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管理工作思維論文

時間:2022-03-12 10:43:00

導語:學校管理工作思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校管理工作思維論文

[摘要]近年來高等學校的巨大變化給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思維方法選擇的要求。有限理性是美國心理學家西蒙早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來的,開放理性是法國科學家莫蘭20世紀80年代提出來的。他們認為,分析事物、處理問題應該是邏輯分析與整體直覺判斷的結合。這種思維方法很適合當今具有復雜性事物特征的高校管理工作,尤其是適合管理者的思維方式與工作方法邏輯傾向比較突出的理工科高校。有限理性、開放理性的方法能使我們更容易做到以人為本;更容易化解矛盾;更容易突破原來的條條框框,更有助于創新。

[關鍵詞]高等學校管理工作;思維方法選擇;復雜性;有限理性;開放理性

當今時代事物變化的速度越來越快了,事物與事物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了,人們的自主性要求越來越強烈了。這些變化是事物深層的復雜性特征日益彰顯的外在表現。理解、溝通、融合,以人為本,化解矛盾,是時展、事物變化給高等學校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我們需要新的思維方法和工作方法。有限理性思維方法是美國心理學家西蒙早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來的,他認為人們分析事物、處理問題是邏輯分析與整體直覺判斷的結合。開放理性是法國科學家莫蘭20世紀80年代針對處理復雜事物的方法選擇提出來的,被許多基于復雜體系的組織或管理部門認可,這些新的思維和工作方法很適合當今高校管理工作,是高等學校管理工作中的思維方法選擇的理論借鑒。

一、復雜性——高等學校管理工作面臨新課題的根源

當今時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現代通訊和其他各種手段廣泛應用,使事物變化的時間尺度急劇收縮,事物之間相互作用和影響的方式發生著改變。事物變化的深層次原因日益彰顯出來,非線性導致的復雜事物對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20世紀60年代起耗散結構、自組織、突變、協同學、超循環、分形等一大批科學理論向人們揭示了這種復雜性。科學家告訴人們,世界是復雜的,不僅存在著線性運動規律支配的事物,也存在由非線性運動規律支配的事物。

什么樣的事物是復雜事物呢?有學者對復雜事物的特征給予了定義性的描述:“多個有意義的可區分狀態以不確定、非周期的方式存在”,“存在多個有意義、不確定、非周期的可區分狀態。”[1]復雜系統是指按照不同方式由彼此互動的因子所組成的系統。

高校管理工作就是具備這樣特征的復雜事物。例如,高校環境具有開放的獨立性,大學是一個獨立的單位,但又有很強的開放性。盡管可以說社會上的任何一個組織都是開放的,但是學校組織的開放性尤其明顯,表現在財力、物力、教師、學生等等方面。這種開放性導致管理工作會面對更多的不確定性。又比如,教學要求教師具有全方位的素質,知識、人品、理念、能力等等。然而這些能力以潛在的方式存在著,發揮起來彈性很大。教師工作又相對自由,對于高校管理部門來說,他們是松散的集合體。還比如課程,是多個獨立要素構成的體系,每一門課程都具有雙重特點和作用。它既與自身所在學科緊密相連,同時它又是本科學生培養體系中的一個要素。對教師來說更多看重課程在學科中的位置,但對學生來說則更需要將這個課程納入整體培養架構中。

復雜事物的變化不同于簡單事物,在其發展演化過程中會呈現出與簡單事物不同的特征。例如,對初始條件極其敏感,相關變量的微小變化就可能導致事物演化進入不同的路徑性;時間滯后性;一值對多值等等。由于高校管理工作所具有的復雜性事物特征,使得我們在管理中碰到了以下這樣的問題。

管理熵,即一種新的制度、規章、方法在相對封閉的組織運動過程中,由于復雜的組織運動和管理過程受到若干因素干擾,總是呈現效率相對遞減,剛開始實施的時候擁有較大能量,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出現效率降低現象。

滯后性,是指一種政策系統回應的時間或者消退的時間比人們按照常規預想的時間要滯后一個時期的現象。這種現象就是非線性引起的。自變量已經起了作用,達到最大值,但因變量卻遲遲達不到最大值,而當自變量變為最小時,因變量才開始增大。高校管理中某些政策與效果之間就是這樣。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有許多,最明顯的原因是有效的政策反映到學生身上要經過許多中間環節。

