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文化理論批評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7 08:50:00

導語:媒介文化理論批評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媒介文化理論批評管理論文

[內容摘要]媒介即文化。文明史就是媒介史。西方文化經歷了3次媒介革命:拼音文字、機器印刷和電子媒介。人類社會經歷了部落化和非部落化兩個階段,正在進入重新部落化的第三個階段。拼音文字是視覺的延伸,產生了線性、邏輯、“理性”、分析、專門化的西方文化。印刷術產生了殘缺不全的“谷登堡人”。電子媒介是意識的延伸,人類正在進入一個地球村。這是一個多元化的重新部落化的全球一體的美好新世界。麥克盧漢奇怪的媒介說終于得到認可。他反常的研究方法終于受到承認。

[關鍵詞]文明;媒介;傳播;媒介革命;重新部落化;研究方法

麥克盧漢(MarshallMcluhan,1911—1980)是西方傳播學巨人。他在加拿大和美國大學里執教英美文學,默默無聞凡20年,直到1964年,因《理解媒介》的出版才一舉成名,成為傳媒追捧的風云人物。自此,他完全轉向研究媒介、傳播和大眾文化。他的研究宏觀上觀察人類文明史和傳播史,微觀上透視大眾文化、商業文化、娛樂文化、教育和政治制度的各個側面。同時,他又用比較文化的鏡子關照東西方文明和歐洲各國文化。

麥克盧漢的聲譽沉浮頗具戲劇性。30年前,學術界對他的評價分為對立的兩極。毀譽之聲,別若天壤。90年代,他的聲譽重新崛起。他的《理解媒介》已經成為經典。

歷史證明,麥克盧漢是信息社會、電子世界的先知。20世紀的思想巨人。今天,他的預言一個個都實現了。他關于“地球村”、“重新部落化”、“意識延伸”的論述,無人能出其右。

有人說,“批評家要花30年的時間去理解麥克盧漢”(1)。中國人知道他快20年了,可是我們對他的研究幾乎還沒有開始。本文攫取一鱗半爪,評介他的媒介理論。但是,由于他的思想根植于人類文明的宏觀背景之中,文章就離不開全景式的掃描。管窺不忘全豹,蠡測不忘大海,讓我們縱深跳入人類文明的大海,去看看他的媒介史觀和傳播史官。

一、奇怪的媒介觀

麥克盧漢首創了“媒介”這個詞。他說的媒介“很怪”。一般所謂媒介指的是報紙、雜志、電影、廣播、電視等幾大媒體,這就是狹義的媒介。他說的卻是廣義的媒介,泛指一切人工制造物和一切技術。這使他有別于常人,也有別于其他的學者。僅舉一例,就可以說明他的“媒介”是那么的寬泛無邊、稀奇古怪。

他在《理解媒介》中列舉細說了26種媒介,每一種媒介自成一章,且都用了一個奇妙的比喻。茲抄錄于下:1.口語詞:邪惡之花?/2.書面詞:以眼睛代替耳朵/3.道路與紙路/4.數字:集群的側面像/5.服裝:延伸的皮膚/6.住宅:新的外貌和新的觀念/7.貨幣:窮人的信用卡/8.時鐘:時間的氣味/9.印刷品:如何理解它?/10.滑稽漫畫:《瘋狂》漫畫通向電視圖像/11.印刷詞:民族主義的建筑師/12.輪子、自行車和飛機/13.照片:沒有圍墻的妓院/14.報紙:靠透露消息的政治/15.汽車:機器新娘/16.廣告:使消費者神魂顛倒/17.游戲:人的延伸/18.電報:社會激素/19.打字機:進入鋼鐵奇想的時代/20.電話:是發聲的銅器還是玎玲作響的符合?/21.唱機:使國民胸腔縮小的玩具/22.電影:拷貝盤上的世界/23.廣播電臺:部落鼓/24.電視:羞怯的巨人/25.武器:形象之戰/26:自動化:學會生存。

