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概況研究論文

時間:2022-07-26 10:11:00

導語:媒介概況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媒介概況研究論文

摘要

在信息傳播新技術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作為傳播學領域一大研究部類/范疇的媒介分析,正清楚地凸現出現實意義。世界范圍內,信息傳播新技術的作用和影響成為近年來傳播學界的熱門話題,由此帶動了整個媒介分析領域,使之贏得了國際上學術界的很大關注。在中國大陸學術界,媒介分析同樣受到了很多關注,近年來,學者們進行了許多有關媒介研究/媒介分析的探索,發表了大量的有關成果。本文試圖對中國大陸學術界這方面的成果,進行一番梳理,在此基礎上,分析其特點。限于資料、時間等方面的原因,本文的這種梳理,難以在對所有學術成果的總體進行通覽的基礎上進行。因此,筆者作了一些選擇,主要通過對若干新聞傳播學刊物1996-2000年的內容分析、對自1995年召開的全國第四屆傳播學研討會以來幾次全國和國際學術研討會內容作類似的分析、并對兩本近年來出版的集中論述信息傳播技術與媒介發展進程的關系等的媒介分析專著的研究,來從論文和著作這兩個層面,探討中國大陸傳播學術界的媒介分析的研究成果,透視其概況及特點。由于筆者所掌握的資料十分有限、所讀所知也十分有限,本文的局限性在所難免,其對研究成果的梳理,遺漏大約也在所難免,但卻絕非出于故意。拋磚引玉,唯期本文對我國大陸傳播學界有關媒介分析的研究之梳理,能引發對此的更全面的探討。

關鍵詞:媒介分析、信息傳播新技術

Abstract

Atpresent,aswavesofnewinformationtechnologiessurgeforwardthroughouttheword,mediaanalysisasanimportantcategoryofcommunicationresearchisdemonstratingitssignificance.Worldwide,usesandimpactofthenewinformationtechnologieshavebecomeahottopicfordiscussion,thuspushingforwardresearchinthewholeareaofmediaanalysis,attractingmuchacademicattentiontothearea.InthemainlandofChina,mediaanalysishasalsoreceivedalotofattention.Inrecentyears,scholarsinthemainlandofChinahaveexploredmanyissuesinthearea,resultinginmanypublications.Thispaperattemptstomakeasurveyoftheirresearchachievementsand,onthebasisofthat,analyzethefeaturesoftheseachievements.Owingtothelimitationoftimeandtolimitedmaterialsavailable,thewritercannotpossiblymakeathoroughlycomprehensivestudyofallthemediaanalysisachievements.Therefore,thewriterchoosestocarryoutthestudymainlythroughacontentanalysisofthearticlespublishedinfour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journalsinthecountryfrom1996to2000,asimilaranalysisofthepaperssubmittedtoseveral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conferencessince1995,andadiscussionoftworecentbooksonmediaanalysis.Asthewriter’sknowledgeofandreadingintheliteratureofthisareaofresearchareverylimited,andthematerialsavailablearealsoverylimited,thispaperisboundtohavesomelimitations.Omissionsmayalsobeunavoidable,butcertainlynotintentional.ThewriteroffersthispaperjustinthehopeofinvitingmorecomprehensivestudiesofthemediaanalysisachievementsinthemainlandofChina.

KeyWords:mediaanalysis;newinformationtechnology

(正文)

在傳播學領域,媒介分析作為一個大的研究部類/范疇,主要指的是對如下內容的研究:媒介技術的產生和發展,各種媒介技術的特征及作用,媒介技術及其發展史同人類社會變遷、文明發展史的關系,等。在傳播學的發展史上,傳播技術與媒介作為信息傳遞和接收的手段、載體,并非總是研究的重點。在西方傳播學興起的初期,傳播學者們的注意力主要傾注在大眾傳播媒介所傳遞的訊息內容及其所產生的效果上。誠然,傳播學發展史上曾出現一些對傳播學界有深遠影響的媒介分析成果和理論,如開媒介分析先河的英尼斯(HaroldInnis)的傳媒的時空偏向理論,促使媒介分析在傳播學研究中真正登堂入室的麥克盧漢(MarshallMacLuhan)的以“媒介即訊息”為中心論點的傳媒理論,等等。但是,比起學者們反復挖掘、成果極為豐富的傳媒效果研究或在許多重大而影響深遠的傳播學研究中都占據重要位置的傳媒內容分析來,以媒介技術本身為焦點的媒介分析,在傳播學發展史上原本算不上是一個顯赫的研究范疇。然而,近年來信息傳播新技術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的社會現實,卻使媒介分析的現實意義,清晰地凸現。因而,世界范圍內,信息傳播新技術的作用和影響成為近年來傳播學界的熱門話題,由此帶動了整個媒介分析領域,使之贏得了國際上學術界的很大關注。

在中國大陸學術界,媒介分析同樣受到了很多關注。雖然,中國大陸傳播學研究起步較晚,歷史尚短,媒介分析領域中尚未出現象麥克盧漢理論式的獨樹一幟的、聞名遐邇的媒介理論。但是,我國傳播學術界的成果發表、學術會議交流等學術活動表明,近年來,我國學術界進行了許多有關媒介研究/媒介分析的探索,發表了大量的有關論文。尤其是隨著建設信息高速公路的熱浪在全世界的高漲,信息傳播新技術、新媒介的特點,傳播技術、媒介的發展與更新及其社會影響等媒介分析中的核心問題,已成為在我國舉行的一些傳播學研討會的熱門話題,也成為不少新聞傳播學學術刊物涉及的重要內容。此外,專門涉及媒介分析領域的書籍也已出現。

本文試圖對中國大陸學術界這方面的成果,進行一番梳理。限于資料、時間等方面的原因,本文的這種輸理,難以在對所有學術成果的總體進行通覽的基礎上進行。因此,筆者作了一些選擇,擬通過如下幾步研究,透視我國的媒介分析研究的概況及特點:

■通過對《新聞與傳播研究》、《國際新聞界》、《新聞大學》和《新聞記者》1996-2000年的內容分析,找出其中涉及媒介研究的文章篇數、在刊物內容中所占的比重與論題。在此需要說明的是,選擇這四家刊物的原因,僅是出于對三種情況的綜合考慮:地域分布(這四本刊物,兩本在北京出版,兩本在上海出版)、兼顧主要面向研究界與主要面向業界的刊物、可行性因素(主要是指刊物對筆者而言的易獲得性)。筆者絲毫無不重視其它新聞傳播學刊物之意。