自組織,即組成系統的要素具有高度適應性,具有自我調節能力,系統和要素的變化有時會出現無人為的自變和演化,能夠對事件變化作出有利于自身的反應。科學家們稱之為自相適、自適應。高校教師帶有很強烈的類似特征,自主意識、工作的自由度、學科的差異和相對獨立性都是具備這種特征的原因。

二、有限理性、開放理性,處理復雜事物問題要有復雜的思維方法

由于復雜性對事物發展的影響和作用越來越大,復雜性事物向我們的工作和思維方式提出了挑戰。然而幾個世紀以來人們的思維一直受到牛頓線性的、確定性理論的支配,并將現實及其變化理解成線性動力學定律支配的過程。線性的、確定性的理論認為只要給予足夠的變量和初始條件,未來是完全可以預知的。不同事物之間的線性關系就是事物之間在時間上順序地相互影響,或不同事物之間線性地相互依賴。只要給出兩個變量間的關系數,這兩個變量之間的關系就完全確定。按照這種線性關系,未來可以從過去和現實推導出來。今天這種方法不完全適用了。處理復雜事物和問題要有復雜的思維方法。

美國心理學家赫伯特·西蒙認為,人們分析事物、處理問題是邏輯分析與整體直覺判斷的結合。盡管科學的進步不斷給我們提供理性的可操作性的手段、系統化的方法、模型的方法等,使我們有能力對事物及其相關因素進行全面分析,運用概念、判斷、推理對外界信息做出歸納、整理之后得出結論。但是面對社會變化迅速、知識爆炸、信息膨脹的現實,人的理性能力依然受到限制,人們無法對大量信息做到準確詳盡地分析。我們需要一種對事物內部狀況和外部環境的整體把握。西蒙的這一思維方法是針對新古典經濟學理論關于決策者具有完全的理性能力,能夠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收益這一觀點提出來的。西蒙認為:知識的不完備性、預見未來的困難性以及備選行為范圍的有限性,決定了“客觀理性”在實際行動中是不存在的。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只能被視為一個具有學習及適應能力的體系,而不應被看作是一個絕對理性的體系。管理者是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間的具有有限理性的“管理人”。“按照理性的要求,行為主體應具備關于每種抉擇的后果的完備知識和預見。而事實上,對后果的了解總是零碎的”[2]。管理者的知識、信息、能力和經驗的有限性就決定了決策過程不應該依據“最優”的標準,而應該依據“滿意”標準,在有限的并且是能力所及的范圍內進行。

法國科學家埃德加·莫蘭提出的開放理性觀點被許多基于復雜體系的組織或者工程管理部門認可。莫蘭認為:“復雜性思維方式提出了一定數量的源自三論和自組織觀念的思想工具,也發展了它自己的思想工具。但這個復雜性思維方式決不是這樣一種思維方式,它排除確定性以便建立不確定性,排除分割以便建立不可分割性,排除邏輯以便允許對邏輯規則的任何違反。相反地,它的做法是不斷地往返穿梭于確定性和不確定性之間、基本元素和總體之間、可分割性和不可分割性之間。”“問題無關于拋棄經典科學的原則——有序、分割和邏輯——,而是把它們整合到一個更加廣泛和更加豐富的框架內”[3]。復雜性思維方法并不是簡單性思維方法的對立面,而是對它的超越和整合。莫蘭希望簡單的、靜止的、封閉的理性主義能夠被一種復雜的、動態的、開放的理性主義所替代。開放理性的內涵非常豐富,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開放理性不像傳統理性那樣壓制、排斥非理性,而是和非理性進行對話。傳統的理性主義者認為人類行為應該受理性支配,在考慮問題、處理事情時不沖動,不憑感覺做事情,尊重理性的生活就是拋棄情感和信仰。而莫蘭認為:“復雜的理性不再在絕對的對立中,而只是在相對的對立中,也就是在互補、溝通和交流中來認識以前一直被看作對立的理智和情感、理性和狂熱之間的關系。”[4]在他看來,“理性是一種進化的現象,但不是像老的理性主義者認為的那樣以連續的和線性的方式進步,而是以突變和深刻地重組的方式進步”[5]。

有限理性、開放理性強調的是理性與感性、直覺的融合,不是不要理性,也不是不要感性,而是強調二者的結合。

三、有限理性、開放理性方法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應用

根據學者們的思想,根據對高校管理工作具體情況的分析,我們認為這種有限理性、開放理性的方法適合于帶有復雜性特征的高等學校管理工作。在高校管理工作中,思維與工作的基本方法應該是嚴格的科學操作與模糊化管理的結合。一方面我們需要嚴格的規章制度,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感性、直覺和融合。我們需要兩者的互補。