我們介紹他的文化觀,必須要從他的研究方法、歷史觀和媒介觀說起。

麥克盧漢在英美文學的園地里耕耘30余年,研究的是精英文化。但是,從上個世紀的20年代中期開始,他就逐步轉向媒介、傳播學和大眾文化。這一轉向既是出于他個人的愛好,也是因為社會的客觀要求。美國是大眾文化、商業文化和大眾傳播的沃土。在教學生涯的初期,他難以理解學生中流行的大眾文化。為了了解學生,他逐漸移情于斯,同情、中情、獻身探索、發現。經過20年的苦心經營,終于在西方學界卓然成為大家。

二、從研究方法說起

麥克盧漢有一句經典名言:“媒介即是訊息。”套用這一警語,似乎可以說:“媒介即是文化。”他諸如此類論斷和表述比比皆是、令人費解,既晦澀難懂,又雋永深刻。他的語言風格恣肆,他的研究路子放蕩不羈,九確實引起很大的爭議。

“媒介即是文化”,這是他想說而沒有點破的命題。為了證明這個命題,讓我們先說他的研究方法,說它有何獨特、為何獨特、有何價值,又為何受到批評。他的方法和西方科學研究、經驗研究、實證研究的傳統背道而馳。在這一點上,他遭人誤解、批評和攻擊。

批評家對麥克盧漢的指責,集中指向兩點。一是他無所不包的媒介定義,二是他反實證、反經驗的研究方法。

他反常的研究方法,可以概括為:探索而不做結論,并置而不做分析,鋪陳而不做歸納,發現而不做判斷,定性而不定量,形而上而不做實證。他的敘述方法也一反常態,可以概括為:偏愛格言警語,不求明白如話;只用“藝術”語言,不求科學嚴密;只推出馬賽克圖像,不搞量化描摹。

讀者最不習慣的,是他濫用警語、格言、典故、暗喻,還有莫名其妙的“麥克盧漢式”的語言。于是英語里增加了一個詞:“麥克盧漢式”。這個戲說之詞是法國人發明的,但是它很快不脛而走,在西方學界流行開來。

麥克盧漢對文化史的研究,綜合了人類學、經濟學、社會學、史學和文學的研究路子。他把社會史和文化史簡約為傳播史。他的歷史尺度和跨度太大,難免大而無當,但是他毫不在乎。他喜歡信馬由韁、天馬行空,在廣闊的歷史時空中馳騁。他舉起“雜家”的旗幟,公開批評“專家”。他不屑于當專家,因為他認為專家是畸形人。他謳歌整合一體的“部落人”,悲嘆分割肢解的“拼音文字”、“谷登堡人”和“機械人”。他呼喚“重新部落化”的人。他希望研究人類的“無意識”、“意識的延伸”和“地球村”。

由此可見,雖然他對西方文化隱隱約約有一些批評,但是他真正關心的并不是彰否任何一種文化。他既不當衛道士,也不當吹鼓手;既不當掘墓人,也不當陪葬品;既不當法官,也不當辯護律師。他只當探索者,把自己發現的東西陳列在世人面前,由他們自己去做判斷。

他宣告自己的方法反傳統:“我以嶄新的眼光重新考察人的延伸,幾乎沒有接受傳統智慧中看待它們的任何觀點。”

他把自己的探索方法叫做開鎖匠的方法:“我從來沒有把探索的結果當做揭示的真理。我沒有固定不變的觀點,不死守任何一種理論——既不死守我自己的,也不死守別人的……我的工作比較好的一個方面,有點像開保險柜的工匠的工作。我探索、傾聽、試驗、接受、拋棄。我嘗試不同的序列。直到密碼鎖的制動栓落下來,保險柜的門彈開。”

他不屑于當專家:“我認為自己是一個雜家而不是專家。專門家圈定一小塊研究領地,作為自己的地盤,對其他任何東西卻不聞不問。”

