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網劇的傳播學解讀
時間:2022-05-11 10:57:53
導語:流行網劇的傳播學解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近年來,隨著社交媒體的興起,各類網劇異軍突起、頻頻走紅。作為一種媒介產品,網劇的傳播體現(xiàn)了web2.0時代的新特征與新常態(tài),同時也讓“IP價值”與“粉絲經濟”這兩個詞站到了公眾的視野中。本文擬從傳播學視域對網劇的流行和走紅進行分析解讀,尋找其脈絡,研判其前景。
關鍵詞:網劇;IP;傳播學;“內容為王”;“粉絲經濟”
近年來,“IP”的概念成為影視圈的高頻詞匯,也是各大電影節(jié)、論壇上的熱門議題。所謂“IP”,就是“IntellectualProperty”的縮寫,中文含義是“知識產權”。在影視行業(yè),“IP”泛指有大量粉絲基礎的網絡文學、原創(chuàng)文學或者游戲的版權。近年來,這類版權被影視公司競相購買,從而呈現(xiàn)出“IP”熱和網劇熱的現(xiàn)象。[1]
一、傳播基礎“:內容為王”的回潮
“內容為王”與“渠道為王”哪個更合理,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事實上,對媒介產品來說,這是一個錯位的話題,因為“內容為王”所描述的,是人類社會在步入互聯(lián)網時代以前的一種客觀現(xiàn)實:以報紙為典型代表的傳統(tǒng)傳媒工業(yè)在過去百年,一直維持著一種單一的發(fā)售渠道,但這種渠道的缺陷在信息源本身就很稀少的年代并不明顯。反而,信息產品生產的專業(yè)化、人員的素質優(yōu)良化,讓傳統(tǒng)媒體對自己的產品非常自信、驕傲,這便是“內容為王”的根源。但互聯(lián)網出現(xiàn)以后,“內容為王”的重要性被不斷沖淡,甚至遭到質疑。我們可以說,“內容為王”已經不是一個客觀現(xiàn)實,而是一種對媒介產品的價值屬性的期待。作為一種新興的媒介產品,網劇的傳播現(xiàn)實證明,內容仍然是決定一部網劇是否可以吸引受眾目光、獲取持續(xù)關注的不二法門。梳理最近三年走紅的網劇,我們發(fā)現(xiàn),每一部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2013年,由網絡紅人叫獸易小星團隊推出的《萬萬沒想到》,五分鐘一集的無厘頭喜劇制作很難用精良來形容,但其創(chuàng)意獨特、笑點密集,很能體現(xiàn)編劇的水準;2014年大熱的由網絡小說改編而來的《匆匆那年》,演員的挑選精準程度與對小說的忠實還原,網羅了一大批粉絲,風頭甚至蓋過了投資成本幾乎翻倍的同一母題大電影《匆匆那年》。由此可以看出,優(yōu)質內容供應商是網劇界的“香餑餑”,它是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并實現(xiàn)IP價值融合置換必不可少的催化劑。少了優(yōu)質的內容,便無法吸引受眾的目光,一切美好的愿景都只能是空中樓閣。
二、傳播渠道:多媒體融合催生的“粉絲經濟”
新媒體時代,“融合”是無可爭議的關鍵詞之最。作為市場的排頭兵,媒介產品的營銷也隨波走入大勢。在實際操作中,無論是平臺融合、載體融合還是業(yè)務融合,最終都要落到同一點上——IP價值的融合。所謂IP價值的融合,本質是網劇這一媒介產品的傳播渠道會圍繞自身IP,在多個平臺開展、融合。例如,2015年年初,跑男陳赫客串網劇《報告老板》,為自己的新電影造勢,這是一個典型的IP價值融合實例。一邊是最火爆的綜藝節(jié)目,一邊是最受期待的電影,本身就擁有含金量極高的IP形象,而當它們共同進入《報告老板》的人氣場,1+1+1>3的化學式便開始反應。這種基于優(yōu)質內容生產平臺的IP價值置換,將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媒介市場潛能,催生新的效益增長點。這也標志著IP價值開發(fā)的多渠道、立體化產業(yè)鏈正在生成,媒介營銷進入了全方位的泛娛樂化運營和開發(fā)時代,“粉絲經濟”成為搶占市場份額的新爆點。事實上,“IP”劇的傳播效果,不僅依賴于“IP”本身的受眾吸引力,網絡營銷的議程設置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網絡時代的議程設置體現(xiàn)了它的互動性。制作方通過活動的策劃以及微博營銷等方式,形成線上線下的互動,根據(jù)收到的反饋及時對作品進行修改,迎合受眾興趣,為影視劇積累穩(wěn)定的觀眾基礎。
三、傳播前景:開始于IP,不止于IP
無疑,網絡產業(yè)是一個鏈條,只要在其中一個點上取得突破,就可以利用鏈條上的其他節(jié)點將IP價值無限放大。而打造一個強勢IP,是其中最關鍵的一環(huán)。我們理性地對行業(yè)進行梳理后發(fā)現(xiàn),許多網劇的生產團隊都是此中高手。例如,2013年憑借一部《屌絲男士》飆紅網絡的大鵬團隊,在不到一年時間內完成了自己的粉絲儲備,在此之后,又相繼推出《屌絲男士2》以及大電影《煎餅俠》,對IP形象進行了再培育和再延伸。這也證明,他們并非對自身的IP價值進行單純消耗,而是有意識地進行鞏固和維護,從而走上了一條良性循環(huán)道路。事實上,許多圍繞著一部偶然走紅的網劇打造出的IP,實則已經可以作為一個成熟的營銷平臺在實踐中應用。除了與其他類型的媒介產品進行推廣合作,謀求共贏外,實現(xiàn)跨行業(yè)的IP價值置換,也是他們戰(zhàn)略路徑的一個目的地。基于目前的發(fā)展態(tài)勢,網劇推廣憑借其天然屬性上的匹配,未來必將成為后網絡時代中最為重要的營銷渠道。它彌補了傳統(tǒng)品牌推廣中存在的產品發(fā)酵影響力不大、消費即時轉化力不足和廣告投放平臺傳播力不強等多個短板,在建立品牌獨特性和保持關注持續(xù)度方面具有巨大的優(yōu)勢。和支付寶、趕集網作出同樣選擇的,還有許多家堪稱行業(yè)翹楚的優(yōu)秀品牌,他們的青睞,為強勢IP催生資源置換這一公式在跨行合作領域的應用,做了最有力量的注解。IP價值開發(fā)的最終訴求,一定不僅僅停留在觀眾層面,而是會落地進入日用品行業(yè),它會影響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為鏈條兩端的商家同時帶來收益。掌握了這一點,便不難理解為什么網劇IP價值的置換會發(fā)生在媒介產品以外的地方。時間回溯到兩年前,業(yè)內曾出現(xiàn)過這樣一種并不樂觀的論斷“:粉絲經濟”已成為媒介產品推廣的新模式,“內容為王”的時代將一去不返。實踐的發(fā)展最終向我們證明這是個偽命題。這種“共贏”美學讓我們看到,真正的市場是極具包容性和靈活性的,“粉絲經濟”與“內容為王”不但不相排斥,反而是彼此成就、互惠互利的好搭檔。但這樣的市場只屬于打造產品充滿創(chuàng)意、面對觀眾充滿誠意的團隊與作品。我們期待越來越多好網劇、好IP的出現(xiàn)。
作者:樊帆 單位:蘭州大學
參考文獻:
- 上一篇:傳播學視野下京族民歌藝術的傳承
- 下一篇:傳播學理論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