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轉變與新農村建設

時間:2022-03-28 09:07:00

導語:意識轉變與新農村建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意識轉變與新農村建設

1農民意識概述

農民意識,顧名思義就是農民群眾所具有的意識,它屬于一種社會意識范疇。社會意識同社會存在相對應,是總括了人的一切意識要素、觀念形態以及人類社會中全部精神現象及其過程的哲學范疇。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是人類全部社會精神生活及其過程的總概括。從意識的主體以及主體與社會的關系的角度,社會意識可以區分為個人意識和群體意識。個人意識是個人的獨特的社會經歷和社會地位的反映,每個人的意識是有區別的,即使屬于同一階級、同一社會集團、同一職業的人,其個人意識也有很大的不同。而群體意識是一定的群體構成的社會共同體共有的意識,是群體實踐的產物,具有突出的共性特征。由于各種群體在社會中的地位不同,社會實踐不同,因此不同群體的群體意識也就不相同,不同的階級就有不同的意識。農民意識也可以認為是由農民構成的群體所共有的意識。根據社會意識反映社會存在的水平高低、層次不同,社會意識又可以區分為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兩個不同層次。社會心理是人們對社會生活的一種經驗性的反映,直接與社會日常生活相聯系。而社會意識形式是一種高水平的、高層次的社會意識,它是人們自覺建立起來的,以特定的形式,較為完整的體系表現出來的社會意識。從這個角度來看,農民意識是屬于一種社會意識形式,是農民這個群體自覺建立起來以特定形式和穩固、完整的體系表現出來的社會意識。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認為農民意識是由農民這個群體成員在交往過程中形成的共同的心理現象。它是農民從生活中概括提煉出來的系統的、自覺的、理論化的和具有相對穩定形式的社會意識。

2我國當代農民意識的發展狀況

在當今中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鳴奏的“進一步解放思想,改革舊觀念、建立新觀念”的時代交響樂中,八億農民的新思想、新意識、新道德、新觀念也在逐步形成,新的農民意識的形成主要表現在觀念方面的“四個轉向”。

(1)“自卑型”轉向“自強型”。千百年來,中國農民處在“三座大山”壓榨下的特殊地位,使本身具有的誠實、善良的美德,演變成一種自卑心理。在這種自卑心理的支配下,農民的一言一行,都得循規蹈矩、謹小慎微。久而久之,在自己意識中就形成了自己是個卑微的人,生是路邊一棵草,任人宰割,不敢抗爭。新中國成立后,農民在政治上翻了身,其“自卑”也隨之有了改變。但是這種改變是不自覺、不徹底、不完全的,他們認為新型社會的到來,全是共產黨的恩賜,這時的中國農民便抱著一切聽從黨召喚的感恩戴德的心理,投入了社會主義農業合作化和建立運動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農民的聰明才智和創造熱情又一次被激發,并且得以施展。在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里,他們重新掂出了自己的真正價值?!稗r民意識”中的“自卑型”逐漸為“自強型”所替代,具有新意識的農民正在不斷成長。

(2)“愚昧型”轉向“知識型”。從舊社會過來的中國農民大多數思想簡單,不懷疑、易信、缺乏識別能力和批評能力。他們信奉“讀書不讀書,鋤把一般粗”和“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的人生格言。有的農民把種子撒下地,便跑到寺廟燒香磕頭,望菩薩開開眼。改革開放以后的中國農民,正由“愚昧型”向“知識型”轉化?!爸R就是力量”在“農民意識”中逐步占據了一席之位。

(3)“封閉型”轉向“交際型”。隨著傳統農業向現代化大農業的轉化,自給自足的“封閉型”生產方式正逐漸被沖破,以前農民只懷著一種信念土地便是命根子,有它就有了一切。但沒過多久,抱著死守責任田的農民紛紛退出土地掉頭轉向,去尋求新的致富途徑。于是,一種由農民聯合起來的新型組織出現了,它的誕生,便以強大的生命力引起全社會的關注,理論界人士認為這是一種大有希望的聯合體,由“封閉型”轉向“交際型”,標志著“農民意識”的進化與更新。他們抱定“廣交朋友,互通有無、平等互利,共同富裕”的宗旨,給城市帶來繁榮、工廠注入生機、流通增添活力。他們對縮小工農之間,城鄉之間的差別,加快四化建設的步伐,做出了貢獻。

(4)“滿足型”轉向“追求型”。上世紀80年代“農民意識”中的“追求型”表現出兩個特點。首先,從政治信仰方面看,建國三十多年來,經濟建設的曲曲折折,政治運動的風風雨雨,中國農民從“烙燒餅”的痛苦經歷中獲得一條寶貴的經驗,個人的命運與整個民族的命運緊緊相連。個人的前途與社會的前途息息相關,個人的富裕與國家的繁榮昌盛相連。

3轉變農民意識與培育新型農民

從近達資本主義各國的發展歷程看,所有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幾乎都是從對封建的農民意識進行的革命中發展起飛的,在現代化的國家里幾乎不存在傳統意義上的自然的農民階層,落后貧窮化的鄉村也被現代化的都市建設所消滅,靠天吃飯的落后的自然農業農村經濟也被現代化的農業產業化所替代。可以說,類似我國傳統的農民階層早已不存在了,被現代化的歷史進程蕩然無存了,剩下的只有現代意義的農業產業工人。這是世界范圍內的對農民意識、對農業和對農村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革命,這一革命使整個農業產業伴隨著現代化的歷史進程發生了深刻的本質的革命化的歷史性轉變,對整個人類的進步而言,意義非同小可。其實馬克思早在《共產黨宣言》里就清醒地告誡人類,現代資本主義時代的過程,就是凈化和消滅形形色色極其復雜的階級成分的過程。其中農民階級等其他一切階級成分都是在這一過程中被消滅的對象,最終只留下了現代資產階級和現代無產階級兩大人類歷史上最具進步的階級陣營。

我國農村目前正處于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化。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傳統型的農民必定最終消失,新型農民將取而代之,法國社會學家H•孟德拉斯將此現象稱之為“農民的終結”。因此一號文件給新型農民做了三個界定,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為培養造就新型農民,國家將擴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實施規模,各級財政要將農村勞動力培訓經費納入預算,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然而當前,我國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不高,已成為建設新農村的主要障礙。有關資料表明,全國4.97億農村勞動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而小學及以下的占40%。全國92%的文盲、半文盲在農村。與此同時,絕大多數農民沒有受過職業技術和技能培訓。有的地方農民把賭博當娛樂,賭資巨大。在北方有的農村,“3個月種田,3個月過年,3個月耍錢,3個月游閑”。有的地方農村道德失范,誠信缺失,講排場、比闊氣、鋪張浪費嚴重。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急需培養造就千千萬萬高素質的新型農民。這是新農村建設最本質、最核心的內容,也是最為迫切的要求。

參考文獻

[1]馮書泉.國外農村建設的基本經驗[J].科學社會主義,2006,(1).

[2]劉斌,張兆剛,霍功.中國三農問題報告[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