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管理中人性管理的探討
時間:2022-03-28 11:20:00
導語:學校管理中人性管理的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學校是一個教育集體,是按黨的教育方針和教育規范來培養人才的,并以此組織自己的全部活動。學校要實現其教育目標主要得領先全體教職工的共同努力,要辦好學校首先要調動教職工的積極性,使教職工真正成為管理的主體。
關鍵詞:學校管理、人性管理、思考
1.尊重和理解
尊重人和理解人,是搞好管理的先決條件和關鍵。因為尊重人才會重視人才,理解人才會發現人才,使用人才。學校的中心工作是圍繞人來進行的,管理的核心當然也是人。因為,工作是人做的,只有先管好人才能管好事。根據教師的心理特點及工作特點,對教師的管理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1.1尊重教師人格,給教師工作環境和心理空間上一定的“自由度”;教師工作時間和空間的非限制性,決定了教師工作環境的非限制性。家訪、學習提高、搜集資料、科研教研等一系列教學的延續工作,都不是坐在辦公室就能完成的。所以,如果也對教師實行“坐班制”,猶如給教師戴上了“緊箍咒”,這不僅不利于教師身心舒暢放開手腳工作、提高業務水平和教科研能力,且不說這對教師的自尊心和積極性是一個極大的挫傷,在社會經濟開放發展的今天,學校如果仍以這種封閉的形式來管理,又如何能培養出開放型的創造性人才?當然建立一些考勤制度、工作規則是必要的,但不可太多太嚴。只有在合情合理合法的條件下,為教師工作提供一定的自由度,才能使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恰如其分的發揮。作為師范類學校沒有應試的壓力,其管理應時嚴時活,尤其要在“活”字上下功夫。師范課程的多樣化使教師人才也呈多樣化狀態,為辦好辦活辦出特色學校奠定了基礎。學校領導應把握本校特點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創辦出一流的特色學校。
1.2要一視同仁,給教職工心理一種公平感;人不管職務大小、學歷高低、年齡老幼、性格各異,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管理者要一視同仁將心比心。在評價人時,切忌極端的二值邏輯語言,要避免要么肯定要么否定的評價;更不能一部分人的積極性來換取加一部分人的積極性,要調動廣大教職工積極性,并注意積極性的穩定和發展。對學校工作的管理過程,既要看結果,更要看過程,要對實施教育的全過程即“計劃、實施、檢查、總結”中的每一環節都設立質量標準,及時肯定教職工在工作過程中的點滴成績,使領導的激勵行為及時得到強化,促使教育工作落到實處,以滿足教職工心理的高級需要。
1.3加強人際溝通,營造一種舒暢的心理環境。;學校的人際溝通主要有領導與教職工的上下溝通、教職工之間的平行溝通和師生之間的溝通。改善上下溝通,讓教職工知道領導想做什么,做了什么;同時,領導要常深入群眾,了解聽取意見,充分體現教職工當家作主原則,增進彼此的尊重和理解。例如,有時領導為群眾做了許多事情,象改善工作條件,增加生活福利,爭取改善住房條件等等,但依然有人不滿,視領導的一切工作努力為理所當然,只見不足不見成績。很大程度上在于缺乏情感上的溝通,使群眾無法體會到領導工作的苦衷和難處。
另外,平行溝通也很重要,讓教職工相互了解彼此的工作性質、特點、成績、困難等,有利于消除教職工因科室工作不同而產生的誤解和隔膜。而師生之間的溝通可以及時反饋教學情況,改善師生關系,對教育教學質量及效果的提高有很大作用。所以,管理者要努力營造一個嚴肅活潑、民主平等的氣氛,造就一個學校關心教師,教師熱愛學生,學生尊敬老師,教師支持領導的融洽環境。古人云:“親乎其師,信乎其道”,愛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另外,學校領導在教師的提職、晉升、分配、物資供應等方面要做到科學細致的分析,既要給人們一定的期望值,又要考慮實現值達到的可能性和幅度,盡量使期望值和實現值趨于平衡,提高人們的心理承受力。
2.參與和認同
參與管理是西方企業管理的一種管理制度,雖然我們與資本主義管理的價值取向不同,但從管理心理學角度來看有其科學的合理性。例如,“股份制”、工會等管理形式,使公司職員工人覺得自己不單是公司職員,也是公司的小老板,讓人產生一種歸屬感和認同感。因為讓普通成員參與公司目標的講座或決策分析,使下屬能明了和容易接受這種目標或決策,從而使人產生一種親切感和對目標的承諾,自覺自愿地為實現目標而效力。學校也可借鑒這種方法建立一套自己的目標管理體制,并屐教職工參與學校的管理,使他們與集體目標取得認同,這對于激發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及提高管理目標決策的質量有著莫大的作用。主要體現在。
2.1教職工參與管理,可使他們投入情感,產生心理認同。所為認同是指個人在集體中的一種態度,一種心理契約。它既表現為對集體事物的關注,也表現為情感上的交融。例如,教職工通過教代會、工會規劃及改革方向,審議學校工作,對干部實行監督,對涉及切身利益的生活福利、獎金分配等總是參加講座決策,這種參與活動都有助于積極性的調動和主人翁感的形成,促使教職工以做好學校工作為己任,自覺自愿地貢獻出自己的智慧經驗,為實現學校工作目標而共同努力。所以說,要辦好學校,就必須發動教師,依靠教師。
2.2可使教職工高層次需要獲得滿足。分權、參與的民主管理,為教職工的社會性需要、自我實現需要的滿足提供了機會和環境。情感上的認同使其努力工作,把學校的事當作自己的事來做,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質,滿足其自我實現的需要。
2.3參與制還可能提高目標決策的質量。由于群體參與,擴大了參與層面,可以集思廣益,取長補短,避免“一言堂”帶來的局限性。
2.4可以改善領導與群眾的關系。通過參與增強認同,增強工作任務和目標的明晰度,使領導與群眾之間能相互理解,相互關心,相互支持,形成和諧的愉悅的心理環境,形成相互推動的力量。
總之,學校管理者要切實把握教師的職業心理和工作特點,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為教師的成長和發展提供必要條件和環境。
- 上一篇:老師對工作默默付出的頌揚
- 下一篇:黨校學報編輯部履職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