他認為需要一種全新的研究方法:“我對文學和文化傳統有道義上的責任,于是著手研究威脅文化價值的新環境。我很快就發現,這些新東西用道德義憤或虔誠義憤是揮之不去的。研究證明,我們需要一種全新的方法。”

他認為線性分析法不能用來研究媒介環境。他說:“一切研究環境的線性路子都沒有用處,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如此。科學界已經認識到需要統一場理論。它可以使科學家使用一套連續性的術語,借以把各個學科領域聯系起來。”

三、麥克盧漢文明史觀

“媒介是人的延伸。”按照他這個定義,弓箭是手臂的延伸,輪子是腿腳的延伸,衣服是皮膚的延伸,口語是思想的延伸,文字是口語的延伸,拼音文字是視覺的延伸,印刷術是文字的延伸,近代機械文明、民主政治和個人主義是印刷術的延伸,電子媒介是大腦的延伸,網絡是大腦的延伸,如此等等。

這就是麥克盧漢的媒介史觀,也就是他的文明史觀。在他看來,文明史就是傳播史,就是媒介演進史。

如是觀之,人類文明經歷了3次飛躍,也就是媒介的3次飛躍:拼音文字、印刷術和電子媒介。第一次飛躍是口語向拼音文字的飛躍,發生在兩千多年前。這里所指的文字專指拼音文字,其他的文字不入此列。第二次飛躍是手寫文字向機械印刷的飛躍,發生在16世紀。因為印刷機是谷登堡發明的,所以這一次技術變革叫做谷登堡革命。第三次革命發軔,于19世紀的電報,形成于20世紀60年代的微電腦,起飛于90年代的網絡世界。

麥克盧漢的媒介傳播期可以圖示如下:

表1:麥克盧漢媒介傳播四期說

口耳傳播拼音文字傳播機器印刷傳播電子媒介傳播

距今兩千多年迄于16世紀起于16世紀起于1960年代

有趣的是,英雄所見略同。1953年,美國二戰前后頂尖的人類學家拉爾夫林頓(alphLinton),在《文化樹》中提出“文化突變”的思想。用這個思想來考察世界文化史,他提出了3個文化突變期。第一個突變時期的標志是火的使用、工具的制造和語言的起源。第二個突變期是農牧業的興起,第三個突變期肇事于工業革命。而且,他還抓住初露端倪的核技術和空間技術,預告第三個突變期的來臨。可惜他死于1953年,來不及看到空間時代和電子時代的來臨。1980年,美國未來學加阿爾文·托夫勒(AlvinToffler)把人類文明史概括為3次浪潮,他的這個思想在中國特別走紅,影響了整整的一代人。他在《第三次浪潮》中,從產業更替的角度來觀察文明史。他認為,第一次浪潮是農業社會,濫觴于一萬年前。第二次浪潮是工業革命,爆發于18世紀。第三次浪潮是信息社會,興起于20世紀50年代。

四、獨特的社會史觀

與他的傳播史觀相配合,麥克盧漢提出了獨特的社會史觀。他認為,人類社會經歷的部落化、非部落化和重新部落化3個時期。社會發展史與媒介傳播史的對應關系大致如下表:

表2:麥克盧漢媒介傳播史和社會發展史

口耳傳播拼音文字傳播機器印刷傳播電子媒介傳播

距今兩千多年迄于16世紀起于16世紀起于1960年代

部落化時期非部落化時期重新部落化時期

在部落世界里,只有口語,沒有文字,文化只能靠口耳相傳,人們只能面對面交流。部落人口頭交流時,感官是平衡的。眼耳口鼻舌身全部調動,全身投入,感官沒有分割。此時的口語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和魔力,它不僅用來傳遞信息,而且用來支配世界,祈禱、詛咒、施行巫術。部落人的感情世界和心理活動是非常豐富的。他們和部落融為一體,和外部世界融為一體。部落圈子里的生活,形成一個無形的網絡之中。口語“偉大的持久不變的大眾媒介”,是“一切媒介之中最通俗的媒介”,又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最偉大的藝術杰作”。“我們的目語,是我們全深信投入的東西。”

