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社會保障支出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時間:2022-02-04 02:39:32
導語:財政社會保障支出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前,孝感市總體經濟發展狀況良好,財政社會保障支出的水平和發展速度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使用效益也不斷提高。但經濟發展與財政社會保障支出的增長速度放緩,城鄉差距較大。為充分發揮社會保障制度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必須保持地區經濟平穩增長;加大財政對社保的投入力度,提高資金的利用效率;縮小財政社保支出的城鄉差距;擴大社保覆蓋面,多渠道籌集社保資金。
[關鍵詞]孝感市;財政社會保障支出;經濟發展
一、孝感市財政社保支出與經濟發展的現狀與問題
(一)孝感市經濟發展狀況
孝感,臨近武漢,是我國中部地區最具潛力和競爭力的城市之一,其綜合實力在湖北省名列前茅,在武漢城市圈中與武漢同城化的條件最好[1]。自進入21世紀以來,孝感市認真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各項政策和的重要講話精神,積極適應“新常態”,保持定力謀發展,全市經濟運行持續平穩增長,發展的質量也不斷提升。2004到2014年11年間,孝感市生產總值增長了近3.5倍,前3年的增長速度不夠明顯,后8年的總體趨勢近似線性,其中第一、二、三產業的增加值分別提高了182%、317%和231%。尤其是在2014年,面對宏觀經濟下行的巨大壓力,孝感市在保持國民經濟平穩增長(按可比價格計算,地區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9.7%)的同時,實現了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9.6:48.6:31.8到本年18.6:49.1:32.3的調整。但是,伴隨著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圖1所示,孝感市的GDP總量雖在穩步上升,但其占湖北省GDP的比重卻在下降。2004年孝感市GDP占湖北省GDP的比例在6%左右,而2010年跌破5%,2011年下降到最低點,之后雖略有回升,但并沒有呈現比較顯著的上升趨勢。①這表明就橫向而言,孝感市的經濟地位有所下滑。
(二)孝感市財政社會保障支出狀況
1.財政社會保障支出水平不高、增長速度放緩
由圖2可知,孝感市財政社會保障支出的絕對額在不斷增加,2010年到2014年間增長了近3.5倍,但其占財政支出總額的比例自2011年起卻基本保持不變,一直在15%左右,還略呈下降趨勢。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4年版的數據,可以計算出中國財政社會保障支出的總額一直占財政總支出的12%左右,由此可見,孝感市的財政社會保障水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總體上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2.財政社會保障支出的效果有所增強
衡量財政社會保障支出的效果顯著與否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看增加保障覆蓋面的情況。2010年到2011年孝感市財政社會保障支出從93409萬元增長到178829萬元,增加的絕對額是85420萬元,這部分資金帶來的五項社保②增加的人數為3.05萬人,而2014年增覆擴面后新增參保9.3萬人,財政社會保障支出增長額卻是56317.7萬元。對比兩者,后者能用相對較少的支出使更多的人得到保障,表明孝感市財政社會保障支出的效果在增強。
3.財政社會保障支出的城鄉差距較大
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是一種城鄉分割的二元保障體系,這是由我國經濟上和社會上的二元結構所決定的。目前,城鎮已基本建立起了比較完善的包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在內的社會保險和社會救助體系,而廣大農村卻遠遠落后于城市的社會保障建設,存在覆蓋面小、各地區保障水平差異大等多種問題。盡管近幾年孝感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但總體看,發展不夠仍是孝感的最大實際[2]。
二、計量分析
基于上述情況,筆者決定運用計量經濟學的相關方法,選取孝感市地區生產總值代表其經濟發展水平,取用孝感市財政社會保障支出總額表示其社會保障水平,分析社保水平對經濟水平的影響。
(一)數據獲取和變量選擇
數據來源于孝感統計局公布的統計公報,時間維度為2010年到2014年,對財政社會保障支出總額和地區生產總值取自然對數,這樣既消除了數據的異方差性,又保留了時間序列的實際意義,即選取InY和InX作為變量,其中Y為孝感市財政社會保障支出總額,X為孝感市地區生產總值。
(二)數據的平穩性檢驗
分析時間序列數據首先要考慮和檢驗變量的平穩性,即對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如果對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具有平穩性且又沒有協整關系情況下的變量進行回歸分析,那么此回歸可能是偽回歸,沒有意義。
(三)模型的構建和檢驗
由于InY和InX是平穩的,沒有必要進行進一步協整檢驗,可以直接根據普通最小二乘法進行回歸分析。
三、結論與政策性建議
以上結論表明,孝感市的總體經濟發展狀況良好,財政社會保障支出的水平和發展速度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使用效益也有所提高。但經濟與財政社會保障的發展明顯放緩,城鄉差別較大。經濟對財政社會保障支出的彈性很小,表明財政社保對GDP的促進作用不明顯。經濟與財政社會保障支出的變化軌跡趨同,表明經濟對后者有比較顯著的影響。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和國家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強調了發展社會保障制度、改善民生的必要性和改革財稅體制的重要性。孝感市應該把握好當前的有利時機,進一步完善財政體制,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財政對社會保障的投入力度,使社會保障制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促進經濟發展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一)保持地區經濟平穩增長,增加地區財政收入
