的異民族、異文化賴以存在的思維模式和人際關系進行研究,并深入調查隱藏在特定圈子背后的利益關系以及權力運作之后,所形成的珍貴的文本資料。而現如今的公共政策制定過程正是存在著研究方法不嚴謹的危險,無論公共管理理論或是公共政策理論有多先進,但如果缺乏合適的研究方法作為支撐的決策,這種理論日后必定會與現實環境格格不入。而民族志研究方法所強調的基本規則就是要求研究者必須親自深入實地,長時間(至少達一年以上)地通過參與調查來獲取第一手的資料,并通過深度訪談、問卷統計、個案研究等方法來體悟和感受真實場景和文化內涵,然后如實將他們的信念、價值、觀點、動機等敘述出來[7]。因此,基于田野工作的民族志研究方法能夠為政策制定提供客觀的文化背景和真實的觀察感悟,提高公共決策的科學性。民族志方法最終的研究結果通常是講故事,即體現特定環境的現場感和真實感[8]。而就公共政策過程來說,社會問題的反饋是政策過程的開端,也是決策過程的關鍵一環,因為只有在存在現實社會問題,并且決策者有能力觀察到已有問題的情況下,整個政策過程才會開始。此外,決策者發現的問題必須是真問題,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否則社會問題一旦定位錯誤就會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財力。在這種情況下,尋找社會問題除了對決策者能力有一定要求外,還要求決策者對當時當地的環境進行完整、細致的了解。否則,如果對環境本質缺乏真實接觸,偏差的政策出現的概率就會大大提升。顯然,這也是公共管理實踐中理論與實際聯系不充分所導致的。而民族志方法所強調的,必須親自到現場的做長時間的參與研究就能很好地彌補這一點。從本土化政策建構的角度而言,公共管理學若想克服缺乏本土化研究特色的問題,就必須摒棄忙于利用外國學者研究成果的“拿來主義”,踏踏實實地做自己的研究。且公共政策制定必須通過大量的田野工作研究,深入群眾,與被研究者同吃同住,以平等的姿態與被研究者互動、交流,了解目標受眾最真實的想法,弄清阻滯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最真實的困難。同時,在深入現場做實地調研時,不應被預設的思維定式和理論假設所束縛,而應記錄最真實的事件發展,以使政策更為契合社會環境,且尊重特定文化圈子的行為動機和特定利益。這也正符合中國民族志發展的期許:一是在引入和借鑒西方優秀學術理論的同時,避免全盤吸收,規避西方發展問題污染本國自然與人文環境,如資本主義的泡沫經濟、環境惡化和生態污染、動亂和沖突等;二是在學習西方學者如何做民族志研究的同時,應充分認識到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差異,了解本國的特殊性以及中國特色,做出符合本國實際的研究,以期更好地解決中國問題。(二)民族志方法如何運用于公共政策過程。公共政策實踐過程實際上是由問題發現、政策制定、實施、評估和終結幾個階段組成的,且這些階段實質上關注的都是對利益的分配。因此,必須十分注重研究受眾的影響因素,體現公共政策實踐的人文意義。因其關注的對象是人,人有自己的意志和想法,而采用自然科學研究方法無法深入研究人性和人的情感世界,也就無法做出科學的決策,達不到公共管理學的任務和目標。因此,必須引入民族志此類人文科學研究方法來探究人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文化及意義世界,做出有價值的決策。其實,仔細研究公共政策過程,可發現民族志方法也都適用于其實踐過程的各個階段。1.民族志方法之于發現問題階段。在此階段,公共政策制定者必須深入政策標的田野中去,去體會真實的問題來源和問題關聯者對于問題的真實看法。需要是公共政策過程的真正起點[9]。政策問題的發現是整個公共政策過程的開端,其中決策者是否具備發現社會問題的能力至關重要,因為社會運行發展環節必然會出現一些缺位環節,而發現這些社會問題并及時反饋到政策制定過程中,才能啟動新一輪的決策過程。在此階段,就需要扎實的田野工作實踐,通過深入群眾生活,從群眾整體利益出發,了解群眾真正關心而無能力解決的生活問題,及時地將信息反饋到決策過程中,以制定出滿足社會大多數人需求的公共政策。2.民族志方法之于制定政策階段。在此階段,所要追求的最大目標就是保證決策的公正性,這也是走向決策科學化的關鍵一步。因為,在當今社會,公正性不僅是對人民群眾基本利益的尊重,也是社會文明發展的必要因素。公正性的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公正的價值取向,即要維護社會絕大多數人的利益和需求,而不應該出現暗箱操作、貪污受賄等行為。應保證公共政策服務于人民大眾,而不是服務于某些個人或政府某些機構。另一方面是公正的決策程序,即決策過程要有廣泛的社會參與,充分聽取社會群眾的呼聲,必要時還應吸收社會上某些專家團體參與其中,在采用其智慧經驗的同時,專家團體的參與也起到一定程度的監督作用。如此,決策過程便與民族志方法所崇尚的人文關懷不謀而合。3.民族志方法之于實施政策階段。政策實施階段是公共決策過程最重要的階段。因為再好的政策如果不嚴格地執行,也將成為一紙空文,浪費公共資源。因而,在政策實施過程中,執行者必須深入到真實的社會環境中,隨時感知政策環境的變化,以及社會群眾對政策實施的反饋,及時將政策受眾的想法和新的社會問題反饋到決策層,以便對政策進行修正,更好地解決社會問題。而民族志的參與觀察法,強調調查者要深入實地,及時地獲取第一手資料,這對政策執行、反饋無疑是非常必要的。4.民族志方法之于終結政策階段。在公共政策中,終結的方式有四種:政策替代、分解、修正以及廢止。替代就是不改變政策目標,在舊的政策不能夠實現政策目標時,作出新的決策以取代之。分解就是在原有政策達不到預期效果時,將原來政策分為幾部分,然后各部分再單獨形成一個小政策。修正就是在原政策執行的過程中,發現了原政策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對此加以修改、完善,或者是加入一些補充條款以更好地達到政策目標。廢止就是隨著時間的演變,發現原政策目標不合時宜了或當經實踐證明原政策本身存在錯誤時,對政策加以廢除。以民族志研究方法為視角,無論是替代、分解、修正還是廢止,其實都是對原公共政策的中斷、分裂或解體,體現出一種解構主義的傾向。而民族志方法基于其哲學基礎,對世界的觀點存在著一定的解構性和相對主義的觀念[10]。在公共政策體系中,政策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變化的,因此,不存在整個政策的體系化努力,也沒有“這是最好的政策模式”之說,只有適合、符合現階段發展的政策模式和源于實踐的、原子式的扎根理論或公共政策。這與民族志方法論所具有的對傳統公共決策的解構性觀念相契合。
四、結語
隨著現代化的進行,公共管理學科發展更需要“接地氣”,公共管理學研究要更多接觸社會實際,運用民族志中的田野調查方法來獲取第一手資料,為公共決策提供珍貴的文本參考資料。因此,公共管理學科必須順應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的發展趨勢以及我國社會的發展,將民族志方法引入公共管理實踐中,更好地建構公共管理理論的本土化模式。
作者:劉娜娜 單位:上海師范大學 哲學與法政學院
- 上一篇:協同視角公共管理模式構建策略
- 下一篇:財政稅收體制改革創新論文
精品范文
10公共衛生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