在理工科為主的大學中,理工科出身的管理者人數比較多,管理者的思維方式與工作方法邏輯傾向比較突出。這種思維特征有許多優勢,例如,在分析事物時更注重實證。又比如,在選擇決策時注重可操作性,在提出一個問題以前,對其操作性進行充分論證。但是這種注重邏輯的思維方式也有不足,如處理問題的時候理性分析有余而直覺把握不足,因為注重操作性,某些環節不具備條件就會放棄,突破原有的思維方式會慢一些。又比如,處理問題注重制度,冷冰冰的制度多于溫和的溝通,不能彰顯以人為本的理念。

有限理性、開放理性的思維與工作方法能夠使我們更容易做到以人為本。高校管理工作中,教師管理這一個環節難度是比較大的,因為教師的自主性和彰顯個性的要求更強烈。有限理性、開放理性的思維方法有強調理性的一面,指導我們要強化制度,強化制度的操作性。要明確管理不是管人而是管事,在關鍵的環節上建立可以量化的指標,使模糊性的事物秩序化,要把命令轉換為職責。人們反感受制于人,但不反感受制于事。要讓教師感到他服從的不是人而是事,是工作和職責,這樣人們就會愿意接受,減少了由于人與人的直接面對所引起的不良心理感受。但是問題還有另一面,過于強調理性、制度、職責會使人感到缺少人情味。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越來越多地看到了潛存于自身的主體性要求,由強調對外部世界的探索服從轉向對人的內部世界的探索以及對人自身命運和價值的思考。弘揚主體、強調自我價值、自尊與他尊的要求成為管理者必須面對的。有限理性、開放理性的思維方法在強調理性的同時,還強調了它的有限性。這使我們在強調工作和職責的同時能夠減少支配、控制傾向,多一些參與、尊重、和諧的基調。

有限理性、開放理性的思維與工作方法能夠使我們更容易做到理解、溝通、融合,化解矛盾。在這個世界上,分歧、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它反映了觀點和利益的多樣性。任何一個組織內部都會有矛盾,高等學校也是如此。我們該以怎樣的態度對待矛盾、采取什么樣的方法解決這些矛盾?是對抗斗爭還是回避、妥協?還是融合統一?有限理性、開放理性的方法能夠指導我們恰當地處理矛盾。一方面我們要主動利用理性、邏輯的方法分析矛盾的各個方面,分清是與非,做到處理矛盾時以事實為依據,使矛盾雙方對處理結果心服口服。另一方面我們要把這種分析限制在一定的程度上,避免把問題公開化而引起的令人尷尬的結局。

有限理性、開放理性的思維與工作方法能夠使我們在選擇決策時更容易突破原來的條條框框,更有助于創新。邏輯思維是人類認識問題、創造知識的主要工具,但是它對人的思維也有一定束縛性。邏輯思維最大的特點是規范性和強制性。它不僅有規律,而且具體到如何明確概念、如何恰當地使用判斷、如何有效地進行推理和論證、如何使用思維方法等等,都有一整套公式、規則和要求。邏輯思維的每一步都必須按照這些公式、規則和要求進行,嚴格地納入邏輯軌道。這一系列邏輯的公式、規則和要求,實際上成為相對固定的思維模式,規定了思維過程只能這樣,不能那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邏輯思維對人的思維具有一定的束縛性,這種束縛性會使工作失去活力。有人說,華羅庚之所以對數學做出重大貢獻,如果沒有清華寬松的環境是不可能的。清華是理工科為主的高校,他們能夠創造出寬松的氛圍,我們也同樣能夠做到。關鍵在于思維方法,看問題的角度。

在當今事物變化速度越來越快、事物與事物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人們的自主性要求越來越強烈的時代,我們需要學習新的思維方法,需要在注重理性、邏輯制度的同時兼顧感性、直覺和融合,在注重秩序性的前提下進行模糊性的把握,在模糊中把握秩序、在混沌中找到規律。

[參考文獻]

[1]張本祥.復雜性的概念界定及復雜性的基本問題[J].系統辯證學學報,2002(4):p22.

[2][美]赫伯特·西蒙著,楊礫,韓春立,徐立譯.管理行為——管理組織決策過程的研究[M].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8.p79.

[3][法]埃德加·莫蘭著,陳一壯譯.論復雜性思維[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5):p21.

[4][5][法]埃德加·莫蘭著,陳一壯譯.復雜思想:自覺的科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p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