根據實證研究得出的結論,孝感市的經濟增長與財政社會保障支出的變化軌跡趨同,表明經濟增長對財政社保支出的增加有顯著的影響。因此,要充分發揮財政社保支出在改善民生方面的作用,經濟平穩增長是首要前提。只有保持經濟的平穩增長,財政收入的穩步增加,支出結構才能夠進一步得到優化。孝感市財政發展改革“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指出,到2015年全市財政一般預算收入規模力爭達到100億元,而這一目標在2014年底已經實現。在財政支出結構方面,要進一步加大對“三農”的投入,教育、科學、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支出按法定(政策)要求到位,社會保障支出投入進一步加大。這樣,財政就有能力在從“積極”轉向“穩健”之時,加大對社會保障的支持,逐步將社保支出占財政支出總額的比重提高[3]。
(二)加大財政對社保的投入力度,提高資金的利用效率
社會保障屬于基本公共服務,公共財政的大力支持是其順利發展的重要前提之一。中國的公共財政支出自21世紀以來,每年以平均18%左右的速度增長,但財政社會保障支出的總額一直占財政總支出的12%左右。由此看來,國家在這方面的投入仍然是捉襟見肘。雖然宏觀經濟和地區經濟的發展都很穩定,但財政對社保支出的增長速度卻未能跟上社保需求的增長速度,財政對社保的支出仍然有限。要改變這種狀況,除了政策性的提高財政對社保的支出外,還可從兩個方面來考慮:一是逐步降低經濟建設支出的比重,充實社會保障資金;二是適當壓縮行政管理費用支出,節約財政支出,支持社會保障[4]。孝感市財政社會保障支出的水平和增長速度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資金使用效益也在不斷提高,但不能因此掉以輕心,對此可以借鑒撫州市財政局的管理經驗。一是加強財政社會保障基礎管理,嚴格社會保障待遇的資格審核、收入核實和領報手續,建立享受對象進退機制;二是積極推進社會保障資金預算公開,擴大社會保障資金預算的公開范圍,細化公開科目及公開級次,建立群眾利益訴求平臺,主動接受社會監督;三是逐步完善社會保障財務管理制度,對重大社會保障項目制定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實行專戶管理,做到專款專用,規范資金分配;四是建立科學合理的績效考評體系,對社會保障重大資金項目進行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績效管理,將財政社會保障資金的科學化精細化管理落到實處。
(三)縮小財政社會保障支出的城鄉差距
國家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提出了“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和“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在農村地區。首先要改革醫保支付方式,發揮醫??刭M作用;其次要改進個人賬戶,開展門診費用統籌,實現跨省異地退休人員住院醫療費用直接結算。在增加財政社保投入總額的同時,要進一步調整支出結構,加大對農村居民的社會保障投入,這必將有力地促進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和消費升級,增強孝感市經濟增長的后勁。除此之外,政府還要明確財政在農村社會保障支出中的責任,加大中央政府的轉移支付力度,尤其要提高對地方社會保障事業的專項轉移支付水平[5]。在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以補助和保障為主,并輔以脫貧政策;在經濟增長較快的地區,根據當地的實際發展情況,適度增加對社會保障的支出。在完善新農合和新農保的同時,還要提高農村社會救助與社會福利的覆蓋面和保障水平。
(四)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多渠道籌集社會保障資金
截至2014年末,孝感市全市戶籍總人口達到525.72萬人,其中常住人口為486.13萬人,農村常住人口為232.13萬人,占戶籍總人口的47.75%。而這部分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被排除在社會保障體制之外的,這也是社會保障資金來源不足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須盡快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在吸納低收入和貧困群體方面,政府可提供一些補貼或一部分供款;在吸納農民工和農村群體方面,可針對農民工、農村居民的特點,適當降低繳費率,減少最低供款期限,提高統籌層次,構建全國一致的制度框架,明確社會保障關系的轉移或接續辦法等[6]。
(五)政府投入與個人繳納的機制設計
除了增覆擴面外,還可以尋找其他途徑、多渠道籌集社會保障資金。制度內的方法包含延長退休年齡、減低養老金的調整系數等;制度外的方法包括財產資金補償、稅收融資、發行認可的債券和福利彩票等。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和國家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明確說明了可以逐步提高國有資本收益上繳公共財政比例,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孝感市也應在宏觀的政策框架內,積極尋找更多的方法。
[注釋]
①文章的數據主要來自孝感統計局公布的統計公報。下同。
②五項社保:指基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五種社會保險。
作者:劉羽楓 單位:廣西民族大學
- 上一篇:社會保障政策“缺口”與對策
- 下一篇:監理企業向項目管理公司發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