[page_break]

部落人生或在聽覺空間和聲覺空間之中。聽覺空間沒有中心和邊緣的區別。它是有機的、不可分割的。它是由眼耳口鼻舌身同步互動而產生和感覺到的空間。耳朵不能聚焦,不能分析分割。口語不能視象化,只能形成一個立體的聲覺空間,不能像文字那樣形成視覺空間。面對面口頭交流時,人不能只突出一種感官,而是要調動一切感官。這個聲覺-聽覺空間是同步、整合的、通感的。部落人只能靠口語獲取信息,所以他們被拉進一張無形的部落網絡。口語比文字承載的情感更豐富,因為語調能夠傳達喜怒哀樂愁。部落人的聽覺—觸覺世界是集體無意識的、充滿魔力的、不可分割的。這是由神話和儀式高度程式化了的世界,其價值是神圣的、不受任何挑戰。

讀者務必注意,麥克盧漢所謂的文字,特指西方文明和使用的拼音文字,其他文字不在此列,因為西方的拼音文字與其他的文字有本質區別,切不可混為一談。他認為,“印刷會意文字和印刷拼音文字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因為會意文字是同時調動所有感官的復雜的格式塔完形,比埃及的圣書文字有過之而無不及。會意文字不讓形聲義分割,而這種分割正是拼音文字的管見所在。”

拼音文字要打破感官平衡、心理和諧與社會和諧。他說:“拼音文字與圣書文字和象形文字是根本不同的。埃及、巴比倫、瑪亞和中國文化確實是感官的延伸。但是這個延伸是下面這個意義上的延伸:它們用圖形表現現實,他們要用許多符號來涵蓋范圍很廣的知識。這一點和拼音文字迥然不同。拼音文字用沒有意義的字母去對應沒有意義的語音,它可以用少量的字母去包容所有的意義和所有的語言。這個成就要求詞語的形態和詞音從它們的語言意義和戲劇性意義中分離出來,目的是要使實際的語音成為看得見的東西……感官系統的平衡、心理和諧和社會和諧都要被打破。視覺功能就會發展過頭。其他的文字沒有這樣的情況。”

拼音文字造成人、社會和知識的分割。使用拼音文字的人“開始用序列、線性的方式推理。又開始對數據資料進行分門別類。由于知識是以拼音字母的形式延伸的,知識就發生局域定位,分割成專門的類別,造成功能、社會階級、民族和知識的分割”。

拼音文字如何粉碎神圣的部落世界呢?

拼音文字是空間的線形展開。它和口語的根本區別,是脫離聽覺世界,粉碎聽覺場,分離視覺,突出視覺,形成文字的視覺空間。它打破了感官平衡的聲覺——聽覺空間。文字是目光的延伸和強化。它成為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外在客體。此后,它就可以分割肢解、抽象分析了。人們可以擺弄、操縱、利用這個工具。于是藝術和科學應運而生,編年記事、記時器和建筑物相繼產生,歌舞音樂和說話發生分離,和聲與肢體表演發生分離,哲學、邏輯、修辭和幾何也逐步產生了。

現將口語和拼音文字的主要差別圖示如下:

表3:口語和拼音文字的對比

口語傳播拼音文字傳播

聲覺-聽覺空間,一切感官外化視覺空間,只有視覺外化

感官平衡,通感,感官同步互動目光延伸,視覺突出

不能聚焦,無中心--邊緣分別線形展開,科技聚焦

有機的、不可分割的強烈分析分割的、線性的

用語調承載豐富的情感不能用非言語手段表達豐富的感情

網絡生活,人際關系密切個人主義的,人際關系疏離

口語魔力,集體無意識,神話,儀式文字魔力,“理性”,一致,序列,連續

前科學,前藝術、不專精一門科學,藝術,邏輯,專門分工

麥克盧漢就口語和拼音文字的對比膾炙人口。還是聽聽他侃侃而談爸。他說拼音文字是西方“文明人”的標記:

