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型制造業再認識

時間:2022-10-29 04:45:00

導語:知識型制造業再認識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知識型制造業再認識

知識型制造業再認

內容摘要:本文首先從知識經濟時代制造業的特征著手分析,揭示了制造業在知識經濟時代所面臨的形勢和應該作出的選擇;指出了只有進行最具競爭力的資源配置和整合,制造業在知識經濟時代才有生命力;最后提出了如何構建知識型制造業的建議。

關鍵詞:知識知識經濟知識型制造業知識型制造企業

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認為當今新型經濟就是知識經濟。世界銀行副行長瑞斯查德指出: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是比原材料、資本、勞動力、匯率更重要的經濟要素。著名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認為:在現代經濟中,知識正成為真正的資本與首要條件。而國際互聯網絡在以年增百萬用戶的高速度,意味著知識經濟時代已經來臨。

本文圍繞著知識型制造業問題進行探討,對文章結構作了這樣的安排:首先重新闡明了知識經濟時代制造業特點、定位與作用,之后,指出了制造業面臨的形勢和應該作出的選擇,最后,詳細闡述了如何構建知識型制造業。

知識經濟時代制造業的再認識

知識經濟時代制造業的特點

知識和技術的創新成為制造業重要的基礎。據統計,OECD成員國GDP中有50%以上是以知識為基礎的。1998年,OECD國家的科研經費中,有2/3用于高技術產業,而且制造業中的高技術行業的薪酬普遍高于平均水平。從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來看,在農業經濟時代低于10%;工業經濟時代后期,達40%以上;到了知識經濟時代,將到達80%以上。

知識型制造業是以信息和通信技術為中心展開的。在知識經濟時代,以計算機、微電子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是產出和就業增長最快的產業。在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工業化發達國家,計算機、通信設備等的增長超過了10%。北美和歐洲的經濟合作組織和國家在1992至1993年按20%的增長速度向半導體工業投入資本,到了1994、1995年度,這個速度達到34%以上。

知識向制造業的滲透越來越深入。一方面知識因素越來越多的種類和越來越深的參與程度介入經濟活動之中,并且,知識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越來越大。以知識為基礎,直接依賴于知識和信息的生產、運用、傳播的知識經濟,不僅日益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消費方式,而且影響和改變著經濟的增長方式,資源的配置方式。具體地說,其一,知識大大加快了經濟的發展速度和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其二,知識含量增大,產值趨于輕型化。經濟要素中的物質生產要素越來越少,無形的知識含量越來越大,知識要素使得其他生產要素呈生產效用遞增。例如,現代用光纖取代了銅線,以數碼產品替代了模擬產品。最后,制造業的知識化程度不斷加深,知識型員工的比例逐步增加。經濟過程及其結果的知識取向增強,知識含量越來越高的趨勢。另外,就業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勞動力由生產制造領域大量轉向服務領域,而西方發達國家服務領域的勞務成本已占總成本的80%,制造業工人已下降到雇員的10%左右,知識工人(注意:不是技術工人)正在成為勞動力隊伍的主體。

制造業的定位與作用

在知識經濟時代,制造業的存在似乎被人們淡化了。尤其是伴隨著通訊網絡的發展而產生的虛擬企業,使人們有一段時間對虛擬形態的企業趨之若鶩。然而,實際情況表明,雖然在工業發達國家,從事制造業人數在逐年下降,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例也有所下降,但是制造業仍然是社會財富的重要來源。據估計,工業化國家70%至80%的物質財富來源于制造業。80年代以來,美國增大了對制造業的投入,在90年代制定了“先進技術計劃”、“技術再投資計劃”、“先進制造技術計劃”、“制造業發展伙伴關系計劃”等重大規劃,使得制造業勞動生產率顯著提高,促使美國經濟后來連續100多個月的增長。美國產業結構中,制造業占20%,對國民生產總值的直接貢獻率超過20%,拉動其他產業30%,拉動經濟增長率40%。日本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實現了產業轉型和結構升級,使日本從以重化工業為主轉向以高附加值、低能耗為主的機械、電子等制造業,使“日本制造”走遍全球。日本產業界認為制造業有“三大貢獻”:對世界技術進步的貢獻、對世界經濟運行的貢獻和對全球環境保護的貢獻。德國對制造業的重視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德國1100萬人在制造業就業,占就業總數的1/3。而且,德國認為其就業機會、收入來源、社會保障和環境保護等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制造業,特別是出口型制造業。由此可見,制造業依然是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產業。