■通過對自1995年召開的全國第四屆傳播學研討會以來幾次全國和國際學術研討會內容作類似的分析,進行這種梳理。這里筆者只可能把范圍限于自己所熟知的幾次學術會議,不敢妄求全面包括我國新聞傳播學界所有學術會議。

■通過對《傳播科技縱橫》(閔大洪著,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和《信息高速公路與大眾傳播》(明安香主編,華夏出版社1999年出版)這兩本集中論述信息傳播技術與媒介發展進程的關系等的媒介分析專著的研究,探討我國傳播學術界關于媒介分析的研究在專著這一層面的成果。筆者坦承,由于自己所掌握的資料十分有限、所讀所知也十分有限,而研究只能建立在對資料文獻的掌握的基礎上進行,局限性在所難免,遺漏大約也在所難免,但卻絕非出于故意。拋磚引玉,唯期本文對我國大陸傳播學界有關媒介分析的研究之梳理,能引發對此的更全面的探討。

一、概況透視

透過我國新聞傳播學領域近年來的學術刊物的內容、學術會議上的論文交流以及書籍的出版,我們可以領略學術界的研究動向。

I.1學術刊物

學術刊物往往是人們觀察學術界最新動態的一道窗口,因此,筆者希望先以分析若干國內新聞傳播學的學術刊物為切入口(按季刊、雙月刊、月刊排列),進入對于近期我國學術界有關媒介分析的研究之梳理。

《新聞與傳播研究》(季刊)年份*總篇數⑴*媒介分析文章篇數及在總篇數中所占比例⑵

1996年502;4%

1997年467;15.22%

1998年498;16.33%

1999年508;16%

2000年5114;27.45%

總計:246共計:39;15.85%

《新聞大學》(季刊)年份*總篇數*媒介分析文章篇數及在總篇數中所占比例

1996年1045;4.81%

1997年1175;4.27%

1998年1174;3.42%

1999年1088;7.41%

2000年11913;10.92

總計:565共計:35;平均比例:5.88%

《國際新聞界》(雙月刊;1998年度第5-6期合刊)年份*總篇數*媒介分析文章篇數及在總篇數中所占比例

1996年11419;16.67%

1997年1119;8.11%

1998年9913;13.13%

1999年10321;20.39%

2000年9726;26.80%

總計:524共計:88;平均比例:16.79%

《新聞記者》(月刊)年份*總篇數*媒介分析文章篇數及在總篇數中所占比例

1996年2986;2.01%

1997年3427;2.05%

1998年3397;2.06%

1999年37419;5.08%

2000年42731;7.26%

總計:1780共計:70;3.93%

以數據點折線表示,媒介分析文章在這些刊物中所占百分比近年來的變化情況如下表所示:

從以上圖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如下幾點:

1.這四種刊物在最近幾年中無一例外地都經??敲浇榉治鑫恼隆?/p>

2.在四種刊物中,《國際新聞界》發表媒介分析文章最多,不但按篇數計算數目最大,而且在總篇數中所占百分比也最大。

3.四種刊物中,《新聞記者》刊登媒介分析文章篇數在總篇數中所占比例最小,但1999年起該刊發表的媒介分析文章篇數與往年相比明顯增多。

4.1996年-1998年期間,《新聞與傳播研究》發表的媒介分析文章逐年增多;2000年該刊發表的此類文章明顯多于前幾年。

以上幾點中的第一點顯示了媒介分析近年來已成為我國新聞傳播學專業刊物經常涉及的內容之一。

關于第二點,我們認為,它和《國際新聞界》的宗旨目標及特點有關。這一刊物以“透視環球傳媒,追索今昔流變,拓展研究視域,提升學術品位”為其宗旨目標,具有重視國際傳媒業最新動態、重視介紹國外情況的特點。自美國以其經濟實力和技術優勢率先提出建設信息高速公路的目標以來,信息高新技術的層出不窮和迅速投入應用、因特網作為新一代的傳播媒介迅速崛起、全世界范圍信息高速公路建設發展勢頭猛烈、傳統的傳媒業正面對一場新的社會傳播事業結構調整──這一切已成為國際傳媒業近年來的新動態。而美國和一些其它西方工業發達國家在信息高速公路建設中的領先地位,使介紹信息高新技術的應用成為介紹這些國家傳媒業近況的一個重要論題。這些顯然都促使《國際新聞界》較其它刊物更多地刊登以論述信息傳播新技術與傳媒發展、傳媒運作的關系為主的文章及討論有關理論的媒介分析文章。此外,自1997年以來,《國際新聞界》每年都有一期或若干期有關于信息高新技術的應用的欄目,集中刊登有關文章。1997年第四期中有“最新傳播技術手段研究專輯”欄目,下有5篇文章,按我們本文中所下的定義都屬于媒介分析文章;1998年第四期中有“新媒體研究專輯”欄目,收有6篇文章,均屬媒介分析文章;1999年第三期中有“網絡傳播研究專輯”欄目,收有5篇關于最新傳媒──網絡的文章;第四、五、六期均設有“網絡傳播”欄目。2000年第一、五、六期均有“網絡時代”欄目。設有這樣集中刊登關于信息高新技術的應用的文章的專欄,顯然也有利于該刊較多地刊登媒介分析文章。

關于上述第三點,《新聞記者》上的文章體裁不一、且以短文居多大約與此不無關系。作為一家面向業界的刊物,相對而言,它所刊登的理論性、學理性探索的學術論文在刊物中所占比重是有限的;它重視傳媒業界同仁間的體會交流等,大量的文章涉及寫作、編輯、攝影等業務方面的體會。當然,隨著電腦、網絡技術在新聞工作中的日益滲透,隨著我國新聞傳媒業技術手段更新的過程的進展,我國新聞工作者將會在其傳播實踐中對信息傳播高新技術的運用及其影響等,體會日深。在被稱為我國“傳媒上網熱之年”的1998年過后的1999、2000年,《新聞記者》上刊登的媒介分析文章明顯增多,正可說明這一點。

在這四家刊物中,《新聞與傳播研究》可說理論色彩最濃。1996年—1998年期間這家刊物所登載的媒介分析文章逐年增多,而2000年該刊發表的此類文章明顯多于前幾年,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探討傳播技術手段、傳媒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關系的媒介分析研究,正越來越受到我國新聞傳播理論研究界的關注。