“拼音文字發明之前,人生活在感官平衡和同步的世界之中。這是一個具有部落深度和共鳴的封閉社會。這是一個受聽覺生活支配,由聽覺生活決定結構的口頭文化的社會。耳朵與冷靜而中性的眼睛相對,它的官能是強烈而深刻的,審美力強、五所不容的。它給部落親屬關系和相互依存編織了一張天衣無縫的網絡。全體部落人和諧相處。首要的交流手段是言語。看不出有誰比其他人知道得多一些或少一些。這就是說,幾乎沒有什么個人主義或專門分工。個人主義和專門分工是西方“文明人”的標記。直到今天,部落文化仍然根本無法理解個體的觀念或獨立公民的觀念。”

口語和拼音文字的區別是聽覺空間和視覺空間的區別。他說:

“聽覺空間是沒有中心也沒有邊緣的空間。它不像嚴格意義深的視覺空間,視覺空間是目光的延伸和強化。聲覺空間是有機的、不可分割的,是通過各種感官的同步互動而感覺到的空間。與此相反,“理性的”或圖形的空間是一致的、序列的、連續的,它造成了一個封閉的世界,沒有任何一點部落回音世界的共鳴。我們西方世界的時空觀念是從拼音文字產生的環境中派生出來的。西方文明的整個觀念也是從拼音文字派生出來的。部落世界的人過的是一種復雜的、萬花筒式的生活,因為耳朵和眼睛不同,它無法聚焦,它只能是通感的,而不能是分析的、線性的。言語是要發出聲音的,更準確地說,它是我們一切感官的同步外化……無文字民族的生活方式是隱而不顯、同步和連續的,而且也比有文字的民族的生活方式要豐富得多。由于要依靠口語詞獲取信息,人們被拉進一張部落網。因為口語詞比書面詞承載著更豐富的情感——用語調傳達喜怒哀樂愁等豐富的感情,所以部落人更加自然,更富裕激情的起伏。聽覺—觸覺的部落人參與集體無意識,生活在魔幻的、不可分割的世界之中。這是由神話、儀式模式化了的世界,其價值是神圣的、沒有受到任何挑戰的。與此相反,文字人或視覺人創造的一個環境是強烈分割的、個人主義的、顯赫的、邏輯的、專門化的,疏離的。”

拼音文字使感官分割:“只有拼音文字才使眼睛和耳朵分割,語義與字碼分割。因此,只有拼音文字才有力量使人從部落領域轉入“文明”領域,才能使人用眼睛代替耳朵。”

拼音文字加速了從部落人到“文明”人疏離的過程。他說:“在部落社會中,由于非常實際的原因,觸覺、味覺、聽覺和嗅覺都非常發達,比嚴格意義上的視覺要發達得多。突然,拼音文字像炸彈一樣降落到部落社會中,把視覺放到感官系統最高的等級。文字把人推出部落社會,讓他用眼睛代替耳朵,用線性的視覺價值和分割意識取代整體、深刻、公共的互動。拼音文字是視覺功能的強化和放大,它削弱聽覺、觸覺、味覺和嗅覺,滲透到部落人非連續的文化中,把他的有機和諧、復雜通感轉換成一致、連續和視覺的感知方式。直到今天,我們仍然把這種感知方式當做“理性”生活的標準。整合的人變成了分割的人。拼音字母粉碎了令人著迷的圈子和部落世界共鳴的魔力。它好像使人發生爆炸,變成專門化的、心靈貧乏的“個體”或單位,在一個線性時間和歐幾里德空間的世界里運轉的單位。”

