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影響環境評價因素分析論文

時間:2022-11-12 08:46:00

導語:農村影響環境評價因素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影響環境評價因素分析論文

[摘要]通過描述性統計對廣西農村當前的環境現狀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接著通過構建多元回歸模型,發現農村居民對環境的評價主要受到經濟發展水平、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響。雖然目前廣西農村的環境情況基本令人滿意,但要注意引導農民培養正確的環境意識、保護家園。

[關鍵詞]環境現狀;環境評價;環境保護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相繼在一些省、市開展了不同規模層次的公眾環境意識調查活動。其中影響較大的有199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與環境經濟研究中心和中國生態學會等單位就城市環境狀況和城市居民環境意識在全國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34個城市進行了問卷調查。在對城市居民的環境意識調查中,專家學者發現文化程度、環境污染、媒體科技宣教等都是造成環保意識差異的重要因素。但上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對農村的環境現狀和農民的環境意識的相關研究還較少。由于我國農村人口居住分散,長期以來,生活垃圾得不到集中而有效的處理,由此引發的環境污染問題不容忽視。并且因資金和技術等原因,農村基礎設施落后于經濟和城鎮化發展水平的現象并沒有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而顯著改善,對農村居民衛生和健康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為了清楚地了解目前廣西農村的環保的基本情況,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和實地調研的方式,深入了解和探討村民生產生活對環境的影響,以及農村環境問題產生根源及其表現形式。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次調查以農戶為單位,在被抽取的每戶農戶中由一名家庭成員作為代表來完成問卷的回答。在我們調查的人群中總人數為286人,其中男性占44.1%,女性占53.5%,2.4%未填。被調查者的文化程度為小學文化及以下的占83人,初中106人,高中47人,中專18人,大專及以上的28人(M=3.22,D=1.347)。年齡分布情況為20歲以下的有38人,21~59歲的有237人,60歲以上11人,這一數據覆蓋面較廣,基本符合當地人口分布情況,能較好地反映各年齡組人群對生存環境的了解及對環境問題的認識。

(二)測量工具的設計

問卷采用的是自編“廣西農村居民環境意識調查問卷”,問卷問題多數采用預先編碼的形式,原則上要求多選一,內容涉及個人基本情況、鄉村環境狀況,參與改善環境的行動及對環境污染的認識和環境評價等五個方面共21個問題。

首先,個人基本情況涉及被訪者的性別、婚姻狀況、年齡、文化程度、是否去過打工等個人結構狀況。其中年齡為三分變量,1為20歲以下,2為21~59歲,3為60歲以上,主要是考慮到農村的勞動力主要是青壯年。文化程度設計為五分變量,主要是“小學及以下”、“初中”、“高中”、“中專”、“大專及以上”,以考察文化程度對環境評價的影響。由于廣西全區經濟發展水平不一致,把調查的地點分為“1是經濟水平高”、“2是經濟水平中等”、“3是經濟水平較低”。另外由于近年來農民外出打工的人數較多,為了了解他們與城市接觸以后是否會增強農民對環境的意識,專門設計了“是否去過打工”這個問題。

其次,廣西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地理環境的典型特征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基本以農業為主,農村居住環境的基本情況在調查中從“燃料使用”、“生活用水來源”、“衛生廁所的使用”、“住房是否人畜分開”等7個方面來考察。問題設計為多項選擇題,由被調查對象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作答。

再次,研究中為了了解農民在改善環境中所作的具體事情,設計了一個多項選擇題。由于考慮到各地農村的不同情況,專門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由被調查者注明所參加的改善環境的行動。

最后,還要考察被調查者對所生活環境的評價情況。主要是從主觀評價和客觀分析兩個方面來設計問題,分為“你居住的環境是否受到污染、“你是否知道污染源”、“對所居住環境的評價”、“農藥的使用是否造成污染”、“對居住地的環境質量的基本評價”(包括飲用水質量、地表水質量、空氣質量、聲音質量)。這些問題為多項選擇。考慮到農村的實際情況,對“污染的主要來源”設計為一個開放性的問題,由被調查者回答。

(三)研究資料的收集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問卷調查的方法。在調查中采用了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即先把廣西全區所有的編制縣按照經濟發展水平分為經濟發展水平高、經濟水平發展中等和經濟發展水平低的三個層次。然后采用簡單隨機抽樣的方法從三個層次中抽取11個縣,每個縣繼續采用簡單隨機抽樣的方法,在每個縣的鄉鎮中隨機抽取樣本進行問卷調查。最終共調查了全區11個縣的12個鄉鎮,發放問卷320份,回收有效問卷286份,有效回收率為89.37%。