I.2學術會議

學術會議也是觀察學術界動態的一道窗戶。根據筆者手頭掌握的資料,1995年“全國第四次傳播學研討會”在四川成都召開以來,探討傳播新技術、新媒介等的媒介分析文章,已成為我國新聞傳播學領域學術會議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叭珖谒拇蝹鞑W研討會”的論文集顯示,“傳播新技術、新媒介研究”系當時對論文分門別類時的一個類別。但是,當時這一類別下的論文篇數尚不多,僅有兩篇,題為:“信息傳播手段的又一次革命”和“試論我國在‘信息高速公路’十字路口的選擇”。(論文集總共收入論文59篇。)1996年,當暨南大學新聞系為慶祝成立50周年而舉辦“面向21世紀的新聞與傳播”學術研討會,邀請來自香港和內地30多所大學、研究機構和新聞媒介的學者會聚羊城各抒己見時,會上發表的50多篇論文中可歸為本文中稱為“媒介分析文章”的,有5篇。這5篇論文絕大部分研究信息高速公路,研究正在迅速崛起的因特網(當時稱“國際互聯網”)。1997年,“全國第五次傳播學研討會”在杭州大學召開,60余名學者以“傳播與經濟發展”為主題,進行了為期兩天論文宣講與討論。會議收到的46篇論文中有5篇論文屬于討論信息傳播新技術的“媒介分析文章”。信息高速公路、電腦互聯網絡與大眾傳播發展、社會發展的關系,成了臺上臺下的熱門話題,不但在會場上引發學者們的熱烈發言,而且在會場外的個人交談中也引發種種議論。會議結束后,有關論文很快被《新聞大學》、《新聞記者》、《新聞學爭鳴與探索》等刊物登載。

1999年10月至11月,我國新聞傳播學界接連舉行了三次較大型的學術會議。10月下旬,在上海外國語大學召開了“’99傳播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出席會議的30多位中外學者在會上所宣讀的論文中,探討信息傳播新技術與社會的互動的媒介分析論文有5篇,以研究因特網為主。10月底至11月初,在南京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召開了“第二屆兩岸傳播媒體邁向21世紀學術研討會”,會議收到的40余篇論文中,可歸為本文稱為“媒介分析文章”的,有10多篇。緊接著,12月7日至9日在復旦大學召開了“第六次全國傳播學研討會”。會上發表的50余篇論文中,有10來篇屬本文所說的“媒介分析文章”。

2000年10月20日—21日,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了“世界新聞傳播100年”學術研討會,會議收到的近70篇論文中,可歸類于“媒介分析”的文章達16篇,占總數的23.19%。2000年12月13—15日,在上海交通大學召開了“全國第四屆科技傳播研討會”,會議的主題,即是網絡傳播。

從這幾次會議的情況來看,網絡傳播的崛起使圍繞信息傳播新技術同傳媒發展、社會發展的關系及其有關理論的媒介分析研究對我國新聞傳播學界而言魅力有增無減,在1999年以來的五次學術會議上,媒介分析文章尤其成了會議內容的一個重頭。這一點,同筆者梳理有關學術刊物近年來的文章內容所發現的情況,是吻合的、一致的。

I.3書籍

1998年4月,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閔大洪先生撰寫的《傳播科技縱橫》。此書分十五章,闡述了傳播科技發展進程中各項重大進步及其對人類社會生活的深刻影響。這十五章是:“古代信息載體與傳播手段”,“近代印刷術的誕生與發展”,“攝影術、電影的誕生與發展”,“近代通信手段的重大發明與發展”,“廣播電視的誕生與發展”,“當代印刷術和出版業”,“當代廣播電視新技術”,“當代計算機業與通信業”,“計算機網絡與信息交流”,“因特網與傳統大眾傳媒”,“當代多種媒介的相互競爭與融合”,“傳播技術在當代新聞傳媒中的地位”,“傳播技術的發展與知識產權保護”,“對傳播新技術的管理”和“信息高速公路展望”。書中追蹤最新信息傳播科技及其應用對傳媒業的影響和寬廣的社會影響的,占10章之多;這10章中,尤以探索計算機業及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的計算機網絡業及其正、否兩方面的社會影響的部分占了重頭:作者以整整八章的篇幅,對此進行了闡述。鑒于對建立在以往的傳播科技的物質基礎上以往的傳播方式,學術界早已有過許多論述,達成許多一致的認識,作者將全書三分之二的篇幅用于對信息傳播科技的最新進展、最新發明及其對于傳媒業發展與人類社會生活的一系列方面的影響上,這種選擇顯然使《傳播科技縱橫》得以涉及開拓空間較大的課題。書中不但盡量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對一系列最新傳播科技手段作了描述,而且涉及了一系列圍繞傳播科技發展對人類社會影響大課題的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的問題,如:傳播科技發展的利與弊,傳播科技發展與知識產權保護,因特網與傳統的大眾傳媒,傳播科技發展與傳媒市場,傳播科技發展與傳媒管理,傳播科技發展、信息傳播的全球化趨勢及國家的信息傳播政策,等。

以傳播科技的發展的利和弊為例,該書在對衛星直播電視的探討中,既談到衛星直播電視的利──對于擴大電視的覆蓋面、擴大電視傳播的范圍、促進國際電視傳播中的作用,又探討了衛星直播電視的弊──對衛星的軌道資源的國際爭奪和電波越境對發展中國家帶來的價值觀、生活方式沖突問題。作者指出,“正因為通信衛星具有打破以往電視傳送所受到的時空限制的能力,因此不僅發達國家大力研制、發射電視直播衛星,而且不少發展中國家也紛紛購買或租用。在激烈的競爭中,商業利益與國際政治帶來了國與國之間無可避免的沖突,其中最重要的有兩項爭論。一項是技術問題,即衛星軌道問題,因為同步靜止衛星的軌道資源是有限的,必須向國際電信聯盟提出申請得到認可,而目前世界各國對衛星軌道位置爭奪激烈;另一項是社會問題,即電波越境帶來的影響。

電視直播衛星所帶來的電波越境,從積極意義上說,可以促進國與國之間的相互了解,但使用不當或別有用心,也會造成國家間的不和甚至相互憎恨,破壞人類共同生存發展的氛圍。……在DBS電波越境的爭論中,西方發達國家持‘信息自由論’的立場,要求在政治上和法律上承認信息自由流動的原則。而反對的國家則持‘信息主權論’的立場,要求在世界信息與傳播秩序的總格局內制訂出具體的規則,并強調應事先取得他國的同意?!?/p>