他說拼音文字把部落人變為視覺人:“拼音文字把復雜的部落文化轉換成簡單的視覺形式,使部落文化的豐富多樣性中性化。請注意,讓我們疏離的只有視覺。其他的感官使我們卷入,但是拼音文字培育的疏離卻使人脫離卷入,使人非部落化。人脫離部落之后,其首要特征是成為視覺人。”

拼音文字禍福相倚:“有許多證明顯示,人們為專門的技術和價值的新環境付出的代價也許是太高了。精神分裂和異化也許就是拼音文化的必然后果。”

五、谷登堡人的分裂

印刷術把西方人撕得粉碎。谷登堡人是分裂的人。如果說,拼音文字是精神分裂和異化的重要誘因,那么機器印刷使這個傾向大大加重。它使文人孤棲書房,使人追求隱私而脫離社會。它培養了雄心勃勃的個體,使個人主義變本加厲。他說:“印刷術是人的急劇的延伸。”

他認為印刷術直接產生了“宗教改革、裝配線及其后代、工業革命、整個因果關系的觀念、笛卡兒和牛頓的宇宙觀、藝術中的透視、文學中的敘事排列、心理學中的內省或內部指向。這一切都大大地強化了個人主義和專門化的傾向,這兩種傾向是兩千多年前的拼音文字產生的。于是,思想和行為的分裂變成了體制。于是,分割的人——首先被拼音文字分割——最后被印刷術剁成了字釘一樣的東西。從那時起,西方人就成了谷登堡人”。

總之,印刷術的產物包括西方文化的一切方面:民族國家、民主制度、宗教改革、裝配線、工業革命、因果觀念、笛卡兒和牛頓的宇宙觀、藝術中的透視、文字中的敘事排列、心理學中的內省或內部指向。

這似乎把印刷術吹得神乎其神。但是,如果靜下心來婷婷他的說明,他的想法其實是非常有趣、破有道理的。茲摘錄若干雋語,借以揭示他那出人意表的洞見。

印刷術產生強烈的民族主義,民族國家隨之興起。“印刷術發現了生動逼真的民族疆界,印刷術籍的市場也是由這樣的疆界圈定的,至少對早期的印刷商和出版商是這樣的情況。而且,能夠看見母語穿上可以重復的、相同的技術衣衫,也許在讀者的心中會產生一種統一和強烈的感情。每個人和操母語的其他讀者分享這樣的感情。前文字和半文盲的人的國家是迥然不同的。”

“民族主義是16世紀印刷術爆炸的結果。文藝復興之前的歐洲不存在民族主義。印刷術使人以分析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母語,把它看成是規模一致的實體。印刷機大批量生產書籍和其他印刷品,使之傳遍歐洲的各個角落,把當時的白話語言區轉變成規格一致的民族語言”

印刷術引起工業革命。“事實上,活字印刷是一切裝配線的祖先。”

印刷術導致市場經濟。“拼音字母文化最有力的表現,是我們的統一價格體系,它滲入到遙遠的市場,加速了商品的周轉。”

印刷術強化了個人主義。“使用拼音文字使自由派相信,一切真正的價值是私密的、個人的、個體的。”

六、電子媒介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延伸

根據麥克盧漢的思想,3次媒介革命是人的3次延伸。拼音文字是從聽覺空間向視覺空間的延伸,電子技術是從肢體走向大腦的延伸。他的宏論處處閃光、字字珠璣:“在機械化時代,我們實現了自身的空間延伸。如今,在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電子技術的發展之后,我們已在全球范圍內使中樞神經系統得到延伸,在全球范圍內消除了時空差別。目前我們正在很快地接近人的延伸的最后階段——意識的技術模擬階段。在這個階段,知識的創造性過程將被集體地、共同地延伸至整個人類社會,如同我們已通過各種媒介使感官和神經系統延伸一樣。”