二、廣西農村環境現狀及農民對環境的評價

(一)廣西農村的環境現狀

我們在調查中主要從農民燃料的使用、居住環境、生活用水和垃圾處理這幾個方面來考察農村的居住環境,通過頻數分析,了解了農村環境的基本情況。

1燃料使用。廣西的大部分地區不僅是山區而且是不能耕種的石山,農業耕地非常有限。農民的生活用燃料主要是柴火,占40.2%,近年來國家大力推廣新能源的使用,有33.6%的農民用上了液化石油氣,有17.8%的農戶還利用新技術,垃圾變廢為寶,用上了清潔高效的沼氣。這不僅解決了能源問題,也大大緩解了廢氣對大氣造成的污染。

2生活用水情況。農村基本實現了清潔用水,有62.2%的群眾用上了自來水。由于在農村還無法實現污水處理,污水往往不經處理直接排到地面經土壤下滲或匯入地表水體,對地表水及地下水造成直接危害。洗衣、做飯、洗浴及其他零散用水是生活污水的主要來源途徑。

3居住環境。廣西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壯族和苗族的農民傳統的居住模式是和牲畜共處,樓房的旁邊或者樓下就是關牲口的棚子。但我們在調查中發現,這種情況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觀,64.3%的農戶實行了住房與牲畜分開。經過這幾年的建設,57.7%的農戶已經用上了衛生廁所,改善了過去糞尿中的污染物隨糞水滲入土壤內,糞便發出惡臭,造成空氣污染,對人的健康產生不良影響的狀況。

4垃圾處理。生活垃圾因來源廣泛,其污染物成分也較為復雜,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質消耗的豐富,垃圾的組成成分將更為復雜。有12.6%的村民認識垃圾是污染的主要來源。而且生活垃圾沒有得到很好的處理,隨意堆放和倒入江河的分別占25.2%和22%,有49%實現了固定堆放。

隨著新農村建設在全區各地農村的大力推廣,廣大農民還積極參加各種改善環境的活動,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美化家園,保護生存環境。有160人次參加了修路、46人次參加了衛生廁所的改造,在農村建起了更加衛生的蹲坑式廁所。其他還有人參加了集體或者自發組織的相關的活動,如人畜分離、處理污水等。

(二)農民對環境狀況的評價

農民對居住的環境情況較為認可,認為家庭的衛生情況“很干凈”和“一般”的占總數的30.8%和62.2%,“比較臟亂”的只有6.3%,評見表1。

農民對環境評價的五個等級變量中看到,他們對周圍自然環境的評價整體較好,飲用水質、地表水質、空氣質量和聲音質量在優和良的占了絕大多數,說明農民對自身環境比較認可,評價較高。

在回答當地是否遭到污染時,有40.2%的人認為受到污染,有32.2%的人認為沒有,27.3%的人不知道。有42.7%的農民表示知道什么是污染源,48.6%的人不知道污染源。但當我們進一步追問污染的來源時,很多農民卻無法準確回答,有66.8%的人不知道具體的污染源到底是什么?(這題設計的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農藥是農民在日常生產中接觸最多的生產資料,但很多農民就連農藥是否對環境造成污染,都不是十分確定,回答“沒有”污染的占7%,“不知道”的有9.4%。

(三)影響農民對環境評價諸因素的多元回歸分析

為了弄清不同因素對農民環境評價的影響情況,以受訪者對環境的評價為因變量,以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和民族、是否去過打工作為預測變量,建立多元回歸模型。在模型中,性別、文化程度、經濟發展水平、民族為虛擬變量。具體見表2。

從模型中可以看出:

第一,文化程度對于環境評價具有統計顯著性。在多元回歸分析中,在控制其他變量的情況下,受教育程度對環境評價具有積極正面的影響:與小學及以下的受訪者相比,文化程度越高的受訪者在環境評價方面的得分也越高。這表明,隨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農民的環境評價也相應地得到提高。

第二,經濟發展水平會影響村民對環境評價。當以“經濟發展水平高”為虛擬變量時,對“經濟發展水平中等”的地區有統計顯著性,對“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地區是負相關。這表明隨著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對環境評價也越高,對環境也能更加清楚地進行評價。