80年代,美國國際電視進入西歐,為已經風靡西歐市場的美國影視片推波助瀾時,歐洲傳播界也紛紛指責美國為‘文化帝國主義’,要求采取措施保護民族文化,許多國家對電視臺(尤其是對有線電視網)播放外國節目的比重作了限制。當國際電視的浪潮推進到亞洲地區以后,這種矛盾就更為尖銳。對于衛星電視來說,進行有效的國際管理確實困難重重,……”⑶

該書在有關因特網的章節中也討論到了傳播科技發展的利與弊。在簡述因特網的特點和功能,各國對因特網的應用在促進經濟、科技、教育方面的發展中的作用,在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方面的效能后,該書即談及因特網帶來的種種問題,如:網絡安全及計算機犯罪、“黑客”猖狂入侵重要的網站網點,意識形態和文化滲透,虛假信息虛假新聞流傳,色情內容泛濫于電腦空間,知識產權遭到侵犯,等。

再以因特網與傳統的大眾傳媒、傳播科技發展與傳媒市場為例?!秱鞑タ萍伎v橫》談到了因特網的出現和普及對傳統的大眾傳媒構成沖擊,但以更多的篇幅,探討后者如何能“借著因特網之勢另有一番風光?!雹纫驗?,因特網上信息流通的一些負面影響,使“人們在網上廣泛瀏覽之后,更愿意訪問每日能提供客觀、真實信息來源的節點,而這一點,在人們心目中已建立權威地位的著名新聞媒體具有獨一無二的優勢。也就是說,現有新聞傳媒上網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同時也必須看到,現有新聞傳媒具有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因特網并非可以完全包容和替代。如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印刷報刊由于自身所具有的特點,不可能完全被網上電子報刊所代替。”⑸盡管如此,該書作者強調指出,傳播科技的新發展必然導致新老傳媒間的激烈競爭,作為新一代媒體的因特網的崛起,必然意味著它與傳統的大眾傳媒間在傳媒市場上對受眾的爭奪?!案黝惷浇榫凶约旱奶攸c,一種媒介完全取代另一種媒介是不可能的。但影響力的大小,此消彼長,則是不言而喻的?!雹识c此同時,傳播技術的發展還在改變以往各種傳媒涇渭分明,截然分開的情況,競爭之中還出現了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趨勢,“多種多樣的媒介在推進社會多元化和多樣性方面已成為一股強大的動力”。⑺

1999年2月,華夏出版社出版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明安香先生主編的《信息高速公路與大眾傳播》。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重點課題,該書不但對90年代初以來突飛猛進的信息傳播高新技術、新媒介的現狀和特點進行了歸納性的描述,還對學術界和社會上圍繞它們的討論中涉及到的許多問題,進行了嚴肅的討論,按自己的框架,綜合研究了眾說紛紜的概念,論點,預測,通過系統的分析,將有關認識上升到理論的高度。⑻此外,該書又在研究的基礎上對我國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設,提出了一系列對策性建議。該書聚焦于以“信息高速公路”為基礎的信息傳播新技術、新媒介對傳統的大眾傳播帶來的影響,分十一章對有關問題進行闡述,即:“信息技術和信息社會”,“印刷媒介:告別鉛與火走向光與電”,“當代多種傳播媒介的互相競爭與融合”,“新興電子傳播媒介”,“‘第四大眾傳媒’的崛起:計算機國際互聯網絡”,“新技術、新媒介與社會政治、法律”,“新技術、新媒介與社會經濟發展”,“新技術、新媒介與社會文化”,“新技術、新媒介與社會生活”,“信息高速公路將引發大眾傳播革命”和“贏得進入信息社會的‘護照’”。按照該書主編、課題組負責人明安香研究員的歸納,該書是從五個方面,對研究重點展開探討的,即:

■“從數字式、多媒體、網絡化等最新信息傳播技術發展的嶄新高度和視野,重新回顧和探討了人類信息傳播”。

■“宏觀地探討和展望信息傳播新技術、新媒介在當代和未來社會中所處的空前重要地位及其發展方向?!?/p>

■“對書中重點探討的‘信息傳播新媒介、新技術’作出界定,并回顧和概括當前信息傳播新技術、新媒介發展的主要種類、特征及其現狀”。

■“簡要探討信息高速公路對整個社會的影響,以便以此為背景更好地探討信息高速公路對大眾傳播的影響”。

■“探討和預測以信息高速公路為基礎和核心的信息傳播新技術、新媒介將會給傳播的大眾傳播在一系列方面帶來的巨大影響和根本變革;并對于我國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設、大眾傳媒業、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及理論研究在建設信息高速公路的新形勢下的發展,提出一些對策與建議”。⑼

[page_break]

書中對媒介發展進程的總結、歸納式研究,對以信息高速公路為基礎和核心的傳播高新技術同大眾傳播的關系的分析,對世紀之交我國在信息高新技術、信息產業領域的發展的對策性建議,都反映出課題組對有關問題的深思,并有助于啟發人們探索思考。例如,第十章“信息高速公路將引發大眾傳播革命”首先以歷史的視角,概括性地分析了傳媒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基本規律和法則,再分媒介形式,新聞采訪、寫作報道和編輯方式,新聞產品的發行和傳送方式,受眾地位及其與媒介的關系等幾個方面,探討信息高速公路將引發的大眾傳播中的根本性轉變。作者對于傳媒發展過程中的新老傳媒遵循的法則,表達了深具概括性的觀點,即:舊媒介在同新興媒介的激烈競爭中,縱然處于非常不利的地位,也不會輕易退出歷史舞臺,而是會遵循生存第一法則,千方百計謀求生存下去,而為了生存下去,舊媒介又會遵循變革求存的法則,適當地改變自己的“媒介形式、運作方式和服務方式,以適應形勢的發展”;新媒介要在原有的媒介世界中站穩腳跟,取得成功,就得遵循優勝法則,即在方便、兼容、簡便、可靠、可見、價格適宜等一系列方面顯示出其超越舊媒介的優勝性,并遵循經過一個(一代人時間的)過程的“一代人法則”;舊媒介和新媒介在激烈競爭中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共同遵循長期共存法則。⑽