“今天的電子媒介終于使我們從催眠術中蘇醒過來。谷登堡星漢被馬克尼星座遮蔽了光輝。”

“電子媒介使我們的整個中樞神經系統提高和外化……電報的滴答聲敲響了印刷時代的訃告。西方拼音文字價值觀的喪鐘敲響了。電話、廣播、電影、電視和電腦的發展進一步給它的棺材敲上了釘子。電視用最終埋葬拼音文字的訊息塑造人的感知系統。”

“由于電腦的問世,意識的延伸已經開始。我們對超感官知覺和神秘意識的癡迷,就已經預示了意識的延伸。”

“電腦問世之后,意識本身要延伸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如果要完成意識的延伸,依靠現存的理性觀念是辦不到的。”

“我們已經延伸了中樞神經系統,使之轉換成了電磁技術。把意識遷移到電腦世界。”

“假如‘大腦移植’的時代就在前方也許就可以給每一代新人提供‘大腦的復制品’,直接對那個時代的思想精英的大腦進行活體復制。人們不再買莎士比亞或伊拉斯謨的著作,很可能會用腦電圖掃描的方法,把莎士比亞和伊拉斯謨的感知和博學植入自己的大腦。于是,書籍就可以繞開了。”

七、地球村里的新“部落人”

麥克盧漢創造一批令人驚嘆、永載史冊的新詞,“地球村”就是其中之一。他認為,電子媒介使人類結為一體,人類要“中心部落化”,電子時代就是新“部落人”的時代。他說:“電子媒介造成的重新部落化,正在使這顆行星變成一個環球村落。”

他所謂的“地球村”是一個比今天的西方社會更加美好的社會:“全球村是一個豐富的、富有創造性的混合體。這里實際上有更多的余地,讓人們發揮富有創造力的多樣性。在這一點上,全球村比西方人同質化的、大規模的都市社會要略勝一籌。”

這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而不是一個大一統的社會。他說:“電子信息運動的瞬時性質不是放大人類大家庭,而是非集中化,使之進入多樣性部落生存的新型狀態之中。”

他相當詳盡地買會了這個新奇的世界:“這將是一個完全重新部落化的深度卷入的世界。通過廣播、電視和電腦,我們正在進入一個環球舞臺,當今世界是一場正在演出的戲劇。我們整個的文化棲息場,過去僅僅被認為是一個容器,如今它正在被這些媒介和空間衛星轉換成一個活生生的有機體。它自身又包容在一個全新的宏觀宇宙之中,或曰一場超地球的婚姻之中。個體的、隱私的、分割知識的、應用知識的、“觀點的”、專門化目標的時代,已經被一個馬賽克世界的全局意識所取代。在這個世界里,空間和時間的差異在電視、噴氣飛機和電腦的作用下已經不復存在。這是一個同步的、“瞬息傳播”的世界。此間的一切東西都像電力場中的東西一樣互相共鳴在這個世界中。”

他用神來之筆反問到:“為什么不可以把世界意識聯入一臺世界電腦呢?憑借電腦,從邏輯上說,我們可以……求得一種與柏格森預見的集體無意識相似的、不可分割的宇宙無意識……這種狀況可以把人類大家庭結為一體,開創永恒的和諧與和平。”

他慣用簡約幽默的故事,說明復雜而抽象的構想。他的“地球村”和“新部落”其實是這樣的簡單:“一個二年級小學生做出的反應就是這樣。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入軌道時,老師叫她寫一首兒歌。她是這樣寫的:“新型這么大,地球這么小,待在原地吧,別跟它飛走。”她是這個新型部落水的一員,生活在一個復雜無比的世界之中,廣袤、永恒。”

注釋:

(1)高竹梅:《傳奇式的傳播學家——關于麥克盧漢》,《現代傳播》1998年第2期第40頁

(2)其余一切引語均見何道寬譯《理解媒介》(商務印書館,2000年)和《麥克盧漢精粹》(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