第三,雖然多元回歸中是否去過打工和民族對環境評價的影響不具有統計顯著性,但為了進一步分析打工和民族這兩個因素是否對環境評價具有一定的影響。以“是否去過打工”和“環境評價”做交互表,經過卡方檢驗,具有統計顯著性(df=4,x2=0.004,P<0.05)。同樣用“漢族”和“少數民族”與“環境評價”做交互表,也具有統計顯著性(df=4,x2=0.002,P<0.05)。這表明打工的經歷和少數民族的身份對環境評價有一定的影響,只是在多元回歸分析中,在加入其他控制變量的情況下,這兩個因素對因變量的影響不具有統計顯著性了。我們認為,這主要是因為受訪者的受教育程度是主要影響因素造成的。

第四,在多元回歸分析中,性別對環境評價的影響不具有統計顯著性。

三、討論

(一)農村環境基本保持良好但情況不容樂觀

通過問卷調查數據的分析和實地調研資料的整理,我們發現廣大農村還是保持了一個較好的生活環境,農民自身對環境的評價較高。我們也可以看到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小城鎮和鄉村聚居點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化傾向日益明顯。但與城市相對規范的有規劃、較完善的基礎設施相比,小城鎮和鄉村聚居點在這些方面明顯落后,臟亂差現象突出。此外,在農村還出現了一些新的污染源,主要是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不少污染較嚴重的工廠從城市轉移到廣大的小城鎮和鄉村聚居點,如一些化工、造紙的企業還有采石場等等。這些企業排放出來的廢水廢氣,對農村居民衛生和健康構成了巨大的威脅。我們在實地調研中就有很多農民向我們反映,由于當地政府為了追求經濟效益,接納了從廣東轉移過來的一家造紙廠,工廠里的廢水不經過處理,就直接流入當地的河流,嚴重地影響了當地的水質。

(二)農民對環境評價較為樂觀但缺乏環保知識

由以上的統計分析看到,農民對農村總體上環境評價良好。但在其中也暴露出我們目前對農民的環境教育是極其不夠的,對外界接觸比較多的外出經商者及正在接受教育的學生(多數是中學生)對相關于環境方面的知識較在村里常年耕種的本分農民懂得多。這表明,農民是被忽視了的環保群體,各種環保宣傳在農村幾乎是一片空白。這也許是人們的眼睛都專注在工業污染和城市污染上了,對于人口相對比較稀疏、面積比較大的農村來講還沒有引起重視。由于它的污染現象沒有人口稠密的工業城市來得明顯迅速的原因,導致了對農村環境的忽略。

(三)本研究的發現和存在的局限性

通過調查,對廣西農村的環境現狀和村民對自身環境的評價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并通過建立多元回歸模型,分析了影響環境評價的因素主要是文化程度和經濟發展水平,這和已有的研究是一致的。但我們在研究中也發現在自變量中“民族”和“是否去過打工”也會影響到村民對環境的評價。根據我們的分析發現,在一些少數民族的傳統中,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因而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護環境,所以環境意識較好。不少農民表示外出打工后會增長見識,學會一些基本的環保常識,這使他們回鄉后也積極地維護家鄉環境。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本研究對廣西農村的環境現狀作了一些初步的調查,然而因研究時間較短及客觀條件的限制,但仍未能獲得相對精確的村鎮環境情況的資料。因而,今后在農村村鎮建立長期的環境情況的監測,將會有助于更深入的研究。

四、結論

經過認真深入的調查分析,我們發現農村的環境環境保護不全是農民的責任,而需要全社會的人都參與進來,先把農村、農民和農業問題解決了,農村環保自然而然地就會好轉了,而且會比城市的環保做得更好。尤其是在新農村建設的迫切要求下,農村環保顯得尤為重要。這不僅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更迎合了生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而且農民環保意識的提高、農村環保狀況的改善與農民獲取的經濟效益始終是成正比的。針對此提出兩點建議:(1)從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人手,再去提高農民的環保意識,最后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環保問題。(2)農民環保意識的提高僅靠宣傳是遠遠不夠的,因為他們懂的知識本身就不多,加之農村教育與城鎮教育相差甚遠,不僅表現在師資力量上,而且表現在學校的硬件設施上。農村的發展和崛起與農村的科技和教育息息相關,因此要像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一樣在農村強力實施科技興農戰略。作為地方政府應加強對農民的科技培訓,讓農民也用知識去致富,用知識去維護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