書中對新聞與傳播理論體系如何適應新的形勢的探索,也頗具特色。該書建議“重新構建新聞與大眾傳播的理論體系”,并認為這就是要建立“網絡傳播學”這樣一種脫胎于傳統的理論體系而又根據嶄新的網絡化傳播環境形成全新的特色的嶄新的理論體系。書中探索性地提出,根據目前的情況,“網絡傳播學”至少應涵蓋這樣幾類內容:網絡傳播環境學、網絡傳播生態學、網絡傳播采訪學、網絡傳播媒介學、網絡報道學、網絡公眾學、網絡調查學、網絡傳播法規學和網絡傳播倫理學。⑾

與論文相比,書籍由于篇幅大得多,論述問題可以在全面、系統、深度等方面,有較大的發揮余地,內容覆蓋面當然也可大大超過論文。如果說近年來我國學術刊物上的媒介分析論文各自探討了有關信息傳播新技術同大眾傳播和社會發展的關系或有關理論的某個或某幾個問題的話,那么《傳播科技縱橫》和《信息高速公路與大眾傳播》則對以數字式、多媒體、網絡化等為主要特征的最新的信息傳播技術、新媒介概括性地進行探討,并對傳播科技發展與變化加以總體研究,還對圍繞科技、傳媒、社會發展的關系的諸多問題,進行了探索。

目前,隨著網絡運用的逐步推廣,我國新聞傳播學研究也已開始被推上網:1999年下半年,由新浪網、浙江在線和浙江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聯合創辦的《中國新聞學評論》已在網上出現,這是一家沒有印刷版的網絡刊物,而且是專門有關中國新聞與傳播研究的網絡刊物。有關媒介新技術、新媒介的研究是該刊物的重要內容之一。該刊的欄目之一“個人頻道”下的“大洪視點”,集中刊載了閔大洪先生有關網絡等傳播新技術、新媒體的一系列論文。2000年5月28日,上海14家主要新聞傳媒機構聯手創辦的東方網正式開通,“網絡媒體研究”成為這一網站上的專題欄目之一。由于《中國新聞學評論》在網上推出和“網絡媒體研究”在東方網上出現時間還不長,目前筆者尚無法對此作更多的討論,只能寄希望于未來。

上述討論到的都屬于我國學術界在媒介分析領域、尤其是信息傳播新技術革命研究領域的成果發表。同樣值得一提的還有這一領域的目前正在進行的重大項目。據有關論文介紹,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對當前的信息傳播新技術革命這一前沿研究領域極為重視,“1996年以來幾乎每一年都有相關課題,如1996年設立項目《多媒體技術與新聞傳播》、1998年設立項目《新聞傳播手段的數字化:現狀透析與發展預測》、1999年設立項目《網絡傳播新發展及其對策(研究報告)》、2000年設立項目《互聯網對信息傳播和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影響研究》。”⑿有關成果發表和正在進行的有關項目,顯示出我國傳播學界圍繞著與信息傳播新技術同大眾傳播和社會發展的關系有關的許多問題,已進行并在繼續進行許多探索。

二、特點分析

本文第一部分的討論說明,我國新聞傳播學界在傳播新技術及其特點、傳播技術與媒介的發展與更新及其同社會發展的關系領域的研究,已產生了以論文為主兼有書籍的成果。這一部分試圖在此基礎上探討這些成果的特點。

II.1介紹、描述性內容占重要位置

介紹、描述性內容在我國新聞傳播學界在我們此處稱為“媒介分析”的領域的成果中占重要位置,這可說是我國的媒介分析研究的特點之一。如果略加細分,不難發現,本文第一部分中談到的學術刊物與學術會議上的媒介分析文章中,大量的文章主要是描述性或介紹性的,再加上對有關問題的分析。例如,《新聞與傳播研究》刊登的“國內外電子出版物的發展現狀與發展趨勢”,“對亞太地區三家日報電子版的觀察與思考”,“中文報通過因特網走向世界”,等,《新聞大學》刊登的“上海六家廣電媒體因特網網頁比較分析”,等,《國際新聞界》刊登的“信息高速公路上的新聞戰”,“駛上信息高速公路的美國報業”,“西方通訊社是如何在哥倫比亞工作的”,“數字時代的BBC”“美國記者如何利用E-mail”,等,《新聞記者》刊登的“一份跨國界的免費出版物──兼談電子網絡”,“網絡上辦影展光盤上存照片”,“新聞傳媒網絡化發展新趨勢”,“記者要學會數字化生存”,“美國《時代周刊》見聞”,等,“全國第六次傳播學研討會”論文中的“因特網在對外傳播中的應用──效果及趨勢”,“從新聞提供者到公共論壇:《人民日報網絡版》個案分析”,等等,可說都屬于此類文章。這類文章的特點是,一般以小見大,往往從某些具體實例入手對最新傳播技術滲透到傳媒業工作和人們社會生活的現狀作描述、介紹,以此為基礎探索一些帶有共性的問題。例如,《新聞與傳播研究》1997年第三期刊登的“對亞太地區三家日報電子版的觀察思考”(作者:閔大洪)一文,對亞太地區三家大型日報——日本的《朝日新聞》、臺灣省的《中國時報》和新加坡的《聯合早報》的概況進行了介紹,提供了諸如訪問人次、電子版網頁編排、內容、電子版上的廣告等資料信息,由此切入到電子報紙的發展這一課題,探討了電子報紙發展的技術基礎──因特網,以及與電子報紙的特點有關的電子報紙發展的動因。

又如,《新聞大學》1998年冬刊登的“上海六家廣電媒體因特網網頁比較分析”(作者:陳思劼)一文,主要是對上海電視臺、上海東方電視臺、上海有線電視臺、上海教育電視臺、上海人民廣播電臺和上海東方廣播電臺的網頁的一些基本情況及主要內容作介紹,并對這些網頁進行比較,介紹的信息包括這些網頁的主頁網址、上網日期、網頁數、容量及主要欄目與內容。在此基礎上,文章對廣電傳媒與網絡傳播的關系問題略加探討,但從全文來看,這一探討部分所占篇幅頗小。又如,《國際新聞界》1996年第三期刊載的“駛上信息高速公路的美國報業”(作者:杜躍進)一文,是透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圣何塞市的一家小報《圣何塞信使新聞報》創辦的(與“美國在線”AmericaOnline聯網的)電腦聯機網絡信息服務系統“信使中心”的實例,透過這一“信使中心”提供的電子報紙、通訊服務等網上服務的情況,來以小見大──觀察“駛上信息高速公路的美國報業”并進而討論美國新聞業對信息高速公路的積極采用對美國新聞業的傳播方式的影響這一問題的,文中談到了反映這種影響的四個方面:新聞媒體物質形式的演變,新聞內容的變化、對新聞從業人員的挑戰、對受眾的影響。但介紹性內容不但所占篇幅較大,而且還貫穿于討論分析之中?!秶H新聞界》1998年第二期登載的“數字化時代的BBC”(作者:彭蘭)一文,描述了BBC近年來的沿著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向前邁進的情況,即:進入90年代以來,適應數字化時代的挑戰和需要,英國廣播公司BBC實施自己幾次根據形勢進行修改、補充的對近期、遠期發展規劃,采納數字化技術,退出一系列新廣播、電視頻道和服務的發展狀況。文中具體對BBC的一系列借助數字化技術的新服務、新頻道作了介紹及特點分析,為讀者描述了BBC數字化廣播(DAB,DigitalAudioBroadcasting的縮寫)服務的現狀、特點與發展計劃。