制造業面臨的形勢和應作的選擇

據報導,在過去十年里,高新技術在OECD成員國的制造業和出口業中所占份額已經增長了兩倍以上。知識密集型服務部門,如教育、通訊和信息部門增長更快。而用于研究的支出已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2.3%,教育平均占了OECD政府支出的12%??梢哉f,知識已經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中心力量。

制造業企業要在知識經濟時代生存、發展和壯大,必須清醒認識這個時代的特點。具體地說,首先,是企業管理方面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一是信息化帶來的考驗。全球信息網絡的形成,加快了信息在全球范圍內的傳遞速度,縮短了客戶和供應商與企業之間的距離,使得企業能夠依照自身的情況經濟合理地利用全球的資金、技術、勞動力和原材料等各種資源組織生產,并通過互聯網銷售產品,甚至于進行售后服務。有統計顯示,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夠降低15%到30%的新產品開發成本,縮短30%到60%的研究開發周期。二是經濟全球化的沖擊。以計算機網絡技術為代表的知識經濟時代,使世界經濟全球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近年來,世界500強企業中,已經有超過半數的企業在我國投資設廠,或銷售產品,其中,80%以上是制造業。在知識經濟浪潮的推動下,歐美及其他發達國家開展了“企業再造工程”,將傳統的金字塔型的企業組織改造成為網絡型組織結構。對此,我國企業應如何結合我國國情和企業自身條件,建立起有效的制造業企業組織管理模式是一大課題。

其次,制造型企業組織管理結構也面臨著改造。美國管理學大師德魯克曾經預測:20年以后,企業的管理層次將比今天的企業減少一半以上,管理人員將不會超過今天的三分之一。知識經濟的發展必將對企業組織結構產生重大影響。只有能夠滿足客戶需求多樣化、個性化的要求,企業才能占領市場,才能生存、發展。因此,企業必須由過去的集權的、單一的組織結構向分權的、多元化的組織結構轉變。

知識型制造業的特征及構建

本文認為知識型制造企業應該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制造業生產要素的知識化

它是知識作為生產要素在制造業中的比重不斷增加的過程。具體表現為:制造業不斷增加在研究開發方面的投入,提高技術消化、研究、創新能力,提高產品的知識含量;逐步更替和采用先進的生產設備,增大生產資料的知識比重;加大對人力資本的投入力度,培養和開發技術含量和知識水平高、富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力資源。

制造業中從業人員的知識化

最主要的指標是制造業中藍領、白領、金領的數量和比例。美國是一個典型例子。藍領工人在20世紀40年代末達到頂峰,之后不斷下降,1995年占產業工人的20%,預計再過10年,藍領工人占美國勞動力的10%,甚至于更少。與此同時,知識型從業人員例如工程師、信息系統設計人員、經理人員、研究開發人員等要擴大到70%左右。

制造業資源中知識所占比重越來越大

在過去制造業的生產要素中,資金、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對制造業至關重要、缺一不可。而且,這三大要素仍然發揮著重要重要。但是,知識及其附產品在現在和將來的制造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成為決定制造業競爭力的第四個生產要素。

制造業生產產品的知識化/智能化

例如,智能型電冰箱可以“告知”人們何時除霜;家庭恒溫器能夠感應室內的溫度并自動加熱或降溫。固特異公司開發出裝有集成電路的“智能輪胎”,它可以收集、分析輪胎壓力數據,并在儀表臺上顯示該信息。這些既是知識型制造業的表現特征,也是知識型制造業的結果。