再如,《新聞記者》1999年第十期發表的“辦出特色:傳媒網站生存之道”,透過兩家并非由傳統傳媒中著名的大型媒介機構創建的傳媒網站——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太陽海濱媒介集團公司創辦的Sunline網站和美國首都華盛頓附近的一家視頻作品制作公司GardyMcGrathInternational創辦的“網上電視”/“萬維網電視”(TVontheWeb)網站──的成功實例,探討辦出特色在傳媒網站獲得成功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文中對這兩家傳媒網站的網頁設計、內容、辦網站的方針、策略等,作了介紹分析,以“辦出特色”為主題,將這些介紹性信息串在一起,作為討論這兩家傳媒網站的成功的一大原因及其啟示的基礎。⒀

這類文章當然并非遵照同一模式,雖說總體而言都帶有這樣的特征:以小見大,以介紹實例為主引出或融入對有關問題的討論,但是,其中有的在介紹和討論方面都較寬泛,有的則突出重點的色彩較濃。由于偏重情況介紹描述,此類研究往往在理論問題探討方面就涉入有限,從而出現談得較寬泛而缺乏細化深入的分析,幾筆帶過等情況。然而,介紹、描述性為主的研究自有其作用,對此我們不能忽視。這類研究提供了許多十分有用的新近資料,而新近資料的積累,正是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必不可少的基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其中的有些研究中,作者提供了或由其本人采用調查、觀察、內容分析等方法而得的量化的第一手資料,或通過網上研究、圖書資料研究等而獲得的來自其他學者實證性研究結果的量化的第二手資料。以我國新聞傳播學研究傳統上重思辨、重定性研究而對定量研究重視不夠的情況而論,這種量化的資料的提供,可以為學術界進一步對有關問題進行思辨式的研究,起到重要的參考作用。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把量化作為一種測量工具,作為一種手段,對事物(的質)進行精確量化,有利于對事物、對事物的質的系統研究和了解,也有利于使論點的展開、定性的闡述具有扎實的依據從而增添說服力。因此,上述提到的那些研究提供的量化數據的積累,對于我國的傳播學研究而言,就可說另具一層意義了。

從信息傳播技術發展的進程來看,20世紀90年代信息傳播新技術大量涌現,發展之迅速,真是創歷史之最。在這樣的背景下進行的媒介分析研究,客觀上需要先從介紹、描述與最新傳播新技術的應用有關的新情況入手。此外,在信息高速公路建設中,經濟實力、科技優勢等方面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的工業發達國家如美國、英國、日本等國走在前面,這些國家在信息高速公路建設中的新經驗、它們在這方面出現的新情況、新趨勢,因其參考作用而值得介紹。這也必然使我國傳媒研究成果中覆蓋這方面的內容,從而增添了介紹、描述性的內容在我國學術界的有關研究成果中所占的比重。

雖然在我國學術界關于媒介分析的文章中似以描述性或介紹性為主再加上對有關問題的分析的文章居多,但也有一些文章是討論分析性的,或以此為主的,如:探討網絡出版物與法律法規的“電子網絡出版物的法律法規建設”(作者:張西明,《新聞與傳播研究》,1997年第一期。),分析互聯網絡的“互聯網絡:一個虛擬的社會”(作者:張錦,《國際新聞界》1999年第三、四期。),探討網絡時代媒介把關人角色的變化的“從‘Gatekeeper’到‘Heads-upDisplays’”,探討網絡傳播中的受眾的“網絡傳播中的受眾詮注”(作者:石艷紅,《國際傳播界》,1999年第三期。),等。此類文章中還有對某一媒介分析理論進行探討的,如:討論著名的麥克盧漢媒介理論的論文——《新聞與傳播研究》1997年第四期刊登的“麥克盧漢的傳播思想”和作為“第六次全國傳播學研討會”論文之一的“新形勢下對麥克盧漢媒介理論的再認識”。作為探討理論的文章,這些文章自然就較為突出分析討論。

II.2討論分析偏重概括性、綜合性

從上面梳理到的我國傳播學界的媒介分析研究成果來看,討論分析偏重概括性、綜合性,也是一個特點。筆者在梳理過程中發現,就這一領域的研究而言,學者們在對問題的展開中往往鋪開面甚廣,以概括性、綜合性地闡述為主。例如,“電子出版物的法律法規建設”一文將傳統媒介的新聞出版法規面對網絡出版物在實施中遇到的主要困難歸為九點,對建立與網絡信息有關的法律法規、規范網上出版中要解決的法律道德問題,分“名譽侵權問題”、“著作權問題”、“保密和泄密問題”、“黃色、兇殺、暴力一類圖文音像信息引起的法律問題”四個方面予以展開,逐一討論。“網絡傳播中的受眾詮注”一文對于網絡媒介為受眾成員在傳播過程中的地位所帶來的變化之分析討論,分“網絡受眾的定義及其圖示”、“個體化和主動化的網絡受眾”、“網絡受眾在信息面前人人平等”、“網絡受眾對中國現代化發展的意義”和“網絡受眾:為自己把關”五個部分展開,鋪開面較廣,在論文的篇幅范圍中來看,這種處理法帶有綜合性的色彩。

就書籍來說,上面討論到的《傳播科技縱橫》和《信息高速公路與大眾傳播》中,相比之下,后者對理論探討更為偏重。因此,筆者此處擬集中考察后者在討論分析問題中是否也具有重概括性、綜合性的特色。筆者感到,此書對有關問題的討論,同樣具有概括性、綜合性的特征。這首先表現在它綜合討論了諸多問題上。對此,我們在上一部分中已有所涉及,這里不再贅述。其次,這表現在此書對其所討論分析的問題,在展開中似乎也偏重概括周全。試以該書的第十章“信息高速公路將引發大眾傳播革命”為例。這一章概括了“媒介發展的基本法則”、“報紙、廣播、電視將面目全非”、“新聞采訪方式將發生的根本性變革”、“新聞報道和編輯方式將發生的根本性變革”、“新聞發行和傳送方式的根本性變革”、“受眾地位及其與媒介關系的根本變革”和“媒介角色的根本變化”七個方面的內容??梢钥闯?,這是一種力求全面概括的展開方式。這七個方面構成了這一章的七個節,而每一節的展開,同樣體現了這種偏重概括周全的特色。例如,第二節“報紙、廣播、電視將面目全非”,分“報紙:由印刷報紙到電腦網絡報紙、電子便攜報紙”、“電視:數字式、高清晰度、互動式家庭影院”和“其他大眾傳播媒介的變革”三點展開,顯然最后部分以“其他大眾傳播媒介的變革”為名,可以將除了這一節的標題中點到的報紙、廣播、電視以外的其他的傳統的大眾傳播媒介包括進去,這看來同該書的討論注重全面概括有關。在具體到這些小點(目)的闡述中,綜合性、概括性的特點仍然可見。即以這一節的第一點“報紙:由印刷報紙到電腦網絡報紙、電子便攜報紙”為例,其內容涉及到:作者對印刷報紙因其特點不會“很快被高速飛馳的信息列車碾得粉碎”的看法及理由,報紙等印刷媒體的變形三部曲──即出現電子翻版、電子變版和多媒體版,以及反映報紙發展另一種趨勢的便攜式電子報紙及其特點,覆蓋面相當廣,由此也可見力求概括周全的特色在書中得到了層層體現。

我國媒介分析研究著述中出現討論分析偏重概括性、綜合性,自有其原因。首先,它同選題有關。我國不少媒介分析文章的題目都較大,題目本身要求覆蓋面較廣,注重概括性、綜合性也就自然而然。其次,我國在傳播學研究領域起步較晚,目前尚處于學科建設的早期,圍繞媒介的技術特點,傳播技術、媒介的發展更新同大眾傳播業的發展及整個社會生活的關系等而展開的媒介分析研究,當然更是處于早期。對于早期的研究來說,重概括性、綜合性正適應學科建設積累的需要。此外,對于書籍而言,我國新聞傳播領域的不少書籍似乎往往兼具專著和教材的特色,而且事實上在使用中也扮演專著與教材的雙重角色,對于問題的分析闡述力求概括周全,與教材要全面概括、傳授基本知識的客觀需要相吻合。對于我國的媒介分析領域而言,這些已有成果的貢獻,是顯而易見的。當然,隨著研究的進一步發展,我國學術界還需要在媒介分析領域向形成獨特的、創新理論體系的方向努力。

II.3選題貼近傳媒業發展現實、追蹤發展動向

從選題來看,中國大陸新聞傳播學界的媒介分析研究,具有貼近傳媒業發展現實、追蹤發展動向的特點。電子出版物的興起與特點,因特網的特征及其對傳統大眾傳媒的挑戰,網絡傳播中的法律法規問題、倫理問題,傳媒網站建設,衛星電視,網絡時代傳媒把關人角色的轉變,網絡時代受眾角色的變化,新、老傳媒的關系,計算機(電腦)輔助新聞學,等等,構成了近年來我國學術界的媒介分析研究一再關注的問題,這些選題,無疑是貼近我國傳媒業新發展的現實的,也是追蹤全世界信息高速公路建設中的發展動向的。這一特色,大約同媒介分析這一研究領域本身的性質、特征有關。媒介分析本身,是一種考察傳播技術的發展同社會變遷的關系的研究,對發展、變遷的研究,首重新發展、新變遷往往很自然。當年,媒介分析理論家麥克盧漢正是在電視在全世界蓬勃發展的60年代,提出其媒介理論,為確立以媒介技術為焦點,用媒介技術史作主線把文明發展史串起來的研究傳統作出關鍵性貢獻的。雖然他的著述涉及了媒介技術發展史上的各個階段,但是當時的新興傳媒電視無疑是他的研究突出關注的。關注媒介新技術的特征及其發展動向,是媒介分析的需要使然。追蹤發展動向除了可以指追蹤實踐方面的發展動向外,還可以指追蹤理論方面──學術研究方面的發展動向。在后一種意義上,我國的傳媒分析研究的選題,總體上來說也是可以說具有追蹤發展動向的特色的。當筆者將我國的媒介分析研究中經常關注的問題同國際上的一些新聞與傳播學學術刊物——如《傳播學雜志》(季刊;由美國國際傳播學協會主辦)、《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者》(季刊;由美國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學會主辦)、《加拿大傳播學雜志》等──中近年來發表的論文中的同類研究的關注點相比時,筆者發現,兩者相當吻合。即使國際上的這些刊物上的同類研究不少在時間上領先了一步,但是我國的研究并非在時間上遠遠落在后面。事實上,我國傳媒分析研究中不少引征了國外學者一些最新研究成果,有的還參照了網上提供的最新資料,注釋中出現有關網站的網址與上網日期,可以說明這一點。

當然,各國信息高速公路建設的進展不同,各國傳媒采納高新傳播科技的發展情況也不同,各國媒介分析研究的起始時間、發展階段也不同,因此,在這一研究領域中,國際學術界所經常關注的問題中也有一些尚未構成我國學術界的關注熱點。例如,對于電子出版在學術性信息傳播(scholarlycommunication)中的應用,對于網絡空間中的虛擬社區等,國際上學術界常有論及,但在我國學術界現實的媒介分析研究中,似尚未引起多少注意。關于前一問題,迄今為止在我國新聞傳播學術信息溝通中,最主要的手段仍然是印刷傳媒,這大約是影響關于電子出版與學術性信息傳播的關系成為關注熱點的重要因素。關于后一問題,對于現階段因特網在我國的發展情況來說,離眾多的人們感受虛擬社區的存在,還有很大的距離。這影響到網絡空間中的虛擬社區研究在我國的現實意義,它尚未構成我國媒介分析研究的熱門選題,也就很自然。