由此可見,知識經濟時代的制造業要想不斷更新和提高制造業知識競爭水平和核心競爭力,就必須盡快實現知識化管理及運作。具體地說,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第一,必須根據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變革制造業組織結構,增設或強化知識管理。其一是使得制造業組織分立化,辦法之一是將一些有潛力的產品從原企業分離出來,選派有技術、懂管理的人才去經營,即橫向分立;另一種是將同一產品的上下游工序分離,增強專業化程度,即縱向分立。其二是導入柔性化組織管理模式。打破傳統企業的僵硬的部門之別,等級之別,形成跨部門、無等級的工作團隊、項目攻關小組等靈活的組織形式。其三是建立以客戶為導向的“全員市場管理”(TMM)的組織結構,形成市場內部化的機制,增強上下工序間、部門間、分公司之間的客戶服務意識,突破傳統企業的職能結構或矩陣結構的條條框框,提高企業對市場的反應能力。其四是由傳統金字塔型管理結構轉變為“啞鈴”式結構,即,盡量減少中間環節,減少信息在中間環節的傳遞失真或緩慢情況,不但減少企業內部的中間管理層次,而且減少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環節,使得商品、信息、技術、服務的消費者同時又是它們的生產者,消費者可以參與企業的管理,參與產品和服務的設計、生產過程,這樣,企業與消費者、企業內部各層次的距離縮短了。

第二,必須進行制造型企業再造。制造業企業經歷了從企業內部再造到組織之間再造的過程,其核心就是保留和加強企業的最具競爭優勢的增值(Value-added)活動,構建起包括供應商、制造商、經銷商和客戶在內的全新網絡,企業因而更富有彈性和快捷。

第三,加強對知識和人才的管理,營造學習的氣氛。制造業組織內部必須形成重視知識,尊重人才的氛圍和企業文化,鼓勵和要求企業成員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新思想,從而增大企業內部知識含量,產生知識和團隊的整合效應。

最后要牢牢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重視和尊重人力資本產權與知識產權在制造業中的作用。知識的生產、擴散、應用、創新以及作為知識結晶的“智能產品”都是從人的大腦產生的,說到底,是以“人”為載體的。因此,“人本管理”,即以人為本,尊重人才,激勵人才,建立起公正、合理、科學地開發和利用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的機制,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在知識經濟時代,它顯得尤其重要。

不夸張地說,對知識的投入是知識型制造業的核心,知識已經超越了資金、勞動力、土地和自然資源,成為當今企業生存發展最重要的資源。企業對知識的運用不僅創造了價值,而且也給企業創造了競爭力,最終增強了制造業的競爭力。

總之,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作為生產要素的地位空前提高,它不再是資本生產的附庸。相對而言,知識本身的稀缺和知識生產能力的不足日益成為制約經濟高速發展的瓶頸。對知識的需求成為人類實現其他一切預期的前提,而知識生產本身也成為社會經濟生活的中心,知識不僅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社會經濟組織結構形態、社會生活結構方式,甚至于人的價值原則,即知識觀,而且深刻地改變著企業的經營方式??傊圃鞓I的知識化,或者說,構建知識型制造業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參考資料:

1.呂政,《中國能成為世界的工廠嗎?》,《中國工業經濟》[J],2001,(11)

2.李壽生,《21世紀的中國制造》,《中國工業經濟》[J],2001,(9)

3.練元堅,《知識經濟時代制造業的作用與方向》,《政策與管理》[J],1998(9)

4.屈賢明、張鴻博,《知識經濟時代與中國制造業》,《機電產品開發與創新》[J],1998(6)

5.潘鳳湖,《面臨知識經濟時代的制造業》,《機電一體化》[J],2001(5)

6.陳秀山,《現代競爭理論與競爭政策》[M],商務出版社,1997

7.陳佳貴主編,《學習型企業:未來成功企業的模式》[M],廣東經濟出版社,2000

8.王守安、于海江、王洪革編著,《知識經濟與企業變革》[M],企業管理出版社,1999,1

9.戎章榕,《知識管理-新的管理革命》,《科學時報》[N]1999,7

10.陳京民,《國外知識型企業的管理模式探討》,《國外經濟管理》[J],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