我國傳媒分析研究中,不但那些圍繞傳播技術新發展、傳媒新發展展開的研究顯示出追蹤國際上的發展動向的特點,而且那些探討媒介分析理論的研究,也是如此。例如,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本已在達到其紅極一時的頂峰后長期陷入較少引起注意的寂寞的低谷,但近年來,在信息傳播新技術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的新形勢下,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又再度受到國際上學術界的關注,重新引起學術界的探討。90年代中期以來,在美國和加拿大,專門關于麥克盧漢及其媒介理論的書籍頻頻出現:1995年,加拿大McGill-Queens大學出版社出版了JudithStamps撰寫的《改變對現代性的看法:英尼斯、麥克盧漢和法蘭克福學派》;1996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出版社推出了GlennWillmott所著的《麥克盧漢,或逆向的現代主義》;1997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出版了PaulBenedetti和NancyDehart合編的《通過反視鏡向前:有關麥克盧漢的看法和麥克盧漢提出的看法》,紐約BasicBooks出版社發表了W.TerrenceGordon撰寫的《馬歇爾·麥克盧漢:進入理解的出口》;1998年,加拿大BlackRoseBooks出版社出版了PaulGrosswiler所著的《方法即訊息:以批判理論重新思考麥克盧漢》……一些廣泛闡述有關信息傳播新技術與傳播新動向、社會新變遷等的書籍,也紛紛論及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以迅速溝通學術新信息為己任的學術會議和學術性刊物,也及時反映了學術界對麥氏及其理論的新興趣。圍繞麥克盧漢媒介理論,1998年3月,在美國紐約Fordham大學舉行了為期兩天的題為“麥克盧漢的遺產”的研討會。來自美國、加拿大和歐洲一些國家的數十位學者,各抒己見,對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的寶貴之處、對其理論的要點對傳播學研究的啟示,進行探討,尤其是結合因特網的迅速發展,對麥氏理論中的“涼”、“熱”媒介區分說、按占主導地位的傳播手段、媒介技術劃分人類文明發展史的階段的觀點等,進行了新的分析。⒁學術性刊物中,《加拿大傳播學雜志》近年來一再刊登研究麥克盧漢媒介理論以及這一理論的重要源頭──英尼斯的媒介理論──的論文。在該刊1998年第一期和第三期刊登的學術論文中,研究麥克盧漢媒介理論和英尼斯的媒介理論的論文幾乎占了半數。美國《傳播學雜志》1998年也曾刊出題為“時下流行的對麥克盧漢的看法”的評論文章,對美國和加拿大近年來出版的專門關于麥克盧漢的書籍,進行了一番分析評論。國際上學術界對麥克盧漢媒介理論的新關注,還在通過網絡媒介進行的學術溝通中反映出來:因特網上曾出現有關麥克盧漢的網頁,如:和。我國學術界在對媒介分析理論的研究中也注意到了國際學術界的這一動向。在我國近年來的學術刊物和學術會議上,提出應重新認識麥克盧漢學說、認識其作用的論文有之,專門討論麥克盧漢媒介理論的論文也有之。

從我國學術界的媒介分析研究的現狀來看,在理論方面,對我國的研究影響較大的恐要數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雖然,大多數媒介分析研究的成果中似乎并沒有直接引征麥克盧漢的著述,但是,我們從如下事實中,可以看出,麥克盧漢的理論所提供的思路──即從媒介技術的影響的角度考察傳播科技與人類文明變遷的關系的思路,卻影響著這些研究。這一事實即:這些研究大多數都著重探討傳播新技術對大眾傳媒業乃至整個社會的影響,而較少換個角度探討社會的其它方面對傳播新技術的應用的影響,如:社會決策對于決定傳播新技術的命運的影響,經濟因素對于傳播新技術的采納過程的制約等。

結論

中國大陸近年來新聞傳播學領域的學術成果發表、學術討論等活動表明,在媒介分析方面,中國大陸學術界遠非一片空白。我們沒有理由妄自菲薄。我國學術界在這方面已經起步,并且還將繼續研究。我們已經開始討論許多問題,只要我們堅持本著學術研究的嚴謹性、科學性和創新精神不斷努力,日積月累,我們終將取得日漸成熟的學術成果。與此同時,我們也沒有理由過高估計我國媒介分析研究的現狀。雖然,我國傳媒分析研究中大量研究以介紹、描述性內容為主也好,分析討論偏重綜合性、概括性也好,都自有其原因,我們對此可以用“一切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來概括;而且我們在上面的討論中已經指出過,在現階段而言,介紹、描述性為主的研究對發展我國媒介分析研究自有其不可忽視的作用,在討論分析中突出綜合性、概括性對學科建設的積累,也有很大貢獻。但是,一切存在的,又并非“都是合理的”:事出有因的狀況,并不總是等于理想的狀況;事物總是在不斷發展的,學術研究也應不斷發展。我們應該面向未來,追求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有所突破,尤其是應追求在未來的研究中在扎扎實實的資料積累的同時不斷提高理論探討的深度,不斷進行理論創新。

注:

⑴*筆者在統計篇數中沒有把報道式消息、文摘、書訊等包括進去。

⑵*在本文中,“媒介分析文章”指的是:總體來看以論述信息傳播新技術、新媒介的特點,傳播新技術與傳媒發展、傳媒運作的關系及同社會的關系為主的文章及討論有關理論的文章。

⑶閔大洪著《傳播科技縱橫》。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31-132頁。

⑷出處同上,第194頁。

⑸出處同上,第194-195頁。

⑹出處同上,第230頁。

⑺出處同上,第233頁。

⑻參見明安香主編《信息高速公路與大眾傳播》。華夏出版社1999年版,“著作出版推薦意見書之二”。

⑼參見明安香主編《信息高速公路與大眾傳播》。華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1-4頁。

⑽參見明安香主編《信息高速公路與大眾傳播》。華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219-224頁。

⑾參見明安香主編《信息高速公路與大眾傳播》。華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287-290頁。

⑿閔大洪。“網絡傳播研究亟待加強”。載《新聞與傳播研究》2000年第一期,第16-18頁。

⒀有關以上討論到的論文的材料,請參見《新聞與傳播研究》、《新聞大學》、《國際新聞界》和《新聞記者》1996年—2000年。

⒁張詠華“新形勢下對麥克盧漢媒介理論的再認識”。載《現代傳播》2000年第一期,第33-3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